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利用犯罪法律責任
Ⅰ 如果自己實名賬號,被盜,被不法分子用於違法犯罪,那自己是不是有連帶的法律責任
如果你能證明自己的帳號被盜,而且自己的帳號產生了,一定的非法交易對自己就是有一定的不在查證據,或者是證明的話,那麼你應該是沒有責任的。
Ⅱ 請問如果我用自己身份證辦的手機卡給朋友用。朋友拿去用犯罪我會承擔什麼樣子法律責任
結合案情,如果你事前明知他人為犯罪而使用、犯罪後果比較嚴重、起到積極的幫助作用的話,有可能成立共同犯罪的幫助犯,一般來說不追究,嚴重的話有可能會成立同種罪的幫助犯。
Ⅲ 在不知情情況下身份證被人盜用犯罪,身份證本人有何法律責任
犯罪是一種主觀動機支配的客觀行為,你沒有動機,沒有行為,故沒有責任。
Ⅳ 利用他人的銀行賬號進行犯罪,被使用賬戶人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如果使用賬號的人是未成年人,而賬號所屬人是TA的法定監護人(家長),則內其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如容果不是這種情況,則他不需要承擔責任,從刑法上講,他既沒有犯罪的故意也沒有實施犯罪行為,當然不用承擔法律責任,但是進行犯罪的人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
Ⅳ 我的身份證丟了,被他人冒用做違法的事,我是否應承擔責任
身份證丟失被他人冒用做違法的事,是不用承擔法律責任的。公民丟失身份證後,無內需再辦理掛容失和登報聲明。如果居民身份證丟失被他人冒用,冒用者及審查部門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丟失證件者不用承擔任何責任。
公民在使用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時,各相關證件使用部門負有核對人、證一致性的義務,確認無誤後方可為持證人辦理相關業務。如果居民身份證丟失被他人冒用,冒用者及相關部門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丟失證件者無須對自己未實施的行為承擔責任。
(5)被利用犯罪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十七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處十日以下拘留,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一)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證或者使用騙領的居民身份證的;
(二)購買、出售、使用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的。
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和騙領的居民身份證,由公安機關予以收繳。
Ⅵ 被逼迫犯罪有法律責任嗎
屬於脅從犯。我國現行刑法第28條規定:「對於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這是我國刑法對脅從犯的法定概念。那麼,什麼是脅從犯?
從主觀方面來看,行為人明知自己實施的是犯罪行為,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因某種原因而選擇了實施犯罪行為。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行為人選擇實施犯罪行為是出於不得已,即不情願地實施犯罪,而並非主動參加犯罪,這是脅從犯與其他共同犯罪人的最大區別。由於這一主觀特點,在多數情況下,行為人雖然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的危害社會的結果有一定預見,但並不希望這種結果發生,而只是對其聽之任之。
從客觀方面來看,第一,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犯罪行為;
第二,行為人參加共同犯罪、實施犯罪行為是受他人脅迫的。所謂脅迫,是指以剝奪生命、損害健康、揭發隱私、劣跡、毀損財物等對行為人進行精神上的強制;
第三,由於脅從犯參與實施了共同犯罪,其行為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共同犯罪行為這個有機整體的一部分,從而與犯罪結果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
同時具備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特徵的,即構成脅從犯。
再來區分一下脅從犯與緊急避險。
我國刑法第21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從這條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刑法並未將受脅迫而為的一切造成損害的行為都認定為脅從犯而以共同犯罪人論處,而是視其社會危害性區別對待的。
什麼是緊急避險?行為人受到的脅迫是直接威脅到本人或者他人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安全,或者公共利益安全的危險時,如果行為人造成的實際損害小於他所保護的利益,則行為人的行為應認定為緊急避險,而不應作為脅從犯追究其刑事責任。
但是,如果是因為受人脅迫,為了保護自己的某種利益,而對第三者的利益造成損害,且這種損害大於其所欲保護的利益時,則屬於脅從犯。例如,甲為了使白己免遭某乙的傷害,在乙的脅迫下,將丙開槍打死,則顯然超出了緊急避險的范疇,而構成脅從犯。
那麼,有人要說了,如果乙威脅甲如不開槍將丙打死,則將甲打死,甲在這種情況下開槍將丙打死,還構成脅從犯嗎?
回答是,在這種情況下,甲同樣應當構成脅從犯。因為緊急避險與避險過當的界限就在於緊急避險所造成的損害必須小於所避免的損害,即為了保護一個合法利益而損害的另一合法利益,既不能大於,也不能等於所保護的利益,否則就構成避險過當。
Ⅶ 利用他人進行犯罪,但是被利用人根本就不知情,被利用人算不算犯罪
英國的法律我不清楚,但在中國,先生構成故意殺人罪間接正犯,女僕無罪。
Ⅷ 人利用人那怕是叫人去犯罪,這樣的人也承擔法律責任嗎,但人家不承認該怎麼辦
這個要看具體情況了,一種是教唆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兩人構成共同犯罪。另一種是間接正犯,是指把他人作為工具利用的情況。利用者與被利用者不成立共同犯罪。它包括以下情況: 1、利用無責任能力人犯罪。例如,甲教唆15歲的乙盜竊,因為乙未到刑事責任年齡,與甲不構成共犯,甲屬於實行犯,即正犯。 2、利用他人過失或不知情的行為犯罪。如,甲醫生欲殺害病人丙,將毒針交給不知情的護士乙。乙給丙注射後,致丙死亡。甲醫生為間接實行犯,乙視為不知情的工具。
具體視情況而定。人家承不承認不是問題的關鍵,有證據證明、行為上推論即可。
Ⅸ 某人A被主犯B利用,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主犯犯罪,A是否要承擔刑事責任
這些文件與犯罪有關。但A不知道這些文件是拿去犯罪的。A ,應該不是傻子,B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A不知道這些文件是拿去犯罪的,但是A簽字的時候就沒有看到文件的內容嗎?具體A知不知道B的行為是犯罪的,公安機關會調查的,若是A確實不知道B的行為,那麼,A 不會收到刑事處罰的!
Ⅹ 如果朋友借用我的銀行卡去犯法的話,我要不要負法律責任
要負法律責任。
如果收卡人用這些銀行卡進行詐騙、洗錢或其他違法活動,持卡人就會因貪小便宜而犯法。《刑法》、《銀行法》、《反洗錢法》中都有相關規定,即便持卡人毫不知情,也逃不開連帶責任。事實上,個人以牟利為目的出售銀行卡,並且是大批量的,就要承擔法律責任,嚴重的還會構成刑事犯罪。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提起行政訴訟。
(10)被利用犯罪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銀行規定,所有的信用卡和借記卡只限本人使用,如果將自己的卡借給他人使用,由此產生的任何後果均由銀行卡本人負責。
當然也可以報案,由警方追回損失,但銀行的損失是要由本人承擔的。但是借給別人去做違法犯罪的活動的話那麼出借銀行卡的人將視同 從犯 也就是說是案件的幫凶。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