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對勞動法的挑戰及處理方案
① 企業在執行《勞動合同法》過程中的困難有哪些
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參考新《勞動合同法》的法條和法律文本,筆者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1. 總體分析。新《勞動合同法》共八章,九十八條。其主要內容包括總則、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和變更、解除和終止、特別規定(集體合同、勞務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等。這部法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造和諧社會的一部重要的社會類基本法律。 2. 關於試用期和簽訂勞動合同。新勞動合同法規定,簽訂勞動合同的期限在三年之內的,試用期不得超過兩個月。和以前相比,同樣條件下的試用期從原來的三個月減少到現在規定的兩個月,縮短了一個月。同時新勞動合同法規定,企業和員工必須在一個月之內簽訂勞動合同,否則企業應當按兩倍的工資向勞動者支付。 3. 勞動合同備案制度。新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在解除勞動關系之後,企業應當保存該勞動合同兩年以備查。 4. 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問題。以前勞動法不允許企業向勞動者收取培訓方面的違約金,在實踐中顯失公平,不利於企業。比如說企業招聘新的人員進行了系列培訓,在剛好培訓成功能使用的時候,勞動者便辭職跳到同行,給企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新勞動合同法規定,今後就類似問題,企業可以要求勞動者支付違約金。 5.關於勞務派遣。新勞動合同法在第五章"特別規定"中,從第五十七條到第六十七條專門規定了勞務派遣制度。這是針對企業的非核心員工和國內勞務市場的實際設立的一種制度。新勞動法關於勞務派遣的規定如下: 第五十七條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依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設立,注冊資本不得少於五十萬元。 第五十八條 勞務派遣單位是本法所稱用人單位,應當履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除應當載明本法第十七條規定的事項外,還應當載明被派遣勞動者的用工單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崗位等情況。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勞動報酬;被派遣勞動者在無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向其按月支付報酬。 第五十九條 勞務派遣單位派遣勞動者應當與接受以勞務派遣形式用工的單位(以下稱用工單位)訂立勞務派遣協議。勞務派遣協議應當約定派遣崗位和人員數量、派遣期限、勞動報酬和社會保險費的數額與支付方式以及違反協議的責任。 用工單位應當根據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與勞務派遣單位確定派遣期限,不得將連續用工期限分割訂立數個短期勞務派遣協議。 現在比如說中國石化等大型單位,採用勞務派遣的用工數量達到總數的80%(特別是加油站的加油人員)。D先生的經營模式中存在許多一線外務,W公司在交談中提示,始發也可以採用勞務派遣的方式,所有的人事糾紛,保險糾紛等,全部都是人才服務機構來進行處理的,企業只要集中力量進行營業即可。對不合格的員工,企業直接可以找人才服務機構進行處理,也避免了許多邊際問題。 6.合同期限。新勞動法的出發點是穩定和諧的社會方式,因為規定了幾種不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的條件。 三、新《勞動合同法》條件下企業的應對措施建議 新的法律要求企業必須學習並適應。根據筆者的經驗,建議如下: 一是對核心員工和非核心員工區別管理。核心員工是企業的骨幹力量,企業80%的利潤都是來自於20%的核心員工。在這種情況下,對核心員工的各種顧慮、福利、待遇等,應當處理到位。人家的事情你辦好了,人家才能安心辦好你的事情,這是老百姓之間最樸素的道理,用在企業勞動關系特別是核心員工勞動關繫上也是適用的。非核心員工的管理,有條件的企業建議採用勞務派遣的方式操作,其實等於人事風險和所有事務的外包,這種情況下,企業只要每月交納每個員工幾十塊的管理費用給人才服務機構即可,所有的相關問題包括社會保險、福利、薪資等全部外包處理,企業只要一心一意經營即可。當前在歐美發達國家,除了營銷之外,生產、銷售、財務、采購、人事等基本採用外協群處理即外包的方式,在中國要一下子達到這種情況可能有點距離,但這是方向。 二是對勞動合同中培訓違約金的約定。許多企業都存在類似的問題。企業不敢培訓員工,一培訓好就跑了,還不支付違約金,企業感覺很虧。現在新勞動法出台之後,企業可以大膽培訓員工,一方面員工要跑的話,企業可以要求支付違約金,能收回成本,另一方面員工經過培訓必然能提高工作能力和整個工業的能力,三方面可以促進培訓業的規范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放心對員工進行培訓,同時勞動合同中也可以名正言順地註明培訓的相關權利義務。 三是社會保險等的操作。現在有許多員工跟企業說,喂,企業,我的保險反正不重要,干幾年不幹了,保險就沒了,不如你把保險的錢加到我工資里吧!許多企業這么做了,但後果很苦,一些員工辭職之後,到勞動部門去告,企業肯定是要重新補交保險的。所以,答應把保險加到工資里去本身就是錯誤的,為以後員工找企業的事情埋下了隱患。這些方面,在新勞動法施行之後,企業尤其要注意,因為新勞動法中有許多強制的規定,硬撞槍口的後果,企業是知道的。 四、結束語 隨著國家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勞資關系越來越復雜,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和新情況,1994年的勞動法中的許多規定已經不能適應現實,因此,新勞動合同法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台了。新的法律規定帶給企業許多新的保證,同時也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因此,學習新的規定,結合企業實際進行一些了解,是對國家、單位和勞動者都有好處的事情。
② 我國勞動法的缺點
勞動法可以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但也存在很多漏洞,程序很復雜。缺陷如下:
1、法律覆蓋面不夠,部分應納入人群被排斥在法律規范之外。
2、原則性規定過多,配套法律法規不夠完善,不便於實際操作。
3、立法上內容不夠完善。如,總則之中沒有規定《勞動法》的基本原則,以致出現法律沒有明確的問題就不能依據法的基本精神處理,實踐過程中遇上新問題就得需要國家勞動保障部出面解釋,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勞動法應由的僵化
4、立法時沒有充分考慮與原有規定的銜接問題。如《勞動法》並未包含《企業職工獎懲辦法》規定的一些長期應用的行之有效的獎懲手段,作為一部位階高的後法,實踐之中還得繼續依照以前的規定,顯然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對修改完善《勞動法》的具體建議
(1)擴大《勞動法》的適用范圍。對勞動關系的內容要作具體表述,便於區別勞務關系等其他社會關系;將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之中事實勞動關系人員納入到勞動法的調整范圍之內;將目前因主體不適格如非法用工單位人員、童工和退休返聘人員等特殊勞動關系人員納入到勞動法的調整范圍之內,但可規定其只能享受僅限於工資報酬、勞動保護等基本權利,還可對特殊弱勢群體作出特殊保護規定,如建築行業非法層層轉包作為轉包單位應承擔連帶責任。
(2)加緊制定配套法律法規,力爭盡快形成一套完整的勞動保障法律法規體系。盡快出台《社會保險法》和《勞動合同法》,盡量統一全國的勞動保障政策,地區之間一般只有量的差別,而不應存在做法的過大差異,避免省際沖突。
(3)加快修訂《勞動法》的部分條款,填補內容上的缺陷。首先要將《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寫入總鋼;其次要對《勞動法》的諸多具體條文進行修訂增補,如對第三十一條可變更為「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至少提前三十日書面通知用人單位,雙方另有約定,應從其約定」。
(4)建議國務院廢除《勞動保險條例》和《企業職工獎懲辦法》,將相應內容寫入《勞動法》或其他單項法律法規。
(5)修訂勞動法第三十六條,將每周四十小時工作制寫進法律,使之符合實際。
(8)加強《勞動法》的宣傳活動,在修訂或制定《勞動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規之前組織全國范圍內的討論,傾聽民聲,匯集民意並使勞動法法律觀念深入人心。
法律依據
《勞動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