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主的法律效力
㈠ 戶主的權利有哪些
現在無論是買房、辦身份證、辦結婚證還是辦理貸款等都需要戶口本,所以戶口本的重要性很大,現在只要是分戶的都會有有一本戶口本,那戶口本戶主有什麼權利?變更戶主需要什麼條件?
一、戶口本戶主有什麼權利?
1、戶口本戶主其實就是一家之主,只能說明是這個家庭的主要代表人物,沒什麼特殊的權利,一般家庭中發生什麼意外時都會第一時間找戶主解決。或者有什麼重大事情參與時,戶主會代替這家人去對外聯系,一句話就是這家人處理事情的合理代表人。
2、戶主是一家之主,可以是父親、母親或者爺爺、奶奶等家人,一般都是屬於直系血親的,沒什麼權利,只是家庭代表人,沒有權利將戶口本上的家人分出去,同時一個戶口本上只有一個戶主。
二、戶口本變更戶主需要什麼條件?
一般情況下,戶口本上面的信息是不能隨意修改的,但如果戶口本上原戶主死亡或者戶口已經遷出等情況的,可到戶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請變更戶主信息,但必須達到相關條件才可變更。具體條件如下:
條件一、原戶主死亡或者失蹤的:原戶主已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被宣告失蹤的可申請變更。
變更程序:直系親屬先提出書面申請報告,然後拿著死亡證明書或者法院判決的死亡或者法院判決的失蹤書到戶口所在地的派出所辦理即可,一般當天就可以辦理結束。
條件二、原戶主的戶口已遷出:原戶主的戶口遷到外地或其他家去了。
變更程序:戶口內所在成員先提出書面申請報告,然後拿著原戶主遷出的憑證到戶口所在地的派出所辦理即可,一般當天就可以辦理結束。
條件三、房屋轉讓、互換或贈與的:就是房屋所有權或使用權發生轉移。
變更程序:現房屋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先提出書面申請報告,然後拿著房產證到戶口所在地的派出所辦理即可,一般當天就可以辦理結束。
條件四、集體戶申請變更戶主的
變更程序:由單位或鎮(街道)向戶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出,一般要等幾天才能辦理成功。
㈡ 戶口本戶主有什麼權利
戶口本戶主,只是說明這個人是這一戶人家的主要代表,是這一戶人家對外聯系的代表,其他沒有什麼特殊權利,但是如果這戶人家發生了意外事故,追究事故責任時,那戶主就是第一責任人。如有事故要處理,這戶主就是這人家處理事情的合理代表人。
戶口本作用:
1、辦理結婚證,離婚證等婚姻登記手續,需要當事人戶口本。
2、購房或賣房,需要當事人出具戶口本。
3、證明親屬關系,辦理繼承,贈與等需要戶口本。
4、孩子建檔,辦理出生證明,落戶,入托,上學,等需要戶口本。
5、有的招工入職,需要戶口本。
拓展資料:
居民戶口簿是我國公民的重要證件,用於登記住戶人員的姓名、籍貫、出生年月日、具體職業等內容的簿冊。在上學、結婚、領取護照、以及辦理很多重要事情時均需使用。
注意事項:
一、居民戶口簿具有證明公民身份狀況以及家庭成員間相互關系的法律效力,是戶口登記機關進行戶籍調查、核對的主要依據。戶口登記機關工作人員進行戶籍調查、核對時,戶主或本戶成員應主動交驗居民戶口簿。
二、戶主對居民戶口簿應妥善保管,嚴禁私自塗改、轉讓、出借。如有遺失,須立即報告戶口登記機關。
三、居民戶口簿登記權屬於戶口登記機關,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簿上作任何記載。
四、本戶如有人員增減或者登記事項發生變動,應持居民戶口簿到戶口登記機關申報登記。
五、全戶遷出戶口管轄區的,應向戶口登記機關繳銷居民戶口簿。
㈢ 戶口簿會有什麼法律效力
戶口簿,是指登記住戶人員姓名、籍貫、出生年月日等內容的薄冊,全面反映住戶人口個人身份、親屬關系、法定住址等人口基本信息的基本戶政文書,也算是中國特色的人口管理體系吧,當需要額外證明一個人家庭背景的時候,或者涉及到家庭相關的法律問題的時候,需要用到。
居民戶口簿具有證明公民身份狀況以及家庭成員間相互關系的法律效力,是戶口登記機關進行戶籍調查、核對的主要依據。
㈣ 戶口本的戶主有什麼權利和義務
社會是以家族為細胞,因此戶口登記中都是以一個家庭,即一個「戶」為基數來登記的,這個「戶」中的一個主要的家族成員即為戶主。
一個「戶」中,成員和「戶主」在法律上的權利都是一致,沒有特別的權利。
戶口本的戶主的權力,就是你作為一戶之主有作為這一戶在這個小區的發言權、代表這一戶的簽字權等等,義務這一戶出現戶籍上人員變更、每年的選舉、每戶需要在小區繳納的物業費用等,戶主必須有義務配合執行和繳納。
(4)戶主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一、居民戶口簿具有證明公民身份狀況以及家庭成員間相互關系的法律效力,是戶口登記機關進行戶籍調查、核對的主要依據。戶口登記機關工作人員進行戶籍調查、核對時,戶主或本戶成員應主動交驗居民戶口簿。
二、戶主對居民戶口簿應妥善保管,嚴禁私自塗改、轉讓、出借。如有遺失,須立即報告戶口登記機關。
三、居民戶口簿登記權屬於戶口登記機關,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簿上作任何記載。
四、本戶如有人員增減或者登記事項發生變動,應持居民戶口簿到戶口登記機關申報登記。
五、全戶遷出戶口管轄區的,應向戶口登記機關繳銷居民戶口簿。
填寫說明
常住人口登記表和居民戶口簿填寫說明
一、常住人口登記表和居民戶口簿應使用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字填寫,民族自治地區可使用本民族的文字或選用一種當地通用的民族文字填寫。
二、常住人口登記表和居民戶口簿可用計算機填寫,也可用手工填寫。凡用手工填寫的,應使用黑色或藍黑色墨水鋼筆書寫,字跡要清楚、工整,不得塗改。
三、填寫內容相同的,要將內容都寫上,不得以「同上」或其他符號代替。
四、有關登記項目的填寫
常住人口登記表的填寫
1.戶別——分「家庭戶」和「集體戶」。以家庭關系為主的公民居住一處共同生活的或單身居住獨立生活的填「家庭戶」;相互之間不存在家庭關系的居住在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寺廟等單位集體宿舍的公民,填「集體戶」。
2.戶主姓名----填寫戶口登記立戶的戶主姓名。戶主應由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擔任。
3.與戶主關系——本人是戶主的,填寫「戶主」。戶內其他人員按本人與戶主的血親或姻親關系等寫明具體稱謂。具體排列順序為:戶主,戶主的配偶,戶主的子女,戶主的孫女,戶主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戶主的兄弟、姊妹,戶主的旁系親屬和其他親屬等。
4.姓名——填寫本人姓名的全稱。少數民族和被批准入籍的公民,可依照本民族或原籍國家的習慣取名,但應在本欄中填寫用漢字譯寫的姓名。如本人要求填寫本民族文字和外文姓名的,可同時在本欄中填寫。
棄嬰,可由收養人或收養機構按照上述原則為其取名。
5.性別——填寫「男」或「女」。
6.曾用名——填寫本人過去正式使用過的姓名。
7.民族——用國家認定的民族的名稱填寫全稱。本人是什麼民族就填寫什麼民族。新生嬰兒填寫父母的民族,如父母不是同一民族的,其民族成份由父母商定,選填其中一方的民族。棄嬰,民族成份不能確定的,應按照收養人的民族成份填寫或由收養機構確定一個民族。外國人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如本人的民族成份與我國某一民族相同,就填寫某一民族,如「朝鮮族」;沒有相同民族的,本人是什麼民族就填寫什麼民族,但應在民族名稱後加註「入籍」二字,如「烏克蘭(入籍)」。
8.出生日期——按照公歷,用阿拉伯數字填寫本人出生的具體時間,如「1992年6月27日8時20分」。本人只記得農歷日期的,須換算成公歷後填寫。
棄嬰,如果出生日期不詳,應由本人或收養機構確定一個日期。
9.監護人——新生嬰兒申報出生登記以及16周歲以下的公民補建常住人口登記表時,戶口登記機關應為其填寫或補填父親、母親等監護人的姓名。
棄嬰,應填寫收養人姓名或收養機構名稱。
10、監護關系——按監護人與新生嬰兒及16周歲以下公民的血親關系或收養關系寫明具體稱謂,如「父親」、「母親」等。
社會福利機構收養的棄嬰,此欄不填。
11、出生地——填寫本人出生的實際地點,城市填至區或不設區的市,農村鎮至鄉、鎮,但須冠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名稱或通用簡稱。如「山東省煙台市福山區」、「河南省鄧州市」。
棄嬰,如果出生地不詳應以發現地或收養人、收養機構所在地作為其出生地。
12、公民出生證簽發日期——用阿拉伯數字填寫公安機關簽發公民出生征的具體日期(從頒發公民出生證之日起填寫)。
13.住址——填寫本戶常住戶口所在地住所的詳細地址。住址前須冠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名稱或通用簡稱,如「北京市朝陽區勁松二區206樓2單元308號」。集體戶口須填住所的詳細地址名稱,不能寫單位名稱。如北京汽車製造廠某職工住該單位集體宿舍,其住址應為「北京市朝陽區延田西里7號樓2門301號」,不能寫成「北京汽車製造廠宿舍7號樓2門301號」。對省會市或自治區首府所轄范圍的住址登記,可不在住址前冠以省、自治區的名稱或通用簡稱。
14.本市(縣)其他住址——填寫本人常住戶口所在地以外的本市、縣其他住所的詳細地址。
15.籍貫——填寫本人祖父的居住地。城市填至區或不設區的市,農村填至縣,但須冠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又稱或通用簡稱。
棄嬰,如果籍貫不詳,應將收養人籍或收養機構所在地作為其籍貫。
外國人經批准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填寫其入籍前所在國家的名稱。
16.宗教信仰——信仰什麼宗教就填寫什麼宗教的名稱,如佛教、道教、天主教等,不信仰宗教的不填。
17.公民身份證件編號——填寫戶口登記機關為公民編定的個人身份證件編號。
18.居民身份證簽發日期——填寫公安機關簽發居民身份證的具體日期,如「1990.11.05」。
19.文化程度——依據國家正式承認的學歷等級,按本人現有學歷根據學歷證書填寫。如「研究生」、「大學本科」、「大學專科」、「中專(中技)」、「高中」』、「初中」、「小學」畢業(肄業)等等。
正在學校讀書的學生填「上大學」、「上小學」等。
12周歲或12周歲以上未受過學校教育但能認識字的,其中認識500字以下的填「不識字」,農村認識500—1500字、城市認識500--2000字的填寫「識字很少」。已達到脫盲水平,或讀完六年制四年級、五年制三年級的,應根據縣級教育部門頒發的脫盲證填寫「小學」。
對有學位的人的文化程序,應按其獲得學位前的文化程度填寫,如在大學畢業後獲得學士學位的,其文化程序應填「大學」。
20.婚姻狀況——根據本人的情況,已結婚的填「有配偶」,結婚後配偶死亡的填「喪偶」,結婚後離婚的填「離婚」,離婚後再婚的填「有配偶」,未婚的不填。
21.兵役狀況——按本人情況填寫。系退出現役的,填「退出現役」;服預備役的,據情填「士兵預備役」或「軍官預備役」;未服兵役的不填。
22.身高——16周歲以上公民按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填寫本人登記時的身體高度,如「170厘米」。
23.血型——根據本人的血液類型,分別填寫O、A、B、AB或衛生部門規定的其他血液類型。
24.職業——填寫本人所在的行業、做的具體工作,工人、農民、個體商人、知識分子、管理、兵役、公共服務、綜合服務。
第一產業,農林牧副漁勞動者,職業填「糧農」、「棉農」、「菜農」、豬農、豆農、「漁民」、「牧民」等。
第二產業,生產工人、運輸工人,職業應填具體崗位,如「鉗工、汽車司機」等。
㈤ 什麼是戶主,戶主的法律效力是什麼
戶主權實際上是一種家長權。
現代社會家長權的嬗變
楊 戩
(河南大學 教務處, 河南 開封 475001)
內 容 摘 要:家長,作為現代社會基本細胞——家庭的代表,對家庭的穩定和有序起著重要的作用,如何確定家長的權利對現代家庭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通過對家長權的演變過程的分析,說明起源於羅馬法上的家長權在社會經濟、生活等各方面條件都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是以如何的樣態存在,並就我國民法典中家長權的制度設計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 鍵 詞: 家長權 懲戒權 親屬會議
一、家長權的源起及發達
家長權,乃是作為一家之長應有之權利。欲准確理解家長權的意義,必先科學界定家庭之內涵。當前對家庭的概念有著相當混亂的認識,以至造成了許多誤解。首先,應當清楚的認識到,家有兩種不同的意義:一種是與政治機制和國家權力相關聯的家,我們稱之為政治家庭或社會家庭;另一種是我們經常理解的現代意義上的家庭,稱之為自然家庭。就第一種含義而言,家是作為國家權力的一種延伸及擴展。國家出現之後,最高政治機關並不是對個人直接發施號令,而是通過某些中介團體行使其權力,如諸侯和城邦(即使在今天,國家權利也是層層下達,不過中介的形式不同而已),而家就是這種團體鏈條中最基礎的一環。它肩負的重要使命就是作為社會的基層組織,維護社會秩序的正常運作。第二種意義上的家庭才是我們現代所談到的家庭,此類家庭乃是人類為共同生活之必要而組成,以彌補單個個體應對社會生活變動之不足,二是為了社會秩序的穩定。毋庸置疑,在古代社會,第一種意義上的家庭即政治家庭佔了統治地位,自然家庭幾無可立足之地,東西方社會的發展史都有力的證明了這一點。在羅馬時代,家就是靠宗親關系這條紐帶而將親屬聯合在一起的人的團體,而且往往是單純權利聯合,其結構和功能,就是一人對他人行使管理的權力,以實現比維護單個家庭的秩序更高的宗旨。就我國而言,從氏族社會開始,個人就是整個氏族的一分子,氏族建立的基礎就是血緣關系和宗法制度,個人就沒有獨立的人格,乃是整個團體的分支。氏族瓦解後,逐漸形成了以家長為本位的封建大家庭制度,個人甚至某個自然家庭均從屬某一宗族或分族,根本沒有獨立之地位。這時的自然家庭宛如依附於政治家庭羽翼下的稚鳥,不能獨立且隨時都有性命之憂。
在社會家庭處於統治地位,家庭的宗旨在於更高的秩序的情況下,必然要求家的管理模式類似於國家組織,有一定的集權,這樣家才可能完成此一歷史使命。單個家庭必須服從某一個人的權力、品格和權威,於是簡章自然就產生了。家長就是管理家庭之人,羅馬法上稱之為家父,我國稱之為族長。由於此時的家庭又社會目的和維護公共秩序的職能,家長權也就是類似於行政管理權的「權力」,是一種帶有強制性的支配權。無論是家庭成員的內部關系還是和其他人的外部關系,家長都享有崇高的主宰權,而國家也尊重有時甚至故意維持這種權力。特別是在歷史變動時期(如我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還需要尋求家族權力的支持。在羅馬法上,這一點也是十分明顯的,以至於「整個真正的羅馬時代,羅馬私法就是家父或家長的法」,[1](P115)這一時期,家長權是極為廣泛和強大的,甚至在整個家族內類似於「皇權」,主要表現在:
1.家庭財產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家長對於整個家庭的財產擁有絕對的所有權,他是家庭財產的唯一主體,可以隨心所欲的處置整個家庭財產。財產是家庭相對獨立與國家的基礎,也是家長絕對主宰權的基礎,國家要想通過家庭貫徹其權力,必須尊重家長對整個家庭財產的所有權和處分權。這種權利的范圍相當廣泛,不但包括日常的一切用度、花銷,收款放債,甚至死者遺產的繼承處分,也概莫能外。當然,家長對於財產的權力並不絕對排除家庭成員偶然的財產權,如羅馬法中的「特有產」,我國封建社會中也存在單個家庭成員擁有自己的財產的情況。但這些財產相對於家長權力下的財產,僅佔有極少的數量。
2.對於家屬人身的控制權。家長是整個家庭的行政長官兼法官,首先,對於家屬的行為,家長可以決定,如是否可以外出經商,從事何種職業等。甚至婚姻大事,也要由父母決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正反映了這種嚴格限制。其次,對於家屬所犯的過錯,家長有無限的懲戒權,可以用任何方式加以懲罰,包括採用監禁、肉刑甚至死刑。出租、出賣家屬、子女的行為也時常有之,這在羅馬法上表現的尤為突出。家長權的實行也受到限制,但這只是個別的情況。
3.對於家庭僕役的權力。家長對於僕役(奴隸)更是擁有全部生殺奪的大權,甚至在早期奴隸只是會說話的動物,根本沒有任何權利可言。
另外,羅馬法上的家長還擁有訴權,即代替家屬成員提起訴訟的權利。
從上面的這些權力可以看出,古代社會的家長權囊括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無所不及,家長權在此達到了它的頂峰。
二、當代家長權的發展狀況
隨著社會文明的演進,家長權發展到今天,已逐漸失去往日的輝煌。日常生活中已很少再見到古代家庭式的大家庭,自然家庭則逐漸取而代之占據了主導地位,家長權也隨之漸次削弱。究其原因,乃社會生活之變遷,使古代社會的大家庭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家庭不再是作為公權利的重要一環,而是為了共同生活之必要目的。然則社會的發展有其延續性,社會生活之變化,也非一日之功,家長權雖然削弱,當前社會仍有其存在之土壤,社會發展某方面仍然需要家長權的支撐。因此,家長權之立法,在當今社會仍屬必要。當前各國關於家長權的立法主要有:
《瑞士民法典》第二編第九章為「家屬共同生活」。其中第二節規定了家長權,「共同生活的成員,依照法律或約定或習慣有家長時,其家長有家長權,所有的血親、姻親或依契約受僱傭的人或因類似關系而與家庭共同生活的人,均需服從家長權」[2]。家長制定家規,支配親屬,同時保護家屬身體上、精神上的利益。可見,瑞士有關家長權之規定,乃是以家庭共同生活之目的為本位,從其對家長義務的規定可以明顯看出。
日本舊民法(1890)人事編第13章規定了「戶主及家屬」;明治民法(1896)第四編第2章「戶主及家庭」中規定了戶主的權利。依其規定,家是戶主所統轄的親屬團體,家長對家屬有相當大的權利。如:戶主有家屬入家、去家、轉家之同意權;戶主有變更時,舊戶主之家屬及親屬為新戶主之家屬;家屬之婚姻或收養之同意權等。依上所述,可知戶主權利極大。這主要是因為二戰前的日本親屬法由於受封建影響較大,採取了家長權本位的立法,互助支配其家庭成員並掌握家庭的全部財產。但是,這些制度明顯違背了平等自由的精神,同時也違背了現行日本憲法第24條的規定。所以,二戰之後日本對第四編做了較大修改,也逐漸採取了共同生活為本位的立法。
韓國現行的民法也類似於日本舊民法的固定,其民法第四編第2章固定了「戶主與家族」。其家的意義雖然屬現代社會的家,但是其家長權仍帶有過去公權的性質痕跡,如分家強制權,居所指定權,入家及去家同意權等,[3]戶主的權利也相當的大,但總體上來說,還沒有脫離私法規范的范圍。韓國民法中的一些制度如長子繼承製等雖然不同於日本舊民法,但性質與其相同,隨著日本這部分立法的修改,韓國民法上關於家長權的規定也就成了傳統意義色彩最強的一個。
我國是封建社會經歷時間較長的國家,因此,我國家庭的立法也較注重家之公權。清末變法以來,沈家本起草的第一部民法典草案中第四編第二章第2節就規定了家長及家屬。1925年的民國民法典草案也有家長及家屬的規定。台灣現行民法典規定,「家是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之生活團體」(1122條),規定了家務之管理(1125條)和家長應盡之義務(1126條),家長命令家屬分離權(1128條)。可見,我國台灣地區的家之規定也是以共同生活為本位,家長之權利也相對較小。大陸現行的民事法律規定中並沒有家長權方面的明確規定,筆者以為,應當加入這些內容。
綜觀上述各國立法,現代家長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家長共同財產的管理權。對於財產的管理權依然存在,因為家庭必然有公共財產,必須有一個有權威的人管理。但現代家庭的管理權與古代社會截然不同,家長不再擁有完全的所有權和隨意的處理權,只是一定限度內為了整個家庭的利益而管理財產的權利。2、對家屬特別是晚輩的人身管理權。這一權利主要是為了家屬更好的生活、發展而對其進行的管理,包括一定限度的懲戒(如父母對子女的管教)和約束權。另外還包括對雇傭人員的管理權,雇員一般是由於某種和約關糸受雇於家庭,在家庭中從事某種勞務的人,他們雖然不是家庭成員,但和家庭成員一樣共同生活在家這個小團體中,所以,涉及到家庭的某些方面,他們也要服從家長的管理。3、居所指定權。家長與家屬為共同生活,必有安身立命之所,一般來說,家長可有指定居所的權利。4、分家析產時財產的處分權。當一個多子女的家庭分為幾個獨立的家庭時,家長應對家庭的財產在分割時有一定的處分權。當然這種對分家時財產的處分權應當收到很大的限制,特別是在個人權利勃興的今天,家庭成員對自己的財產都有絕對的權利。5、在有家屬會議的地方,家長還有提議召開家屬會議及相關的權利,家屬會議也是適應大家族的情形需要產生的一種議事方式。
應當注意的是,當代家長仍有相當的權利,但與古代家庭相比,已不具有公法上的權利,僅為私法上的權利,並且領域也大大的縮小。同時,家長也不只享有權利,還肩負一定的義務。如為家庭之共同生活、為了家屬集體利益的謹慎義務;對未成年人、禁治產人的監護義務;對家屬的撫養義務;對財產的妥善保管義務等。這時的家長權雖然依舊存在,但已經是落日之餘輝了。
三、家長權的演變趨勢及我國的制度設計
自古至今,就社會演變的過程而言,是由龐大的家族、氏族制度進而到大家族制度,進而到小家庭,乃至個人主義。就個人對社會對家庭而言,乃從義務本位到權利本位,到崇尚人的自由與發展。因此,家庭的變化也就從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的社會型家庭進而轉化為為共同生活之目的的自然家庭。從羅馬法的發展可以看出,這一趨勢是逐漸加強和明朗的。在有利於自然家庭的發展的新的社會經濟、人文環境下,自然家庭中的維護兩性見的關系、繁衍和教育關系等逐漸壓倒了社會家庭中為了作為國家權利環節的家庭諸關系,這也是社會發展、變遷的必然結果。
我國從清末以來,西學東漸,個人自由及平等思想也逐漸深入人心,家族式下的家庭也逐漸解體,當代雖仍然規定了家,卻是以夫妻子女共同生活為核心的家庭,家中之諸關系,也遠非昔比。適應這一大趨勢,家長權的演變乃是逐漸弱化,從羅馬法中類似於「皇權」的家長權到當今的衰退,正是這一趨勢的進程。甚至,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筆者以為,家長權將趨於消亡,即從當前而言,當代各國規定的諸權利,雖有家長權之名,已無家長權之實,在本質上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家庭的家長權是基於共同生活之目的而規定的,家長及家屬已處於法律上完全平等的地位,諸如財產管理權等權利,與其說是權利,毋寧說是義務,其對財產的管理、家屬的懲戒,是為了整個家庭共同繁榮發展的目的,而較少為個人福祉考慮。因此,可以這樣說,社會之演進之過程即為家長權消亡之過程。
但是,家長權之消亡,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當前情況之下,家長權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前面已有論述。因此我國當前民法典的制定也可以考慮適當加入家長權的有關規定,關於具體的設計,筆者有如下淺見:
1.首先應當明白,我國家長權之立法,不宜集中規定。我國民法通則當中有關於人身權的規定,其他如繼承法等法典也對家庭有部分規定,也就是說已經形成了這也既成事實,照顧這一現實情況,仍應當將家長權分散規定。
2.對於家長的成為上宜採用戶主。我們平常生活中稱之的家長,是一般生活意義上的,而非法律意義上的。當前我國戶口登記及婚姻方面的立法,均將一家之主稱為戶主,而沒有採用家長這一概念。其原因主要為當前家庭有逐漸縮小之趨勢,仍採用家長已有不便,且用戶主會更適合現代文明的需要,故應採用戶主。日本學者滋賀秀三先生對中國農村家長家庭狀況的考察也印證了這一點。另外,關於戶主的確認問題,並無大礙,原來之社會都是以男性為戶主,隨著現代文明的發達,女性也逐漸走向社會,因此,當前戶主男女均可。但在現實生活中畢竟男性在生理上佔有優勢,比女性更能對社會生活之各種挑戰,所以戶主仍以男性居多。
3.戶主權利的具體規定。在當前戶主權利的具體規定上,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並結合各國立法,筆者認為應當規定這幾種權利:首先是戶主對家庭享有日常生活和管理權,戶主身為一家之主,為了家庭生活的有序和對外交往的需要,應當對整個家庭享有日常生活的管理權,如果不這樣,整個家庭就會處於一種混亂的狀態,對家庭成員也是不利的,因此,戶主一定限定內管理家庭事務的權利是不可缺少的。其次,戶主應當有懲戒權。所謂懲戒權就是指戶主對家庭成員(現在一般是晚輩,確切的說是子女)的管理、教育權利。子女由於年齡幼小,智力尚不成熟,平時做事難免會有出格或有損家庭或自己利益之事,這時,為了維護家庭的利益和子女本人的利益,家長可對其實施一定的教育懲罰的權利 。但必須注意,懲戒權的實行必須要注意一定的限度,否則,就可能性造成對子女人身權的侵犯。另外還有就是,鑒於當前工作我國立法上很少有懲戒權這一說,可以考慮對這一權利用親權的形式加以規定。最後,還應當規定戶主的居所指定權,就是戶主為整個家庭指定居所的權利。當代社會上之家庭,其居所大都是隨家庭的主要支撐者即戶主的居住而變動的,這主要是考慮到戶主一般對於整個家庭來說有重要意義,家庭成員都要依賴之。
4.關於親屬會議。親屬會議就是一個家庭為了保護親屬的利益或其他特定事項的處理而由所親屬組成的會議。親屬會議一般為臨時機關,但也有是常設機關的。羅馬法上已經有親屬會議的規定,其目的在於防止親權的濫用。以後法、德、意各國均有規定。我國古代也有類似親屬會議的規定,如親族會等。作為一家之長的,戶主一般在親屬會議上享有較大的權利。可以提議召開家屬會議,可以否決家屬會議的決定等。但筆者以為,當前我國戶主權和有關規定不宜再規定家屬會議。因為隨著家庭規模和縮小,以前那種大的家族式的議事方式將不復存在,家庭有什麼事情也不用再動用所有家屬來決定,家族會議也就成了多餘。誠然,在我國農村還存在此類大家族議事的方式,但其中涉及到的問題多是依據家族習慣來解決的,因此,也不必在法律上確認親屬會議。
行文至此,筆者關於家長權的認識及我國家長權的立法方式已基本表述清楚,但仍需說明的是,家庭是一個復雜的組織體,其關系也是復雜的,還涉及到倫理等方面的許多問題,單靠法律的一些規定是不能完全解決家庭方面 的問題的,還有道德等許多約束,家長權也要受到諸多方面的制約,所以,必須在實踐中逐步的完善各項制度,才能更好地使家庭這個社會細胞運作的更好,更有序。
㈥ 「戶口本」上的「戶主」有什麼實際的作用
1、居民戶口簿具有證明公民身份狀況以及家庭成員間相互關系的法律效力,是戶口登記機關進行戶籍調查、核對的主要依據。戶口登記機關工作人員進行戶籍調查、核對時,戶主或本戶成員應主動交驗居民戶口簿。
2、戶主對居民戶口簿應妥善保管,嚴禁私自塗改、轉讓、出借。如有遺失,須立即報告戶口登記機關。
3、居民戶口簿登記權屬於戶口登記機關,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簿上作任何記載。
4、本戶如有人員增減或者登記事項發生變動,應持居民戶口簿到戶口登記機關申報登記。
5、全戶遷出戶口管轄區的,應向戶口登記機關繳銷居民戶口簿。
㈦ 戶主和房主的權利
戶主是一家的主人(戶囗本上有寫),而房主是房子的主人(擁有房產證的人)。房子的產權以房產證上的登記為准。房產的所有權即佔有、使用、收益、處置等等的權利全歸於房主。而且,物權具有排他性。你擁有的上述權利任何人不得干涉。
㈧ 請問戶主的權利包括什麼
戶主即一戶之主,是一個社會單元(家庭戶)的負責人或權益代表人。戶口本的戶主的權利,就是作為一戶之主代表這一戶在相應范圍的代表權,具有發言權,表決權,利益關連的處理權,以及維護家庭權益的代表權和抗對抗辨權等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第五條對戶口登記及何謂戶主是如下界定的:戶口登記以戶為單位。同主管人共同居住一處的立為一戶,以主管人為戶主。單身居住的自立一戶,以本人為戶主。戶主負責按照本條例的規定申報戶口登記。
(8)戶主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戶口本戶主,只是說明這人是這一戶人家的主要代表,是這一戶人家對外聯系的代表,其他沒有什麼特殊權利。但是萬一這戶人家發生了意外事故,追究事故責任時,那戶主就是第一責任人。如有事故要處理,這戶主就是這人家處理事情的合理代表人。
居民戶口簿具有證明公民身份狀況以及家庭成員間相互關系的法律效力,是戶口登記機關進行戶籍調查、核對的主要依據。戶口登記機關工作人員進行戶籍調查、核對時,戶主或本戶成員應主動交驗居民戶口簿。
㈨ 老戶主簽訂的協議對新戶主是否有法律效力
老戶主簽訂的房屋租賃協議若沒有到期,即使新戶主依法獲得了房屋產權,原租賃協議依然有效。這在法律上叫「買賣不破租賃」。
買賣不破租賃,即在租賃關系存續期間,即使所有權人將租賃物讓與他人,對租賃關系也不產生任何影響,買受人不能以其已成為租賃物的所有人為由否認原租賃關系的存在並要求承租人返還租賃物。
《民通意見》119條規定,私有房屋在租賃期內,因買賣、贈與或者繼承發生房屋產權轉移的,原合同對租賃人和新房主繼續有效!
《合同法》第229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
㈩ 戶口薄戶主有什麼權利
戶口本的戶主的權力,就是你作為一戶之主有作為這一戶在這個小區的發言權、代表這一戶的簽字權等等。戶口本只是人口管理工作中的一個具體做法。
出現戶籍上人員變更、每年的選舉、每戶需要在小區繳納的物業費用等等,戶主必須有義務配合執行和繳納。只是在判斷「戶」中成員的一些共性時,可以參照「戶主」,比如農村還是城鎮。
社會是以家族為細胞,因此戶口登記中都是以一個家庭,即一個「戶」為基數來登記的,這個「戶」中的一個主要的家族成員即為戶主。因此,一個「戶」中,成員和「戶主」在法律上的權利都是一致,沒有特別的權利。
(10)戶主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戶口薄的使用
1、居民戶口簿具有證明公民身份狀況以及家庭成員間相互關系的法律效力,是戶口登記機關進行戶籍調查、核對的主要依據。戶口登記機關工作人員進行戶籍調查、核對時,戶主或本戶成員應主動交驗居民戶口簿。
2、戶主對居民戶口簿應妥善保管,嚴禁私自塗改、轉讓、出借。如有遺失,須立即報告戶口登記機關。
3、居民戶口簿登記權屬於戶口登記機關,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簿上作任何記載。
4、本戶如有人員增減或者登記事項發生變動,應持居民戶口簿到戶口登記機關申報登記。
5、全戶遷出戶口管轄區的,應向戶口登記機關繳銷居民戶口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