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所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
『壹』 什麼叫「 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就是以企業法人自己所擁有的財產承擔它在民事活動中的債務,以及法定代表人或企業的其他人員在法定代表人委託下所進行的民事活動中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賠償責任。「獨立」的含義,即任何法人的債務只能由它自己承擔,國家、投資者和法人組織內部的成員不對法人的債務負責,因而,企業法人必須擁有必要的財產作為保證。有些非法人企業雖經登記注冊取得了營業執照,擁有了合法經營權,但它本身並不具有民事主體資格,其民事責任應由它的主管法人承擔。
有限公是由股東出資設立的,而具有法人身份的公司在民事責任方面是與股東嚴格劃分清楚的,即便是股東出錢開了這家公司,但兩者的責任也要分開算,A公司與B公司有經營往來,A公司欠了B公司錢未還,欠的錢是A公司來還,而不是A公司的股東去還,如果鬧到了法院,B公司也是去起訴A公司,而不是起訴A公司的股東(在A公司股東無公司欠債情形下)。這就是,公司作為法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含義。
相反的,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這些不具備法人資格的企業,因為企業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那麼只能由合夥人或是出資人來承擔責任,這就是非法人組織,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含義。
拓展資料:
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包含很廣泛的內容:
1.財產的獨立性
我國《民法通則》第37條規定:只要是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財產和經費、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團體組織或個人就可以成為法人。第50條規定:「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具備法人條件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依法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經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252號)第6條第5款規定事業單位必須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即以本單位那部分獨立的經費承擔民事責任。另外,個體工商戶雖然不具有法人資格,但根據《民法通則》第29條的規定,以其個人或家庭財產承擔民事責任,也是財產獨立性的具體表現。
在我國現階段無論是企業法人、事業法人,還是合夥、自然人只要有獨立的財產所有權、處置權、使用權、收益權,不受制於其他企業、事業等組織或個人,並且能夠出具財產或資金方面的證據或證明,那麼就可以認定其具有獨立的民事責任能力。
2.責任的法定性
一是承擔民事責任的財產范圍。財產方面的證據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動產包括銀行存款的資信證明、有價證券、股權證明等,不動產包括經合法登記的房屋、汽車等。民事責任按類可以分為合同責任、侵權責任與其他責任;財產責任與非財產責任;無限責任與有限責任;單獨責任與共同責任;按份責任、連帶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等。其中,無限責任是指責任人以自己的全部財產承擔的責任,如合夥人對合夥債務承擔的責任,投資人對個人獨資企業債務的責任等。有限責任是指債務人以一定范圍內或一定數額的財產承擔的民事責任,如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有限責任物的擔保以特定物價值為限的有限責任等等。有限公司以自己全部注冊資產承擔連帶責任,而自然人則以全部個人財產對外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二是擔責的例外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規定:「國家機關和以公益為目的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違反法律規定提供擔保的,擔保合同無效。因此給債權人造成損失的,應當根據擔保法第5條第2款的規定處理。」該司法解釋第7條規定:「主合同有效而擔保合同無效,債權人無過錯的,擔保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債權人的經濟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債權人、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這說明事業單位由此引發的連帶責任是有限的。連帶責任是一種多數主體責任,即與債權人相對應的債務人在數量上為兩個以上;連帶責任是違反法律義務所承擔的民事責任。這種法律義務首先是合同法上的義務,即給付義務,表現為作為。合同法上的義務可以是合同當事人的約定,也可以是對合同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法定。其次是侵權法上的義務,即不得侵害他人人身、財產權益的義務,表現為不作為;連帶責任人中任何一人對違反法律義務的後果都必須負全部責任。
《公司法》第十四條規定,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母公司承擔。根據《合夥企業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特殊的普通合夥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的分所屬於總所設立的分支機構。《合夥企業法》第五十七條規定,合夥人在執業活動中非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合夥企業債務以及合夥企業的其他債務,由全體合夥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因此,合夥企業分支機構不具備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應與其所屬合夥企業認定為同一供應商。
『貳』 在民事訴訟中,派出所能作為被告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嗎
派出所是公安機關的派出機構,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主體是公安機關。
『叄』 上海市司法局內設機構是否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
對外作出處罰和行政處理決定,對外使用上海市司法局名稱。根據行政復議法規定,可以向上海市人民政府或者司法部申請行政復議。
『肆』 具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是什麼
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是指法人以自己獨立的財產對其民事行為或債務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所謂民事責任是指民事違法行為人依法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民事責任具有以下五個特徵:
(一)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不履行民事義務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這是民事責任的主要特徵。也就是說只有不履行民事義務,才會產生民事責任問題。例如法人按約定全部履行了合同的條款,就不存在要承擔違約的民事責任問題。
(二)民事責任是侵權行為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法人在開展活動時,因自己的行為侵害了國家和他人的利益,必須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如法人未經同意而使用了某個公民的肖像,就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權,為此法人要負賠償責任。
(三)民事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主要是調整財產關系的行為准則。這就決定了民事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其次才是非財產責任(如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
(四)民事責任具有補償性。民事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在確定財產責任范圍的大小時,一般是按照補償性原則來確定的,即按照不履行民事義務和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實際經濟損失確定賠償數額,是一種等價賠償,這一點與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不同。行政、刑事責任給予法人的經濟處罰,不具有等價賠償性質,如對法人的違法收入,行政管理機關可以給予違法收入數額數倍以上的處罰,且處罰所取得的款項歸國家所有。
(五)民事責任一般可以由當事人協商解決。由於法人與其他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平等,法人開展活動是按照平等自願、等價有償的原則來進行的。因此發生問題後,只要不涉及行政、刑事責任問題,當事人雙方完全可以平等協商解決賠償事宜。實踐中大部分民事糾紛都是採取非訴訟方式,由當事人雙方協商解決的,最終由法院審判解決的僅佔一小部分。民事責任可由當事人協商解決是其與行政、刑事責任的重大區別。
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有10種:(1)停止侵害;(2)排除妨礙;(3)消除危險;(4)返還財產;(5)恢復原狀;(6)修理、重作、更換;(7)賠償損失;(8)支付違約金;(9)消除影響、恢復名譽;(10)賠禮道歉。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合並運用。
〔案情介紹〕
上海市某服務公司計劃修建一座飯店,但沒有木材來源。公司業務員經人介紹,認識了沈陽市 某傢具廠廠長黃某。黃某因業務活動與木材經銷部門聯系密切,又見眼前做一筆木材生意能為 正陷入經營困境的傢具廠帶來一大筆利潤,因此便代表傢具廠與服務公司簽訂了一份木材購銷 合同。合同規定,傢具廠在1987年6月供給服務公司一級板材140立方米,單價430元,共計6.02 萬元;服務公司在簽約後預付6萬元貨款;違約者償付未履行部分1%的違約金。
合同簽訂後,服務公司依約預付了6萬元貨款。但是到合同規定的履行期時,因傢具廠提供的木 材不合格,服務公司拒絕提貨。這是,正好傢具廠換了新廠長,因傢具廠沒有經營木材的業務 ,很難搞到計劃外的木材,原任廠長黃某所作的努力也都落空,因此無法履行合同。新廠長派 人到黑龍江等地索要已匯出的6萬元貨款,但未能追回。服務公司見購貨無望,要求傢具廠解除 合同、退還貨款、償付違約金,並賠償其誤工損失4萬元。的安家劇場認為,合同是原廠長簽訂 的,該合同超出了本廠的經營范圍,並非本廠的行為,故一切後果應由原廠長個人負責,與家 具廠無關。至於6萬元貨款,待追回後返還,在此髖未全部追回之前,傢具廠不承擔返還責任。 雙方協商不成,服務公司起訴到法院,要求傢具廠承擔全部責任。
審理結果: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原廠長黃某是其法定代表人,其代表被告與原告簽訂合同的行為是被告 的行為而不是個人行為。被告法定代表人的更換並不能影響原合同的效力。據此,依照《中華 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第28條、第29條的規定,判決如下:(1)解除原、被告之間的購銷合 同;(2)被告返還原告已支付的6萬元貨款;(3)被告償付原告違約金6.02萬元。
簡要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第28條規定:「經濟合同訂立後,不得因承辦人或法定代表人 的變動而變更或解除。」本案中被告的前任廠長黃某代表被告簽訂一份木材購銷合同,雖然超 越法人經營范圍,亦應認定有效,且這一行為就是被告某傢具廠的行為即法人的行為。合同簽 訂後,雖然被告的法定代表人發生變更,亦不影響原、被告之間合同的效力,因此被告應該按 照合同的約定履行其義務,否則就應承擔違約責任。既然被告嚴重違約,原告當然有權獲得法 律救濟。
『伍』 派出說以自己名義作出行政處罰行為且獨立承擔法律責任,對嗎說說理由
根據《最高法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規定,派出機構能否成為被告,取決於是否有法律、法規、規章授權,有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具有被告資格,否則一律視為委託,則不具備被告資格。主要區分以下幾種情況:1.有授權即有被告資格。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十一條規定:「警告、五百元以下罰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決定。」即派出所在警告和五百元以下罰款的范圍內取得了行政主體的資格,能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並由自己負責。如果派出所做出警告和五百元以下罰款決定,則派出所在行政訴訟中具備被告資格。 2、超越授權仍有被告資格。如派出所處以五百元以上的罰款,則派出所還是可以在行政訴訟中具備被告資格。3、無授權則無被告資格。如果派出所實施「警告和五百元以下罰款」以外的行政處罰時,則派出所在行政訴訟中不具備被告資格,設立它的公安機關為被告。
『陸』 公安分局沒有組織機構代碼證能否獨立承擔法律責任
能。公安局是行政主體,如果是派出所,只能做出拘留和500元以下罰款,如果派出所把別人拘留了,相對人就只能告它的派出機構就是公安局。
『柒』 派出所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嗎
派出所可以在處以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時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其他時候只能由其設立公安機關為被告。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派出機構只能在其職權范圍內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才能成為行政機關被告,而派出所的職權只限定在警告或500元以下的罰款,故只有在這兩種情況下其才能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九十一條 治安管理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決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罰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條 行政機關組建並賦予行政管理職能但不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的機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組建該機構的行政機關為被告。
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或者派出機構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超出法定授權范圍實施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實施該行為的機構或者組織為被告。
第二十一條 行政機關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情況下,授權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行使行政職權的,應當視為委託。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捌』 哪些具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能力
民法通則
第十一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玖』 個人具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嗎
我國《民法通則》 第九條 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第十條 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第十一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