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效力

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1-12-18 17:01:58

Ⅰ 不動產物權善意取得的法律效力有哪些請問這個第四條什麼意思謝謝

善意取得可以使善意第三人取得不動產的所有權。

Ⅱ 不動產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嗎

《物權法》制定了新的規則。第一百零六條:「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從這里可以看出來,只要符合一定條件,無論動產還是不動產都可以善意取得。

Ⅲ 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依據

法律分析:善意取得制度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財產有償轉讓給第三人,如果受讓人取得該財產時出於善意,則受讓人將依法即時取得對該物產的所有權的一種法律制度。依據民法典的第三百一十一條的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三百一十一條 【善意取得】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據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適用前兩款規定。

Ⅳ 不動產適用善意取得嗎

善意取得不僅適用於動產也適用於不動產

《物權法》
第一百零六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Ⅳ 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對物權所有人而言是一項什麼樣的制度

按照《物權法》106條的規定,不動產善意取得構成要件並不比動產多:
第一百零六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通過交易取得、主觀:善意)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對價)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已實際取得財產,表徵:不動產登記、動產交付)

善意取得制度,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保護交易安全的客觀需要。雖然對物權人來說是一種不安全。

Ⅵ 善意取得的法律效力

善意取得的一般伴隨著發生的是所有權的轉移。

Ⅶ 不動產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不動產善意取得,只能說明是按照正規程序,沒有任何復雜手續的。

這個絕對是真實有效,具備任何法律效應的。

Ⅷ 物權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可以適用於物權法生效以前的行為嗎

不過追溯期的情況下也應有效,因為善意取得制度這個司法實踐早就有了

那你應當歸還,原來你以為的善意取得應該此時理解為代為保管

Ⅸ 善意取得制度的關於不動產是否適用善意取得的研究

(一)不動產以登記為佔有要件和公示效力
善意取得是所有權取得的一種方式,所有權屬於物權,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對世權是以對方知情為前提的。因此,物權必須具有對世的公示效力。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為佔有;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為登記。佔有僅對動產具有公示力,即普通的第三人對動產的佔有人一般都會推定為該動產的所有權人,第三人正是基於這種佔有的公示力而誤以為無處分權人就是所有人,因此於無處分權的佔有人進行交易行為,第三人的信任基礎是佔有的公示力。對於不動產而言,標的物的轉移佔有並不移轉所有權,只有經過登記才能取得所有權移轉的效力,因此不動產經過登記以後法律自然就賦予了它具有公示效力。
(二)關於不動產適用善意取得的概述
對於善意取得制度是否適用於不動產,理論上主要有以下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不動產所有權的取得是以登記為要件,交易上不致於誤認為佔有人為所有權人,因此認為不動產的交易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另一種意見認為,在不動產的交易中,由於工作人員的疏忽大意,導致登記錯誤、疏漏、未登記等原因發生無權處分問題,那麼第三人也同樣存在是否知情即是否為善意的問題。如果不動產交易中的第三人取得不動產時出於善意,則應該從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出發,同時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應當允許在不動產上適用善意取得。
本文傾向於後一種意見,認為不動產物權也應當適用於善意取得制度。
理由如下:第一,隨著我國法制的健全和發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接觸更加緊密,為了與世界接軌避免不必要的國際糾紛,我國應該加快對不動產的善意取得作出詳細的規定。有的國家立法明確規定不動產適用於善意取得。盡管我國的司法解釋把善意取得制度局限於共同共有不動產中的善意取得,但我們卻可以從中看出立法意圖中善意取得已不再局限於動產的善意取得,而漸漸向不動產擴展。第二,從理論上來說,善意取得應適用於不動產物權的取得。首先,從善意取得的目的上來看,善意取得的本質在於涉及所有權保護與交易安全沖突時,應該舍棄前者而注重保護後者。其次,有學者指出,交易安全是較之「靜態的財產安全」 ,在法律上體現了更豐富的自由、正義、效益和秩序的價值元素。可見,善意取得制度的根本目的就在於保護交易安全,維護交易的正常進行,保障善意受讓人的利益。那麼既然不動產交易也會因工作人員的疏忽大意,導致登記錯誤、疏漏、未登記等原因發生無權處分問題,則從保護善意第三人,維護交易秩序的目的出發,應當允許第三人獲得不動產物權,即善意取得當然適用不動產物權。第三,從實踐中不動產的登記來看,不動產登記簿上記載的權利內容與實際權利狀態不一致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我們並不能果斷的說不動產領域絕對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例如:現實生活中在汽車多次轉手,均未辦理登記過戶手續的情形,汽車的實際上的所有人與登記上的所有人不一致,一旦該汽車發生交通事故時,法院往往判決登記上的所有人對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而實際上的所有人不承擔責任。這樣的判決既不公正也不合理。按照物權法草案的規定,對於汽車采登記對抗主義,在汽車轉手未辦理登記過戶手續的情形,登記上的所有人如果能夠舉證證明該汽車已經轉讓給他人,即可免於承擔賠償責任。針對以上登記內容與實際權利不一致的情況,為了照顧到原權利人利益,保護善意受讓人,維護交易秩序的正常進行和保障交易安全,我們就應當運用善意取得制度來權衡不動產原所有權人和善意受讓人之間的利益沖突。
我們再從一個案例來看不動產的善意取得。案情:2003年1月,王某將自己的房產出租給了周某,趁辦理租賃手續之際,周某復印並偽造了王某的身份證、戶口本、房產證、契稅本,並用偽造的房產證調換了王某的真實房產證。隨後,周某將該房產以19.8萬元的價格賣給了楊某,並辦理了過戶登記手續。2003年2月,王某和楊某發現了真相,雙方發生爭執。王某認為,周某基於詐騙行為而出賣房屋的行為是無效的。楊某則認為,王某的房產證是假的,而自己的房產證是真實的,並且與房產登記機關的登記記錄一致,自己在房產買賣過程中盡到了善意買主的審查義務,是房產的合法所有人。
本案涉及的是詐騙條件下的不動產善意取得問題。關於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問題,我國現行立法尚沒有專門的明確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八十九條規定:「在共同共有關系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這一規定被視為我國確立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的標志。但我國目前實際上只是部分承認了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對於共同共有以外的不動產是否適用於善意取得並無具體規定。
綜上所述,結合本案周某的詐騙行為是基於王某租賃行為產生,並且王某將證件交給周某,導致了偽造行為的便利,對此王某有過失。房產已作產權變更登記。房產變更登記是房產轉移的必備條件,作為房產買賣合同的出讓方其履行義務完畢的標志除交付房屋外也必須協助完成房產變更登記手續。假如判楊某對該不動產不擁有所有權。則不利於交易安全同時使楊某遭受巨大損失,善意的三人的合法利益也得不到保護。在不動產善意取得中,探討當事人之間的過錯,以及基於這種過錯確定雙方各自應當承擔的價值損失比例是比較合理的。因此,基於詐騙行為而導致的房款價值損失,應當由王某和楊某根據過錯比例共同承擔。
由此可見,我國立法應該盡快完善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使法官在司法判決中有據可依,從而能夠做到司法公正避免當事人之間不必要的糾紛。

熱點內容
血腥立法 發布:2025-09-17 23:53:49 瀏覽:114
根據刑法修正案九 發布:2025-09-17 23:52:41 瀏覽:448
17法律碩士考研免費視頻資料分享 發布:2025-09-17 23:51:48 瀏覽:438
抖音法治課程 發布:2025-09-17 23:37:16 瀏覽:692
道德主題活動心得 發布:2025-09-17 23:34:48 瀏覽:440
一體化衛生室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7 23:30:58 瀏覽:98
本科是工科的學生考法律碩士有什麼優勢 發布:2025-09-17 23:11:10 瀏覽:459
法考行政法主觀題誰講的好 發布:2025-09-17 23:04:31 瀏覽:553
天樞律師 發布:2025-09-17 22:51:48 瀏覽:863
侮辱嘲笑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7 22:28:45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