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明確主體的法律責任有利於

明確主體的法律責任有利於

發布時間: 2021-03-16 10:48:51

Ⅰ 為什麼要明確責任主體

明確責任主體是為了更有效的劃分責任,從而更有效地實現目標責任制。

具體到某一個領域,「明確責任主體」的根本目的還有更明確的意義與價值。

例如:行政責任主體、刑事責任主體、民事責任主體。都有各自不同的意義和價值。

Ⅱ 法律主體與責任主體有何區別

法律主體與責任主體的區別:
1、法律主體未必是責任主內體,責任主體一定是法律主體 ;容
2、法律主體是指適用法律的人格主體,這種主體可以是法人,非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組織,他們的行為都由法律來約束和調控,作出的行為只有超過法律才會成為責任主體
3、責任主體是指承擔法律後果和責任的主體,是屬於法律主體的范圍。

Ⅲ 稅法的法律主體包括

稅收法律關系的客體是稅收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以及征稅對象。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一、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二、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

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三、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四、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

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

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因果關系: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有一因一果的關系

(4)明確主體的法律責任有利於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

(一)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

(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

(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

(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

(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

(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二)免責

免責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

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

2、不訴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

4、有效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協商所達成的免責,即所謂「私了」。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7、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Ⅳ 公務員法法律責任主體包括哪幾種

公務員法根據法律義務主體的不同,在公務員法中明確了法律責任主體,以確保公務員法的實施。這些主體主要包括:
1、國家及公務員機關。公務員各級機關依照公務員法規定的許可權履行公務員管理職責。機關作為公務員的管理者,有管理公務員活動的權利,也有保障公務員合法權益和執行有關指令的義務。機關在公務員法中的責任包括立法責任、執法責任、司法責任等。此外,依照公務員法的規定,機關因錯誤的具體人事處理對公務員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賠償。根據國家賠償法規定,國家有著依法給予公務員賠償的義務,因此,公務員法的法律責任主體還包括國家;
2、公務員。公務員作為公務員法的調整對象,有義務遵守公務員法規定的各項義務,遵守公務員紀律和各項規定,接受有關機關及其領導人的指令。公務員不履行公務員法規定的義務,不遵守公務員紀律和有關規定,濫用職權和違反職責的行為,必須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在一定條件下,公務員將與國家機關承擔連帶的法律責任。關於公務員的法律責任問題,不僅涉及公務員法,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以及規定等都有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公務員法對此未做專門規定;
3、行政公務人員。公務員法的監管主體是公務員機關,同時還包括在其中工作的行政公務人員。機關通過在其中工作的行政公務人員依照公務員法對其所屬公務員進行管理。公務員法的行政公務人員既可以是從事公務員管理工作的公務員,也可以是公務員綜合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還可以是受委託從事公務員相關事務工作的人員。這些人員在從事公務員相關事務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照法定義務,如果濫用職權或違反職責,將承擔法定的個人責任;
4、其他單位和個人。按照公務員法的規定,辭去公職或者退休等離職的公務員必須繼續遵守公務員法關於辭職退休後的有關義務,包括保守秘密、遵紀守法、從業限制等。離職後的公務員如果違反了這些規定,應根據情節輕重確定其相應的責任。此外,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包括不依法接受公務員工資調查的企業、違規接收離職公務員的單位、參加公務員考試的個人等,在與公務員管理相關的社會生活活動中也必須履行公務員法規定的相對人的義務,服從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和決定,執行生效的裁決、處罰等。從某種意義講,他們也是法律責任的相對主體或義務主體。
參考來源:http://china.findlaw.cn/info/guojiafa/gwyf/gwyjc/gwycj/20091015/77255.html

Ⅵ 民法總則草案修訂的依據是什麼

民法總則草案分11章,包括基本原則、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期間的計算、附則,共186條。主要內容有:
一、關於基本原則和法律適用規則

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司法機關進行民事司法活動應當遵循的基本准則。草案在民法通則的基礎上,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民事活動的現實需要,對基本原則作了豐富和補充:
一是平等原則。草案規定,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平等原則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行政法律關系、刑事法律關系特有的原則,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二是自願原則。草案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關系。自願原則體現了民事活動最基本的特徵,其實質是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願從事民事活動,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三是公平原則。草案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原則體現了民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價值,對規范民事主體的行為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是誠實信用原則。草案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在行使權利、履行義務過程中,講誠實重諾言守信用。這對建設誠信社會、規范經濟秩序、引領社會風尚具有重要意義。草案同時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自覺維護交易安全;應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應當遵守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不得損害他人合法權益;民事主體合法的人身、財產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民事主體行使權利的同時,應當履行法律規定的或者當事人約定的義務,承擔相應責任。(草案第三條至第九條)

明確民事法律的適用規則,對於正確適用法律具有指導意義。草案作了以下規定:一是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不得違背公序良俗(草案第十條)。民事關系十分復雜,對法律沒有規定的事項,人民法院在一定條件下根據商業慣例或者民間習慣處理民事糾紛,有利於糾紛的解決。二是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草案第十一條)。民商事領域有些法律規定了民商事活動的特殊規則,既涉及民事法律關系,也涉及行政法律關系等,需要在民法總則中作銜接性規定。
二、關於自然人

自然人是從事民事活動的重要民事主體,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草案主要作了以下補充完善:
一是增加了保護胎兒利益的規定。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胎兒尚未出生,原則上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為了保護胎兒的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權利,有必要在需要對胎兒利益進行保護時,賦予胎兒一定的民事權利能力。據此,草案在繼承法規定的基礎上明確: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的保護,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未存活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草案第十六條)
二是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准。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行使民事權利和履行民事義務的資格。民法通則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草案將民法通則規定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標准從「十周歲」降到「六周歲」,主要考慮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和認知能力都有所提高,適當降低年齡有利於其從事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更好地尊重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識,保護其合法權益。這一調整也與我國義務教育法關於年滿六周歲的兒童須接受義務教育的規定相呼應,實踐中易於掌握、執行。(草案第十八條、第十九條)
三是完善了監護制度。未成年人和有智力、精神健康障礙等情形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監護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對這部分人的民事行為能力予以彌補。草案針對監護領域的突出問題,對監護制度作了完善:
1.增加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子女對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父母負有贍養、照顧和保護的義務,以強調家庭責任,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草案第二十五條)。
2.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草案將智力障礙者以及因疾病等原因喪失或者部分喪失辨識認知能力的成年人也納入被監護人范圍,有利於保護其人身財產權益,也有利於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好地維護老年人權益(草案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三十一條)。
3.調整了監護人的范圍。民法通則規定,單位有擔任監護人的職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單位與職工之間主要是勞動合同關系,而且就業人員流動越來越頻繁,單位缺乏履行監護職責的意願和能力。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有監護意願和能力的社會組織增多,由這些組織擔任監護人可以作為家庭監護的有益補充,也可以緩解國家監護的壓力。這些社會組織擔任監護人應當具備的信譽、財產狀況等條件,可以由相關法律具體規定。據此,草案明確:法律規定的有關組織可以擔任監護人(草案第二十九條第三款、第三十一條)。
4.完善了撤銷監護制度。針對實踐中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等被監護人合法權益時有發生的情況,草案規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依法指定新監護人,並對提起撤銷監護訴訟的主體、適用情形、監護人資格的恢復等作了明確規定(草案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此外,草案還理順了監護糾紛的解決程序,明確規定,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有關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草案第二十九條第一款)。
三、關於法人

法人制度是民事法律的基本制度。完善法人制度,對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意義重大,是這次民法總則制定中的重點問題。民法通則將法人分為企業法人和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等。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的組織形式不斷出現,法人形態發生了較大變化,民法通則的法人分類已難以涵蓋實踐中新出現的一些法人形式,也不適應社會組織改革發展方向,有必要進行調整完善。由於法人是法律擬制的「人」,各方面對法人分類有不同認識,比如可分為營利性法人、非營利性法人,也可分為社團法人、財團法人,還可分為私法人、公法人等。不同國家的民事法律對法人的分類也不盡相同。經反復比較,草案按照法人設立目的和功能的不同,將法人分為營利性法人和非營利性法人兩類,主要考慮:
一是營利性和非營利性能夠反映法人之間的根本差異,傳承了民法通則按照企業和非企業進行分類的基本思路,比較符合我國的立法習慣,實踐意義也更為突出;
二是將非營利性法人作為一類,既能涵蓋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等傳統法人形式,還能夠涵蓋基金會和社會服務機構等新法人形式,符合我國國情;
三是適應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要求,創設非營利性法人類別,有利於健全社會組織法人治理結構,有利於加強對這類組織的引導和規范,促進社會治理創新。據此,草案規定:營利性法人是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其股東或者其他出資人等成員為目的成立的法人,主要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等(草案第七十三條);非營利性法人是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的法人。非營利性法人不得向其成員或者設立人分配利潤(草案第八十一條第一款、第二款)。對公益的非營利性法人,草案明確了其終止時剩餘財產的分配規則:不得向其成員或者設立人分配剩餘財產;其剩餘財產應當按照章程規定或者權力機構的決議用於公益目的;不能按照章程或者決議處理的,由主管機關主持轉給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以公益為目的的法人,並向社會公告(草案第八十一條第三款)。草案還對非營利性法人中的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捐助法人和機關法人作了相應規定(第八十二條至第九十條)。需要說明的是,草案只列明規定了比較典型的法人具體形式,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或者可能出現的其他法人形式,可以按照其特徵,分別納入營利性法人或者非營利性法人。相應地,草案不再規定民法通則中關於聯營的內容。
四、關於非法人組織

民法通則規定了自然人和法人兩類民事主體。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法人依法設立的分支機構等大量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組織,在實踐中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各種民事活動。各方的共識是,明確這些組織的民事主體地位可以適應現實需要,有利於其開展民事活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也與其他法律的規定相銜接。據此,草案賦予「非法人組織」以民事主體地位,並設專章作了規定。草案規定,非法人組織是不具有法人資格,但是依法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非法人組織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營利性法人或者非營利性法人依法設立的分支機構等(草案九十一條)。草案還規定,非法人組織的成員或者設立人對非法人組織的債務承擔無限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草案第九十三條)。
五、關於民事權利

保護民事權利是民法的核心。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的要求,為了凸顯對民事權利的尊重,加強對民事權利的保護,同時也為民法典各分編和民商事特別法律具體規定民事權利提供依據,草案繼承了民法通則的做法,設專章規定民事權利的種類和內容。
一是人身權利。草案根據憲法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關於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規定,並綜合各方面意見,明確規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草案第九十九條);草案還規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草案第一百條第一款)。草案同時規定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草案第一百條第二款)。
二是財產權利。保護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是民法典的重要任務,也是民法總則的應有之義。草案規定: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收入、儲蓄、房屋、生活用品、生產工具、投資及其他財產權利受法律保護(草案第一百零二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草案第一百零三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債權。債權是因合同、單方允諾、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規定,權利人請求特定義務人為一定行為的權利(草案第一百零五條)。
三是知識產權。為了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促進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有必要在民法總則中對知識產權作概括性規定,以統領各知識產權單行法律行政法規。據此,草案規定,民事主體對作品、專利、商標、地理標識、商業秘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等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知識產權(草案第一百零八條)。四是為了適應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發展的需要,草案對網路虛擬財產、數據信息等新型民事權利客體作了規定(草案第一百零四條、第一百零八條第二款第八項)。草案對弱勢群體民事權利的特別保護也作了銜接性規定:法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的民事權利有特別保護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草案第一百一十一條)。此外,草案還對繼承權、股權等民事權利作了規定,並為其他新型民事權利的保護留出了空間(草案第一百零九條、第一百一十條)。
六、關於民事法律行為

關於民事法律行為,草案在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法律規定的基礎上,主要作了以下完善:
一是調整了「民事法律行為」的內涵。一些意見提出,民法通則規定的「民事法為」和「民事行為」都是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建議將二者統一規定為「民事法律行為」,使其既包括合法行為,也包括無效行為、可撤銷行為和效力待定行為。據此,草案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這樣規定既尊重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願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也強調了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將產生的法律後果,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有利於提升民事主體的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具有更強的實踐性(草案第一百一十二條)。
二是增加了意思表示的規則。意思表示是民事主體內心意願的外在表達,是構成民事法律行為的基礎,增加這一規則對於確定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具有重要作用。草案根據各方面意見,對意思表示的作出方式、生效時間、撤回和解釋等內容作了規定(草案第六章第二節)。
三是完善了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規則。草案在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有效條件的同時,對惡意串通、重大誤解、欺詐、脅迫、顯失公平等行為的無效、撤銷等問題分別作了補充完善(草案第六章第三節)。
七、關於代理

代理制度是調整被代理人、代理人和第三人之間關系的法律制度。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代理活動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復雜,為了保護被代理人、第三人合法權益,維護交易安全,應當對代理行為予以規范。據此,草案在現行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完善了代理規則:
一是為了適應商事活動的需要,草案規定了隱名代理制度,即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第三人知道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該民事法律行為直接約束被代理人和第三人,但是有確切證據證明該民事法律行為只約束代理人和第三人的除外(草案第一百四十二條)。
二是增加了代理人不得自己代理和雙方代理的內容(草案第一百四十八條)。
三是完善了表見代理制度。草案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相對人有正當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同時明確了不適用表見代理的情形。這樣規定有利於維護交易安全,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草案第一百五十二條)。
八、關於民事責任

明確法律責任,有利於引導民事主體強化自覺履行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的意識,預防並制裁違反民事義務的行為,切實保護權利人的民事權益。草案進一步完善了民事權利受到侵害後的救濟渠道和方式:
一是規定民事主體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民事義務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草案第一百五十六條)。
二是規定了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針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草案還特別增加了「修復生態環境」這種新的責任承擔方式(草案第一百六十條第一款)。
三是規定為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以保護因見義勇為受到損害的人,鼓勵見義勇為行為(草案第一百六十四條)。四是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草案第一百六十五條)。
九、關於訴訟時效

訴訟時效是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該期間屆滿後,權利不受保護的法律制度。該制度有利於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維護交易秩序和安全。草案根據各方面意見,吸收司法實踐經驗,對訴訟時效制度作了完善:
一是將現行二年的一般訴訟時效期間延長為三年。近年來,社會生活發生深刻變化,交易方式與類型也不斷創新,權利義務關系更趨復雜,要求權利人在二年訴訟時效期間內行使權利顯得過短,有必要適當延長(草案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一款)。
二是明確了不適用訴訟時效的情形:(1)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2)登記的物權人請求返還財產;(3)請求支付贍養費、撫養費或者扶養費;(4)其他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請求權(草案第一百七十五條)。
三是強調了訴訟時效的法定性。訴訟時效制度關系法律秩序的清晰穩定,權利人和義務人不可以自行約定。草案規定,訴訟時效的期間、計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斷的事由由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無效。當事人對訴訟時效利益的預先放棄無效(草案第一百七十六條)。

Ⅶ 新《安全生產法》對於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是怎樣規定的

新《安全生產法》中對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規定:

1、明確了生產經營單位的主體責任。

國務院23號文明確要求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新《安全生產法》則將其上升為法律規定,第三條明確規定「強化和落實生產經營單位的主體責任」,並在其後的章節中對此作出更為詳細的規定。(第三條)

2、建立推行安全生產標准化制度。

安全生產標准化建設體現了「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的系統工程,代表了現代管理的發展方向,有利於全面促進企業提高安全生產保障水平。近年來,安全生產標准化取得了顯著成績,企業本質安全生產水平持續提高。在總結多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新《安全生產法》第四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推進安全生產標准化工作,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確保安全生產。(第四條)

3、建立高危企業安全管理人員任免告知制度。

從事危險物品生產、儲存及礦山開采、金屬冶煉活動,安全風險較大,極易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其安全管理人員必須具有較高的安全生產知識水平和安全管理技能。為此,新《安全生產法》第二十三條明確了高危企業安全管理人員的重要地位,其任免應當告知主管的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以便監管部門掌握企業安全管理人員的變化情況,採取相應的監管措施。(第二十三條第四款)

4、建立了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制度。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建立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制度。這一規定,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要求的重要體現,把多年來堅持實行並不斷完善的隱患排查治理制度上升為法律規定。(第三十八條第一款)

5、建立重大事故隱患越級報告制度。

在安全管理工作實踐中,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在檢查中發現重大事故隱患,向生產經營單位的有關負責人報告後,生產經營單位的有關負責人由於各種原因,不予處理或者不及時處理,常常導致事故發生。

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在檢查中發現重大事故隱患,依照前款規定向本單位有關負責人報告,有關負責人不及時處理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可以向主管的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報告,接到報告的部門應當依法及時處理。這一規定,賦予安全管理人員越級報告的權利,規定有關主管部門應當依法處理的職責,有利於及時排除重大隱患,防止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第四十三條)

6、建立推行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

為了充分發揮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在安全生產方面對第三人賠付(本單位從業人員以外的人員)、事故預防、風險控制和輔助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總結2006年以來全國部分省市開展安責險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新《安全生產法》第四十八條第二款明確規定:國家鼓勵生產經營單位參加投保安全生產責任保險。這一規定,有利於幫助企業解決事故救援和第三者傷害費用,同時減輕政府負擔。(第四十八條)

7、增加了委託服務後安全生產責任仍由生產經營單位負責的規定。

生產經營單位委託生產技術管理服務機構為其提供服務的,安全生產責任仍由本單位負責。這一規定,有利於釐清安全責任,促使生產經營單位全面履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第十三條)

8、增加了安全生產責任制考核的規定。

新《安全生產法》第十九條對生產經營單位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進行了細化規定,並對強化生產經營單位內部的責任考核提出了明確要求,推進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到實處。(第十九條)

9、增加了被派遣勞動者和實習學生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規定。

一是增加勞務派遣教育培訓的規定。第二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生產經營單位使用被派遣勞動者的,應當將被派遣勞動者納入本單位從業人員統一管理,對被派遣勞動者進行崗位安全操作規程和安全操作技能的教育培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對被派遣勞動者進行必要的安全生產教育培訓。明確了勞務派遣和用人單位的責任,雙方都有教育培訓的責任,各有所側重。

二是增加勞務派遣人員的權利義務的規定。第五十八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使用被派遣勞動者的,被派遣勞動者享有本法規定的從業人員的權利,並應當履行本法規定的從業人員的義務。明確了勞務派遣人員與本單位從業人員具有相同的安全生產權利和義務,與《勞動合同法》相銜接。

三是增加對實習學生教育培訓的規定。第二十五條第三款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對實習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提供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學校應當協助生產經營單位對實習學生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第二十五條、第五十八條)

10、增加了應急預案和應急准備的規定。

新《安全生產法》第七十七條對生產經營單位制定應急預案、與當地政府應急預案相銜接、定期組織演練作出了明確規定。第八十條對高危行業建立應急救援組織和人員、應急物資准備等作出規定。這些規定,使應急預案相互銜接,應急救援物資、設備和力量能夠發揮作用,最大限度減少生產安全事故的影響。(第七十七條、第八十條)

11、完善了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職責規定。

新《安全生產法》第十八條明確了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的7項職責。與原規定相比,增加「組織制定並實施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計劃」。(第十八條)

12、完善了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機構、人員的設置、配備標准和工作職責。

一是明確礦山、金屬冶煉、建築施工、道路運輸單位和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應當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同時,將其他生產經營單位設置專門機構、配備專職人員的從業人員下限由300人調整為100人。

二是規定了安全生產管理機構以及管理人員的7項職責,主要包括擬定本單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操作規程、應急救援預案,組織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督促落實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管理措施,組織應急演練,及時排查隱患,制止和糾正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違反操作規程的行為,督促落實本單位安全生產整改措施等。

三是明確生產經營單位作出涉及安全生產的經營決策,應當聽取安全生產管理機構以及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意見。上述規定,進一步嚴格了企業安全管理措施要求,並為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及其人員正確履行職責提供了詳細的規范性指引。(第二十一條、二十二條、二十三條)

13、完善了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制度。

安全生產「三同時」對於保障建設項目的安全條件,解決安全條件先天不足的問題具有重要作用。新安法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完善了礦山、金屬冶煉建設項目和用於生產、儲存、裝卸危險物品的建設項目的安全評價、安全設施設計審查的規定。礦山、金屬冶煉建設項目和用於生產、儲存、裝卸危險物品的建設項目竣工投入使用前,應當由建設單位組織對安全設施進行驗收。建設單位對驗收結果負責。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加強監督核查。

與原法相比:

一是將礦山等高危建設項目「安全條件論證」和「安全評價」合並為「安全評價」一項;

二是加強了對金屬冶煉建設項目的監管,保證安全設施的質量;

三是按照減少、取消行政審批的要求,取消驗收審批環節,強化建設單位的安全責任。(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

14、完善了生產經營發包、出租安全管理的規定。

有些生產經營單位以包代管,以租代管,對承包單位、承租單位的安全生產問題不負責任,往往一包了之或者一租了之,導致事故隱患大量存在,甚至發生安全事故。新安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生產經營項目、場所發包、出租給其他單位的„生產經營單位對承包單位、承租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統一協調、管理,定期進行安全檢查,發現安全問題,應當及時督促整改。

依照這一規定,安全管理責任仍由發包、出租方承擔,進一步強化了生產經營單位發包、租賃的責任,有利於生產經營單位對建設項目、場所的安全生產工作統一協調、管理,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和問題,及時督促整改落實。(第四十六條)

15、完善了生產經營單位提取使用安全費用的規定。

保證安全經費投入,是生產經營活動安全進行,防止和減少事故發生的重要保障。2005年以來,國家安監總局和財政部先後研究制定下發文件,明確了安全費用提取使用一系列政策措施。新《安全生產法》上升為法律規定。

新《安全生產法》第二十條規定:有關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按照規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產費用,專門用於完善和改進安全生產條件的有關支出。安全生產費用在成本中據實列支。建立安全生產費用提取使用制度,是保障企業安全生產資金投入,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發生,維護企業、職工及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舉措。(第二十條)

16、完善了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管理人員任職資格制度。

新《安全生產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以及礦山、金屬冶煉、建築施工、道路運輸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應當由主管的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對其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考核不得收費。這一規定,將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管理人員任職資格制度由「先證後崗」修改為「先崗後證」。(第二十四條)

17、完善了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的規定。

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是實現安全生產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為此,新《安全生產法》對生產經營單位開展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工作作出了嚴格規定。

一是明確規定由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組織制定並實施本單位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計劃。

二是明確規定了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的主要內容和目標,即保證從業人員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熟悉有關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應急處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產方面的權利和義務。

三是明確規定了參加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的從業人員范圍,既包括本單位招收的人員,也包括被派遣勞動者,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實習生等。四是明確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建立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檔案。(第十八條、第二十五條)

18、完善了礦山井下、海上石油開采設備安全管理規定。

新《安全生產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使用的危險物品的容器、運輸工具,涉及生命安全、以及危險性較大的海洋石油開采特種設備、礦山井下特種設備,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由專業生產單位生產,並經具有專業資質的檢測、檢驗機構檢測、檢驗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證或者安全標志,方可投入使用。

檢測、檢驗機構對檢測、檢驗結果負責。這一規定,把涉及安全生產的危險性較大的海洋石油開采特種設備和礦山井下特種設備在本法中予以明確,與特種設備安全法相銜接。(第三十四條)

19、完善了危險作業安全管理的規定。

為深刻吸取事故教訓,加強危險作業的管理。新《安全生產法》第四十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進行爆破、吊裝以及其他危險作業時,應當安排專門人員進行現場安全管理,確保操作規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實。這一規定,有利於推動生產經營單位強化現場管理,落實防範措施。(第四十條)

(7)明確主體的法律責任有利於擴展閱讀:

內蒙古出台《落實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定》

為落實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預防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內蒙古自治區落實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定》(以下簡稱《規定》)。

《規定》要求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持續改進安全生產管理,採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落實各項防範措施,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並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等手段提升裝備安全水平。

《規定》明確提出生產經營單位應當依法做好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調查處理和應急救援工作,包括編制完備適用的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按照規定的報告時限、內容、方式等要求,及時、完整、客觀地報告事故,不得瞞報、謊報、遲報等。如有違反《規定》、有重大安全生產違法行為的,由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對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必要時可邀請新聞媒體參加。

此外,對於出現由於安全生產問題1年內被處以2次以上(含2次)重大行政處罰等五種情形的生產經營單位,依審核程序納入自治區級聯合懲戒「黑名單」。對納入「黑名單」的生產經營單位實施重點監管,在市場和行業准入、新增項目審批核准、申請政府性基金項目、參與有關公共資源交易活動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止。

Ⅷ 報告等義務的,哪些主體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1、我可抄以明確的告訴你,檢驗報告作假,可以判斷該施工隊不專業、該施工隊在弄虛作假,俗話說作假不專業,專業不做假,有真正的專業施工技術的隊伍是不作假的。
2、你說的施工隊作假,這明顯是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不是偷工減料,就是針對某一個地方的施工不專業,造成檢驗報告作假。
3、至於承擔什麼法律責任,以本人長期干工地的經驗,應該可以判斷為。
存在安全隱患、施工作假、偷工減料等責任,如果明顯存在安全隱患的責任,嚴重者會涉及到監理監管不力,監理也要受到一定的處分。
以上就是本人的總結,反正一句話告訴你,如果真的是存在弄虛作假,請您一定要慎重,畢竟在整個中國大型豆腐渣工程已經在各大媒體電台都已經多次曝光過,所以請您針對該問題一定要慎重。

Ⅸ 法律責任主體與法律行為主體是否具有一致性

不完全一致。比如,在民事法律關系中,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是法律行為主體,但不是法律責任主體,其行為的法律責任主體是未成年的監護人,通常是其父母。

熱點內容
代繳社保協議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05 05:02:59 瀏覽:523
經濟法抵押人和抵押權人是什麼 發布:2024-05-05 02:06:04 瀏覽:816
法律援助農民工存在問題 發布:2024-05-05 01:13:58 瀏覽:438
審計法治建設路徑 發布:2024-05-05 00:23:17 瀏覽:79
司法考試主觀題答案 發布:2024-05-04 23:13:15 瀏覽:229
民法典動遷 發布:2024-05-04 19:58:22 瀏覽:567
刑事事訴訟法全文 發布:2024-05-04 19:49:23 瀏覽:60
注會經濟法有幾道大題 發布:2024-05-04 17:49:19 瀏覽:640
社會與法河北邢台 發布:2024-05-04 15:26:45 瀏覽:823
中國第一部有關公司的法律是 發布:2024-05-04 15:26:43 瀏覽: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