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責任的核心構成要素是

法律責任的核心構成要素是

發布時間: 2021-12-13 08:53:09

㈠ 違法行為產生法律責任的構成要素是什麼

首先違法行為人的行為必須是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 第二,違法必須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上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行為。 第三,違法一般必須有行為人的故意或過失。原則上,由於過錯,才構成違法行為。但沒有過錯,法律規定應承擔法律責任的,仍應承擔。 第四,違法者必須具有法定責任能力或法定行為能力。下面從主客體詳細解答:
第二節 法律責任的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是指認定法律責任時所必須考慮的條件和因素。由於法律責任會給責任主體帶來法定的不利後果,表明了社會對責任主體的道德非難和法律處罰,因此,必須科學、合理地確定法律責任的構成,以保障行為人的行為自由,保護責任主體的利益,實現法律的功能,維持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
由於違法行為和違約行為是最主要、最基本的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和根據,是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的前提,因此,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的構成要件與法律責任的構成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構成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的要素,我們將法律責任的構成概括為責任主體、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損害結果、因果關系、主觀過錯等五方面。
一、責任主體
責任主體是指因違反法律、違約或法律規定的事由而承擔法律責任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在後面責任分類中提到國家責任,國家到底是不是責任主體?責任主體是法律責任構成的必備條件。違法、違約首先是一種行為,沒有行為就沒有違法或違約,而行為是由人的意志支配的活動,因此,實施違法或違約必須有行為人。但是,並非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的實施者,沒有行為能力的人就不可能成為實施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的人。因此,責任主體對於法律責任的有無、種類、大小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
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在法律責任的構成中居於重要地位,是法律責任的核心構成要素。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兩類。作為是指人的積極的身體活動。直接做了法律所禁止或合同所不允許的事自然要導致法律責任。不作為是指人的消極的身體活動,行為人在能夠履行自己應盡義務的情況下不履行該義務,例如不做法律規定應做的事或不做合同中約定的事,也要承擔法律責任。區分作為與不作為,對於確定法律責任的范圍、大小具有重要意義。
三、損害結果
損害結果是指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侵犯他人或社會的權利和利益所造成的損失和傷害,包括實際損害、喪失所得利益及預期可得利益。損害結果可以縣對人身的損害、財產的損害、精神的損害,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損害。損害結果表明法律所保護的合法權益遭受了侵害,因而具有侵害性。同時,損害結果具有確定性,它是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已經實際造成的侵害事實,而不是推測的、臆想的、虛構的、尚未發生的情況。損害結果的確定性,表明損害事實在客觀上能夠認定。認定損害結果時一般根據法律、社會普遍認識、公平觀念並結合社會影響、環境等因素進行。
四、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必然聯系。因果關系是一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即一現象的出現是由於先前存在的另一現象而引起的,則這兩現象之間就具有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是歸責的基礎和前提,是認定法律責任的基本依據。因果關系對於確定行為主體、認定責任主體、決定責任范圍具有重要意義。法律責任上的因果關系是一種特殊的因果關系,它既具有一般因果關系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因果關系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只能根據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來判斷因果關系的有無。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極為復雜,一個結果可能由多個原因造成,法律只考慮其中與法律責任認定有關的因素。因果關系是法律規定的因果關系,具有法定性。
五、主觀過錯
主觀過錯是指行為人實施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時的主觀心理狀態。在人類社會的早期,按照客觀原則進行歸責,因而主觀過錯對法律責任的構成沒有什麼意義,僅僅對法律責任的大小有一定關系。現代社會將主觀過錯作為法律貢任構成的要件之一,不同的主觀心理狀態對認定某一行為是否有責任及承擔何種法律責任有著直接的聯系。主觀過錯作為犯罪的主觀方面的內容,是犯罪構成的要件之一,對於認定和衡量刑事責任具有重要作用。在民事責任方面,一般也要考慮主觀過錯,採用過錯責任原則。
主觀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類。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狀態。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損害他人、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狀態。

㈡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
一、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版意權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二、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三、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四、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㈢ 法律責任的五個構成要件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
一、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二、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三、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四、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㈣ 簡述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法律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是: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專的主體。應注屬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過錯:主觀故意或過失。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3、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4、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損害應當具有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5、因果關系: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有一因一果的關系。

㈤ 法律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有哪些

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專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過錯屬
主觀故意或過失。
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
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
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因果關系: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有一因一果的關系

㈥ 論述題:論述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法律責任是由一定條件引起的,其條件就是所謂的要件。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就是指構成法律責任所必備的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總和。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可以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行為、心理狀態、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一)主體 法律責任需要一定的主體來承擔。法律責任構成要件中的主體是指具有法定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並不是實施了違法行為就要承擔法律責任,就自然人來說,只有到了法定年齡,具有理解、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人,才能成為責任承擔的主體。沒有達到法定年齡或不能理解、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患者,即使其行為造成了對社會的危害,也不能承擔法律責任。對他們行為造成的損害,由其監護人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樣,依法成立的法人和社會組織,其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自成立時開始。
(二)行為 有行為才有責任,純粹的思想不會導致法律責任。引起法律責任的行為是違法行為,或者侵害了法定權利,或者不履行法定義務。因此,這里所說的違法行為是廣義的,包括直接侵害行為和間接侵害行為。直接侵害行為是指直接侵害法定權利或不履行法定義務,直接給社會造成一定危害的行為;間接侵害行為是指雖未侵害受害人的法定權利或未直接對受害人不履行法定義務,但由於行為人未能對直接侵害法定權利者或不履行法定義務者盡到義務,從而導致或促使直接侵害發生的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是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沒有違法行為就沒有法律責任,這是兩者關系的一般情形或多數情形;二是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而是以法律規定為條件。這是兩者關系的特殊情形。
(三)心理狀態 構成法律責任要件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主體的主觀故意和主觀過失,通稱主觀過錯。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確自己行為的不良後果,卻希望或放任其發生。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不良後果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不會發生或自信可以避免。應當預見或能夠預見而竟沒有預見,稱為疏忽;已經預見而輕信可以避免,稱為懈怠。過錯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在民事法律中一般較少區分故意與過失,過錯的意義不像在刑事法律中那麼重要,有時民事責任不以有過錯為前提條件,比如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在刑事法律關系中有過錯非常重要。
(四)損害事實 所謂損害事實,指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對受害方構成客觀存在的確定的損害後果。有損害事實包括對人身的、財產的、精神的或者三者兼有的、政治影響的。損害必須具有確定性。它意味著損害事實是一個確定的事實,而不是臆想的、虛構的、尚未發生的現象。損害事實是法律責任的必要條件,任何人只有因他人的行為受到損害的情況下才能請求法律上的補救,也只有在行為致他人損害時,才有可能承擔法律責任。
(五)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指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二者之間存有必然的聯系,即某一損害事實是由行為人與某一行為直接引起的,二者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要確定法律責任,必須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還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直接因果關系中的聯系稱為直接原因,間接因果關系中的聯系稱為間接原因。作為損害直接原因的行為要承擔責任,而作為間接原因的行為只有在法律有規定的情況下才承擔法律責任

㈦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一、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二、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

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三、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四、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

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

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因果關系: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有一因一果的關系

(7)法律責任的核心構成要素是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

(一)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

(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

(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

(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

(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

(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二)免責

免責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

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

2、不訴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

4、有效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協商所達成的免責,即所謂「私了」。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7、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㈧ 簡述法律責任的構成要素

主體抄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

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

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

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因果關系: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有一因一果的關系

㈨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素是那些

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專等同於違法屬主體

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

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

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

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因果關系: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有一因一果的關系

㈩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是什麼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熱點內容
稅務行政復議決定書發生法律效力的時間是 發布:2025-09-18 16:04:42 瀏覽:926
部隊敬畏法規 發布:2025-09-18 15:55:19 瀏覽:665
中國民法由來 發布:2025-09-18 15:23:23 瀏覽:611
職業道德准則是 發布:2025-09-18 15:15:47 瀏覽:610
勞動法工資計算表格 發布:2025-09-18 15:12:18 瀏覽:248
換法院要 發布:2025-09-18 14:53:42 瀏覽:232
台灣行政法學家湯 發布:2025-09-18 14:52:35 瀏覽:271
勞動法的保護有哪些 發布:2025-09-18 14:51:15 瀏覽:420
道德與法治愛上雙包胎 發布:2025-09-18 14:41:21 瀏覽:206
什麼是法學方法 發布:2025-09-18 14:40:21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