古代按手印法律效力
㈠ 按手印有法律效力嗎
有的。借條按手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般的借條都要有簽名和手印,因版為世界上權存在很多相同名字的人,而手印是唯一的,所以,借條簽名加按手印更加保險一點。
簽名、蓋章、按手印關繫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在落筆之前應該謹慎,如果存在被迫等情況,應該保存證據。同時,應看清楚合同協議的內容,切不可因為礙於情面而隨便簽字、蓋章、按手印。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五條的規定,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應當簽字或者蓋章。當事人在合同書上摁手印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具有與簽字或者蓋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拓展資料
在司法實踐中,最為慎重的選擇就是簽名與按手印的結合,簽名是個人自然的書寫流露,是個人真實意思的體現,可也有行為人事後不認可他人代簽的情況,而按手印雖不易識別,但其確定身份的作用某種程度上可一舉定紛爭。
㈡ 按手印有什麼用
《民法典》第490條和第條有個規定,在合同上按指印,和簽字、蓋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這是一個新規定,也是一大立法亮點。既是對司法實踐證據認定規則的立法認可,更是對古老民間習慣的立法認同。
按照《合同法》第32條規定: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蓋章時合同成立。也就是說,書面合同只需當事人簽字或蓋章後即告成立。但針對民間古老的習慣法傳統和迫切的現實需求,最高人民法院在《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五條規定,訂立合同,應當簽字或蓋章,如果用摁手印的方式替代簽字、蓋章,法院應當認定其具有與簽字或者蓋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為什麼要認可在合同上按手印的法律效力?因為古代百姓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不會簽字,也沒有什麼私章,手印就是最好的身份證明。
這是按手印流行的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在民間經濟、社會生活中,很多事情要鄭重其事,除了簽字、蓋章,很多場合都要求當事人按上手印。比如今天的房地產交易中,在自己名字、交易金額、違約金約定等核心條款中,都要求當事人按手印;至於男女雙方自我約定的婚姻條款,家庭的分家析產合同,更需要當事人簽字、按手印。
這樣看起來很瑣屑,過於謹慎,但卻避免了可能的風險和成本。房價暴漲期間,老公以自己名義賣掉房子,不到半年,房價蹭蹭上漲,老公老婆一嘀咕,於是,當妻子的出面了,狀告丈夫無權處分,自己沒同意,丈夫就單方面處分了夫妻共有的財產。為什麼會有自己的身份證復印件和簽名?對不起,是老公盜用身份證,代簽姓名,不算數,不能產生法律效力。
房改以來,特別是房屋私有化、市場化以來,這樣的官司越來越多。如此一來,無論是真的不知情,抑或是純粹的道德投機,對買受人、對法院,甚至對房地產中介,都是一種潛在的危險或負擔,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爆雷。拖死購房人,累死法官,還牽連上中介人。
所以,無論是買受人,抑或是房地產中介,都開始回歸習慣法傳統,簽押署名蓋章後,還得在核心條款、自己姓名下面按上手印。
合同上按手印有什麼用?從宏觀層面考察,按手印的法律功能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功能,確證身份,以防假冒。激光掃描時代,簽字、印章、指模造假都太容易。但在古代,簽字、印章造假較容易,但指模造假難度就太大。所以,根據宋代法律和司法解釋,合同都有法定的格式和要求,一旦出現假冒隱蔽欺瞞等情節,所有人都得承擔法律責任,而指印就是最重要的身份依據。所以,即便沒文化,可以不簽字,但必須打模。
宋代經濟發達,各類造假事件層出不窮,出現了大量的白日鬼、鑽鐵蟲、飛天蜈蚣,讓當事人防不勝防,地方官也無可奈何。《宋史·元絳傳》中記載了一個案例,一個寡婦屬於中產階級,家裡廣有良田,一個姓龍的無賴子弟就誘騙寡婦的兒子賭博還放水債,要求用他家的良田抵押。一夜下來,寡婦家的良田十去七八。寡婦氣急了,報官求告。哪知道,無賴子弟不僅拿出了他兒子按手印的合同,合同上居然也有寡婦的簽字,還有寡婦的手印!所以,從縣里打到府里州里,手印是真的,寡婦只能一直輸。後來元絳來了,寡婦又敲響了登聞鼓,擊鼓喊冤。元絳拿著這合同,左看右看,終於發現了問題;事出反常必有妖,這合同是先打了指模,再寫的文字。換句話說,是無賴子弟把寡婦以前簽署合同的手印切下來,粘附在偽造的合同上。喊來無賴子弟一問:為什麼先打模,後寫合同?無賴子弟當場認罪伏法。
第二個功能,手印代表了人身信用,可以有效防範無權處分。古人訂立重要合同,賣房賣地,包括法律允許的特定的買賣,買受人都會依照習慣要求出賣人一方的成年家屬全部打指模,防範其未來以共有權人或近親屬不知情、不同意為由主張合同無效。比如南宋紹興十年朝廷就通過法令、敕令形式,要求合同必須親自簽押或打模,否則合同無效。也就是說,代書合同沒問題,但簽押打模必須是本人行為,不得代理,以防各種情弊。
第三個功能,作為訴訟證據,以防欺詐。指模作為生物識別信息,很難隱匿、塗抹。根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從唐代開始,江浙一帶經濟發達,人心求富,於是出現了一些防不勝防的合同詐騙手段。有些代書人的招文袋裡藏著一件寶貝:烏賊的墨汁。寫出來的合同,白紙黑字,油光閃亮,表面上看沒問題,但過上幾年,紙還在,字沒了。這時候,手印就成為唯一的有效證據——沒有合同關系,你在空白紙上按手印肯定不是行為藝術,那又是什麼意思?這不僅有利於辨別合同真偽,還有利於分配舉證責任,最大程度減輕合同風險。
㈢ 一直搞不明白,古代人立約落款也要按手印。有了這個指紋才可以作為一件重要物證,難道當時就已經有了指紋
首先,古代確實沒有DNA技術,但是從指紋的外形上看,倆個人的指紋有著本質的區別。你可以和版你家人做一個權試驗,其實用肉眼就能看出來指紋存在著不同。那時候不存在著概率的觀念,直到現代根據DNA統計過指紋相同概率,大約是十萬分之一。古代時候一個鎮也沒有幾百家,基本上每個人的指紋都不同,所以他們給出的答案就是世界上所有人的指紋都不同。所以才有簽字畫押一說。還有你可能從電視劇中看過模仿別人簽字,但是你可以和家人實踐一下,學簽名字你至少得練幾萬次才能像,更別說寫百字信達到一模一樣,很難的。所以指紋才是最有效的,直到現代,也一直用指紋,甚至有時候不必要那電子工具來測指紋,用肉眼就能分辨出來
㈣ 手寫的協議雙方都按了手印,有法律效益嗎
協議本身具有法律效力,與是否手寫無關。
書面協議(合同)在不內違反法律強容制性規定的情況下,經各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後簽字、捺印確認後即成立、發生法律效力,不論是手寫還是列印的。如果合同約定的生效的條件、時間,按照約定。
合同當事人在合同文件上簽字、按手印等行為只是對合同內容的確認形式,並不是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要件。根據《合同法》的原則精神,在誠實、信用的基礎上訂立的合同,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不違反法律、法規,就是有效的。
(4)古代按手印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四十四條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十五條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條件。附生效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生效。附解除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失效。
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地阻止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不正當地促成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不成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㈤ 簽字畫押按手印自古以來都有古時候的按手印有何作用
自古就有,作用當然是“防偽”。防什麼偽?當然不是鈔票,而是“防人偽”,是用來驗證人類身份的,原因自然是每個人的手印都不同。手印,也就是指紋,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指紋,這一點我們現代人是人人皆知的。可能人們的疑問是在於“古人是怎麼知道指紋不同的?”難道古人搜集了千兒八百個人來驗證過?這一點我們不知道,因為在史書中對此沒有記載,個人覺得應該是經驗。
實際上在現代按手印也是這個原因,而且按手印遠遠要比簽字來得更有效,更能防偽。字跡在現代想要作偽,雖然很難,但並不是辦不到,但是手印就沒有辦法作偽了。
㈥ 按了手印的紙條代表什麼有法律效應嗎
有效 建議你去公司問問你簽的什麼
如果答案對您有幫助,盼採納為最佳答案。
㈦ 按手印後具有法律效力嗎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在合同、收據、借條等各種契約上,按手印,與簽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能直接導致相關文書發生法律效力。我建議,最好能簽字和按手印同時使用。
㈧ 古代沒有可以指紋識別的設備,那麼為何還要按手印畫押呢
這個題目中其實是出現了一種誤解:識別指紋一定需要專業的設備?並不是這樣,如今現代的設備都是依據人眼所觀察下來的,總結下來而製造的,而按手印畫押則是可以通過指紋指認其人。
還有一點就是可能很多人都認為古代只是摁一個手指印,其實不然,一般的話,是需要整隻手,更有更有甚者,連腳印也需要保存,可見畫押的奇妙之處。
㈨ 協議書簽名按了手印就具有法律效力嗎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五條規定,「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應當簽字或者蓋章。當事人在合同書上按手印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具有與簽字或者蓋章同等的法律效力。」由此可知,在欠條上按手印與簽名是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的。
債務人如果不承認,只要進行指紋鑒定即可。 但簽字、蓋章、手印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欠條不需要明確一定要按手印。只要把欠款的原因、款數寫清楚,欠款人簽字,手寫的欠條就具有法律效力。
當事人名稱須真實、一致;合同標的、數量、質量、價款、包裝方式要具體、明確;注意驗收方法、程序和時間;履行方式約定具體,比如交貨方式、結算方式;履行期限須確定某一時間點或時間段;合同履行地也需要明確;違約責任要量化為違約金或確定違約賠償金的計算方法;以及約定具體的爭議解決辦法。
(9)古代按手印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十二條規定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以下條款:
(一)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