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案件和解協議的法律效力
A. 和解協議書的法律效力是什麼
法院、仲裁庭根據和解或調解協議做出的裁決書、調解書是具有法律效力,一方反悔專,另一方可向屬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B. 工傷私下和解具有法律效力嗎
如果沒有進行工傷等級鑒定,當事人一方是可以反悔的。因為有可能造成顯示公平。當然,如果是知道鑒定結果後達成的補償協議,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是有效力的。
C. 工傷協商處理後的調解協議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只要不低於《工傷保險條例》最低賠償標准,不存在欺騙、隱瞞等情況,具有法律效力。
D. 工傷賠償調解書有法律效應嗎
《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七條 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內。調解書應當寫明容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
調解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九十九條 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E. 工傷糾紛是否可以和解
【法律分析】
可以,工傷,又稱為產業傷害、職業傷害、工業傷害、工作傷害,是指勞動者在從事職業活動或者與職業活動有關的活動時所遭受的不良因素的傷害和職業病傷害。工傷賠償糾紛可以雙方私下簽訂和解協議,此協議視為民事合同,雙方有履行協議約定的義務。若雙方經勞動仲裁委會調解簽訂調解協議,這時的協議具有法律效力,若一方不履行則可直接申請書法院強制執行。首先區分是工傷糾紛還是僱傭損害賠償案件。兩者的賠償程序和標准有較大的區別,導致的賠償金額也有差距。屬於勞動糾紛應先申請工傷認定,再依法申請作出勞動能力鑒定,就鑒定結論要求賠償,協商不成的提起勞動仲裁。工傷的賠償依據是本人工資和社平工資,起訴的被告是單位。而屬於臨時性的勞務、僱傭行為,由僱主承擔一定賠償責任,協商不成可以直接起訴要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七十七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也可以協商解決。調解原則適用於仲裁和訴訟程序。
F. 私下和解的工傷賠付協議,是否有效
哥哥委託的有效。
哥哥打工摔傷,哥哥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與公司協商賠償內事宜,應當容由哥哥作主,協議應當由哥哥簽署。未經哥哥授權主,其他任何人簽署均無效。但其中,哥哥因為傷殘不能行使權利的,應當由法定第一順序繼承人代其行使權力。法定第一順序繼承人是指配偶、子女、父母。
綜上,如果沒有你丈夫的授權,你小叔子簽訂的協議是沒有法律效力的。
G. 工傷賠償私了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肖起在一家電子公司上班,電子公司一直未與肖起簽訂勞動合同,也未為其參加工傷保險。電子公司在肖起送醫院搶救的過程中用去3萬余元,肖起家人也用去了8000多醫療費,但肖起一直沒有蘇醒過來,肖起家人要求電子公司繼續出錢搶救肖起,但電子公司稱除非肖起家人同意與公司簽下「電子公司一次性付肖起家屬6萬元,無論肖起能否蘇醒,均不再與公司有任何聯系」等內容的書面協議。因為救人心切,急需教醫葯費,肖起的家屬扔不情願的在協議上簽了字,但肖起最終未能蘇醒過來。之後肖起的家屬在進行工傷認定後向電子公司要求支付肖起因工死亡的相關待遇,電子公司以已與肖起家屬簽訂了書面協議為由,拒絕支付相關待遇。 【分歧】案件審理過程中,對電子公司與肖起家屬簽訂的書面協議是否有效存在以下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該協議有效,肖起家屬不得再向電子公司要求肖起因工傷死亡的相關待遇。理由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也可以協商解決。」 《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四條規定,職工與用人單位發生工傷待遇方面的爭議,按照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規定處理。依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當事人雙方可以自行和解。肖起家屬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簽訂的書面協議具有完全的認知能力,對其產生的法律效力應具有預見性,因而簽訂的該協議為有效協議。 第二種意見認為,該協議無效。理由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法釋[2010]12號)第十條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達成的協議存在重大誤解或顯失公平情形,當事人請求撤銷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電子公司提出的協議是在肖起昏迷不醒,繼續用錢的情況下,肖起家屬不懂法律,加上救人心切,才簽下這份協議,而且協議內容規定的一次性支付6萬元就與此事無關,與工傷待遇四五十萬甚至更多的賠償金額懸殊過大,該協議顯失公平,應屬無效協議。 【評析】本案中筆者認為電子公司與肖起家屬簽訂的工商賠償私了協議為無效協議,理由如下: 第一,判斷某一協議是否有效,應該以該協議是否符合有效或無效協議的要件為判斷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也可以協商解決。」 《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四條規定,職工與用人單位發生工傷待遇方面的爭議,按照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規定處理。此兩項規定表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發生工傷待遇方面的爭議可以自行協商解決,法律認可此解決途徑。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法釋[2010]12號)第十條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達成的協議存在重大誤解或顯失公平情形,當事人請求撤銷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顯失公平的合同、協議是指一方在緊迫或缺乏經驗的情況下而訂立的明顯對自己有重大不利的合同。本案中,肖起家屬文化程度低,年齡大,不懂得勞動法律規定,為了能盡快拿到錢去就昏迷不醒的肖起,不得已簽下了該協議,電子公司一次性支付的6萬元與工傷賠償金額懸殊較大,該協議應認定為顯失公平,應屬無效協議。 第二,從立法的精神和目的來看,法律設定但書條款(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法釋[2010]12號)第十條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達成的協議存在重大誤解或顯失公平情形,當事人請求撤銷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目的在於保護弱勢方在緊急情況下簽訂的不公平協議能得到法律公正的保護,顯失公平的合同往往是當事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極不對等,經濟利益上不平衡,因而違反了公平合理原則。法律規定顯失公平的合同應予撤銷,不僅是公平原則的具體體現,而且切實保障了公平原則的實現。
H. 公司私了工傷賠償協議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工傷私了賠償協議依法成立即有效。但協議中賠償給付數額不當的,協議的訂立存在欺詐、脅迫、乘人之危、顯失公平、給付數額不當的可以申請勞動爭議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請求予以變更。
【法律依據】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五條
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四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I. 私下和解的工傷賠付協議,是否有效
如果沒有脅迫或顯失公平情形,私下和解簽訂的工傷賠付協議,有法律效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五條
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五十四條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第五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J. 工傷私下協議在法律上有效嗎
職工在工傷後,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可以根據雙方意願可以達成調解協議,調解協議經雙方簽字蓋章後經調解員簽字蓋調解組織章後才具有法律效應,私下簽訂的賠償協議,不具有法律效應。參照《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四條發生勞動爭議,勞動者可以與用人單位協商,也可以請工會或者第三方共同與用人單位協商,達成和解協議。
第十四條經調解達成協議的,應當製作調解協議書。
調解協議書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經調解員簽名並加蓋調解組織印章後生效,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應當履行。
自勞動爭議調解組織收到調解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未達成調解協議的,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仲裁。
第十五條達成調解協議後,一方當事人在協議約定期限內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