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台灣行政法學家湯

台灣行政法學家湯

發布時間: 2025-09-18 14:52:35

⑴ 「法」的概念

法的概念

法是什麼,法律本質是什麼問題,是法律理論、法理學的迷津。「爭論日復一日,沒完沒了」(勒內),反而使人如墮迷霧中,不辯方向。當然,它並非是無關緊要的,作為法學的一個古老而常新的問題,是法學最核心的最普遍的最基本的問題,也是涉及法律運作、法律實踐的方向、價值取向的根本問題。
第一節 法的本質
一、法的詞義
關於中文法字的來源,古代曾有神獸決獄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部落聯盟生息在黃河流域。該部落聯盟首領舜委任皋陶為司法官。皋陶正直無私,執法公正,非常受人愛戴。他在處理案件時,若有疑難,就令人牽出一頭神獸,該神獸名廌,又名獬豸。《異物志》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一角,性忠,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漢代王充《論衡?是應》說:「鹿者,一角之羊也,情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斯蓋天生一角聖獸,助獄為驗。」此獸似羊非羊,似牛非牛,似鹿非鹿,也有人說它同麒麟想像。它的頭上長著一支獨角,鋒利無比,故又俗稱獨角獸。獬豸有分別罪與非罪的本能,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見人爭斗時,用它的一隻角向無理、有罪的一方觸去,是非曲直,立見分曉。這就是中國古代的神明裁判。——所謂神明裁判,就是藉助於神的力量和方式來考驗考察當事人,以確定其人是非曲直,判定有罪或無罪的原始審判方式。神明裁判使訴訟裁決及其形式披上神聖的外衣,使人誠心信服。
中文法字,在西周金文中寫作「灋」,與其它漢字一樣,是一個絕妙的意象豐富的象形文字。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灋,刑也。平之如水,故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灋由三部分組成:氵、廌、去。氵,平坦之如水,一說喻示法象水一樣平,是為公平、公正;一說將人犯置於水面凜去。廌(音),神獸。《說文解字》說:「解廌,獸也。似山羊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象形從豸者。凡廌之屬,皆從廌。」《後漢書?輿服志》說:「獬豸神羊,能別曲直。」在這里,廌為圖騰動物,一角之聖獸,代表正直、正義、公正,或說是正義之神(性直惡曲),具有審判功能、職能,能為人分清是非曲直、對錯,助獄為驗。去,「人相違也」。去即對不公正行為的懲罰。一說判決把人驅逐出去,從原來的部落、氏族中驅逐出去,於水上凜去(古代之流刑),或交由神明判決,由神獸「觸不直者去之。」由此可知,(1)法是一種判斷是非曲直、懲治邪惡的(行為)規范,是正義的、公平的。(2)法律是一種活動,是當人們相互間發生爭執無法解決時,由廌公平裁判的一種審判活動;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端、不公正時,由聖獸行使處罰的懲罰活動。(3)法律的產生、實施離不開廌這一聖獸,它是社會權威力量的代名詞,是社會強制力的代表,沒有聖獸作為切實保障機制,法律沒有神聖性,無法發揮出它的功能、威力。
在古代文獻中,稱法為刑,法與刑通用。如夏朝之禹刑、商朝之湯刑、周朝之呂刑,春秋戰國時期有刑書、刑鼎、竹刑。魏相李悝集諸國刑典,造《法經》六篇,改刑為法。「刑,常也,法也。」「法,刑也。」這里的刑,原為

⑵ 中國建國後有那些關於法律法制司法方面是仿製蘇聯法律系統的,詳細闡述

前蘇聯法對中國法制建設的影響是全面和深刻的。我國1954年憲法的制定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以前蘇聯1936年憲法為藍本制定的。在起草討論憲法時,毛澤東給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開具的參考書就包括前蘇聯的歷部憲法,並強調每個憲法起草委員會成員都要熟讀前蘇聯憲法。劉少奇在1954年憲法草案的報告中就明確指出:我們所走過的道路就是蘇聯走過的道路。憲法關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規定就是根據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的經驗,並參照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經驗規定的。比較我國1954年憲法和前蘇聯1936年憲法,就會清楚地看到兩個憲法和從憲法體制到憲法規定的政權體系是多麼的相同。憲法都有序言性的宣告,規定社會制度的原則作為總綱的內容。(註:前蘇聯憲法為「社會結構」。)有類似的關於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規定。規定全國人民代表機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由它產生最高行政機關,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但要對它負責,向它報告工作。還有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設立與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相似。行政機關有廣泛的管理社會職能,設有眾多的部委。最高權力機關產生法院和檢察院,它們都不是象西方國家那樣的司法獨立機構,而要對權力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可見,國家政權體制和法律機構的設立,完全是根據蘇聯模式建立的。在立法中,大量的前蘇聯法律制度被引進。重視土地法、婚姻法、刑事法律方面的立法。經濟法的概念被接受。在司法方面,關於法院的設置和上下級法院的關系,人民陪審員制度,審判的組織、刑事審判原則、審判程序也都是向蘇聯老大哥學習的。設立獨立的檢察機關並賦予法律監督職權,就完全是照搬前蘇聯的檢察制度。前蘇聯法制被運用到中國法制建設從理論到實踐的各個方面,不勝枚舉。如果說50年代中國法制建設,特別是法學理論被「蘇聯化」了,是毫不誇張的。
在法律思想和法學教育方面,前蘇聯的影響更為強烈。法學教育的空白從一開始就由蘇聯模式全面填補並相襲不變。以維辛斯基為代表的前蘇聯法學家關於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特別是他關於法律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是法律最基本特徵的觀點得到極為推崇,被中國法學家奉為最經典的馬克思主義法的解釋。全面照搬移植前蘇聯法學,在法學教育建立之初就明確地提出了這一方針,1953年教育部推出統一法學課程規定法學院(系)開設的課程是:蘇聯國家與法權史、蘇聯國家法、蘇聯刑法、土地法與集體農庄法、人民民主國家法、中國與蘇聯法院組織法、中國與蘇聯民事訴訟法、中國與蘇聯勞動法、中國與蘇聯行政法、中國與蘇聯財政法。(註:(湯能松等著:《探索的軌跡-中國法律教育發展史略》,第485~486頁。)從這套教學課程看出,完全是以蘇聯法律作為中國法學教學的內容,根本沒有中國法的內容。整個50、60年代,大學法學教科書基本是前蘇聯教科書的版本,課程設置是按前蘇聯的模式,課堂上講授的是前蘇聯法學理論,不僅在教材和課程的設計上照搬前蘇聯模式,就是大學、研究所、教研室的設置和教學計劃,授課方式,也無不以前蘇聯為楷模。為了移植引進前蘇聯的法學教學經驗,中國領導人請前蘇聯專家按前蘇聯模式建立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全套模擬模擬的前蘇聯法學教學在中國起著示範作用

⑶ 浙大畢業的名人有哪些

1、陳獨秀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的領導人;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

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產黨早期組織,並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後任中央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二、三大)、中央總書記(四、五大) [1] 等職務,並任第一至五屆中央委員。1927年7月離開中央。1929年11月因就中東路事件發表不同意見而被開除黨籍。1931年5月被推選為中國托派組織的中央書記。

1932年10月被國民政府逮捕,判刑後囚禁於南京。抗戰爆發後,他於1937年8月出獄,先後住在武漢、重慶,最後長期居住於重慶(原屬四川)江津。1942年5月逝世。他是傑出的政論家,其政論文章汪洋恣肆、尖銳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少有的、傑出的代表作。晚年進行的文字學研究,是極其重要的學術成果。主要著作收入《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陳獨秀思想論稿》、《陳獨秀著作選編》等。

2、林俊德

林俊德(1938年3月13日—2012年5月31日),男,福建永春人,中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著名專家、總裝備部某試驗訓練基地研究員,196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機械繫,1993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8年,經中央軍委批准,增加「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傑出科學家」林俊德為全軍掛像英模。

3、程開甲

程開甲(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男,漢族,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江蘇蘇州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 1918年8月3日出生,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人,祖籍徽州。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曾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教授,第二機械工業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國防科工委核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及基地副司令員,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科技委正軍職常委、顧問。

程開甲是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製和試驗中作出突出貢獻。開創、規劃領導了抗輻射加固技術新領域研究。是中國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領域的開創者之一。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固體物理學專著,提出了普遍的熱力學內耗理論,導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並發展了超導電雙帶理論和凝聚態TFDC電子理論。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13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7年7月28日,被授予「八一勛章」。2018年3月27日,獲得「世界因你而美麗——2017-2018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終身成就獎」。2019年2月18日,獲得「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榮譽。 2018年11月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

4、邵飄萍

邵飄萍(1886年10月11日—1926年4月26日),男,漢族,原名鏡清,後改為振清,字飄萍,筆名萍、阿平、素昧平生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人,革命志士,民國時期著名報人、《京報》創辦者、新聞攝影家。

是中國傳播馬列主義、介紹俄國十月革命的先驅者之一,傑出的無產階級新聞戰士,中國新聞理論的開拓者、奠基人,被後人譽為「新聞全才」、「亂世飄萍」、「一代報人」、「鐵肩辣手,快筆如刀」等。1926年因發表文章揭露張作霖統治的種種黑暗,而被張作霖殺害。有「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之稱。

5、谷超豪

谷超豪(1926.5.15—2012.6.24),漢族,浙江溫州人,數學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1948年,谷超豪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59年6月,獲莫斯科大學物理-數學科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2年1月,任復旦大學副校長;1988年2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99年8月,擔任溫州大學校長。

谷超豪主要從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幾何、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齊性黎曼空間、無限維變換擬群、雙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規范場理論、調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論等方面取得了系統、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別是首次提出了高維、高階混合型方程的系統理論,在超音速繞流的數學問題、規范場的數學結構、波映照和高維時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⑷ 中國歷史上的法律

一、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法律

好多啊 給樓主說點例子吧 :

1、《法經》

戰國李悝制定,共六篇,分別為《盜法》、《賊法》、《囚法》(亦作《網法》)、《捕法》、《雜法》、《具法》。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以先秦法家「法治」、「重刑」思想為指導,參考、總結、吸收前代各個扒讓廳政權的立法經驗,取得了空前的最高立法成就。在中國古代法制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法經》作為一個開創法制建設新時代的重要標志,對後世的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成為秦國商鞅變法制定秦律的直接藍本,而且也為後世的魏晉南北朝等各代立法所宗。從這個意義上說,《法經》是中國古代成文法典之源,開創了中華法系獨樹一幟的立法先河。

2、曹魏《新律》

①改《具律》第六為《刑名》第一,突出了法典「總則」的性質與地位,並使之名副其實,堪稱我國古代法典篇章體例結構的重大創新;

②精簡「旁章科令」,增加法典篇目,突出了基本法典的主導地位,也使其篇目分類更為系統、條理、規范,推動了立法技術的進步;

③明令廢止舊刑罰體系,確立新五刑制度,不再包括漢代的宮刑和斬右趾滑敗刑,標志肉刑已不再作為法定刑罰列入國家法典;縮小了族刑連坐范圍。這些規定顯然是刑罰制度方面的一種歷史進步。

3、西晉《泰始律》

4、北朝《齊律》

確定了十二篇的法典體例。北齊律共計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條,具有「法令明審,科條簡要」的立法特點。這一法典篇章體例結構及其律文內容的調整和確定,是立法技術日趨成熟完善的結果,反映了當時立法的最高水平。

5、《唐律》

《永徽律疏》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立法和注律的經驗,不僅對主要的法律原則和制度作了精確的解釋與說明,而且盡可能引用儒家經典作為律文的理論依據。《永徽律書》的完成,標志《著中國古代立法達到了最高水平。作為中國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幾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同時,因此前的《春隱貞觀律》等至今都已秩失,所以《永徽律疏》成為中國歷史上迄今保存下來得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會影響的古代成文法典。在中國古代立法史上佔有最為重要的地位。

還有唐朝的《唐六典》,中國最早的行政法

6、《宋刑統》

7、明朝就是《大明律》和《明大誥》

8、後來到了近現代,有名的有: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天壇憲草」與「袁記約法」》這個可是算是反面教材吧,以批判為主等等吧

基本上就這些了 因為最近在復習考研的中國法制史 所以比較清楚

望樓主採納! 謝謝啦

二、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法律是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始於夏朝

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稱,是後人為紀念夏的 先祖禹而命名的 ,是後人追述的。一般認為,《禹刑》的性質相當於現代的刑法典;《禹刑》的具體內容已經無法考訂。但文獻中又有零星的記載。《左傳》昭公六年。晉國的叔向在抨擊鄭國子產「鑄刑書」時提到:「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繼夏而起的商朝,在開國之初就制定了刑法,即《湯刑》。這部由湯在都城西亳制定的法律,在祖甲時期,作了修訂。它是初具規模的一部奴隸制的刑法法典,是一部成文法典。 《湯刑》在立法思想上是《禹刑》的繼承和發展。《湯刑》的罪例有三百條,最重的刑例是不孝。正如《呂氏春秋》所謂的「刑三百,罪莫重於不孝」。這在一定程度上開始了重視以「孝」為代表的「禮」與「刑」的相互借鑒。

三、我國法律發展史

以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為起點,中國法制歷史傳承四千餘年,其總體的發展脈絡、相互間淵源繼承關系是異常清晰的。

不過,四千多年間,朝代不斷更替,政權屢經變更。所以從宏觀上觀察,各個時期法制的內容、特色也各有不同。

按照發展的階段及風格特色等粗略的標准來劃分,中國法制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早期法制、戰國以後的古代法制和近現代法制三個大的部分。一、中國早期法制(奴隸製法制時代)中國早期法制,一般是指夏、商、西周及春秋時期的法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奴隸制時代的法律制度。

在時間上包括自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476年這一歷史階段。中國早期法制的突出特點,是以習慣法為基本形態,法律是不公開的。

在中國早期法制中,夏、商是奠基時期。自公元前21世紀夏啟建立夏代開始,夏王朝前後存在約五百年時間。

在此期間,中國早期的刑罰制度、監獄制度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商取代夏以後也維持了將近五百年。

在繼承夏代法制經驗的基礎上,商代在罪名、刑罰以及司法體制訴訟制度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20世紀初出土的甲骨文資料證明,商代的刑法及訴訟制度已經比較完備。

中國早期法制的鼎盛時期是在西周。在中國歷史上,西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階段。

在西周政權存續的五個多世紀里,中國傳統的統治方式、治國策略以及一些基本的政治制度已經初步形成,作為傳統文化基石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等思想文化因素也都在此時發端。從法律上看,西周法制的形式和內容都達到了早期法制的頂峰。

在西周時期所形成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法制指導思想、老幼犯罪減免刑罰、區分故意和過失等法律原則,以及「刑罰世輕世重」的刑事政策,都是具有當時世界最高水平的法律制度,對中國後世的法制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所以,西周法律制度是中國法制史學習的重點之一。

春秋時期處於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動盪、大變革的前期,此時社會變革的重心在於「破」,即西周所建立的家國一體的宗法制度,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層面都受到否定和挑戰。在法制方面,以反對「罪刑擅斷」、要求「法布於眾」為內容的公布成文法運動勃然興起。

鄭國子產「鑄刑書」、鄧析著「竹刑」及晉國「鑄刑鼎」等,都是這一法制變革運動的代表性成果。二、戰國以後的古代法制(封建法制時代)戰國以後的古代法制,一般是指戰國以後至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各主要封建王朝的法律制度,在時間上包括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這兩干余年的法制歷史。

自春秋以後,中國開始有了向全社會公布的成文法,從此,中國的法律開始由原來的不公開的狀態,過渡到以成文法為主體的狀態。在從戰國到清代後期這兩千多年中,無論是法律理論、立法技術、法制規模,還是法律內容、司法體制等各個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我們通常所說的「傳統法律文化」、「傳統法律制度」,其主體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發展和成熟的。根據法制發展狀況以及在整個法制傳承中所起的作用,我們可以把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劃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1.戰國時期。

這是由早期習慣法向成文法轉變的重要階段。戰國時期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動盪、大變革時代的後半期。

而社會變革的許多重要成果,中國的許多思想文化精華都出自這個時期。與春秋時期相比較,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重心在於「立」。

在法制方面,「立」主要表現為以成文法為主體的新的法律體制開始在更大的范圍內、以更成熟的形式建立起來。其中,戰國初年魏國李悝(音虧)制定的《法經》,就是戰國時期法制變革運動的代表性成果。

另外,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中,影響最大的兩大學術流派——儒家和法家的主要政治法律思想,也都在這一時期內成熟並在政治舞台上發揮廣泛的影響。2.秦漢時期。

這是中國古代成文法法律體系全面確立時期。時間上包括自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這段歷史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中央集權為特徵的統一的專制王朝,確立了以後幾千年中國傳統政治格局和政治模式。在指導思想上,秦代奉行的是法家學派的「法治」、「重刑」等理論,而且在實踐上貫徹得比較徹底,秦代的法律制度很自然地帶有明顯的法家色彩。

在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和秦代是法家學派最活躍的時期,而法家理論得到完整的實踐,也僅僅是在秦代。所以,從整個中國法制史上看,秦代法制特色是極為鮮明的。

自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出土以後,許多以前鮮為人知的秦代法律得以重現於世。從這些珍貴文物資料中可以看出,秦代的法治觀念極深,法律制度也很嚴密。

在兩漢(西漢、東漢)時期,中國古代法制在秦代法制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總體上看,漢代的法律制度呈現出階段性的特點。

也就是說,漢代法律體制,從風格上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是指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前,主要是「漢承秦制」,就是在秦代留下的法律框架內進行局部改造,形成了一套與秦代法制有根本差別的法律體制;後期則是指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在指導思想上接受儒家的理論,使儒學。

四、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法律

好多啊 給樓主說點例子吧 :1、《法經》戰國李悝制定,共六篇,分別為《盜法》、《賊法》、《囚法》(亦作《網法》)、《捕法》、《雜法》、《具法》。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以先秦法家「法治」、「重刑」思想為指導,參考、總結、吸收前代各個政權的立法經驗,取得了空前的最高立法成就。在中國古代法制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法經》作為一個開創法制建設新時代的重要標志,對後世的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成為秦國商鞅變法制定秦律的直接藍本,而且也為後世的魏晉南北朝等各代立法所宗。

從這個意義上說,《法經》是中國古代成文法典之源,開創了中華法系獨樹一幟的立法先河。2、曹魏《新律》①改《具律》第六為《刑名》第一,突出了法典「總則」的性質與地位,並使之名副其實,堪稱我國古代法典篇章體例結構的重大創新;②精簡「旁章科令」,增加法典篇目,突出了基本法典的主導地位,也使其篇目分類更為系統、條理、規范,推動了立法技術的進步;③明令廢止舊刑罰體系,確立新五刑制度,不再包括漢代的宮刑和斬右趾刑,標志肉刑已不再作為法定刑罰列入國家法典;縮小了族刑連坐范圍。

這些規定顯然是刑罰制度方面的一種歷史進步。3、西晉《泰始律》4、北朝《齊律》確定了十二篇的法典體例。

北齊律共計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條,具有「法令明審,科條簡要」的立法特點。這一法典篇章體例結構及其律文內容的調整和確定,是立法技術日趨成熟完善的結果,反映了當時立法的最高水平。

5、《唐律》《永徽律疏》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立法和注律的經驗,不僅對主要的法律原則和制度作了精確的解釋與說明,而且盡可能引用儒家經典作為律文的理論依據。《永徽律書》的完成,標志《著中國古代立法達到了最高水平。

作為中國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幾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同時,因此前的《貞觀律》等至今都已秩失,所以《永徽律疏》成為中國歷史上迄今保存下來得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會影響的古代成文法典。

在中國古代立法史上佔有最為重要的地位。還有唐朝的《唐六典》,中國最早的行政法6、《宋刑統》7、明朝就是《大明律》和《明大誥》8、後來到了近現代,有名的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天壇憲草」與「袁記約法」》這個可是算是反面教材吧,以批判為主等等吧 基本上就這些了 因為最近在復習考研的中國法制史 所以比較清楚 望樓主採納! 謝謝啦。

五、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法律是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始於夏朝 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稱,是後人為紀念夏的 先祖禹而命名的 ,是後人追述的。

一般認為,《禹刑》的性質相當於現代的刑法典;《禹刑》的具體內容已經無法考訂。但文獻中又有零星的記載。

《左傳》昭公六年。晉國的叔向在抨擊鄭國子產「鑄刑書」時提到:「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繼夏而起的商朝,在開國之初就制定了刑法,即《湯刑》。這部由湯在都城西亳制定的法律,在祖甲時期,作了修訂。

它是初具規模的一部奴隸制的刑法法典,是一部成文法典。 《湯刑》在立法思想上是《禹刑》的繼承和發展。

《湯刑》的罪例有三百條,最重的刑例是不孝。正如《呂氏春秋》所謂的「刑三百,罪莫重於不孝」。

這在一定程度上開始了重視以「孝」為代表的「禮」與「刑」的相互借鑒。

六、古代中國有法學嘛

中國歷史上的法學 在中國,法學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那時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極為輝煌的時期,各學派相繼興起,百家爭鳴。法就是各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尤其是儒法兩家)爭論的問題之一。

這一時期法家的法律思想對中國後來的思想家有深遠影響。 諸子百家的法學思想 總的來說,儒家的法律思想是 :強調主要依靠道德、禮儀教化手段並由聖君、賢臣來治理國家,法律(刑罰)只能作為輔助手段。

主張「德治」、「禮治」或「人治」,反對「法治」,實行「德主刑輔」。 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反對儒家學說,他們從「兼相愛,交相利」,即從人們互愛互利的社會信念出發,主張以「天的意志」作為法的根源,以天為法,順法而行。

並認為飢寒是犯罪的原因,應重視生產和節約;要求選拔賢才,執法嚴明公正。墨家所講的法是很廣泛的,包括法律、道德等所有規范。

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認為國家應實行「無為而治」:「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他們既反對儒家的「人治」,也反對法家的「法治」,提倡以道為核心的自然法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春秋時期,中國古代法律已從習慣法向成文法、從秘密法向公開法發展。

子產鑄刑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到戰國時期,魏國執政李悝在各諸侯國法律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較完整的封建社會的法典《法經》。

這部《法經》雖早已失傳,但在一些歷史著作中載有其篇目。《法經》開創了中華法系獨樹一幟的立法先河,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法典的基本體系,以後的《秦律》、《九章律》、《曹魏律》、《泰始律》、《開皇律》、《唐律疏議》的體例都是在《法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戰國時期的法律思想主要是由商鞅、韓非等人為代表的法家提出的。與儒家相反,他們強調法律及其強製作用,而輕視聖賢或道德感化作用,即主張「法治」。

法家還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法律思想,如法作為一種權衡、規矩、尺度,提供一個判斷是非的客觀准則;法應隨時代而變;法由國家制定;法應公開,應平等適用;應嚴格守法,法與賞罰不可分,等等。那時法家所主張的「法治」,是以加強君主專制和嚴刑峻罰為基礎的,不同於西方17~18世紀反封建專制 、反酷刑的法治。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家,採納了法家另一代表人物李斯的建議,下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學代替法律,而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法家思想來立法。 漢代以後的律學 漢武帝採納儒家董仲舒的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從此,在思想領域中,儒家學說被奉為正統,儒家的法律思想壟斷了長達2000年的法學領域。現在通常所講的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法律思想就是指這2000年的儒家法律思想,事實上是推行政治上、思想上的專制主義,其結果是導致法學在中國的衰落。

在這一時期中,繼百家爭鳴而起的是依照儒家學說,對以專制君主名義發布的成文法進行文字上、邏輯上解釋的律學,即通常所說的注釋法學。東漢經學大師馬融、鄭玄等都曾對漢律作章句註解。

晉代張斐和杜預也曾對漢律作註解 。東晉後,私家註解逐漸由官方註解所取代。

唐代大臣長孫無忌等人於公元 652 年奉詔編寫《唐律疏議》一書,對《唐律》作了權威性的解釋,與唐律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保存的法律文獻 。

它以儒家的「德主刑輔」作為主導思想。《唐律》及其《疏議》集戰國至隋各代法律之大成,又成為唐以後宋、元、明、清各代法律的典範。

《唐律》對當時中國近鄰國家日本、朝鮮、越南等國法律也有重大影響。因而在國內外法學著作中,通常將以唐律為代表的中國封建法律以及其他國家仿照唐律而制定的法律,稱為中華法系或中國法系。

《大明律》書影 從三國魏明帝時起,設律博士職,專門傳授法學。這一官制一直延續到宋,至元代才被廢除。

清末法學家沈家本在總結中國歷史上法學的發展時曾認為,元明清時法學已日趨衰落。1740年編成的《大清律例》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部法律。

現代法學思想傳入中國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逐步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領域也發生相應變化。康有為的《大同書》、孫中山關於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思想、嚴復所翻譯的許多西方名著,都包括了西方18~19世紀流行的法律思想,既有民主主義、自由主義,又有社會學、進化論方面的內容。

如果說嚴復等人在中國傳播的主要是西方法理學方面的思想,那麼,以沈家本為代表的 *** 官員則主要傳播西方法律制度,特別是基於羅馬法的民法法系法律制度的思想。沈家本任修訂法律大臣時,主持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仿照西方模式改革中國傳統法律的工作。

他派遣 *** 官員和學生出國考察和學習西方法律,聘請日本法學家來中國修訂法律和講學,1906年創立第一所近代法律學校;組織翻譯了大量外國法律。 在1911 年辛亥革命後至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西方各種資產階級法律思想,繼續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也開始傳入中國。

西方。

七、我國古代最早的法律是什麼

我國古代最早的法律是《周禮·秋宮·司刑》。

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總稱為「禹刑」。《周禮·秋宮·司刑》註:「夏刑大辟二百,臏刑三百,宮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國古代的刑與法含義相同,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經產生。

中國古代最早的法律起源與「禮」「刑」之間的關系,即「刑起於兵,法源於禮」。

1,刑起於兵:一方面,「師出以律」,中國古代最初的刑起源於軍事戰爭,最早的法脫胎於軍事中產生的軍法。另一方面,「兵獄同制」。軍事戰爭需要及時處置敵人、俘虜或其他違法犯罪行為。某些軍法同時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2,法源於禮:禮產生於祭祀,在祭祀過程中,儀式得到強化和系統化,隨著階級的分化,祭祀的儀式等級不同而不同,此時「禮」成為等級的標志。隨著階級的劃分,上層階級演化為統治階級,他們藉助政治勢力手段將「禮」上升為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規范。 至此,「禮」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內涵,直至周公之禮,「禮」得到規范化和系統化,從而成為中國古代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總稱。 禮是中國古代法的重要淵源,中國古代法的最初表現形式主要以禮表現出來。

⑸ 江西歷史上的名人

江西歷史上的名人:
秦漢之交 :吳芮、梅鋗
漢朝:徐稺、唐檀、程曾、陳重、雷義
三國吳: 聶友、徐整
晉朝:陶侃、陶淵明、許遜、吳猛、慧遠、周訪、雷煥、周續之、熊遠
南朝:雷次宗、胡藩、鄧琬、吳邁遠、胡諧之、黃法氍
隋朝:林士弘
唐朝:鄭谷、鍾紹京、綦毋潛、劉昚虛、盧肇、王貞白、行思、吉中孚、王季友、許和子、吳武陵、熊孺登、陳陶、來鵬、來鵠、任濤、陶玉、楊筠松
五代十國 董源、巨然、徐熙、李頗、王定保、沈彬、孫魴、宋齊丘、元德昭、鍾傳、盧光稠、危全諷、譚全播、劉江東、曾文辿
宋朝: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晏殊、晏幾道、黃庭堅、朱熹、陸九淵、楊萬里、姜夔、文天祥、樂史、李覯、劉敞、劉攽、劉恕、洪皓、洪邁、洪適、洪遵、曾幾、劉過、劉辰翁、謝枋得、王欽若、王安國、王雱、曾布、胡銓、周必大、趙汝愚、江萬里、王韶、張叔夜、楊再興、曾安止、陳自明、孔平仲、謝逸、惠洪、洪炎、徐俯、王庭珪、汪藻、裘萬頃、鄧剡、王炎午、向子湮、趙長卿、趙善括、袁去華、石孝友、張輯、俞國寶、朱弁、吳曾、羅大經、羅燁、姚勉、陸九齡、傅子雲、李燔、徐元傑、歐陽守道、徐夢莘、徐天麟、羅泌、彭大雅、周應合、趙希鵠、楊無咎、陳彭年、陳恕、夏竦、陳執中、劉沆、歐陽澈、楊邦乂、汪應辰、京鏜、崔與之、馬廷鸞、侯叔獻、張潛、舒翁、曾民瞻、嚴用和、賴文俊、佛印禪師、慧南、方會、陳景元、王文卿
元朝:馬端臨、吳澄、虞集、揭傒斯、范梈、周德清、危素、朱思本、汪大淵、程鉅夫、劉將孫、趙文、姚雲文、曾允元、劉塤、陳苑、陳澔、劉時中、汪元亨、饒介、顏輝、方從義、陳汝言、熊朋來、陰時夫、熊夢祥、杜本、張留孫、劉玉、陳致虛、釋惟則、趙友欽、危亦林、杜可用、彭瑩玉
明朝:解縉、湯顯祖、宋應星、黃子澄、楊士奇、況鍾、嚴嵩、夏言、譚綸、鄧子龍、朱權、魏良輔、艾南英、吳與弼、胡居仁、婁諒、羅倫、羅欽順、鄒守益、聶豹、羅洪先、歐陽德、顏鈞、何心隱、羅汝芳、王時槐、劉元卿、鄒元標、練子寧、胡儼、陳誠、夏原吉、金幼孜、胡廣、李時勉、陳循、周忱、彭時、費宏、桂萼、舒芬、毛伯溫、張位、姜曰廣、袁繼咸、楊廷麟、朱宸濠、劉綎、梁寅、劉崧、張羽、李昌祺、鄧志謨、陳際泰、郭子章、陳邦瞻、張自烈、魏良弼、胡直、章潢、鄧元錫、鄧以贊、郭詡、何震、廖均卿、龔廷賢、徐貞明、周顛、張宇初、邵元節、伍守陽、鄧茂七、婁妃
清朝:朱耷、魏禧、李紱、江永、蔣士銓、黃爵滋、陳寶箴、陳三立、文廷式、喻昌、王猷定、周亮工、吳宏、羅牧、牛石慧、閔貞、揭暄、雷發達、彭士望、謝文洊、朱軾、曹秀先、裘曰修、彭元瑞、蔡上翔、王謨、王聘珍、羅有高、謝啟昆、戴衢亨、紀大奎、舒夢蘭、劉鳳誥、曾燠、樂鈞、吳嵩梁、陳用光、陳孚恩、齊彥槐、楊希閔、高心夔、龍文彬、李有棠、尚鎔、柳華陽、黃元吉、傅金銓、陳熾、朱益藩

⑹ 什麼是法的淵源

法的淵源簡稱「法源」。通常指法的創立方式及表現為何種法律文件形式。分為直接淵源和間接淵源兩種。前者為成文法,後者可以是判例、慣例甚至法理。
含義
法的淵源一詞在中外法學著述中是一個有種種詮釋、包括多種含義而並非特指某一確定含義的概念。它可以指法的實質淵源,即法是根源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還是神的意志、君主意志或人民意志;可以指法的形式淵源,即法的各種具體表現形式,如憲法、法律、法規;可以指法的效力淵源,即法產生於立法機關還是其他主體,產生於什麼樣的立法機關或其他主體;可以指法的材料淵源,即形成法的材料來源於成文法還是來源於政策、習慣、宗教、禮儀、道德、典章或理論、學說;等等。但無論中西方法學著述,對法的淵源的解說,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認為法的淵源主要指法的效力來源,亦即根據法的效力來源不同對法所作的基本分類。在中國,法的淵源的含義的規范化表述,是指由不同國家機關制定、認可和變動的,具有不同法的效力或地位的各種法的形式。
淵源
法的淵源理論通常把法的淵源分為正式意義上的和非正式意義上的兩種。正式意義上的法的淵源,主要指以規范性法文件形式表現出來的成文法,如立法機關或立法主體制定的憲法、法律、法規、規章和條約等。非正式意義上的法的淵源,主要指具有法的意義的觀念和其他有關准則,如正義和公平等觀念,政策、道德和習慣等准則,還有權威性法學著作等。
法的淵源是發展的,不同時代和國情之下的法的淵源多有不同。如古羅馬的法的淵源主要是法律、習慣、最高裁判官的告示、法學家的著作;中國封建社會的法的淵源主要有成文法、有關的封建綱常禮教和習慣,其中成文法在不同朝代又常有不同形式。就是說,各個歷史時期、各個國家,不可能有種類完全一樣的法的淵源。一國有多少種法的淵源,有什麼樣的法的淵源體系,主要由該國的具體國情所決定。
中國法源
中國法的淵源有較為明顯的特點,這就是中國自古以來形成了以成文法為主要的法的淵源的傳統。而成文法的表現形式在不同歷史時代則不盡相同。中國現時成文法淵源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法規、行政規章、特別行政區法、國際條約。其中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在中國法的淵源體系中分別居於核心地位和尤為重要的地位。這主要是從立法體制、法的效力等級和效力范圍角度所作的分類,亦可以說是從立法的角度所作的分類。這一類法的淵源是中國現時各種立法主體進行立法活動的結果,其中主要是從中央到地方有關權力機關所立的法;也有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所立的規范性法文件和其他有關政府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法文件。不成文法往往是中國法的淵源的補充。現時作為中國法的淵源補充存在的,主要是政策、習慣、判例。
憲法

憲法既是法的淵源概念,也是法的體系概念。作為法的淵源,憲法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經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綜合性地規定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的根本問題的,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種法。它在法的淵源體系中居於最高的、核心的地位,是一級大法或根本大法。從實質特徵看,憲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嚴格。只有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大才能行使制定和修改憲法的權力,憲法須由全國人大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數通過,憲法的修改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或五分之一以上全國人大代表提議。憲法規定和調整的內容比其他法更重要、更系統。它綜合性地規定和調整諸如國家性質、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總任務、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或事項。憲法具有最高的效力等級,是其他法的立法依據或基礎。其他法的內容或精神必須符合或不得違背它的規定或精神,否則無效。從技術特徵看,現行中國憲法是成文憲法、有標題憲法、單一文件憲法;是折中了規范封閉、具體的憲法和規范開放、含糊的憲法這兩種特徵的憲法;也是折中了嚴密憲法和綱領性憲法、起指導作用憲法和不起指導作用憲法、制度性憲法和職能性憲法這幾種特徵的憲法;又是集中了有條件憲法和無條件憲法這兩種特徵的憲法。
法律
這里所謂法律是指作為現行中國法的一種淵源的法律,不是各種法的總稱。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制定和變動的,規定和調整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帶根本性的社會關系或基本問題的一種法。通常亦被人們稱之為狹義上的法律。它是中國法的淵源體系的主導。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低於憲法而高於其他法,是法的形式體系中的二級大法。法律是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的立法依據或基礎,後兩者不得違反它,否則無效。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兩種。基本法律由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也有權對其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不得同其基本原則相抵觸。基本法律規定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中具有重大意義的基本問題,如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規定由基本法律調整以外的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重要問題,其調整面相對較窄,內容較具體,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兩種法律具有同等效力。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還有權就有關問題作出規范性決議或決定,它們與法律具有同等地位和效力。
行政規范
行政法規是由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依法制定和變動的,有關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事項的規范性法文件的總稱。它是中國法的淵源體系中一種特定的法的淵源,而不是指的各種規定和調整行政關系和行政問題的規范性法文件的總稱。行政法規在中國法的淵源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
行政法規的基本特徵在於:
第一,行政法規作為一種法的淵源,在中國法的淵源體系中處於低於憲法、法律和高於一般地方性法規的地位。行政法規要根據憲法、法律來制定,不得與憲法、法律相抵觸。而一般地方性法規亦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否則無效。
第二,行政法規在中國法的淵源體系中具有紐帶作用。行政法規的立法目的是保證憲法和法律實施,有了行政法規,憲法和法律的原則和精神便能具體化,便能更好地、有效地實現。行政法規又是聯結地方性法規與憲法和法律的重要紐帶。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就進一步保證了憲法、法律得以實施。
第三,行政法規調整的社會關系和規定的事項,遠比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規定的事項廣泛、具體。經濟、政治、教育、科學、文化、體育以及其他方面的社會關系和事項,只要不帶根本性,或只要不是一定要由憲法、法律調整和規定的,行政法規都可以調整和規定。
地方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由特定的地方國家機關依法制定和變動的,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區域范圍,作為地方司法依據之一,在法的淵源體系中具有基礎作用的規范性法文件的總稱。
地方性法規是低於憲法、法律、行政法規但又具有不可或缺作用的基礎性法的淵源。現階段,省、自治區、直轄市、省級政府所在地的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地方性法規在本行政區域的全部范圍或部分區域有效。地方性法規的基本特徵在於:立法主體只能是地方國家機關,任務是解決地方問題;有更多的關系需要處理,比中央立法更復雜、具體;具有從屬與自主兩重性;城市地方性法規在整個地方性法規中逐漸占據重要位置。地方性法規的作用主要有:使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大政方針得以有效實施;解決中央法律、法規不能獨力解決或暫時不宜由中央解決的問題;自主地解決應由地方性法規解決的各種問題。地方性法規要堅持兩條基本原則:一是體現地方特色。二是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不相抵觸。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
自治法規
自治法規是民族自治地方的權力機關所制定的特殊的地方規范性法文件即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總稱。自治條例是民族自治地方根據自治權制定的綜合性法文件;單行條例則是根據自治權制定的調整某一方面事項的規范性法文件。根據現行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各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都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與地方性法規在立法依據、程序、層次和構成方面,在與憲法和其他規范性法文件以及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國務院的關系方面,均有區別。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在中國法的淵源中是低於憲法、法律的一種形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作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依據。
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是有關行政機關依法制定的事關行政管理的規范性法文件的總稱。分為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兩種。部門規章是國務院所屬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所發布的各種行政性的規范性法文件,亦稱部委規章。其地位低於憲法、法律、行政法規,不得與它們相抵觸。政府規章是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制定的規范性法文件,亦稱地方政府規章。政府規章除不得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外,還不得與上級和同級地方性法規相抵觸。行政規章本來不屬於法的淵源的范圍,但自1989年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規章是司法機關辦理有關案件的參照依據後,便成為中國法的形式中的一種「准法」,可列入法的淵源范圍之內。通過的立法法中,行政規章更有了作為法的淵源一個成員的正式的地位。
國際條約
國際條約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國際組織間締結的確定其相互關系中權利和義務的各種協議,是國際間相互交往的一種最普遍的法的淵源或法的形式。締約雙方或各方即為國際法的主體。國際條約不僅包括以條約為名稱的協議,也包括國際法主體間形成的憲章、公約、盟約、規約、專約、協定、議定書、換文、公報、聯合宣言、最後決議書。國際條約本屬國際法范疇,但對締結或加入條約的國家的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社會組織和公民也有法的約束力;在這個意義上,國際條約也是該國的一種法的淵源或法的形式,與國內法具有同等約束力。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發展,與別國交往日益頻繁,與別國締結的條約和加入的條約日漸增多。這些條約也是中國司法的重要依據。
其他法源
除上述法的淵源外,在中國還有這樣幾種成文的法的淵源:
一是一國兩制條件下特別行政區的規范性法文件;
二是中央軍事委員會制定的軍事法規和軍內有關方面制定的軍事規章;
三是有關機關授權別的機關所制定的規范性法文件。
經濟特區的規范性法文件,如果是根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規定的許可權制定的,屬於地方性法規;如果是根據有關機關授權制定的,則屬於根據授權而制定的規范性法文件的范疇。

⑺ 蘇州大學的知名校友

李濟深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無錫國學專修學校董事長。 許德珩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治活動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社會事業行政學系主任。 周谷城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 雷潔瓊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政治活動家、社會學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趙朴初 全國政協副主席。192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 費孝通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社會學家。1930年畢業於東吳大學醫預科。 孫起孟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29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政治學系。 榮毅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副主席。江南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 錢偉長 全國政協副主席。1926至1927年就讀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馬寅初 經濟學家、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1898年入上海中西書院。 金善寶 農學家、中科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江南大學教授、農學系主任。 謝少文 微生物學家、中科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1921年畢業於東吳大學。 高尚萌 病毒學家、中科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1930年畢業於東吳大學。 胡經甫 昆蟲學家、中科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1917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 劉承釗 動物學家、中科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1934年於東吳大學任教。 周同慶 光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江南大學教授。 談家楨 遺傳學家、中科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1929年畢業於東吳大學。 陸志韋 語言學家、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1913年畢業於東吳大學。 顧翼東 化學家、中科院化學部學部委員。1923年畢業於東吳大學化學系。 錢俊瑞 經濟學家、中科院院士。1928年入江蘇省立教育學院。 蘇元復 化學工程家、中科院化學部學部委員。1929年保送東吳大學化學系。 時鈞 化學工程學家、中科院化學部學部委員。1929年保送東吳大學。 宋鴻釗 婦科腫瘤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3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 汪菊淵 花卉園藝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29年考入東吳大學化學系。 陸寶麟 昆蟲學家、中科院生物學學部委員。193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 劉健康 魚類學家、中科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193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 馮新德 高分析化學家、中科院化學部學部委員。1933年考入東吳大學。 欽俊德 昆蟲生理學家、中科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1940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 郁銘芳 化纖製造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4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 潘君驊 光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州大學現代光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喬登江 核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55-1963年在江蘇師范學院物理系任教。 陳子元 核農學家。蘇南蠶絲專科學校教授。 薛鳴球 光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州大學現代光學技術研究所所長。 沈之荃 高分子化學家、中科院院士。1952年至1961年任教於江蘇師范學院。 宋大祥 蛛形學與無脊椎動物學家、中科院院士。1953年畢業於江蘇師范學院生物系。 阮長耿 血液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述湯 化學家、材料學家、中科院院士。蘇州大學教授。 詹啟敏 中國工程院院士。1982年畢業於蘇州醫學院。 陳衍 近代詩人。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 金松岑 詩人、教育家。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 呂思勉 歷史學家。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東吳大學教授。 黃人 文學家。東吳大學中文教授。 王寵惠 法學家,法學博士。東吳大學法律學院任教。 呂鳳子 書畫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藝術教育學系主任,江蘇師范學院教授。 章太炎 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東吳大學任教。 吳梅 詞曲學家。東吳大學教授。 顧維鈞 國民政府外交部長。上海中西書院畢業。 雷沛鴻 教育家。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任教。 梁漱溟 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郭紹虞 語言學家、文學家。無錫國學專修學校任教。 錢基博 國學家。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務主任、教授。 許崇清 教育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俞頌華 著名新聞工作者。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兼新聞系主任。 洪深 戲劇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潘慎明 化學教育家。江蘇師范學院二級教授。 陳調甫 化工專家,化工實業家。蘇州東吳大學化學畢業,1917年獲碩士學位。 顧頡剛 歷史學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林語堂 文學家。東吳大學任教。 錢穆 國學家。1947年任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 朱東潤 文學家。就讀於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沈青來 數學家。江蘇師范學院二級教授、數學系主任。 童潤之 教育家。蘇州省立教育學院院長。 劉湛恩 教育家,滬江大學校長,191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醫預科,1938年4月7日被日偽特務暗殺。 周予同 經學家。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 戈紹龍 耳鼻喉科專家。蘇州醫學院副院長、一級教授教授。 王遽常 中國哲學史家。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徐志摩 現代詩人散文家。東吳大學教授。 吳福楨 我國昆蟲學科和植物保護科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江蘇省立教育學院農教系系主任、教授。 吳經熊 法學家。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 夏承燾 詞學家。國學專修學校教師。 盛振為 法學家。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 董渭川 社會教育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鄂森 東吳大學法學院教務長。 梁實秋 文學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朱正元 物理教育學家。江蘇師范學院物理系主任、二級教授。 唐蘭 文字學家、歷史學家。1917年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王同觀 婦產科學專家。蘇州醫學院二級教授。 端木愷 東吳大學行政法教授。台灣東吳大學董事長。 曹聚仁 作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程有慶 化學教育家。江蘇師范學院化學系主任、二級教授。 李一氓 外交家。在東吳大學求學期間因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而肄業。 許幸之 畫家、影劇編導。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電化教育系主任、教授。 蔡尚思 史學家。東吳大學教授。 胡曲元 哲學家。無錫國學專科學校教授。 秦柳方 經濟學家。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任教。 楊兆龍 法學家。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 劉雪庵 作曲家、音樂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倪征燠 法學家。聯合國際法院法官,二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東吳大學教授。 潘漢年 我黨歷史上隱蔽戰線、文化戰線和統一戰線的卓越領導人。就讀無錫國家專修學校。 吳其昌 歷史學家。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焦菊隱 著名導演。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李浩培 法學家。1982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律系。 張奎 寄生蟲學專家。蘇州醫學院一級教授。 周有光 語言學家。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任教。 錢仲聯 國學家。1926年於無錫國學專修館畢業,蘇州大學教授。 陳汀聲 電影技術教育家。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任教。 楊絳 作家。1932年畢業於東吳大學。 陳白塵 戲劇家和電影劇作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柴德賡 史學教育家。江蘇師范學院歷史系教授、系主任。 吳強 作家。早年就讀教育學院民眾教育系。 鄭君里 著名演員、導演。國立社教學院教授。 馬蔭良 著名新聞工作者。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新聞系教授兼系主任。 郭影秋 雲南省省長、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就讀江蘇省立教育學院。 湯不器 組織胚胎學專家。蘇州醫學院學院二級教授。 陳明齋 外科學專家。蘇州醫學院教授。 周振甫 文學家。就讀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徐遲 作家。就讀東吳大學。 吳大琨 經濟學家。東吳大學任教。 周孝謙 物理教育學家。江蘇師范學院二級教授、蘇州大學副校長。 陳王善繼 放射醫學專家。蘇州醫學院一級教授、附屬第一院院長。 錢仁康 音樂學家、作曲家。江蘇師范學院任教。 蔣緯國 軍事學家,蔣介石次子。就讀東吳大學物理學院物理系。 饒宗頤 歷史學家,文學家。1943年至1945年任無錫國學專科學校教授。 陳務民 兒科學專家。蘇州醫學院二級教授。 許國璋 英語教育家。在東吳大學執教英語。 戴愛蓮 舞蹈藝術家。1942年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任教。 陳悅書 血液病學專家、我國血液學專業奠基人之一,蘇州醫學院教授。 王紹堉 台灣東吳大學董事長。就讀於東吳大學。 馮其庸 文學家、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1948年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畢業。 柯岩 作家、詩人。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戲劇系1948級學生。 林斤瀾 作家。1945年畢業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 方漢奇 新聞學家。1950年畢業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 范敬宜 新聞學家。1949年畢業於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金庸 小說家。1946年入東吳大學法學院修習國際法。 楊鐵梁 香港高等學院首席大法官。就讀東吳大學法學院。 熊黛林 中國女演員、模特

⑻ 江西歷史上的名人

1、歐陽修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

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於唐代的韓愈。他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影響。他的平易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

2、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黃庭堅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學書尤為推崇王羲之《蘭亭序》。

黃庭堅的詩以唐詩的集大成者杜甫為學習對象,構建並提出了「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等詩學理論,成為江西詩派作詩的理論綱領和創作原則,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宋代大詩人之一,黃庭堅對宋詩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一代大文豪蘇軾。

3、文天祥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文天祥在文學研究上除了《御試策—道》這篇哲學專著外,文天祥創造詩、詞最多,除了《指南錄》和《指南後錄》和《吟嘯集》外,還有《集杜詩》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詞等。這是最有價值的著作,稱之為史詩。此外還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詩稿。

4、朱熹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朱熹的長期從事講學活動,精心編撰了《四書集注》等多種教材,培養了眾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是論述「小學」和「大學」教育,二是關於「朱子讀書法」。

5、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陶淵明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而這田園生活也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

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其潔身自好,不願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安天命」等消極思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於爽朗之勝,語言質朴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

熱點內容
稅務行政復議決定書發生法律效力的時間是 發布:2025-09-18 16:04:42 瀏覽:926
部隊敬畏法規 發布:2025-09-18 15:55:19 瀏覽:665
中國民法由來 發布:2025-09-18 15:23:23 瀏覽:611
職業道德准則是 發布:2025-09-18 15:15:47 瀏覽:610
勞動法工資計算表格 發布:2025-09-18 15:12:18 瀏覽:248
換法院要 發布:2025-09-18 14:53:42 瀏覽:232
台灣行政法學家湯 發布:2025-09-18 14:52:35 瀏覽:271
勞動法的保護有哪些 發布:2025-09-18 14:51:15 瀏覽:420
道德與法治愛上雙包胎 發布:2025-09-18 14:41:21 瀏覽:206
什麼是法學方法 發布:2025-09-18 14:40:21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