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法治社會
『壹』 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什麼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依法治國」的主要標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依法治國」的結果形態。
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一個立體的、動態的、有機的完整體系,包括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節,體現了法治的整體要求,通過「五大體系」即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建設,使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讓全黨全國人民「看得見」、「可操作」、「能感受」、「易評價」,可以成為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
依法治國的核心: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根本保證。
『貳』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法治政府建設是什麼和什麼對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具有示範帶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法治政府建設是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對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具有示範帶動作用。
在全面依法治國系統工程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各有側重、相輔相成,法治國家是法治建設的目標,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重點,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只有以公平正義為價值目標,才能將三者一體建設,也只有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能確保公平正義價值追求得以實現。
公平正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不僅是法治現代化所追求的理想目標,更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集中體現。堅持依法治國,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為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是要將法治理念和公平正義理念貫穿到治國理政各個層面,覆蓋到國家、政府和社會各個方面來加以系統設計、統籌安排和同步協調發展,努力打造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新要求新期待。
依法治國的特點:
1、全局性: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應該由法律調整的都要實現法制化,都要依法治理:這一方針應成為執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廣大公民的共同行為准則。
2、整體性:依法治國是一項從中央到地方,從地區到行業,從立法到執法、司法、護法、守法、學法的系統工程。應上下呼應,左右協調,前後銜接。
3、目的性:戰略目標是相對於策略手段而言的。法治國家作為現代一種最進步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目標模式,其基本標志和要求是豐富的、具體的、確定的、可預測的。它應有中國的一定特色,又必然具備現代法治國家的各種共同特徵;它應有自身的性質和客觀規律可循,又可以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予以創新。
4、長期性:依法治國家的建成同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是同步的。法的內容與形式,法律制度的模式選擇及其實現,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與發展,而必然受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具體條件的影響與制約。同時,人們認識的提高和經驗的積累也須要有一個過程。
『叄』 如何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會主義法治體系
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方法包括:
1.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唯一正確的道路。走好這條道路,關鍵是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2.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是它們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必須共同推進、形成合力,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
3.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正確方向。推動各級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4. 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沒有正確的法治理論引領,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法治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