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工作需要哪些法律知識
㈠ 拆遷辦工作人員的職責(哪些法條)
拆遷辦工作人員的職責:
一、負責組織房屋徵收和搬遷范圍內房屋的調查登記和項目成本測算工作;
二、擬訂房屋徵收補償方案並組織實施;
三、指導相關單位做好房屋徵收和搬遷項目的民意調查、中介機構選定、補償方案聽證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
四、負責審核擬徵收項目及組織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的簽訂工作;
五、負責轄區內房屋徵收和搬遷補償資金申請及撥付的監督管理工作;
六、負責對房屋徵收實施單位和搬遷中介機構的監督管理;
七、完成局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
八、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依法辦案,深入轄區內房屋徵收和搬遷補償動員說服工作。
㈡ 關於拆遷的相關法律法規
對於房屋拆遷補償的法律《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已經2011年1月19日國務院第141次常務會議通過。
新條例的頒布標志著拆遷補償已經進入民主化、多元化的新紀元。新條例中拆遷補償從官方評估轉向二次征詢制度和申請評估復核制度預示著拆遷已經在從民生和人權考慮出發,正在漸漸走向成熟。那麼這法律上對於房屋拆遷補償內容主要有哪些?請看下文: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三章 補償
第十七條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的補償包括:
(一)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
(二)因徵收房屋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的補償;
(三)因徵收房屋造成的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補助和獎勵辦法,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助和獎勵。
第十八條徵收個人住宅,被徵收人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優先給予住房保障。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第十九條對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被徵收房屋的價值,由具有相應資質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按照房屋徵收評估辦法評估確定。
對評估確定的被徵收房屋價值有異議的,可以向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申請復核評估。對復核結果有異議的,可以向房地產價格評估專家委員會申請鑒定。
房屋徵收評估辦法由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制定,制定過程中,應當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第二十條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由被徵收人協商選定;協商不成的,通過多數決定、隨機選定等方式確定,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應當獨立、客觀、公正地開展房屋徵收評估工作,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預。
第二十一條被徵收人可以選擇貨幣補償,也可以選擇房屋產權調換。
被徵收人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提供用於產權調換的房屋,並與被徵收人計算、結清被徵收房屋價值與用於產權調換房屋價值的差價。
因舊城區改建徵收個人住宅,被徵收人選擇在改建地段進行房屋產權調換的,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提供改建地段或者就近地段的房屋。
第二十二條因徵收房屋造成搬遷的,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向被徵收人支付搬遷費;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產權調換房屋交付前,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向被徵收人支付臨時安置費或者提供周轉用房。
第二十三條對因徵收房屋造成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根據房屋被徵收前的效益、停產停業期限等因素確定。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第二十四條市、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建設活動的監督管理,對違反城鄉規劃進行建設的,依法予以處理。
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組織有關部門依法對徵收范圍內未經登記的建築進行調查、認定和處理。對認定為合法建築和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的,應當給予補償;對認定為違法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的,不予補償。
第二十五條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補償金額和支付期限、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地點和面積、搬遷費、臨時安置費或者周轉用房、停產停業損失、搬遷期限、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補償協議。
補償協議訂立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補償協議約定的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訴訟。
第二十六條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在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達不成補償協議,或者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不明確的,由房屋徵收部門報請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按照徵收補償方案作出補償決定,並在房屋徵收范圍內予以公告。
補償決定應當公平,包括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有關補償協議的事項。
被徵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十七條實施房屋徵收應當先補償、後搬遷。
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償後,被徵收人應當在補償協議約定或者補償決定確定的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禁止建設單位參與搬遷活動。
第二十八條被徵收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不提起行政訴訟,在補償決定規定的期限內又不搬遷的,由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強制執行申請書應當附具補償金額和專戶存儲賬號、產權調換房屋和周轉用房的地點和面積等材料。
第二十九條房屋徵收部門應當依法建立房屋徵收補償檔案,並將分戶補償情況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向被徵收人公布。
(2)拆遷工作需要哪些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拆遷的意義:
城市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進行再建設的過程,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生產力得到空前的發展。
為了城市的整體規劃,有時也為了國家專項工程建設的需要,有必要對原有建築房屋進行拆除、搬遷,達到整體的整齊劃一或對日益緊張的國有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㈢ 拆遷有哪些具體的法律
太多了
給你個網址 裡面都是關於拆遷的
http://www.chaiqianlawyer.com/
㈣ 房屋拆遷須要哪些法律知識
與土地徵收、城市房屋拆遷有關的法律法規:《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內地管容理法》及其實施辦法;《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注《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已失效);《城鄉規劃法》;《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其他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如《湖南省行政程序規定》、長沙市人民政府103號令等。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㈤ 房屋徵收工作需要了解哪些相關法律法規
首先如上所述,看處於哪個階段
如果是准備徵收的話,先區分國有土地還是集專體土地,屬然後按不同方向尋找法律: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和補償條例,部門規章,所在省關於條例制定的條例或辦法,所在市制定的徵收補償標准;集體土地走:土地管理法,先徵收成國有土地,然後再論其他,比如安置、補償,這個集體土地徵收各省市都有相應的標准和程序。
徵收過程中的糾紛問題預防就是調解-復議或訴訟(行政訴訟參考民事訴訟程序)
如被徵收人既不履行義務又未尋求救濟,期滿後,無行政強制執行權的部門可在規定期限內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㈥ 城市房屋拆遷中涉及的常見法律問題有哪些
就拆遷而言,這個利益平衡機制至少涉及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徵收的程序、評估爭議處理機制、房屋徵收的司法程序、徵收補償標准、政府在拆遷補償中的角色定位等六個方面問題:
一、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公共利益界定一直都是《徵收與補償條例》立法過程中的焦點問題之一。在房屋拆遷中,由於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哪些拆遷項目屬於公共利益,哪些拆遷項目屬於商業利益,致使一些地方政府打著公共利益的旗號大搞賣地拆遷。由於我們缺乏判斷公共利益的標准,事實上為拆遷人以公共利益之名踐踏私人財產開通了便利之道,也激發了被拆遷人對強制拆遷的抵觸情緒。因而,有必要在立法上給予公共利益一個判斷的原則與大致標准,從而在實踐中能夠對公益拆遷按照補償制度進行,必要時可強制拆遷。理性的公共利益界定模式是:法規列舉十民主程序十司法程序。法律、行政法規或地方性法規可以對公共利益事項盡可能進行列舉,明確公共利益事項的大致范圍;應該有個民主程序,即政府提議的公益項目,應該有當地的民眾共同來參與討論,形成一種公共議論,政府必須具體指明公益體現在什麼地方,利害關系人或者廣大民眾也都可以對政府的提議及說明表達不同意見。經過民主的公共議論程序以後,政府仍然有權對是否符合公益作出決策。若被徵收人不服該決策,還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二、房屋徵收程序。房屋拆遷是對被拆遷人的財產權的限制,因此,應該從保護市場主體財產權的角度出發,對拆遷規定嚴格的法律程序。拆遷的程序是對被拆遷人的一種法律程序的保障,是拆遷制度中的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因而,徵收程序一直備受各國立法的重視。我國憲法和法律對徵收的限制是「依照法律規定」,這僅僅表明了依照法定程序的意思,而沒有上升到「正當程序」的高度。因此,《徵收與補償條例》立法時需要明確,政府為公共利益進行的拆遷,必須通過正常的程序,即在取得被拆遷人的同意、給予充分補償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房屋的拆遷。
三、評估爭議處理機制。完善拆遷評估爭議處理機制對被拆遷人權益保護至關重要。被拆遷人對評估結果有異議時,首先可由拆遷主管部門責成拆遷人組織拆遷評估單位與被拆遷人的對話會,由評估機構詳細介紹評估的依據、採用的方法、考慮的因素、計算過程和結果產生的依據等;如果評估機構說明後被拆遷人對評估結果仍有異議的,被拆遷人可以委託其他具備資質的評估機構重新評估,如兩個評估單位的評估結果超過規定的誤差范圍,或兩個評估單位的評估結果雖在規定的誤差范圍之內,但被拆遷人仍不滿意的,則由拆遷主管部門組織由拆遷人、被拆遷人、有關專家及各界代表參加聽證會,由兩個評估機構進行答辯,由專家組對估價結果是否合理進行鑒定。為此,應建立相應的拆遷評估委員會和拆遷評估專家庫,拆遷評估委員會由拆遷評估專家庫隨機產生,對拆遷評估進行技術指導和異議鑒定。
四、房屋徵收的司法程序。我國法律也只是規定了徵收的行政程序,而沒有規定比較完善的司法程序。一套健全和有效的救濟程序,對保障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作用巨大。針對目前的規定而言,我們應該刪除《拆遷條例》第十六條有關訴訟期間不停止拆遷執行的規定,最起碼它與《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明顯沖突;另外,修改《拆遷條例》第十六條有關拆遷當事人之間無法達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可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同級人民政府)裁決的規定,將拆遷當事人雙方達不成補償安置協議的救濟方式修改為提起仲裁或者民事訴訟。
五、房屋徵收的補償標准。雖然出於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對市場主體的財產權的限制是必要的,但拆遷畢竟意味著對市場主體財產權的剝奪,客觀上也給其造成了一定的財產損失,從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財產權的需要考慮,給予被拆遷人充分的經濟補償是必要的。徵收土地要安排被征地人的社會保障費,保障相對人征地後的生活水平基本不低於征地前的生活水平;徵收個人住宅,要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從來沒有哪個制度否認過憲法的徵收權,重要的是對徵收的法律限制。實際上,對於徵收,最為重要的限制方式莫過於充分而合理的補償。在補償方式上應以金錢補償為主,以實物補償、安排就業、興建生產、提供生活再建設施、給予生產生活優惠政策等方式為輔,從而最大限度彌補被拆遷人所受的損失,幫助其繼續生活,且使生活水平不因房屋拆遷有所下降,保障被拆遷人的居住條件不受損害。以法律明確補償的標准,包括確定計算補償財產的日期、補償財產計算的方法,從而最終確定對被拆遷人的補償數額,並且該標准應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統一性,以避免彈性過大而導致的不可操作性。
六、政府角色定位。對於政府在拆遷補償中的角色定位問題,目前在社會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房屋拆遷向來都是政府在城市規劃與建設工作中的重要內容。當前拆遷工作中的協調管理仍須政府這一重要角色的參與,並且政府在拆遷中的角色定位直接關繫到整個城市建設成果的最終取得。因此,政府在城市拆遷中的角色應予以正視和關注。城市房屋拆遷的本質是政府根據公共利益的需要,向土地使用權人收回土地使用權,自用或者出讓給其他開發商與所有者的法律行為。政府作為國有土地的管理者與所有者直接參與城市房屋拆遷補償活動,或者委託開發商拆遷,由於涉及自身的利益,很難真正做到公正。面對政府、開發商或者拆遷公司,處於弱勢地位的被拆遷人不可能進行公平的討價還價。因此,關鍵問題是政府應該認清自己在拆遷過程中的位置,主要職責應該側重於規劃管理和審批,而不應過多地介入拆遷人與被拆遷人之間補償問題的具體解決過程;要從執行過程中脫離出來,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辦事,轉變相關部門職能,從拆遷的管理者與執行者轉變為拆遷事務的管理者。總的來說,政府在城市拆遷中的角色具有多元性。從不同的視角看,政府扮演著不同的身份角色:人民利益的保護者、公私利益的協調者、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拆遷規劃的指導者以及依法拆遷的監督者。但整個角色的根本立足點是人民的切身利益,所有角色都應該且必須圍繞這一根本點來進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