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降低刑事法律責任
1. 不負刑事責任意味著不構成犯罪嗎
不刑事責任並不意味著不構成犯罪
犯罪一詞有兩個含義:
1,滿足犯罪的所有要素,它應承擔刑事責任(但是要注意刑事責任不單是刑罰,還有非刑罰處罰方式、保安處分);
2,滿足不法行為構成(三階層的前兩層),但是與責任無關,如基於不可抗力實施的侵害行為。 一般對犯罪一詞的使用,是就前一種內容而言的。 因此,不承擔刑事責任與不犯罪是不一樣的。
(1)不降低刑事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刑事責任是指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主刑和附加刑兩刑事責任包括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
主刑,是對犯罪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它只能獨立使用,不能相互附加適用。
主刑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附加刑分為罰金、財產。對犯罪的外國人,也可以獨立或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中國理論界對於刑事責任的界定,觀點不一。影響較大的是否定評價說,即認為,刑事責任是指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行為而應當承擔的國家司法機關依照刑事法律對其犯罪行為及本人所作的否定評價和譴責。
具體表現為犯罪分子有義務接受司法機關的審訊和刑罰處罰。中國刑法規定: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負刑事責任意味著應受刑罰處罰。這是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道德責任的根本區別。
2. 國家為什麼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首先國家上有憲法,下有刑法!再就是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差不多這個年齡杠,調到過低也怕有不良影響…………
3. 刑事責任年齡為什麼不降低到初中
《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且構成嚴重犯罪可以承擔刑事責任,只是可以減輕處罰。
《刑法》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4. 關於不追究法律責任的問題
你可以放棄你的民事權利,刑事責任不是你說了算。
如果對方真的涉嫌刑事犯罪,由公安機關立案偵察,檢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訴,追究其刑事責任。
5. 中國應不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中國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未成年人犯罪率越來越高,犯罪年齡越來越低齡化,因此應相應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現代兒童營養狀態佳,生理心理發育快,加上互聯網發達,他們見多識廣,辨認識別能力明顯提高,《民法總則》因此已將此前的無民事行為能力年齡上限「不滿10歲」調整為「不滿8歲」,這可以成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參考依據甚至直接依據。
所謂刑事責任年齡逐漸調低,是國際化趨勢。其實,德國、義大利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責任年齡同我國一樣,都規定為14歲。另外,中央國家機關一項課題研究顯示,90個國家的刑事責任年齡規定,從6周歲至18周歲都有,其中22個國家為14周歲,一半的國家為14周歲以上,只有少數國家低於14周歲。
(5)不降低刑事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我國刑法第17條第3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可見,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是減輕刑事責任能力年齡階段。這是未成年人犯罪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法定情節,表明我國刑法對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的刑事政策精神。
我國刑法第17條第4款規定:「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這里的收容教養是對不負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的一種保安處分措施。
6. 哪些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哪些人犯罪不負刑
您好,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刑事責任包括兩類問題:一是犯罪;二是刑罰。
具體表現為犯罪分子有義務接受司法機關的審訊和刑罰處罰。中國刑法規定: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負刑事責任意味著應受刑罰處罰。這是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道德責任的根本區別。
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注意:對於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如已立案,應當撤銷案件;如已交檢察院予以提起公訴,應當予以不起訴;如已進行審理,應當終止審理或宣告無罪。
7. 當今中國是否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中國的最低刑事年齡在18歲,不可以在降低了,如果18歲犯罪,就要負刑事責任了,拘留或者加強教育,所以,不可以在降低了!
8. 應不應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不應降低降刑事責任年齡
首先,
採取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做法並不能起到預防效果。
刑罰預防犯罪功能有
兩種,一是特殊預防,防止其本人再危害社會
,
二是一般預防,警告社會上不穩
定分子。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送未成年人進監獄
,
易產生交叉感染
,
並不利於其改
造,特殊預防成效並不大。而對於其他未成年人而言,其犯罪成因復雜,社會閱
歷膚淺,刑罰對其有多大震懾效果,一般預防能產生多大奏效,也是值得懷疑。
其次,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可能造成地域上的處罰上實質不平衡。
事實上,
正如上
面所講,刑事責任年齡的確定,並非僅從刑法意義上考慮,教育發展水平、地理
環境及刑事政策等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在考慮經濟比以前更發達的情形下,
我
們也要考慮東西部的經濟、
教育各方面差異的因素造成兒童生理和心理狀況的成
熟的不同,西部不成熟的未成年人與東部成熟的未成年人一樣要承擔刑事責任,
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處罰上實質的不平等。
因此,
我們是否能考慮採取其他措施,
以達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預防犯罪能產生的利,
而避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過度刑
罰化不人道等弊端呢?
最後,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與人道主義精神不符也不具有必要性。
刑罰是最嚴厲的
處罰,
刑法是社會防衛的最後手段,
而預防和為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復
雜、系統的工程,是全社會的責任,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用降低刑事責任
年齡來遏制未成年人犯罪,
其實也是國家、
社會和家庭在推卸責任。
要有效遏制
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全社會的關心,需要來自政府、學校、家庭各方面的努力,
需要從道德、
法律多角度的教育,
需要多管齊下、
綜合治理,
這些都是老生常談。
但現在關鍵要做的是有效預防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
「問題少年」
犯罪問題。
我
們需要的不是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而迫切需要的是完善我們的保安處分體系。
所
謂保安處分是指國家法律明文規定的對可能進一步危害社會的無責任能力人、
限
制責任能力人以及特定具有危險性格的行為人進行嬌治、
醫療、
感化教育等處置
的特殊方法。在西方,保安處分有收容於精神病院、收容於戒除設施、收容於安
全保管設施、行狀監督、職業禁止等等,通過實施保安處分這種非刑罰措施能,
較好預防了「問題少年」的犯罪。
9. 要不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您好:
近年來,校園暴力頻發,未成年人實施極端惡性暴力事件讓人驚心,也讓圍繞「應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爭論越來越激烈。
「應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需要明確一系列問題:犯罪是否真的趨向『低齡化』?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否可以取得預期效果?民法總則(草案),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從民法通則規定的10周歲降為6周歲,那麼刑法中是否相應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能否更有效地保護被害人?」日前,在北京召開的中國法學會少年司法專業委員會「刑事責任年齡圓桌討論會」上,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教授宋英輝如是說。與會專家學者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多視角、多維度的探討。
犯罪「低齡化」: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面對低齡未成年人的惡性犯罪嚴峻形勢,社會上很多人認為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學術界也有支持的觀點,理由包括:(1)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短時間內遏止青少年犯罪勢頭的現實需要;(2)低齡未成年人具備了實施犯罪的行為能力和心智水平;(3)刑事責任年齡古今中外都不是一個確定不變的數字;(4)不降低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無助於法律的公平正義並容易導致被害人的「惡逆變」;(5)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也是保護未成年人的需要;等等。
不過,宋英輝等人認為,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必須明確我國實施嚴重危害社會行為的人群是否整體趨向低齡化,但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對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實施危害行為的情況進行系統統計和研究,校園暴力事件也缺乏統一的報告統計制度。
廣東省律師協會未成年人法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鄭子殷介紹,從媒體曝光的情況來看,未成年人惡性暴力案件數量逐年增加,暴力情節也越發嚴重,呈現出低齡化趨勢,但追究刑事責任的寥寥可數,絕大部分暴力案件在刑事法律規制之外。大量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暴力行為由於沒有進入司法程序,難以進行有系統的數據統計與實證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牧表示,從世界范圍來看,低齡兒童實施嚴重危害社會行為有所增加,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急速發展,激劇增長的信息量不僅促使兒童早熟,大量不良信息也使兒童「受污染」的年齡提前,犯罪低齡化是一種世界趨勢。但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並沒有因為犯罪低齡化現象而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對犯罪問題理性認識的結果。當然,這不意味著對低齡兒童違法犯罪坐視不管,應盡量採取教育預防的辦法,對低齡兒童的不良、違法行為及時依法進行教育管束,對犯罪行為依法處理。
多維度認識「責任年齡」:刑事和民事各有側重
與會人員認為,充分認識「刑事責任年齡」應當追本溯源。
刑事責任年齡意味著行為人對行為性質的認識和自我控制能力。與30多年前相比,相同年齡的未成年人的確能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識與信息。一些專家表示,當前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度較以往提高了,生理方面的成熟為實施犯罪行為提供了更大可能性,而心理方面的成熟使未成年人在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上也有所提高,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提供了依據。
但另一些專家認為,生活環境較之前發生巨大變化,風險也更多,未成年人學習、實踐甚至試錯的成長期間不僅沒有縮短,反而可能嚴重不足。從這個角度來說,未成年人心智成熟的年齡並未提前,其認知控制能力不足,更容易受到不良影響,誤入歧途。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檢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檢察科科長王英介紹,從理性、道德、辨認控制能力來看,人的大腦情緒控制基本是在24周歲至26周歲完成的,從這一點看,其實刑事責任年齡要提高。根據目前的一些司法實踐數據,未成年人罪犯中94%的行為人的行為會得到矯治,只有6%成為累犯,這部分累犯將會犯下所在社區和國家50%以上的強奸、殺人、搶劫等重罪案件。從這一點看,刑事司法系統也應採取相應不同措施。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教授吳宗憲認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目前沒有嚴謹的科學調查的支持,也違背刑法謙抑原則。如果還有其他法律和非法律的措施可以適用,就不應考慮適用刑罰手段。重要的一點是,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將會帶來不利後果,將會擴張犯罪圈,而犯罪圈擴大後對社會的穩定極其不利。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教授王志祥認為,刑事責任年齡是否降低涉及刑事政策的考量問題。我國對未成年人犯罪採取的政策是教育、感化、挽救,刑事政策在立法修改中是相連貫的。應當強調,貫徹教育、感化、挽救的刑事政策,並不意味著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就不能進行適度的懲罰,否則是非常危險的。現行法律規定中對未成年人行為的處置確有不當的地方。例如,刑法第17條第3款規定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該規定過於籠統,何謂「必要的時候」,在司法實踐中操作起來非常困難。對此,應當反思立法和法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談到法律的協調性,一些專家提出民法總則(草案)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降為6周歲,是根據社會情勢而改變的。但吳宗憲認為,不能由此認為刑事責任年齡也應降低,因為降低民事行為能力年齡對當事人是有益的,是有利於維持社會秩序的,但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後將給當事人帶來嚴厲處罰,對社會的意義也很難預計。對此,王志祥表示贊同,認為應當看到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責任,民事責任可以替代轉嫁,刑事責任不能轉嫁,只能由犯罪者本人承擔,民法中降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不能成為刑責年齡降低的充分理由。
是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需要多維度考察
即使主張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學界也是意見各異。如有人認為,考慮到當前未成年人辨認和控制能力的一般水平,主張將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直接降低到12周歲;還有人認為,應該將刑事責任年齡原則上保留在14周歲,在14周歲以下增加例外規定,將情節惡劣等彈性原則作為入罪的依據等等。
目前,對於犯刑法第17條規定的故意殺人等八類罪的,對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年齡是否應該降到14周歲以下,爭議比較大。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顧永忠認為,這個問題涉及刑事責任年齡核心問題,即對行為性質的認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除了考慮刑事責任年齡法理,還應跳出這個體系,考慮其他方面的因素:第一,這種行為本身的社會危害程度。是否確實需要入罪。第二,這種行為的普遍程度。把一類人的行為作為犯罪來規定,應該達到普遍的程度。第三,法律上犯罪概念的含義和社會的認知程度。西方國家對違法和犯罪沒有嚴格界限,基本不做嚴格區分。而我國的犯罪是相對嚴謹、比較嚴重的概念,社會上對犯罪的認識、評價也有很大不同,這些會影響是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鄭子殷認為,不能忽略的一個視角是如何有效地保護不良行為事件中的未成年被害人。因為未成年人具有較高模仿性,其價值觀也在不斷塑造當中。實踐中,未成年被害人數量比較龐大,如果法律沒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制度安排,會影響到這些群體,也會引發社會輿論。
從歷史發展規律看,一些專家表示,我國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設定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終形成了目前14周歲、16周歲、18周歲的劃分標准,有著合理的科學依據,也契合我國國情,不宜貿然降低。從域外經驗來看,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費梅萍表示,域外大量實證研究表明,降低責任年齡並不能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反而會帶來許多新的問題,比如交叉感染、標簽化、促使未成年人形成反社會人格等。上海政法學院教授姚建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講師劉慧娟等人表示,從多個方面來考慮,要謹慎對待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萬華、最高法應用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代秋影等人則表示,解決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問題,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僅是其中一個點,需要作為系統工程予以綜合考慮,在方法和視角上需要多學科多元探討。未來的立法需要充分公開討論和理性論證。一些專家建議盡快啟動我國的刑事責任年齡的實證研究,依此採取相應的對策。首都師范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席小華、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朱堅等人呼籲建立完善多元化的少年司法制度,多措並舉,以解決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