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法律效力
① 歷次全國人口普查時間和結果。
1、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普查結果:全國在1953年6月30日24時總人口為601938035人,其中直接調查的人口為574205940人,用其他辦法間接調查到的人口為27732095人。
2、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
普查結果:1964年6月30日24時,全國人口為720370269人,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694581759人(不包括台灣省人口、港澳同胞和國外華僑)。
3、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
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主要數據是,1982年7月1日零時全國人口為1031882511人其中大陸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的人口和現役軍人共1008175288人。
4、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
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是,1990年7月1日全國人口為1100173810人,其中大陸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共1133682501人。
5、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2001年3月28日國家統計局分布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2000年11月1日全國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共126583萬人。
6、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標准時點是2010年11月1日零時。這次人口普查登記的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
(1)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對人口普查資料的搜集、數據匯總、資料評價、分析研究、編輯出版等全部過程,它的目的是全面掌握全國人口的基本情況,研究制定人口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供依據,為社會公眾提供人口統計信息服務。
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組織實施。國務院統一領導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研究決定人口普查中的重大問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的統一規定和要求,領導本行政區域的人口普查工作。
科學、有效地組織實施全國人口普查,保障人口普查數據的真實性、准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制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全國人口普查條例》的規定,參與並配合人口普查工作。
② 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保留有效時限是多少年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
1964年,進行了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
1982年,進行了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③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文化程度人口
29個省、市、自治區人口中,具有大學畢業文化程度的4,414,495人,具有大學肄業文化程度的(包括大學在校生)1,602,47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66,478,02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78,277,140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355,160,310人。高中、初中、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分別包括高中、初中、小學的畢業生、肄業生、在校生。
同一九六四年人口普查數字比較,每十萬人中各種文化程度的人數有如下變化: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由416人上升為599人: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由1,319幾人上升為6,62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由4,680人上升為17,75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由28,330人上升為 35,377人
29個省、市、自治區的文盲和半文盲人口(12周歲以上不識字和識字很少的人)為235,820,002人。同一九六四年人口普查數字比較,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由38.1%下降為23.5%。
④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底表和戶籍底是一樣的嗎
不一樣
根據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我國第三次普查項目共19項。
按人填報的項目有姓名、與戶主關系、性別、哪裡;年齡、民族、常住人口的戶口登記狀況、文化程度、職業、不在業人口狀況、婚姻狀況、生育子女數和存活子女總數、1981年生育胎次等13項;
按戶填寫的有戶的類別(家庭戶或集體戶)、本戶住址、本戶人數、本戶1981年出生人數、本戶 1981年死亡人數和有常住戶口已外出一年以上的人數等6項。
⑤ 全國人口普查2020結果是什麼
截止到2021年02月05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還沒出來。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入戶工作於2020年11月1日起正式開啟。此次人口普查將採取電子化方式開展普查登記,同時倡導普查對象自主填報的方式,鼓勵大家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自行申報個人和家庭信息。
這次普查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號碼、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情況。
(5)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歷年人口普查結果
1、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1953年6月30日24時全國人口為601938035人。
2、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
1964年6月30日24時全國人口為720370269人。
3、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
1982年7月1日零時全國人口為1031882511人,其中大陸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的人口和現役軍人共1008175288人。
4、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
1990年7月1日全國人口為1100173810人,其中大陸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共1133682501人。
5、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2000年11月1日全國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共126583萬人。
6、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2010年這次人口普查登記的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萬人。
⑥ 第三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認真做好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1982年2月28日)
人口普查,是查清我國國情、國力的一項重要工作。准確地掌握我國人口的分布及構成情況,對於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安排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制定人口政策和規劃,具有重大意義。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1980年6月決定,1982年7月1日進行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一年多來,全省、市、自治區和各部門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准備工作,是有效的。國務院已批准頒發了《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為了高質量地完成這次普查任務,特作如下指示:
一、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人口普查工作必須在各級黨委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進行。現在,離正式普查登記只有四個月的時間了。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要全面調查一下各項准備工作的落實情況,切實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特別要注意選調得力幹部,建立和建全各級人口普查機構。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總的部署和要求,做好周密的安排。圍繞提高人口普查資料的准確程度這個中心,做好各個環節的工作。從6月起,在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內,要把人口普查作為一項中心任務,做到人口普查和工農業生產兩不誤。普查登記以後,還要做好一系列匯總工作。各項工作必須保證質量,如果某項工作達不到規定的質量標准,必須返工重做。
二、各級黨委宣傳部門要對人口普查的宣傳工作做出統一安排,廣泛深入地進行宣傳動員。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應主動配合,運用各種宣傳手段,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宣傳人口普查的意義、內容和要求,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以取得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支持。宣傳工作從現在起就要逐步展開,4月份作為人口普查宣傳月,掀起一個高潮。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各級幹部都要以身作則,模範地執行人口普查辦法,並向周圍群眾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
三、切實做好普查人員的選調和培訓工作。人口普查是一項極為復雜、細致的工作,需要及時組織幾百萬人包括普查員、編碼員、錄入員的隊伍,任務是艱巨的。各級人民政府必須按照《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的有關規定選調和培訓各類普查人員。被選調人員的單位,要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保證抽調合格的人員參加普查工作。
四、節約辦普查。人口普查經費要在保證完成普查任務的前提下,厲行節約。普查經費,除財政部撥一部分外,不足的由地方財政解決。普查所需要的物質條件,計劃、商業、物質、交通、電力等部門要予以保證。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10億人口這樣一個大國進行人口普查,從我國的歷史來說,規模之大是空前的。我們的工作不僅為全國人民所關心,而且為世界人士所矚目。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有計劃、有步驟、高標准、嚴要求地做好每個環節的工作,勝利完成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任務。
⑦ 求第三次(1982)人口普查樣表
1982年中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數據匯總表
http://www.cpirc.org.cn/tjsj/list/82census.jpg
附當時的文件精神.呵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認真做好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1982年2月28日)
人口普查,是查清我國國情、國力的一項重要工作。准確地掌握我國人口的分布及構成情況,對於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安排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制定人口政策和規劃,具有重大意義。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1980年6月決定,1982年7月1日進行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一年多來,全省、市、自治區和各部門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准備工作,是有效的。國務院已批准頒發了《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為了高質量地完成這次普查任務,特作如下指示:
一、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人口普查工作必須在各級黨委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進行。現在,離正式普查登記只有四個月的時間了。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要全面調查一下各項准備工作的落實情況,切實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特別要注意選調得力幹部,建立和建全各級人口普查機構。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總的部署和要求,做好周密的安排。圍繞提高人口普查資料的准確程度這個中心,做好各個環節的工作。從6月起,在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內,要把人口普查作為一項中心任務,做到人口普查和工農業生產兩不誤。普查登記以後,還要做好一系列匯總工作。各項工作必須保證質量,如果某項工作達不到規定的質量標准,必須返工重做。
二、各級黨委宣傳部門要對人口普查的宣傳工作做出統一安排,廣泛深入地進行宣傳動員。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應主動配合,運用各種宣傳手段,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宣傳人口普查的意義、內容和要求,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以取得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支持。宣傳工作從現在起就要逐步展開,4月份作為人口普查宣傳月,掀起一個高潮。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各級幹部都要以身作則,模範地執行人口普查辦法,並向周圍群眾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
三、切實做好普查人員的選調和培訓工作。人口普查是一項極為復雜、細致的工作,需要及時組織幾百萬人包括普查員、編碼員、錄入員的隊伍,任務是艱巨的。各級人民政府必須按照《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的有關規定選調和培訓各類普查人員。被選調人員的單位,要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保證抽調合格的人員參加普查工作。
四、節約辦普查。人口普查經費要在保證完成普查任務的前提下,厲行節約。普查經費,除財政部撥一部分外,不足的由地方財政解決。普查所需要的物質條件,計劃、商業、物質、交通、電力等部門要予以保證。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10億人口這樣一個大國進行人口普查,從我國的歷史來說,規模之大是空前的。我們的工作不僅為全國人民所關心,而且為世界人士所矚目。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有計劃、有步驟、高標准、嚴要求地做好每個環節的工作,勝利完成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任務。
⑧ 第三次,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目的分別是什麼要詳細點的哦
新中國三次人口普查為查清人口狀況,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於1953年、1964年和1982年進行過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三次人口普查的時間都確定為7月1日零時。 前兩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國計算技術比較落後的條件下進行的,1953年的人口普查全國人口總數為58260萬餘人,100歲以上的有3384人,最高年齡為155歲。1964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職業三項。全國人口為69122萬人。其中大學文化程度者287萬人,高中文化程度的912萬人;初中文化程度的3235萬人,小學文化程度的19582萬人。 1982年的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調查項目共19項,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戶口登記狀況,在業人口的行業、職業和不在業人口狀況,婚姻狀況以及生育子女總數、存活子女總數和生育胎次等,並首次使用電子計算機處理大量數據。截止1982年6月30日24時,全國大陸地區人口為100391萬人,加上香港、澳門、台灣共計1031882501人。 隨著新中國成立,人口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的生育率維持在高水平,1949年-1958年出現「第一次生育高峰」,人口凈增加近1.2億。1962-1970年,9年凈增人口1.57億,1971-1980年,全國總人口由8.52億增加到1980年的9.87億,凈增人口1.35億,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迫在眉睫。 人
同國際接軌的第四次普查1990年我國進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這次普查與聯合國關於1990年人口普查的建議相一致。 與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這次人口普查的登記項目增加了「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狀況」和「遷來本地的原因」兩項,旨在查清我國人口遷移的流向和原因。同時增加了死亡人口的民族、文化程度、死亡時的婚姻狀況和死者生前從事的主要職業等。 到1990年7月1日,全國總人口113051萬人,9年凈增人口1.27億。
⑨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表上的出生年月日能作為公務員認定的依據嗎
戶口本為准。
⑩ 全國人口普查幾年一次
全國人口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
拓展資料:
全國人口普查,是指在國家統一規定的時間內,按照統一的方法、統一的項目、統一的調查表和統一的標准時點,對全國人口普遍地、逐戶逐人地進行的一次性調查登記。是當今世界各國廣泛採用的搜集人口資料的一種最基本的科學方法,是提供全國基本人口數據的主要來源。
現代意義的人口普查,是從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的。從1949年至今,我國分別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進行過六次全國性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國所廣泛採用的搜集人口資料的一種科學方法,是提供全國基本人口數據的主要來源。人口普查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社會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人口普查的對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居住的自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