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宣告破產的法律效力

宣告破產的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1-12-14 14:38:18

❶ 破產宣告法律法規有哪些

破產立案是啟動破產程序的標志,單純的立案並不直接產生法律後果。依照我國《公司法》第條的規定,擔任破產清算的公司、企業的董事或者廠長、經理,對該公司、企業的破產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破產清算完結之日起未逾三年,不得擔任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依照新《企業破產法》第125條第2款的規定,如果是因企業董事、監事或者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忠實義務、勤勉義務,致使所在企業破產的,自破產程序終結之日起三年內不得在任何企業擔任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我國新《企業破產法》第107條規定:債務人被宣告破產後,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時對債務人享有的債權稱為破產債權。破產宣告使得有財產擔保或者其他優先受償權的債權人可以經由擔保物或者特定財產獲得優先清償;對於其他的不享有特定財產優先受償權利的債權人來說,只能依照法律規定的清償順序,通過法定程序來集體確定分配方案,從破產財產中獲得清償。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所產生的法律效力或後果在《企業破產法》第十五條至第二十一條有明文規定:第十五條自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的裁定送達債務人之日起至破產程序終結之日,債務人的有關人員承擔下列義務:(二)根據人民法院、管理人的要求進行工作,並如實回答詢問;(四)未經人民法院許可,不得離開住所地;(五)不得新任其他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前款所稱有關人員,是指企業的法定代表人;經人民法院決定,可以包括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和其他經營管理人員。第十六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債務人對個別債權人的債務清償無效。第十七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債務人的債務人或者財產持有人應當向管理人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債務人的債務人或者財產持有人故意違反前款規定向債務人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使債權人受到損失的,不免除其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的義務。第十八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管理人對破產申請受理前成立而債務人和對方當事人均未履行完畢的合同有權決定解除或者繼續履行,並通知對方當事人。管理人自破產申請受理之日起二個月內未通知對方當事人,或者自收到對方當事人催告之日起三十日內未答復的,視為解除合同。管理人決定繼續履行合同的,對方當事人應當履行;但是,對方當事人有權要求管理人提供擔保。管理人不提供擔保的,視為解除合同。第十九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有關債務人財產的保全措施應當解除,執行程序應當中止。第二十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已經開始而尚未終結的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或者仲裁應當中止;在管理人接管債務人的財產後,該訴訟或者仲裁繼續進行。第二十一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只能向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提起。

❷ 破產宣告的效力

破產宣告的效力
破產宣告裁定的作出,是破產企業真正開始進入清算的標志,預示著破產企業已經走向倒閉的境地,因此,破產宣告裁定的作出,將會給債務人、債權人以及其他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的人身或財產帶來一定的影響,下面分類詳細加以說明。
對債務人的效力
(1)債務人成為破產人
依據新《企業破產法》的規定,在破產宣告前,被申請破產的企業稱為債務人,在破產宣告後,稱為破產人。一般來說,破產案件的受理就意味著債務人私法上和公法上的資格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而破產宣告使債務人稱為破產人,則強化了對債務人的限制。對破產人有如下的限制:
破產人負有說明義務。為便於法院以及管理人對破產財產以及破產債權進行調查,同時也為了防止破產人為不利於債權人的行為,以利於破產程序的順利進行,破產人有義務應法院、管理人的請求,就有關財產的一切詢問進行如實陳述;破產人未經法院許可,一般不得離開住所地;同時如果破產人有欺詐破產行為、逃逸行為、偽證行為和其他妨礙破產清算程序的違法行為時,法院可以決定予以拘禁;此外,法院認為有必要時,可以扣留、檢查破產人的往來郵件或者電報,對破產人的通訊自由進行限制。
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破產宣告裁定還可能使破產人在公法私法上的資格受到限制,例如有的破產法規定破產人不得充當公司董事、經理,有的則規定破產人不得擔任公職人員、律師、會計師、公證人等。
(2)債務人財產成為破產財產
債務人財產在債務人被宣告破產後,稱為破產財產。也就是說,債務人財產成為一個完全為了實現破產清算為目的的財產集合體,除了管理人或者債權人會議認為確有必要繼續生產經營的以外,破產企業應停止所有的經營活動。
對破產負責人的效力
依照我國《公司法》第147條的規定,擔任破產清算的公司、企業的董事或者廠長、經理,對該公司、企業的破產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破產清算完結之日起未逾三年,不得擔任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依照新《企業破產法》第125條第2款的規定,如果是因企業董事、監事或者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忠實義務、勤勉義務,致使所在企業破產的,自破產程序終結之日起三年內不得在任何企業擔任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此外,企業法人受破產宣告並不當然免除該企業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損害賠償責任。各國破產法一般均規定,破產宣告的效力有條件地及於破產人的董事或者其他負責人的財產,從而使他們在違反注意義務的情況下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例如,義大利民法典第2394條規定:董事因其管理公司財產的過失造成公司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應對公司的債權人負損害賠償責任。我國新《企業破產法》第125條第1款對此也加以明確:企業董事、監事或者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忠實義務、勤勉義務,致使所在企業破產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對債權人的效力
我國新《企業破產法》第107條規定:債務人被宣告破產後,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時對債務人享有的債權稱為破產債權。破產宣告使得有財產擔保或者其他優先受償權的債權人可以經由擔保物或者特定財產獲得優先清償;對於其他的不享有特定財產優先受償權利的債權
人來說,只能依照法律規定的清償順序,通過法定程序來集體確定分配方案,從破產財產中獲得清償。
對第三人的效力
破產宣告裁定的作出,不僅對債務人和債權人發生法律效力,而且可能對相關的第三人也發生相應的效力,影響他們權利義務關系的實現。

❸ 法人宣告破產的法律效力是什麼

企業破產宣告來對破產源人產生的法律效力:



破產宣告對破產人的法定代表人的法律效力。

根據《企業破產法》的有關規定,破產企業法定代表人(經人民法院決定,可以包括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和其他經營管理人員)的義務有:在向管理人辦理移交手續前,負責保管本企業的財產、賬冊、文書、資料和印章等;在破產程序終結以前,根據人民法院或者管理人的要求進行工作,不得擅離職守等等。這樣的規定類似於國外的破產法理論中有關准破產人的規定。




❹ 如何理解破產宣告的法律效力

破產申請受理的法律效力。對債務人的效力,喪失對財產的處分權。
這是一種對債權人有利的保護措施。因為在此時,債務人具有現實的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動機,故不應再讓其處分和管理財產。在這一點上,我國現行破產法的規定有所疏漏,在破產申請到破產宣告之間的長時間里,沒有剝奪債務人對財產的管理和處分權,只有到破產宣告時才成立清算組,由清算組接管債務人財產。這勢必造成了對債權人利益的不周全保護,筆者建議在新破產法起草過程中予以充分注意。
不得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
因為破產程序是對債務人財產的概括執行程序,具有對全體債權人公平保護的旨意,如果允許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無疑會破壞破產法的這一制度價值,故不允許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但債務人正常生產所必需的除外。但何為「債務人正常生產經營所必需」,筆者認為,必須具備兩個要件:第一,債務人對部分債權人的清償以在不損害債權人利益而繼續進行生產經營為前提;第二,債務人對部分債權人的清償必須徵得法院或專門機構同意。
對債務人人身的限制。
為保證破產程序的順利進行和對債權人的保護,應對債務人的人身自由(這里主要指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財務人員、文秘人員)等進行必要的限制。具體地講自法院受理破產案件之日起,債務人應承擔以下義務:
第一,妥善保管其佔有和管理的所有財產,帳冊、文書、資料、印章和其他物品;
第二根據法院、管理人或破產清算人的要求進行工作,並如實回答詢問;
第三,列席債權人會議,並如實回答債權人或監督人的詢問;第四,未經法院許可,不得擅自離開住所地。

❺ 如何理解破產宣告的法律效力

  1. 對破產人法律人格的效力。

  2. 對破產人財產權利的法版律效權力。

  3. 對破產人的法定代表人的法律效力。

  4. 對破產人的職工的法律效力。

❻ 如何理解破產宣告的法律效力

企業破產宣告對破產人產生的法律效力:

1、破產宣告對破產人法律人格的效力。

法院作出破產宣告的裁定後,企業由債務人變成了破產人,應當向原登記機關進行破產登記,其法律人格僅在清算意義上繼續存在。這與破產案件受理後,債務人仍然可以在一定限制下合法地進行經營活動,在法律人格上有重大區別。

2、破產宣告對破產人財產權利的法律效力。

我國《企業破產法(試行)》只適用於全民所有制企業,規定企業一旦破產,便喪失了對國家授予它經營管理的財產的管理權和處分權,由清算組接管破產企業。而在《企業破產法》中,法院受理企業破產案件後,便指定管理人由其負責行使對於企業財產的管理權和處分權。

3、破產宣告對破產人的法定代表人的法律效力。

根據《企業破產法》的有關規定,破產企業法定代表人(經人民法院決定,可以包括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和其他經營管理人員)的義務有:在向管理人辦理移交手續前,負責保管本企業的財產、賬冊、文書、資料和印章等;在破產程序終結以前,根據人民法院或者管理人的要求進行工作,不得擅離職守等等。這樣的規定類似於國外的破產法理論中有關准破產人的規定。

4、破產宣告對破產人的職工的法律效力。

企業被宣告破產後,職工原來與企業訂立的勞動合同即可依法宣告解除,職工成為失業人員,有權依據國家有關規定領取失業救濟金,並有權自謀職業,或者根據有關的規定要求國家有關部門安排重新就業。

❼ 在什麼情形下,法院應該宣告企業破產

破產宣告是法院依法定程序對於已經具備破產條件的債務人所作出的宣告其為破產人的司法裁定。破產宣告作為對企業進行破產清算的前置程序,其性質應是司法機關進行的對債務人、債權人發生破產法律效力的審判行為。 根據《破產法》的規定,法院必須進行破產宣告的情形有以下幾種: 一、企業有破產法第二條規定的情形,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企業沒有進行和解或重整,被人民法院直接宣告破產。 二、企業進行重整失敗。具體包括以下情形:(1)債務人或者管理人未按期提出重整計劃草案,債權人會議沒有通過重整計劃草案,且法院沒有批准重整方案。(2)在重整期間有破產法規定的情形;第七十八條在重整期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管理人或者利害關系人請求,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止重整程序,並宣告債務人破產: (一)債務人的經營狀況和財產狀況繼續惡化,缺乏挽救的可能性; (二)債務人有欺詐、惡意減少債務人財產或者其他顯著不利於債權人的行為; (三)由於債務人的行為致使管理人無法執行職務。 (3)重整計劃未獲得通過且未依照本法第87條規定獲得批准,或者已通過的重整計劃未獲得批準的; (4)債務人不能執行或者不執行重整計劃的。人民法院經管理人或利害關系人申請,裁定終止重整計劃的,應當同時宣告債務人破產。 三、企業進行和解失敗。第九十九條和解協議草案經債權人會議表決未獲得通過,或者已經債權人會議通過的和解協議未獲得人民法院認可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止和解程序,並宣告債務人破產。 第一百零三條因債務人的欺詐或者其他違法行為而成立的和解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無效,並宣告債務人破產。 第一百零四條債務人不能執行或者不執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經和解債權人請求,應當裁定終止和解協議的執行,並宣告債務人破產。

❽ 企業破產宣告的效力,在什麼情況下可以進行破

企業破產宣告對破產人產生的法律效力:
1、破產宣告對破產人法律人格的效力。
法院作出破產宣告的裁定後,企業由債務人變成了破產人,應當向原登記機關進行破產登記,其法律人格僅在清算意義上繼續存在。這與破產案件受理後,債務人仍然可以在一定限制下合法地進行經營活動,在法律人格上有重大區別。
2、破產宣告對破產人財產權利的法律效力。
我國《企業破產法(試行)》只適用於全民所有制企業,規定企業一旦破產,便喪失了對國家授予它經營管理的財產的管理權和處分權,由清算組接管破產企業。而在《企業破產法》中,法院受理企業破產案件後,便指定管理人由其負責行使對於企業財產的管理權和處分權。
3、破產宣告對破產人的法定代表人的法律效力。
根據《企業破產法》的有關規定,破產企業法定代表人(經人民法院決定,可以包括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和其他經營管理人員)的義務有:在向管理人辦理移交手續前,負責保管本企業的財產、賬冊、文書、資料和印章等;在破產程序終結以前,根據人民法院或者管理人的要求進行工作,不得擅離職守等等。這樣的規定類似於國外的破產法理論中有關准破產人的規定。
4、破產宣告對破產人的職工的法律效力。
企業被宣告破產後,職工原來與企業訂立的勞動合同即可依法宣告解除,職工成為失業人員,有權依據國家有關規定領取失業救濟金,並有權自謀職業,或者根據有關的規定要求國家有關部門安排重新就業。

❾ 人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所產生的法律效力都有哪些

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所產生的法律效力或後果在《企業破產法》第十五條至第二十一條有明文規定:
第十五條自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的裁定送達債務人之日起至破產程序終結之日,債務人的有關人員承擔下列義務:
(一)妥善保管其佔有和管理的財產、印章和賬簿、文書等資料;
(二)根據人民法院、管理人的要求進行工作,並如實回答詢問;
(三)列席債權人會議並如實回答債權人的詢問;
(四)未經人民法院許可,不得離開住所地;
(五)不得新任其他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前款所稱有關人員,是指企業的法定代表人;經人民法院決定,可以包括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和其他經營管理人員。
第十六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債務人對個別債權人的債務清償無效。
第十七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債務人的債務人或者財產持有人應當向管理人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
債務人的債務人或者財產持有人故意違反前款規定向債務人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使債權人受到損失的,不免除其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的義務。
第十八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管理人對破產申請受理前成立而債務人和對方當事人均未履行完畢的合同有權決定解除或者繼續履行,並通知對方當事人。管理人自破產申請受理之日起二個月內未通知對方當事人,或者自收到對方當事人催告之日起三十日內未答復的,視為解除合同。
管理人決定繼續履行合同的,對方當事人應當履行;但是,對方當事人有權要求管理人提供擔保。管理人不提供擔保的,視為解除合同。
第十九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有關債務人財產的保全措施應當解除,執行程序應當中止。
第二十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已經開始而尚未終結的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或者仲裁應當中止;在管理人接管債務人的財產後,該訴訟或者仲裁繼續進行。
第二十一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只能向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提起。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競賽試題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5-09-18 12:09:38 瀏覽:434
河南大學法律碩士調劑 發布:2025-09-18 12:08:04 瀏覽:241
刑法九受賄起刑點 發布:2025-09-18 12:08:03 瀏覽:549
熱點事件的行政法分析 發布:2025-09-18 12:07:23 瀏覽:32
法律援助案件有多少勝率 發布:2025-09-18 12:03:54 瀏覽:677
民事訴訟法表格 發布:2025-09-18 12:03:51 瀏覽:895
擔保法與司法解釋 發布:2025-09-18 11:40:33 瀏覽:343
法律顧問和法律咨詢制度的通知 發布:2025-09-18 11:40:33 瀏覽:926
磐安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8 11:31:53 瀏覽:555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txt下載郭捷 發布:2025-09-18 11:06:46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