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生態損害賠償的法律責任

生態損害賠償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12-14 17:26:28

A. 環境污染賠償損害怎麼規定的

您好!
在目前適用的法律中,涉及到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方面的法律規定有以下幾部:
1、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其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2、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其第四十一條規定:「 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3、1984年5月11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1996年5月1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其第五十五條規定:「造成水污染危害的單位,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失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部門或者交通部門的航政機關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4、1996年10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其第六十一條規定:「受到環境雜訊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個人,有權要求加害人排除危害;造成損失的,依法賠償損失。 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部門、機構調解處理;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5、2000年4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其第六十二條規定:「造成大氣污染危害的單位,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遭受損失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調解處理;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6、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其第九十條規定:「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責任者,應當排除危害,並賠償損失;完全由於第三者的故意或者過失,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並承擔賠償責任。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B.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應當怎樣確定賠償責任

環境污染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根據染物的種類、濃度、排放量,破壞生態的方式、范圍、程度,以及行為對損害後果所起的作用等因素進行確定。同時由侵權人舉證自己沒有過錯。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一條
兩個以上侵權人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濃度、排放量,破壞生態的方式、范圍、程度,以及行為對損害後果所起的作用等因素確定。
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
侵權人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後果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C. 2018年1月1日起造成生態環境損害將追究賠償責任是真的嗎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全文如下。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2015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中辦發〔2015〕57號),在吉林等7個省市部署開展改革試點,取得明顯成效。為進一步在全國范圍內加快構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在總結各地區改革試點實踐經驗基礎上,制定本方案。

(二)加強業務指導。環境保護部會同相關部門負責指導有關生態環境損害調查、鑒定評估、修復方案編制、修復效果後評估等業務工作。最高人民法院負責指導有關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審判工作。最高人民檢察院負責指導有關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檢察工作。司法部負責指導有關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管理工作。財政部負責指導有關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管理工作。國家衛生計生委、環境保護部對各地區環境健康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或指導地方開展調查研究,加強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與風險評估。

(三)加快技術體系建設。國家建立健全統一的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技術標准體系。環境保護部負責制定完善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技術標准體系框架和技術總綱;會同相關部門出台或修訂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的專項技術規范;會同相關部門建立服務於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的數據平台。相關部門針對基線確定、因果關系判定、損害數額量化等損害鑒定關鍵環節,組織加強關鍵技術與標准研究。

(四)做好經費保障。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工作所需經費由同級財政予以安排。

(五)鼓勵公眾參與。不斷創新公眾參與方式,邀請專家和利益相關的公民、法人、其他組織參加生態環境修復或賠償磋商工作。依法公開生態環境損害調查、鑒定評估、賠償、訴訟裁判文書、生態環境修復效果報告等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

六、其他事項

2015年印發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自2018年1月1日起廢止。

D.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方案是什麼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下稱《方案》)。《方案》提出,生態環境損害無法修復的,實施貨幣賠償,用於替代修復。

《方案》還明確了適用范圍: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本方案要求依法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

1.發生較大及以上突發環境事件的;

2.在國家和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劃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發生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事件的;

3.發生其他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後果的。各地區應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程度以及社會影響等因素,明確具體情形。

(二)以下情形不適用本方案:

1.涉及人身傷害、個人和集體財產損失要求賠償的,適用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

2.涉及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適用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及相關規定。

E. 構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依據是什麼

構建該制度的依據主要有兩點: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和法理學原則。詳言之:
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應對環境挑戰的需要。當前,我國正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環境保護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以環境損害賠償為基礎的環境責任、環境管理體系,合理、合法地追究環境損害者的刑事、民事(經濟賠償)責任,可以使污染者負擔的原則落到實處,從而有效地分解和傳遞環境責任,有效地應對環境挑戰。
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維護環境公平正義、公眾環境權益與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粗放式高速發展,環境損害也伴隨著環境污染事故的頻繁而日益顯現。由於我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不健全,受害人往往得不到及時、應有的經濟賠償,環境權益得不到保障。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將公眾的環境訴求納入制度化、法制化渠道予以保障,有利於維護環境公平正義,保護公眾環境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舉措。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一旦發生環境損害,造成污染的企業也往往在一輪又一輪討價還價之後只對具體受害人損害做一些必要的賠償,對公共環境的損害很少涉及,因而賠償額完全沒有反映出實際損害的數額。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讓環境損害者掏出足額的真金白銀,一方面有助於真實體現企業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後果;另一方面有助於內化企業的環境成本,從而強化企業的環境責任,增強企業的環境風險意識,從根本上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突出問題,改變以犧牲環境和他人利益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
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實現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對環境損害行為的處理過於倚重經濟處罰手段,處罰的數額也往往與造成的實際環境損害經濟數額相差甚遠。如果懲罰性賠償的原則得以確立,賠償的數額甚至將超過污染者造成的實際環境損害經濟責任。數額之巨大,足以震撼污染損害者,逼迫那些實際污染損害高於其創造的經濟效益的企業退出市場,實現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轉型的目標。同時,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有助於建立企業保護環境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減輕環境保護工作對行政手段的過度依賴,進而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綠色信貸等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創新,有助於加強環境風險防範,提高環境應急水平。
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推進環境司法深入開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之所以環境公益損害賠償無從落實,無法籌集到資金對造成的自然生態損害進行修復,是因為對環境損害的賠償缺乏具體可操作的法規、制度、規范、機制、技術支撐。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開展環境公益訴訟等環境司法的基礎性工作。建立與之相配套的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技術規范和工作機制,可以為司法機關審理環境損害案件提供技術支持,有助於推動環境司法深入開展,有助於運用法律手段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遏制環境損害事故。
加緊進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理論研究和現實調研,釐清基本的理論問題。目前,對環境賠償的根本目的、環境損害的界定、賠償原則、賠償范圍、免賠條件、追溯時限等一些基本理論還沒有具體界定;因果關系的確認、舉證責任、賠償程序、賠償數額的計算等基本的政策、標准、規范尚未建立;對無法確定環境侵權人的環境損害如何賠償、損害後果超過環境侵權人賠償能力時如何賠償等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還沒有形成共識,更沒有操作依據。 因此,在實踐中沒有相應的原則、標准、程序可循,使得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制度難以有效實施。有關部門應加緊進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理論研究和現實調研,做好頂層設計,解決好基本的理論問題與操作政策,為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奠定必要的理論和政策基礎。
以修訂《環境保護法》為契機,完善相關法律規定。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第41、42條對環境損害賠償的法律規定過於宏觀、籠統,並且對有些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未做規定。對此,國家有關部門應認真加以研究論證,在《環境保護法》修正案中對環境損害賠償的基本問題做出明確規定,以提高修正案中關於環境損害賠償規定的可操作性。
從完善環境法律體系的長遠需求看,還應考慮制定《環境損害賠償法》,集實體法與程序法於一體,對有關環境損害賠償的所有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規定,便於受害者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和司法運用。
科學確定環境損害賠償原則。由於環境利益關系的復雜性,環境損害的對象是多方位、多層次的。既有環境損害,也有以被損害的環境為媒介而導致的人身、財產損害;既有現實利益的損害,也有可預期利益的考量。

F. 先主動繳納了生態修復金又負了刑亊責任生態環境局還有權來追損害賠償嗎

您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試行)》第十一條規定:被告違反法律法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以及具體案情,合理判決被告承擔修復生態環境、賠償損失、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因此,修復生態環境只是其中一種責任承擔形式,如果有損害的還可以主張賠償損失。

G. 2018年起全國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二)以下情形不適用本方案:

1.涉及人身傷害、個人和集體財產損失要求賠償的,適用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

2.涉及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適用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及相關規定。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競賽試題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5-09-18 12:09:38 瀏覽:434
河南大學法律碩士調劑 發布:2025-09-18 12:08:04 瀏覽:241
刑法九受賄起刑點 發布:2025-09-18 12:08:03 瀏覽:549
熱點事件的行政法分析 發布:2025-09-18 12:07:23 瀏覽:32
法律援助案件有多少勝率 發布:2025-09-18 12:03:54 瀏覽:677
民事訴訟法表格 發布:2025-09-18 12:03:51 瀏覽:895
擔保法與司法解釋 發布:2025-09-18 11:40:33 瀏覽:343
法律顧問和法律咨詢制度的通知 發布:2025-09-18 11:40:33 瀏覽:926
磐安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8 11:31:53 瀏覽:555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txt下載郭捷 發布:2025-09-18 11:06:46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