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溺水見死不救的法律責任
㈠ 見死不救應該受到哪些處罰
在一般情況下,「見死不救」只是道德譴責的對象,不屬於刑法評價的范疇;但在特殊情況下,「專見死不救」也會屬成為刑法評價的對象,「見死不救」者亦要承擔刑事責任。見死不救,大體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有作為義務的見死不救,二是沒有作為義務的見死不救。
有作為義務的見死不救,那行為人是觸犯刑法的。一般定性為故意殺人罪。例如,張某某抱著鄰居的五歲小孩出去玩耍,小孩從樹上摔下來,張某某卻不救導致小孩溺亡,那張三某某的行為就構成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此類「見死不救」者就要承擔刑事責任。
對於沒有作為義務的見死不救,不構成犯罪。如大街上李四被車撞了,求路人張三救他,張三揚長而去,李四因沒有得到張三的求助而死亡,那樣張三也不構成犯罪。
(1)母親溺水見死不救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當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犯或者處於其他危難情形,應當立即救助;對公民提出解決糾紛的要求,應當給予幫助;對公民的報警案件,應當及時查處。
因為刑法中有明確規定,如果明知可能導致死亡的結果而放任不管屬於間接或故意殺人。在以往各地審理類似案件時,曾有將普通公民見死不救按故意殺人罪判處的案例。
㈡ 對於溺水者見死不救犯什麼法
如果沒有法定的求助義務,不犯什麼法,但是道德良心會過意不去。
早在2001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就有32名代表建議刑法增加「見死不救和見死不救罪」兩項新罪名,立法內容包括犯罪行為的法律界定和懲治條款等。據關注此案的相關法律專家認為,不論是傳統法律還是現行法律,都沒有對「見死不救」行為進行約束,這在刑法上算是一個空白,但要想通過立法填補這個空白,仍然存在很大的難度。首先,「見死不救」不符合刑法主客觀相一致的立法原則,需要從民法中引進「無過錯原則」和「嚴格責任原則」作為立法依據,而在我國,把民法精神作為刑法依據尚無先例;其次,將違反道義的行為予以法律制裁,這在西方發達國家也不多見。
㈢ 對母親見死不救是否構成犯罪
構成犯罪。一般認為公民對於直系親屬是有救助義務的,如果有能力而不作為的話,那就構成不作為犯罪。有能力救而不救這是前提條件,如果無能力那就不構成犯罪。
㈣ 有人溺水見死不救是否構成犯罪
您好,在一般情況下,「見死不救」是道德范疇內的事,當事人不需要擔當法律責任。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是法律設定了其應當承擔實施某種行為的特定義務,這個法律義務是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
這種義務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是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比如警察執行公務中保護公民的財產、人身安全的義務;
第二是業務上的要求,比如值班醫生負有搶救病危病人的義務;
第三是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比如說受雇為他人照顧小孩的保姆負有看護小孩,使其免受意外傷害的義務;
第四是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比如交通肇事把人撞傷了,就有把人送到醫院救治的義務。
除了這四種義務之外,是不能設定其他義務的。
㈤ 兩人為母子關系,母親掉入河中,兒子會游泳,但沒有救母親,有法律責任嗎還是以道德譴責為主
是有法律責任的,而不僅僅是道德譴責,見死不救在新的法律體系裡屬於變相謀殺
㈥ [法律求助]溺水身亡與法律責任承擔問題
說的太籠統
那些學生多大 有沒有行為能力
再說這種責任很難認定,因為溺水身亡是由於這幾個學生放任所致的舉證很困難
你追究責任只能是追究水壩負責人責任
校方基本沒責任 因為不再上學期間
從法律上說這幾位少年沒有救助的義務,因為法律對不救助的行為不進行法律上的懲罰
由於跳下去的同學是自己跳下去而不是那幾個推下去因此那幾個同學並沒有必須要去救助的義務,這個問題上只有道義上的譴責而沒有法律上的責任
很遺憾 法律就是這樣 很難證明他們成了不作為的犯罪
以下的文章共你學習
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的成立,須具備三個方面的特殊條件:第一,行為人負有作為義務。同其他不作為犯罪一樣,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成立,其首要條件是作為義務的存在。這種義務,如上文所述,包括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職務或業務上要求的義務、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和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第二,行為人有履行義務的可能性,即行為人有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發生的能力。判斷行為人有無履行義務的可能性,應結合當時客觀環境,以行為人本人的能力為依據。第三,不履行義務即不作為的行為與他人死亡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亦即如果行為人履行其作為義務,他人死亡的結果就可避免。需要指出,不作為故意殺人罪的成立須具備上述三個條件,但並非所有不作為引起他人死亡,都應以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其原因在於:其一,不作為引起他人死亡的如果行為人出於過失,只能定過失致人死亡罪或法律對過失致人死亡另有規定的專門罪。如刑法第335條的醫療事故罪,就可由不作為構成,該罪的結果包括「造成就診人死亡」。其二,有些不作為引起他人死亡、行為人主觀上也有故意的行為,由於刑法的特別規定,對之亦不能定故意殺人罪。如綁架他人後,當被綁架人有死恨危險時不予救治而放任死亡結果發生的,依刑法第239條仍定綁架罪。順便需要指出,由於我國刑法對不純正不作為犯未有一般性的(總則)規定,因而許多不作為犯包括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在司法實踐的認定中往往被忽視,例如,實施遺棄行為的行為人對被遺棄人死恨結果有故意,而客觀上亦導致了死亡結果的,一般只認定為遺棄罪,認定為故意殺人罪的很少。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於立法的進一步完善和刑法理論對有關問題進行更深入探討。
http://www.criminallaw.com.cn/anlifenxi/anlifenxi/.htm
㈦ 看到落水見死不救者,將負什麼法律責任
現在的社會任何事都講究權利義務相一致
有多少權利,承擔多少義務
在大街上,有人搶劫,作為一個公民,確實有義務扭送犯罪嫌疑人去公安局。有義務正當防衛阻止犯罪。但是相應的這個公民要承擔相當大的風險,而這個風險的保障卻很低。所以盡管有義務,公民卻沒有必須去做的義務。也就不需要付法律責任。但是警察就不一樣了,他的工作就是保障社會穩定,打擊犯罪。這是他的職責,就算警察當時在休假,脫下警服,他依然是警察。他有義務組織犯罪的發生。
解釋完犯罪,再來說見死不救。
還是一樣的權利義務相一致。
一個路人看到有人在水裡呼救,這路人去救人能得到什麼好處?我們不需要考慮道德觀點,因為失去禮儀的社會講求道德,失去道德的社會講求法律。我們的現代社會早就不用道德作為社會標准了,唯一的社會標准就是法律。這個路人救人之後得到的可能就是一句謝謝。這就是他得到的權利,而他需要付出可能包括自己生命在內的義務。這就是權利義務不一致。那麼這個路人就沒有一定要去救人的義務。也就沒有法律責任。這也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譴責看人跳樓,跳河看熱鬧,卻不救人。站著說話不腰疼,輪到自己的時候都在想,有別人呢,誰去救救他啊。卻不想自己去。因為都知道,自己去,付出和得到的不一致。甚至可能還要搭上自己的一條命。
但是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夫妻二人出去劃船,船翻了,妻子不會游泳,而丈夫有能力去救妻子,但卻不去。認為這不是自己的義務。那就錯了,因為夫妻二人有扶養義務,二人的權利義務是相互的。所以如果丈夫在有能力去救而不去的話,那就是構成了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
還有個類似的案件就是一個鄰居帶領鄰家小孩去水庫游泳。小孩溺水身亡,鄰居沒有實行救助義務。這個鄰居也要承擔責任,不過他的責任不是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而是過失致人死亡罪。盡管他也可能有不作為的行為,但是他救小孩子的義務得不到相應的權利。所以就不是不作為的故意殺人。而是典型的過失犯罪。因為小孩子應該到游泳館去。得補充一下,如果是鄰居能救而不救還是算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因為違法的先行行為導致了他應承擔的救助義務。
㈧ 見死不救需負法律責任嗎
1.不用
除非是你害的!否則就
與你無關!
2.如果見死不救有罪,那如果街上兩個幫派拼殺,眼看著有人死,你敢救嗎?你去救也會被砍傷,你不去救就犯法,那豈不是亂了嗎??
3.還有
有個人溺水,你又不會游泳!你敢救嗎?你去救就跟他一起溺水,不去救就犯法,那豈不是亂了嗎??
所以見死不救根本就無法立法!不過有些事還是不要管了,否則像彭宇一樣就不好了!
㈨ [法律求助]關於溺水身亡的意外事故分析與法律責任承擔問題
1、如果輪渡走錯、不是其經常走的路線、且輪渡沒有注意他的存在和危險情況的:輪渡有內過錯,應負與其容過錯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但你哥下水遇險在先,輪渡只是加重危險,一般應負次要責任。
2、如果這是輪渡的經常路線、輪渡駕駛人員沒有也不應當注意到他的存在和危險情況的:輪渡方面沒有責任。
3、如果這是輪渡的經常路線、輪渡駕駛人員注意到了他的存在和危險狀況、仍然不減速橫沖直撞:輪渡駕駛人員有故意傷害(致死)或故意殺人的嫌疑,應負相應的刑事和民事責任。
4、如果這是輪渡的經常路線、輪渡駕駛人員應當注意到他的存在和危險情況卻沒有注意:也有過失致人死亡的嫌疑,應負相應的刑事和民事賠償責任。
5、如果是輪渡常走的路線,附近應當有禁止游泳的警示標志,如果沒有警示標志,碼頭的管理人或所有人也應有一定責任,但主要責任還是你哥自己的。
6、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自己找證據證明輪渡方面有過錯後,向法院起訴索賠。
7、至於說死不救,不是違法或犯罪,只是應受道德和輿論譴責的問題,不好追究什麼責任。
㈩ 見死不救是否應該負法律責任
見死不救也要負法律責任
日前,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李家波故意殺人案作出終審判決,因見死不救,導致被害人死亡的李家波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並賠償被害人父母3.5萬元。
據檢察機關起訴書指控,去年3月,20歲的浙江省浦江縣農民李家波與項蘭臨相識並相戀,不久項蘭臨就懷孕了。去年6月,李家波提出要跟項蘭臨分手,並要其去醫院做流產手術。項堅決不同意,幾次欲跳樓自殺。9月5日中午,李家波回到宿舍,見項蘭臨在房裡,二人發生爭吵,李家波用打火機扔打項蘭臨。項蘭臨感到絕望,走到走廊,喝下了事先准備好的敵敵畏,又走進了李家波房間。
此時,李家波不但沒有及時救人,反而一走了之,臨走時還將房門鎖上。當天下午,項蘭臨被人發現送往醫院,救治無效死亡。
李家波交待稱,他當時看到項蘭臨口吐唾沫,判斷她喝了毒葯,但又不能完全肯定。他說,他對項蘭臨已經沒有感情,而且毒葯是她自己喝的,就隨她去了。她的死去對自己是一種解脫,所以就沒有去搶救。
案發後,李家波向公安機關投案自首。經浦江縣檢察院批准,李家波被依法逮捕。去年12月,浦江縣法院開庭審理了由浦江縣檢察院提起公訴的這件「見死不救」案。法院審理後認為,李家波在發現項蘭臨服毒後採取放任態度,將宿舍門鎖上外出,致使項蘭臨在李家波宿舍這個特定環境中得不到及時搶救而身亡,李家波作為負有特定義務的人,主觀上希望並追求項蘭臨死亡結果的發生,以解脫自己的負擔,這與他不採取救助義務後造成項蘭臨死亡的嚴重因果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其行為已經構成不作為形式的故意殺人罪,鑒於李家波能夠主動投案自首,依法從輕判處有期徒刑五年,並向項蘭臨父母賠償損失3.5萬元。李家波不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於4月29日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這起因「見死不救」致人死亡而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在當地引起很大震動。許多群眾以為「見死不救」只是一個道德問題,想不到也要判刑。殊不知,不作為犯罪的義務是一種特殊的義務,且特殊義務是針對特殊人的,而且附有某種條件的義務。李家波具有與項蘭臨發生性關系並導致懷孕的行為,他對項蘭臨及腹中胎兒不僅負有道德意義上的義務,更有在項蘭臨喝農葯處於危險狀態後予以救治的義務。李家波有義務而不履行,造成項蘭臨在自己的卧室這個特定環境里服毒死亡的嚴重後果,就是負有對此法律事實而產生的特定法律義務,應承擔法律責任,構成不作為形式的故意殺人罪。所以說,「見死不救」並不僅僅是一個道德問題,它在某些特殊場合,有可能演變成刑事犯罪行為。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