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連帶責任的法律規定
Ⅰ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是連帶責任嗎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放棄連帶責任一方是可以的。 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是案件的當事人,具有獨立訴訟地位,享有法定的訴訟權利。 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可以包括: (1)因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自然人; (2)因犯罪行為遭受物質損失的法人和其他組織。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和有關規定,附帶民事訴訟中依法負有賠償責任的人包括: (1)刑事被告人(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及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共同致害人; (2)未成年被告人的監護人; (3)已被執行死刑的罪犯的遺產繼承人; (4)案件審結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遺產繼承人; (5)對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單位和個人。 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享有的訴訟權利與民事訴訟原告基本相同,如有權請求賠償、申請迴避、委託中國人參加訴訟、參加法庭調查和辯論、對附帶民事部分提出上訴等。其義務與刑事訴訟的自訴人基本相同。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的訴訟權利義務與刑事被告人基本相同,但刑事被告人與民事被告相分離的案件,其被告人可委託訴訟中國人,且上訴權也只限於附帶民事部分。 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89條規定:附帶民事訴訟應當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後第一審判決宣告之前提起。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在第一審判決宣告以前沒有提起,不得再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可以在刑事判決生效後另行提起民事訴訟。之所以要求附帶民事訴訟應當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後第一審判決宣告之前提起,是因為如果附帶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不在同一審級中解決,將導致這兩種性質的訴訟在審理程序上的分離,達不到設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提高效率、節省訴訟資源的目的,也不利於及時查清案情。但是,如果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在刑事判決生效以後另行提起民事訴訟,則不受刑事訴訟法有關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期間的限制,可以按照民法通則和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執行
Ⅱ 刑事案件\'連帶責任,應該怎麼處理
連帶責任是指各個責任人對外都不分份額,不分先後次序地根據權利人的請求承擔責任。在權利人提出請求時,各個責任人不得以超過自己應承擔的部分為由而拒絕。《民法總則》規定,債務人一方人數為二人以上的,負有連帶義務的每個債務人,都負有清償全部債務的義務,履行義務的人,有權要求其他負連帶義務的人償付他應當承擔的份額。《民法總則》和《擔保法》均規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有權向債務人追償。上述法律規定表明,連帶責任人承擔了連帶債務後,依法可以向其他負有連帶責任的人追償。根據連帶責任的過錯原則,連帶責任的承擔可按因侵權或違約所造成的損失的一定比例進行劃分和判定,既可承擔全部損失的賠償責任,也可承擔部分損失的賠償責任。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八十七條債權人或者債務人一方人數為二人以上的,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當事人的約定,享有連帶權利的每個債權人,都有權要求債務人履行義務;負有連帶義務的每個債務人,都負有清償全部債務的義務,履行了義務的人,有權要求其他負有連帶義務的人償付他應當承擔的份額。
Ⅲ 殺人刑事案件的連帶責任經濟賠償
根據侵權責任法規定,補習班屬於該法規范的「其他教育機構「,因此兩個合夥人對被害學生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具體分析如下:
作為「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提供滿足學生安全的上課環境,如果嫌疑人沒有受到任何阻止就直接進入課室行凶,那麼辦補習班的合夥人存在重大過錯,應當承擔和其過錯相適應的侵權責任。當然首先由嫌疑人承擔侵權責任。
如果嫌疑人破門而入或打傷門衛闖入補習班課室,辦班的人員已經盡了相應的安全保障義務的,由侵權人負相應的責任,辦班人不用承擔侵權責任。
至於具體賠償多少,首先要看應不應當承擔責任,如果要承擔,還得看法院判決應承擔的份額或者和受害人及其監護人協商的結果。死亡賠償金是當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喪葬費是當地城鎮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倍。受傷老師的費用也就是醫療費等相應費用。
Ⅳ 參與刑事案件的連帶責任人能追究刑事責任嗎
這要考慮參與程度,一般都會被追究刑事責任的
Ⅳ 法律對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有何規定
證明責任是指利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義務。證明責任問題,主要解決對於訴訟進行和案件的實體處理具有重要意義的兩個問題;一是承擔證明義務的主體和條件;二是未能有效地履行證明義務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經過修改的刑事訴訟法,我國刑事審判程序的基本特徵已由職權主義轉變為以當事人主義,但為有效查明案件客觀真實,也保留了法官依職權調查證據的權利。在這種審判制度中,公、檢、法三機關都負有查明案件客觀真實的共同責任,就這個意義上說,均擔負證明責任。這是證明責任的共性。由於三機關職能不同,是不同的訴訟證明主體,因此他們所擔負的證明責任的具體性質和內容也不相同。檢察機關因其控訴職能,對控訴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他必須向法院提出有效證據以證明其起訴指控。由舉證責任所派生,他也擔負一定的取證責任。為保證偵查取證的效率和效益,這種取證責任部分是由公安機關承擔的。
因此可以說公安機關的證明責任是檢察機關的舉證責任所派生的取證責任。在我國的審判制度中,法院有義務採用法律所允許的必要手段查明案件客觀事實,因此也承擔證明責任,但是這種證明責任因法院擔負的裁判職責而表現為審理義務。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原則上不承擔證明責任,但因某些特殊原因,如追究某類難以證明的犯罪的特殊需要,法律要求被告人在某些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承擔一定的證明責任。如我國法律關於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犯罪的規定,就要求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就來源不明的巨額財產予以說明,如不能有效履行這種責任,就可能因其來源不明的巨額財產而被定罪。這里所確定的說明責任,應當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證明責任。此外,自訴案件的被告人也承擔一定的證明責任。
Ⅵ 刑事責任附帶民事責任
被起訴的時候是中級人民法院,說明案情比較嚴重,你們6個人中有的人可能會判無期以上刑罰。你去法院拿傳票,說明你正在取保候審,也許屬於從犯,或未成年。
對方受到了傷害,有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目的是要求人身損害賠償,你們6個被告人如果不能確定哪一個是主要加害人,就要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包括法定代理人(監護人)你爸。當然你爸不會承擔刑事責任。
訴狀上寫的是民事和刑事一起追究,判決的時候還是要將民事和刑事分別判的。
你應該趕快聘請律師介入,為你進行辯護。
Ⅶ 刑事訴訟附帶民事訴訟的構成條件
附帶民事訴訟的構成條件,簡單講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附帶民事訴訟以刑事訴訟的成立為前提;
2、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符合法定條件;
3、有明確的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通常就是刑事被告人本人,也可以是依法負有賠償責任的其他人;
4、有請求賠償的具體要求和事實根據;
5、被害人的物質損失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造成的;
6、屬於人民法院受理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
根據有關法理以及立法和司法解釋的規定,附帶民事訴訟的成立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成立的前提是刑事訴訟已經成立。附帶民事訴訟是由刑事訴訟所追究的犯罪行為引起的,是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追究其應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因此,附帶民事訴訟必須以刑事訴訟的成立為前提,如果刑事訴訟不成立,附帶民事訴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被害人就應當提起獨立的民事訴訟,而不能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此外,如果刑事訴訟程序尚未啟動,或者刑事訴訟程序已經結束,被害人也只能提起獨立的民事訴訟,而不能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二)被害人遭受的必須是物質損失。對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根據中國刑法和刑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事訴訟法的規定,均限定為物質方面的損失。但法律在不同場合表述又有所不同。刑事訴訟法第77第1款規定:「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用的是「物質損失」;同條第2款規定:「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用的是「財產損失」;刑法第36條第1款規定:「由於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並應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用的是「經濟損失」。根據上述法律規定,可以理解為在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問題上,物質損失、財產損失、經濟損失三詞同義,邏輯上屬於同一概念。盡管在其他場合,三者的內涵並不完全相同。
從實務上將可以掌握以下三方面內容:
1、要明確誰可以提起,即附帶民事訴訟的提起請求權人。根據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附帶民事訴訟的請求權人有:(1)被害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2)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在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情況下可作為請求權人,這是2012年《刑事訴訟法》增補的。(3)人民檢察院,在國家、集體財產遭受損失,受損失的單位未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前提下,也可以作為請求權人。人民檢察院提起民事訴訟的應當注意以下幾點:(1)遭受損失的是國家財產或集體財產;(2)受損失的單位未提起附帶民事訴訟;(3)人民檢察院不是「應當」而是「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2、要明確誰對附帶民事訴訟負有賠償責任,即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責任人。包括:
(1)刑事被告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2)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
(3)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監護人。注意在此種情形下,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仍然是未成年人本人,只不過由其監護人在訴訟過程中代行被告的權利、承擔被告的義務而已,但是應當在法律文書中列明負有賠償責任的監護人。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12月12日通過的《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刑事附帶民事案件的未成年被告人有個人財產的,應當由本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不足部分由監護人予以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被告人對被害人物質損失的賠償情況,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
(4)已被執行死刑的罪犯的遺產繼承人。
(5)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審結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遺產繼承人。在(4)和(5)情形下,遺產繼承人是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但是如果繼承人聲明放棄繼承的,則不能將其列為被告。如果繼承人不放棄繼承,附帶民事訴訟中的賠償數額應當以其繼承的遺產數額為限。
(6)其他對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單位和個人。這種情形主要是指被告人被取保候審時的保證人,與被告人串通,協助其逃匿以及明知藏匿地點而拒絕向司法機關提供的,保證人應當和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7)附帶民事訴訟成年被告人的自願代為承擔賠償責任的親屬,注意這里附帶民事訴訟的成年被告人的親屬並非附帶民事訴訟中依法負有賠償責任的人。
3、,要明確可以提起賠償的范圍,主要是被害人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的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的物質損失。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物質損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為已經遭受的實際損失和必然遭受的損失。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精神損失不屬於賠償范圍。
Ⅷ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民事部分承擔責任有哪些方式
目前國內立法只賠償物質損失。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指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在解決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解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物質損失的賠償問題而進行的訴訟活動。
目前在學理屆有觀點認為應當包括精神損失。如對名譽權,榮譽權的侵害,應當包括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失等。但是現行立法目前還不和獨立的民事訴訟承擔責任方式一樣,只能對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物質損失提起訴訟賠償。
Ⅸ 取保候審保證人在刑事附帶民事中承擔連帶責任的依據是什麼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3條(請注意理解條文)
根據案件事實,認為已經構成犯罪的被告人在取保候審期間逃匿的,如果保證人與該被告人串通,協助其逃匿以及明知藏匿地點而拒絕向司法機關提供的,對保證人應當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具有前款規定情形的,如果取保候審的被告人同時也是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保證人還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但應當以其保證前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提起的訴訟請求數額為限。
Ⅹ 刑事訴訟法規定承擔證明責任的訴訟主體是什麼
刑事訴訟法規定,承擔證明責任的訴訟主體是檢察院。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 公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人民檢察院承擔,自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自訴人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