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職務行為不承擔責任的法律規定

職務行為不承擔責任的法律規定

發布時間: 2021-03-06 10:33:34

Ⅰ 用人單位員工的職務行為違法,責任由誰來承擔法律依據多謝!

那你應該提交該員工的職務范圍證明文件~證明之後應該是歸公司的~

Ⅱ 侵權責任法 34條規定職務行為 由單位承擔,但是並沒有提到 內部追償的問題, 是不是單位就沒有追償的權利

有權追償
依據侵權責任法的法條規定內容,以及民法通則的一般規定(侵權責任法是特別法,專民法通則是屬一般法,當特別法中沒有明確規定的,使用一般法的規定),用人單位在承擔了賠償責任後,對在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中有過錯的工作人員,有權進行追償。
注意:只是對有過錯的工作人員進行追償。

Ⅲ 如何認定是否屬於職務行為

認定是否屬於職務行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一是行為是否有經營者的授權,是否是有僱傭關系的工作人員所為。

二是行為是否發生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

三是行為是否以經營者的名義或身份實施。

四是行為與職務是否有內在聯系,如行為的內容是否是工作需要,是否符合僱主僱用的目的,行為是否具有為法人謀利的意思。

(3)職務行為不承擔責任的法律規定擴展閱讀:

職務行為通常是指工作人員行使職務的行為,是履行職責的活動,與工作人員的個人行為相對應。

行為特點:

一是職權性。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根據法律賦予的職責許可權實施的行為履行職務行為。超越職權的行為不是職務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二是時空性。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履行職責的時間、地域范圍內實施的行為通常都認定為職務行為。比如某市的公務員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不能糾正另一城市公務員管理中的錯誤。

三是身份性。即在通常情況下,凡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和名義實施的行為都是履行職務的行為。如公務員人員著裝、佩戴標志、出示證件、宣布代表機關實施的行為一般都以職務行為論。

四是目的標准。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為了履行法定職責和義務,維護公共利益而為的行為,通常都認定為是職務行為。

職務侵權行為:職務侵權損害行為,是指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他人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的違法行為。

所謂職務侵權行為是指職務行為的實施侵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對第三人構成侵權的職務行為。例如,公司甲的法定代表人乙驅車前往談判地點與公司丙洽談一筆房屋租賃事宜,在乙與丙公司簽訂完租賃合同回來途中,乙不慎將行人丁撞傷。在此,乙撞傷丁的行為則屬於職務侵權行為。

侵權行為的發生必須是執行職務所致。法人、其他組織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是代 表或代理所在單位實施,因而應由其所在單位承擔民事責任。法人、其他組織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的行為如果與執行或履行職務無關,則不構成職務侵權。

Ⅳ 怎樣區分掛靠關系與職務行為及其兩者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二、車主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五種情況1、車主與駕駛員為僱傭關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 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2、駕駛員為職務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3、車主出租、分包車輛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二款: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答》(2006年12月31日) 問22:車輛所有人以承包或租賃經營的方式對外發包或計程車輛經營權或使用權,承包人或者租賃人發生交通事故致人身損害賠償的,責任如何承擔?答:發包、出租的車輛發生交通事故致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選擇承包人、租賃人或者發包人、出租人為被告,選擇後二者為被告的,對發包人、出租人請求以其與承包人、租賃人之間的合同關系確定承包人、租賃人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賠償權利人既起訴發包人、出租人,又起訴承包人、租賃人的,判決發包人、出租人承擔賠償責任,對發包人、出租人請求根據合同關系判由承包人、租賃人承擔責任的,告知另案處理。4、機動車掛靠登記車主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答》(2006年12月31日)問17:掛靠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人身損害的,掛靠人與被掛靠人如何對賠償權利人承擔責任?答:掛靠車輛因交通事故致人損害的,應由掛靠人承擔賠償責任,對於掛靠人不能支付的部分,由被掛靠人予以墊付;被掛靠人承擔墊付後,可以另案向掛靠人追償;掛靠人與被掛靠人請求區分內部責任的,可告知當事人另案處理。如賠償權利人主張掛靠人與被掛靠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5、車主出借機動車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答》(2006年12月31日)問18:借用車輛發生道路交通事故致人身損害如何確定賠償主體及責任?答:道路交通事故是因機動車運行所致,故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的歸屬是確定責任主體的一般標准。車輛管理人(包括所有人)與借用人均是車輛運行的支配者。借用人是直接的支配者,車輛管理人是間接的支配者。借用人直接從車輛運行中受益,車輛管理人通過出借車輛獲得經濟上或者其他如人情利益,故二者均對車輛運行所產生的風險負有防範義務,均應對車輛運行所帶來的現實損害承接賠償責任。首先應由借用人承擔賠償責任,車輛管理人對借用人賠償不足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Ⅳ 國家對哪些行為不負賠償責任

1.國家行為又稱政府行為、統治行為。
指行政機關以國家名義實施的,與國家重大政治、軍事和安全有關的行為,如宣戰、媾和、備戰、戰爭動員等國防行為,建交、斷交、批准、締約參加退出國際條約協定等外交行為,因公共安全採取緊急衛生、經濟、軍事等措施的行為(宣布戒嚴、重大防治救災行為、抗傳染病措施等重大的公益行為),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的調整、重要行政區劃變動、調整工資、物價等重大經濟政府行為。國家行為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實施的具有高度政治性的行為,一般不受法院司法審查。
各國均承認對統治行為,國家不負賠償責任,但對國家行為的范圍,理解並不完全一致。在法國,統治行為范圍較廣,凡屬政治領域內的法律爭議,機構之間的行為均包含在內,英國則以對外關系為限,德國以屬於憲法領域內的國家指導為限。①國家行為免責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國家行為事關國家主權和公共利益,通過法律加以適當保障是必要的,有利於保障行政權正常有效行使。二是傳統上"國家主權"觀念和國家豁免原則的影響。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過於寬泛的國家行為招致許多批評,很多國家通過判例和立法開始對政府行為不負責任創設一些例外。
2.行政立法行為
很少有國家在法律中明確規定,對國家立法行為造成的損害不負賠償責任,但在判例和習慣上均將立法行為排除在賠償范圍之外。如美國慣例上,國家對上下議院立法行為造成的損害不負賠償責任②。在法國,國家對立法職能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以法律有明確規定為前提,如果法律未作規定,國家不負賠償責任,這是法國的傳統原則。從眾多國家的法制傳統看,國家對議會立法職能原則上不負償賠責任,只有在法律已明確規定時才可能發生賠償問題。
既然國家對立法行為造成損害不予賠償的原則並不是絕對的,那麼,說明國家在有些情況下對立法是可以賠償的。國家對立法行為予以賠償的特殊條件是:首先,該項立法行為已被確認為違憲或違法;其次,立法行為造成的損害對象是特定的,而不是普遍的;再次,立法中並沒有排除賠償的可能性;最後,在國家無過錯時,損害必須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受害人才能由於制定法律而遭受損害請求賠償。同時還應當明確,國家為了保護重大利益而制定的法律,不負賠償責任,如制止物價上漲、保護公共衛生、應付緊急狀態的法律,國家對此不負賠償責任。符合以上條件的立法是可以賠償的,特別是行政機關制定法規規章、決定、命令等行政立法行為,在給相對人造成損害後,國家應當予以賠償。
在我國,除立法行為能否賠償外,還存在一個對抽象行政行為可否賠償的問題。對此理論界還有爭議,目前普遍的觀點是:根據行政訴訟法,抽象行政行為不能被直接起訴,即使該行為違法,如果發生使相對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現實後果,也要通過具體行政行為實施,所以完全可通過起訴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賠償訴訟,不必訴抽象行政行為。對此,我認為不無商榷之處。
首先,國家賠償訴訟並不完全等同於行政訴訟,用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限制國家賠償訴訟范圍是不恰當的。也就是說,只要行政機關的執行職務行為造成相對人損害並構成國家賠償責任,即使是行政訴訟中不能被起訴的抽象行政行為也完全可以成為賠償訴訟的標的。
其次,抽象行政行為侵犯相對人權益的現象是普遍的,與具體行政行為並無多少區別。如果把抽象行政行為排除在賠償訴訟之外,就可能出現行政機關藉此規避法律,採用抽象行為實施違法的現象。
再次,並非所有影響公民權益的抽象行政行為必然通過具體行政行為實施。例如行政機關發布一項禁止某些人從事某種活動的規定,自發布生效之時就可以造成相對人損害,而不必通過具體行為實施。如果不允許相對人對抽象行為提起賠償訴訟,必然放縱行政機關這方面的違法行為。
最後,各國法律均無明確禁止對抽象行政行為提起賠償訴訟的規定 。
因此,我認為,抽象行政行為和其他立法行為一樣,對它們造成的損害能否請求賠償,仍然應該以前述條件為標准加以判斷,而不必受行政訴訟法關於受案范圍的束縛而將行政立法和抽象行為排除在賠償范圍之外。
3.對自由裁量行為造成的損害國家不予賠償的規定,是美國《聯邦侵權賠償法》的一項重要內容。
該法在2680條中規定了大量不適用國家賠償的情形,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行政自由裁量行為,如因海關、財稅的評估錯誤稽徵稅額或扣押貨物時所生的損害,因實施檢疫所生之損害、因人身加害毆打、不法拘禁、不法逮捕、誣告、濫用訴訟、誹謗、虛偽陳述、詐欺及妨礙契約的權利等導致的損害;因財政部採取財政作業或貨幣制度等金融措施所生的損害;公務員執行職務已盡相當注意造成的損害;以及行政機關或公務員行使裁量權或不行使裁量權,不論該裁量權是否濫用,國家均不負賠償責任。
我認為由自裁量行為是指行政機關公務員為達到立法目的,自由決定如何,何時、何地應實施何種行為而採取的依照他最佳判斷的行為。既然是自由裁量,就應當給予行為人以一定自由度,在此范圍內若造成他人損失,國家不必承擔責任。但是,如果行政機關或公務員在應當行使裁量權時不行使,或超越濫用裁量權侵犯他人權益的其結果必然違背法律賦予其裁量權的目的,構成明顯的違法行為,國家應當對此承擔賠償責任。
4.軍事行為
很多國家賠償法都規定了對軍事行為不負國家賠償責任的內容。例如美國《聯邦侵權賠償法》第2680條第10項規定:對任何在戰爭期間,因陸海軍及海岸警衛隊的作戰活動所產生的賠償請求,國家不予賠償。瑞士聯邦責任法也規定,戰時軍事行為造成的損害,國家一般不負賠償責任,依特別法規定執行。平時演習引起的,可以依軍事行動規程負賠償責任,但以軍隊在演習事先加以防範並使損害減至最低限度為條件。我認為,軍事行為與行政行為不同。對合法實施軍事行為造成損害的是否賠償,如徵用土地、戰爭損害等,應依特別法規定。但對於軍事機關依法律授權或行政委託從事的行政行為造成非法侵害的,應當予以賠償,例如軍事機關在管理環境衛生、計劃生育等方面的行為,國家應予負責。
5.特別公用事業行為
因鐵路、郵電、土地、通信、航空運輸等公營公用事業行為造成的損害,依特別法規定解決,不適用於國家賠償法。許多國家法律規定,對於鐵路、郵電等公用事業單位的行為造成損害的,依照特別法規定予以解決。美國《聯邦侵權法》。規定
,因郵寄的函件、物品遺失、誤送、誤投所造成的損害,不適用國家賠償,英國《王權訴訟法》也規定,對於郵政物品的損害,國家不負賠償責任。
在我國,郵政等公用事業正趨於企業化,因此造成的損害依照特別法或民法解決,國家不負擔賠償責任。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第6章則規定了特別的損失賠償條款。規定了對平常郵件的損失、郵政企業不負賠責任。《鐵路法》第58條規定,因鐵路行車事故及其他鐵路運營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6.國家合法行為造成的損害,非有法律明確規定,國家不予賠償。
例如,行政機關對公民法人採取的合法行為(包括處罰、強制、命令等)造成損害,除非法律有規定,如土地法規定徵用及軍事法律規定的軍事行為,國家給予適當補償,否則國家不負賠償責任。
7.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害。
若損害完全是不可抗力造成的,如發生地震、火災、水災、颶風等引起公民損害,國家不負責任。行政機關依法扣押一輛轎車放置機關院內,發生地震造成車輛損害,受害人不得就損害向扣押行政機關提出。
8.行政機關公務人員實施的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國家不負責任。

Ⅵ 國家有沒有那條法律對政府單位人員辦事不負責的處理

有職務行為的不作為犯罪,造成嚴重後果的,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對於構成什麼罪行,看具體案情及涉嫌的罪名了。

Ⅶ 職務行為的法律後果是怎樣的

職務行為的法律後果,如果是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均由單位承擔。
如果是刑事責任,由本人承擔。
比如駕駛員工作中交通肇事,受害人的損失,可以由單位承擔,但判刑仍然是駕駛員個人。

Ⅷ 職務行為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民法通抄則》第四十三條規定 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 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8條規定 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2條規定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定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Ⅸ 當公務員不依法履行或不履行法定義務時,必須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您好,當公務員不依法履行或不能履行其法定義務時,必須承擔一定的法律後果,稱為公務員的責任。公務員的責任一般包括接受身份處分、行政處分、承擔行政賠償責任和刑事責任四種。
1身份處分
身份處分,是指公務員不能勝任所擔任的公務或拒不接受工作安排時所引起的法律後果,即 公務員身份的喪失。

2行政處分
公務員由於違反其法定義務的約束而引起的最為常見的法律後果是接受行政處分,即承擔行 政責任。公務員有法定的違紀行為,尚未構成犯罪,或者雖然構成犯罪但依法不追究刑事責 任的,應當給予行政處分;違紀行為情節輕微,經過批評教育後改正的,也可免予行政處分 。
行政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和開除六種。

3行政賠償責任
公務員因故意或重大過錯、違法或不當的執行職務行為給行政相對方帶來不必要的財產損失 時所應承擔的賠償責任。

4刑事責任
公務員對其職務犯罪必須依法承擔刑事責任。對公務員刑事責任的追究,適用刑法及刑事訴 訟法的有關規定。

希望能幫到你。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熱點內容
小學教師法律知識考試簡報 發布:2025-09-27 00:42:37 瀏覽:130
南開大學法律碩士法學綜合 發布:2025-09-27 00:21:09 瀏覽:821
法院防疫宣傳 發布:2025-09-27 00:07:45 瀏覽:728
合同法實務與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5-09-27 00:06:13 瀏覽:22
南京市棲霞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26 23:54:44 瀏覽:447
動物中的法官 發布:2025-09-26 23:25:21 瀏覽:316
吉大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9-26 23:13:54 瀏覽:352
慶雲法院六子 發布:2025-09-26 23:02:54 瀏覽:407
經濟法著名案例分析ppt 發布:2025-09-26 23:00:56 瀏覽:367
法規與標準的區別 發布:2025-09-26 22:56:45 瀏覽: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