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香港法律有形式附帶民事責任嗎

香港法律有形式附帶民事責任嗎

發布時間: 2021-12-21 08:46:30

㈠ 民事附帶刑事責任法律法規是什麼法條是那條司法解釋是什麼

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是獨立的,刑事訴訟法有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但沒有民事專附帶刑事責任。按《刑屬法》第三百四十二條,違反土地管理法規,非法佔用耕地、林地等農用地,改變被佔用土地用途,數量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農用地大量毀壞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這是刑事責任,走的是刑事訴訟程序,不能按民事訴訟來判刑。至於非法佔用農用地造成的損失的賠償,可以作為民事或附帶民事案件處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規定,參見《刑事訴訟法》第七章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六章:「附帶民事訴訟」。

㈡ 民事訴訟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有差別的!《侵權責任法》的適用是有局限性的。 請問,刑附民的民事部分與

逐個回答您的問題

1、刑附民和單純的民事確實有區別,區別首先是程序上的,刑附民是在刑事案件結案前提出,結案之後只能提起0普通的民事訴訟(《刑事訴訟法》第99條)。其次,也是根據《刑事訴訟法》第99條,「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注意!這里明確一點是物質損失,且是直接的物質損失,也就是說,刑附民中不能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而民事訴訟中既可以物質也可以精神,所以就賠償方面來講,單純的民事訴訟賠償范圍要比刑附民廣。
2、《侵權責任法》的適用范圍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3、現有法律沒有「誤學費」這個賠償項目,可以說是不完善的,但是如果單獨提起民事訴訟的話,可以以此為理由,提出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賠償。
4、「XX等」的賠償項目是一種措辭,即表達有需要是可以參考其他類的司法解釋。
希望能採納我的回答!

法律咨詢(起因打架,刑事附帶民事)

不算,只有你已經收到傷害的時候,或者生命威脅的時候才能正當防衛,而且正當防衛不能過度。不過,像你這種情況,證據比較確鑿的,一般他告不到你,你只需支付一些醫葯費即可

㈣ 刑事附帶民事可以不賠償嗎

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成立,犯罪嫌疑人不僅要承擔刑事責任,同時還要承擔民事上的賠償責任,債務應當清償。

根據《刑法》第三十六條,由於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並應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

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犯罪分子,同時被判處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處沒收財產的,應當先承擔對被害人的民事賠償責任。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八條,債務應當清償。暫時無力償還的,經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

(4)香港法律有形式附帶民事責任嗎擴展閱讀

一、人身損害賠償的范圍包括:

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

必要的營養費、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

二、財產損害賠償包括:

1、因犯罪行為而遭受損壞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財物損失。

2、犯罪行為損壞的財物所必然產生的經濟損失,如修理費等。

康復費、後續治療費、喪葬費、死亡賠償金等其他合理費用。

㈤ 香港的民事案件如何審理的 是否與刑事案件有重大區別,比如是否用陪審團治度

民事案不會在法院解決, 只需在裁判署便可以, 程序較為簡單.

例如:
1. 不需要陪審團, 結果由裁判官決定
2. 可以不需要有代表律師在場 (刑事案要有律師及大律師在場)

㈥ 刑事能附帶民事訴訟嗎 急

爭 鳴

羅智勇 (湖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生)

在作為人們行為規范的各種法律條款猶如經線和緯線一樣地交織在人們生活之中的今天,某些犯罪行為在觸犯刑事法律的同時又兼具民事侵權的性質,從而形成刑事與民事兩

法律責任的競合,已成為一種十分常見的現象。為了解決這種因同一主體的同一行為依不同的實體法律規范而產生的不同法律評價及實體法律責任,不同國家所採取的判定形式並不完全一致。從世界各國的司法實踐來看,對因犯罪行為而引發的賠償的處理,基本的模式主要有三種,即以日本為代表的「平行式」,以法、德為典範的「附帶式」以及以英、美為表率的「兼采式」。我國與法國、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一樣採用第二種模式,即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方式來解決被害人所提出的賠償要求。

然而,近些年來,不斷有學者對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存在價值提出質疑,甚至主張在刑事訴訟法再修改時取消該項制度,將民事賠償完全從刑事程序中分離出來以另行起訴的方式來取代。

筆者認為,雖然上述對於現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質疑不無道理,但並不構成對該種訴訟形式存續基礎的有力撼動。

首先,作為一種兼具刑事與民事內容的特殊的訴訟形式,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當然不同於單一的刑事或民事訴訟,兩種不同的實體責任也並未要求以相同的證明責任與證明標准一並作出,兩種責任的訴求與處置存在一定的差異乃情理之中,這也正是這種訴訟形式的特殊所在。

其次,雖然這種訴訟形式以刑事訴求為前提,但並不意味著處理上必然要「先刑後民」、「刑優於民」,相反,司法實踐顯示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先民後刑」。至於訴求范圍的不盡合理乃至訴訟時效、缺席判決等程序方面所存在的差異或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完善立法,以及對該程序進行一些特別的設計和處理來得到解決。

再次,雖然專門機關在偵查、起訴中一般不會將民事賠償作為其主要目標來收集證據,但不排除在賠償要求提出受理機關後專門針對有關賠償問題收集證據,況且有關證明犯罪與刑罰處置的證據,不僅在查明事實方面具有相通性,而且甚至可以成為民事訴求的證據基礎。至於特殊情況下的「刑事先行」,並不影響該種訴訟形式在將兩個不同的訴訟置於同一程序之中來進行處理以避免訴訟程序的重復啟動,從而在訴訟經濟與訴訟效率方面發揮其不可否定的優勢作用。不僅如此,由同一審判組織就同一主體的不同性質的法律責任進行處置,可以關注到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使處理結果具有其應有的內在協調統一性,避免因審判組織的不同而對同一事實作出相互矛盾的判決。

最後,更為需要強調且不可否定的是,這種訴訟形式的存在為受害者民事訴求的實現提供了較之另行起訴更具保障性的程序基礎。

因為:一是該種訴訟形式彌補了受害人訴訟能力的相對不足。在國家追訴主義占據主導地位的現代刑事訴訟中,強調犯罪本質上是對社會秩序的一種侵犯,公訴成為刑事訴訟的主要表現形式。而公訴案件的偵查和起訴都由國家專門機關進行,並以國家公權力的運行作為基礎和保障,在查明案件情況,充分獲取證據方面有著被害人個人所無法比擬的天然的優越性。正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在受害人和國家追訴機關之間架起了一座聯系的橋梁,使得受害人能以國家專門機關的偵查、起訴為依託,藉助國家專門機關通過有效的偵查手段所查明的案情與收集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民事賠償訴求,從而使其民事賠償問題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而如果這一切完全由本來已經在精神上甚至身體上遭受傷害的被害人本人孤軍奮戰,憑借其自身的微薄之力來完成的話,成功率必然要低得多。

二是刑事審判程序中判處刑罰的威懾力也能對被告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動性產生影響。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深深地認識到必須使這種局面得到改變,具體措施除了不同的國家權力之間應當相互制衡外,提升公民個人的權利以對權力形成制約已成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成功經驗。在刑事訴訟中,一方面必須強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保障,另一方面,必須切實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那種以為加強被害人的權益保護就會與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之間存在沖突的想法完全是一種毫無根據的誤解。實際上,以往二者都受到壓抑,其保護都很不到位,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國家權力過於強大,而不是由於某一方面的加強而使另一方面遭到了貶損。正因為如此,世界不少國家又重新開始重視在刑事訴訟中對被害人意願的尊重,並將對被害人的賠償作為對被告人量刑的一個重要因素來予以考慮。此種背景之下,與「恢復性司法」存在聯系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不僅成為被害人獲得賠償的程序性途徑,而且實際上也為被告人獲得有利的量刑情節提供了機會。大部分被告人都會選擇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被害人的損失予以賠償以換取刑罰處罰上的減輕。這顯然是單純民事訴訟所望塵莫及的。

從理性的角度來講,在目前我國這種大部分刑事被告人的民事賠償能力與自覺性尚相當有限的情況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有其自身的內在合理性和價值基礎,繼續保留該項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但我們必須藉助刑訴法再修改的契機從立法上對該項制度進行全面的改造和完善:第一、應在刑訴法中對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主體及被告人的范圍、提起與受理期限、審理原則、財產保全與先予執行等問題作出詳細與明確的規定。第二、不僅應賦予被害方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與單獨提起民事訴訟的程序選擇權,而且規定附帶民事訴訟提起的時效可以與刑事追訴時效等同,但選擇提起獨立民事訴訟的訴訟時效可限制在生效刑事裁判作出後2年之內。對於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潛逃而導致刑事訴訟程序中止達6個月的,被害人及其他權利人也可提前提起獨立的民事訴訟。第三、將精神賠償亦納入賠償請求范圍內,使被害人的民事權利能得以全面保護。第四、對於有共同侵權行為但未構成犯罪的同案人,可以作為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一同參加訴訟,對於在逃的同案犯罪嫌疑人,也可以對其就共同賠償責任缺席進行判決。第五、對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提起後,在訴訟過程中檢察機關撤回起訴,或者因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而宣告被告人無罪,或者一審判決有罪,二審宣告無罪時,附帶民事部分可以作為獨立民事訴訟依法進行審理並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判決。第六、作為對被告人主動賠償的一種鼓勵,增加規定被告人在人民法院作出刑事判決前已經賠償被害人或其他權利人物質損失的,可以作為法定從輕情節在量刑時予以考慮。因為正義的實現不僅僅表現為被告人受到了應有的刑罰處罰,而且被害人得到了應有的撫慰補償也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標准。對於被害人而言,獲得應有的物質補償往往比對被告人判處更加嚴厲的刑罰處罰更能產生心理上的慰籍,更能萌生案件已經得到了公正處理的心理認同。而真正意義上的正義就應該具有如此的效果。

㈦ 非吸案刑事附帶民事責任到底有哪些

一、條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十八條規定:附帶民事訴訟的起訴條件是:(一)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法定代理人符合法定條件;(二)有明確的被告人;(三)有請求賠償的具體要求和事實根據;(四)被害人的物質損失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造成的;(五)屬於人民法院受理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
該解釋規定了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的五個條件,對於前四個條件在實踐中不會有什麼問題,關鍵在於第五個條件:何為屬於人民法院受理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

㈧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民事部分承擔責任有哪些方式

目前國內立法只賠償物質損失。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指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在解決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解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物質損失的賠償問題而進行的訴訟活動。
目前在學理屆有觀點認為應當包括精神損失。如對名譽權,榮譽權的侵害,應當包括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失等。但是現行立法目前還不和獨立的民事訴訟承擔責任方式一樣,只能對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物質損失提起訴訟賠償。

熱點內容
政法幹警民法多少分 發布:2025-07-18 20:42:18 瀏覽:454
七五普法學習心得 發布:2025-07-18 20:37:13 瀏覽:619
合同法52條第5 發布:2025-07-18 20:16:21 瀏覽:621
法院拾荒者 發布:2025-07-18 20:06:21 瀏覽:200
經濟法律法規試卷 發布:2025-07-18 19:59:37 瀏覽:653
微信造謠刑法 發布:2025-07-18 19:55:48 瀏覽:574
學前教育有關的法規 發布:2025-07-18 19:48:14 瀏覽:881
經濟危機和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7-18 19:30:07 瀏覽:604
船舶停靠法規 發布:2025-07-18 19:03:05 瀏覽:745
新勞動法辭退賠償基本工資 發布:2025-07-18 18:34:37 瀏覽: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