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國際法律責任
1. 國際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什麼
一般是過錯責任原則。
2. 什麼是國際不法行為責任
《國家責任條款》第1條規定:「一國的每一國際不法行為引起該國的國際責任」。④
「國際不法行為」的英文為international wrongful acts。如何理解wrongful?為什麼中文本將之譯為「不法」?⑤
國際法委員會的《國家責任條款評注》)(簡稱《評注》)⑥
在解釋該第1條中「國際不法行為」這一術語時,側重於「行為」,而非「不法」,且比較了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並不論及中文。據參與該條款起草的賀其治教授介紹,國際法委員會在二讀《國家責任條款》徵求各國意見時,曾有過是否要在第1條中增加「受害國」的爭論,但是,對「不法」一詞沒有任何爭論,且最終未對第1條作任何修改。⑦
因此,不難理解國際社會已公認,以「wrongful」作為國家承擔其國際責任的前提。可見,這是無可爭議,且極其重要的措詞。
在現代國際法的文獻中,「wrongful」的用法至少可追溯到「國際法之父」格老秀斯於1604年秋至1605年春寫就的《捕獲法》。格老秀斯在談到國際法上應有的法律和規則時,寫道:「我們已明白何為『權利(right)』[法(ius)],由此概念而演繹出『不法(wrong)』或『損害(injury)』之定義,這種推論以如下基本信念為指導,即該術語是指任何與權利相悖的行為。相應地,根據許多規則(rules)和法律(laws),某一權利理應賦予一當事人,其行為則是正當(just)的,性質相反之行為則是不正當(unjust)的。」⑧
這里所說的「權利」(right)與「法」(ius)同義,反映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西方法理念——法(ius)源於正義(justice);法與正義的觀念導致各種規則和法律(lex,人定法);法律賦予人們一定的權利;合法行使其權利的行為是正當的,損害他人合法權利的行為是不正當的。按照這樣的推演,正當行為是符合權利的行為,當然也是合法的,反之,就是不法行為。「不法行為含有對他方造成『損害』的意義」。⑨
由於「損害」與「侵權」密切相關,因此,我國國際法學界前輩周鯁生教授在談到國家之直接責任時,曾將違反國際義務的國家自身行為,稱為「國際侵權行為」(internation
al delinquency),⑩ 並認為「引起國家責任的國際侵權行為,首先是指國家的政府或其他機關或者被政府授權的個人侵害別國權利的不法行為」。
根據《國家責任條款》第2條款,就國家責任而言所涉「不法」(wrongful),泛指「對該國國際義務的違背」。這不僅指違背對該國有拘束力的條約義務之「不法」,而且包括違背依一般國際法強制性規范承擔的義務之「不法」。可見,相對於本源意義上的「法」與「權利」而言的「不法」,在英文上以「wrongful」,而不是「unlawful」表示,顯然說明《國家責任條款》所說的「法」,決不限於具體的條約法。事實上,《評注》引用了許多國際習慣法,而傳統意義上的習慣法,又與當代國際法上的「強行法」(jus
cogens),密切相關。
希望對你有幫助!
3. 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有哪些
你好,這是一個國際公法問題,主權國家、獨立經濟區域(如我國的港澳台)、政府間國際組織、爭取民族獨立的叛亂(解放)團體;
4. 國際法律責任的概念 國際法律責任的概念
國際法律責任是國際法主體對國際不法行為或損害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國際法律責任又包括了國際法主體對國際不法行為的責任和損害責任。
5. 國際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
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
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
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因果關系: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有一因一果的關系
6. 國際法律責任的種類(是國際法律
1 終止不法行為
2 賠償
3 恢復原狀
4 補償
5 滿足
6 限制主權和刑事制裁
7 保證不再重犯
7. 簡述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
1、終止不當行為:當不當行為是一個持續行為時,責任國首先應當停止該不當行為。
2、恢復原狀:恢復原狀是要求把被侵害的事物恢復到不當行為發生前存在的狀態。
3、別國或國際組織交與一國支配的機關的行為。一國或國際組織將某個機構交與另一國支配,則在行使該支配權范圍內的行為,視為該支配國的國家行為。
4、上述可歸因於國家行為的國家機關和國家授權人員的行為,一般地也包括他們以此種資格執行職務內事項時的越權或不法行為。
5、叛亂運動機關的行為。在一國領土上的被承認為叛亂運動的機關自身的行為,根據國際法不視為該國的國家行為。已經和正在組成新國家叛亂運動的行為,被視為已經或正在形成的新國家的行為。
6、一個行為可以歸因於幾個國家時,相關國家對於其各自相關的行為承擔單獨或共同的責任。
(7)什麼是國際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國際法律責任的發展:
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發生了變化。近代國際法只確認國家是國際法主體,因而國家是國際法律責任的唯一主體。在現代,國際法主體不僅是國家,還有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從而,使得國際法責任的主體也從國家擴展到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
國際法律責任的范圍和內容發生了變化。近代國際滇池中,國際法律責任多指國家違反對外國人待遇方面的義務的後果。
國際法律責任的根據也擴大了。在近代國際法中,國際法律責任的定義一般表述為:國家對其國際不法行為所承擔的責任這一定義強高了不當行為是國際法律責任的唯一根據。
最後,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和方法也發展了。在近代國際法中,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或方法有限制主權、恢復原狀、賠償和道歉等,在現代國際法中,除保留了對國際滇池中合理的追究責任的措施外,雙確定了對國家的國際犯罪行為和負有責任的國家領導人和團體機關的國際犯罪行為追究國際刑事責任制度。
8. 國際法律責任中的個人問題
國際刑事責任分為個人的刑事責任和國家的刑事責任。個人因為實施了主要由個人才能構成的國際犯罪行為而承擔刑事責任,這是沒有問題的;另一方面,國家因實施了主要由國家構成的國際犯罪行為而承擔刑事責任也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同。個人國際刑事責任和國家國際刑事責任似乎就是兩個界定得涇渭分明的概念領域了。但實際上,這兩個看似涇渭分明的領域卻存在著一個主體上暗合的交匯點,從而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引發了一個廣泛爭議的問題:個人是否可以因主要由國家實施的國際犯罪(例如侵略罪,戰爭罪等)而承擔刑事責任。
http://tieba..com/f?kz=100284131
國際法上的個人刑事責任是指個人因其所犯國際罪行依據國際法應承擔的刑事責任。
國際法上的個人刑事責任原則的確立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稱:「違反國際法的罪行是人而不是抽象的實體所犯下的,因此,只有通過懲治犯下此類罪行的個人,才能使國際法的規則得到實施。」1950年,國際法委員會編纂了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和法庭判決中所承認的國際法原則,其中包括「從事構成違反國際法的犯罪行為的人承擔個人責任,並因此應受懲罰」。此後,國際社會簽訂了一系列國際條約,既重申了國際犯罪的個人刑事責任原則,也擴大了要求個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國際罪行的范圍。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個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又有了新的進展。2002年7月,國際刑事法院正式成立。
9. 什麼是國際法上的國家責任
簡單的說就是國家行為違反國際法上的義務,如違反其參加的國際公約\國際條約或者是未參加但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家行為
10. 多選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有
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與國際法的主體基本上是相同的。個人雖不是國際法的主體,但可以成為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
國際法主體的范圍
1、主權國家。主權國家是國際法的基本主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國家被認為是國際法的唯一主體,至今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最主要和基本的構成單位,也是國際法最主要的主體。國家也被稱為原始和完全的國際法主體。當代國際法是以規范國家關系作為主要對象的。
2、國際組織。作為國際法主體的國際組織主要是政府間的國際組織。二戰以後,國際組織大量的出現和其在當代國際關系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使其被接受為國際法的主體。但國際組織作為國際法的主體是派生性的,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是由成員國通過作為國際組織章程的國際協定賦予和限定的。它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只能在此限度之內。
3、其他。某些特定的民族解放組織或民族解放運動,是在殖民地民族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中,作為其未來民族國家的過渡性實體,參與某些國際關系,從而被國際社會接受為國際法的主體。但是其作為國際法主體,是有條件和不完全的。並且,隨著全球非殖民化的基本完成,現在這樣的實體已為數較少。
4、關於個人是否為國際法主體的問題。關於個人是否為國際法主體是一個存在爭論的問題。典型的觀點有三種:
第一種認為個人是國際法的唯一主體;
第二種認為個人是國際法的主體之一;
第三種認為個人不是國際法的主體。
現在大多數學者持後兩種觀點。認為個人已經是國際法主體的根據主要在於:在現代國際法中,個人可以享有國際法上的權利或承擔某些。義務或責任。比如國家元首或外交代表享有的特權與豁免、國際法對從事國際罪行個人責任的直接追究、個人在某些國際司法機構有出訴權及有些國際人權公約對個人權利的直接規定。但是,依靠這些證明個人為國際法主體的觀點是不能完全成立的。
首先,國際法確定的外交代表或國家元首的特權與豁免實質上是賦予國家的,上述個人是代表其國家享有這種權利。
其次,在國際罪行的懲處方面,國際法規定的是國家承擔合作和懲處犯罪的義務和權利,個人在此僅僅是被國家懲處的對象而不是主體。
最後,個人在國際機構的出訴權,僅僅存在於個別區域內並針對特定事項,不具有普遍的意義;而國際人權公約雖然有對個人權利的規定,但實質仍是國家承擔保障和促進的義務,個人的權利是通過國家的國內法才能享有的。此時,在國際法上權利和義務的主體仍然是國家而不是個人。
綜上所述,國際社會的普遍情況中,個人尚不是完全的國際法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