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㈠ 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和有效一樣么
二者的區別是明顯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前提是民事法律行為要生效。
一、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是指民法對已成立的法律行為,為其賦予肯定的保護性效力所必要的條件,包括一般與具體兩種。
1、一般有效要件是指為所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而應具備的必要條件,包括:(1)主體要具備相應的行為能力;(2)意思表示要真實;(3)內容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德;(4)內容要確定和履行可能;(5)形式要符合法定要求。
2、為使具體民事法律行為有效而民法所要求的必要條件外的充分條件,叫作民事法律行為的具體有效要件。無代理權、無處分權或處分權不完備的民事法律行為,要有本人或權利關系人的同意;附條件及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要條件成就或期限到來等等。
二、民事法律行為生效要件可以分為一般生效要件和特別生效要件。
1.一般生效要件分為:當事人的行為能力、標的物(是否可能、確定、妥當、合法)、意思表示是否自由和一致。
2.特別生效要件則包括:附條件、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條件和期限以及某些特別法律行為所有辦理的特別手續。
㈡ 憲法和民法是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急求
憲法是根本法,民法是專門法
憲法的效力高於民法,除憲法中有特別說明使用其他法外
㈢ 民法是否民與民之間有效
民法調整的對象是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㈣ 民法總則正式施行,民法通則還有效嗎
你好,
盡管《民法總則》以《民法通則》為基礎進行的編纂,基本吸收了《民法回通則》規定的民答事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規則,同時作了補充、完善和發展。但是《民法總則》的實施,並不代表著《民法通則》的廢止。2017年第66號主席令中,只明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17年3月15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並沒有明確同時廢止《民法通則》,且在《民法總則》中也只是規定「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沒有廢止《民法通則》。因此,《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將在一段時間內並存共用。
在並存共用的階段,對於兩法均有規定的內容,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對於《民法總則》中沒有規定但在《民法通則》中有規定,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對於兩法均未規定的事項,《民法通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民法總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㈤ 法院民事調解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當然具有法律效力
被告不按協議履行約定的義務,原告有權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㈥ 什麼情況下怎麼確認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雙方協議在下列情況下不具有法律效力: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2、以虛假的意思表示1簽訂的合同;3、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違背公序良俗的;4、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第一百四十六條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第一百五十三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第一百五十四條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㈦ 民法典規定租房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民法典規定租房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租賃合同是出租人將租賃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條、第七百零三條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租賃合同是出租人將租賃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租賃合同的內容一般包括租賃物的名稱、數量、用途、租賃期限、租金及其支付期限和方式、租賃物維修等條款。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㈧ 民事訴訟一審判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一方上訴的,不生效;逾期未上訴的,生效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六十四條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內民法院第一審判決容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㈨ 私人雙方簽訂的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具體情況不明不好講,從法律上來講,這關鍵要看雙方當事人的協議是否合法、自願協商一致了,如果是的話,應該有法律效力的,如果不是的話,就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