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均具有法律效力

均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1-12-02 20:59:33

⑴ 「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什麼意思

「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意思是同等的法律效果、作用。

地方性法規高於地方政府規章,而地方政府規章和部門規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可不可以說地方性法規高於部門規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說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這是因為地方性法規是地方人大立法的而地方政府規章是地方政府制定的,所以地方性法規就高於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政府規章與部門規章具有法律效力,是因為省級政府與中央部委是平級的,所以是同等法律效力。

《立法法》還對各種規范性文件之間出現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規定了效力的裁決程序。

《立法法》第85條規定:「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立法法》第86條規定:「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1)均具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一般法與特別法、新法與舊法的效力

在一般法和特別法的效力問題方面,法理上適用的是「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效力問題方面,法理上適用的是「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

我國《立法法》根據法的效力原理和法理的原則,具體規定了一般法和特別法、新法和舊法的效力關系。《立法法》第83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對於由同一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優先適用特別規定而不是一般規定,是因為:一般規定是對普遍的、通常的問題進行規定的,而特別規定是對具體的特定的問題進行規定,有明確的針對性,所以當它們處於同一位階時,當然應當優先適用特別法。

對於由同一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優先適用新的規定而不是舊的規定,是因為:當同一機關就同一問題進行了新的規定,也就意味著對舊的規定進行了修改或補充,當然應當適用新法。

⑵ 法律法規條例都具有法律效力嗎

有呀 只要是國家立法機關以及具有立法許可權的行政機關制定的法律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只有存在上位法與下位法,法律適用范圍大小的問題, 下位法不能對抗上位法。

⑶ 所有審計的審計報告對外是否均具有法律效力,必須執行

審計報告具有抄有限的法律效力。襲
審計報告只對報告本身的內容負責,對報告使用者的使用後果不承擔責任。說白了,它只是提供一種參考依據,只要其披露的內容沒有故意虛假或重大遺漏,它就不承擔責任。
就法律效力而言,完全取決於使用者的主觀判斷,可以將其作為重要依據,也可以不予理睬。
至於「執行」,就更不靠譜,審計報告最多隻能提出一些建議,使用人可以採納,也可以不採納。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審計報告只針對被審計人提供的材料,對其真實性沒有偵查的義務,也就是說,如果材料是假的,審計人員只要按照規定的程序,對相關材料認可或不認可,就不承擔責任,畢竟他們沒有偵查能力。因此,審計報告仍有可能出現錯誤,因此,審計報告只能作為參考依據,其效力取決於使用人的主觀判斷能力

⑷ 行政法規對所有人都有法律效力嗎

當然對所有人都有法律效力。因為行政法規也是經過相關立法執法機關制定,在全國范圍內頒布施行的法律法規,所以對所有人都有法律效力。

⑸ 所有的公證處都是一樣的么,都具有法律效力嗎

還有這樣的公證處
公證處是國家事業單位
司法局管

你最好是找當地的公證處 方便

⑹ 每份協議都具有法律效力嗎

並不是每一份協議都具有法律效力,協議一般分為有效協議和無效協議。
有效協議:只要雙方意思表示一致,不違反法律,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協議都是有效的。也是具備法律效力的
無效協議:又可稱作為"無效合同"是指違反了合同成立的要件或者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導致無效的協議。協議無效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民事主體不合格導致協議無效。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都會導致協議無效;
2、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3、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4、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5、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⑺ 協議都有法律效力嗎

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協議有效的條件主要有: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當事人各方意思表示真實且一致;
3、協議書內容與簽訂程序均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四百九十條
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當事人均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時合同成立。在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

⑻ 所有審計的審計報告對外是否均具有法律效力,必須執行

不是的。

審計報告時出具審計意見的,所謂的審計意見,是一個結論,主要就說明你的做法是否合合規等。審計報告不能代替審計決定的法律效力。

《審計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審計機關依據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法律、法規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進行審計評價,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

第四十一條規定,「審計機關按照審計署規定的程序對審計組的審計報告進行審議,並對被審計對象對審計組的審計報告提出的意見一並研究後,提出審計機關的審計報告;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處理、處罰的,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或者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意見」。

(8)均具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審計報告是對被審計單位財政財務收支行為的一種評價,如果被審計單位存在應當給予處理、處罰的行為,則必須依法作出審計決定或向相關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意見。

也就是說,如果審計機關沒有作出審計決定或向相關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意見,只出具審計報告,則說明被審計單位不存在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或者被審計單位即使存在上述行為,但審計機關認為無需進行處理、處罰。

因此,即使審計報告中針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提出了具體的處理、處罰意見,如調整帳目、調減投資額等,如果沒有作出審計決定,那麼被審計單位只需認可報告內容,無須按照報告要求作出改正行為的義務。

熱點內容
勞務派遣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規定 發布:2025-09-20 14:56:35 瀏覽:107
請律師貴不貴 發布:2025-09-20 14:54:39 瀏覽:875
校規司法鑒定 發布:2025-09-20 14:28:39 瀏覽:562
財經法規主要學什麼 發布:2025-09-20 14:27:39 瀏覽:562
治安處罰條例擾民 發布:2025-09-20 14:20:00 瀏覽:371
加速到期合同法 發布:2025-09-20 14:19:58 瀏覽:844
十九司法部 發布:2025-09-20 13:58:05 瀏覽:49
勞動法中關於借工的規定 發布:2025-09-20 13:51:24 瀏覽:271
小學生法律法規教育教案 發布:2025-09-20 13:06:36 瀏覽:785
廣州噪音管理條例時間 發布:2025-09-20 13:03:35 瀏覽: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