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和人治的界限
1. 什麼是法制,什麼是人制,區別在哪裡。
人制和法制 區別:
①兩者基礎不同。人治建立在個人專斷與獨裁基礎上,而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
②兩者特點不同。人治呈現出隨意性、多變性的弊端,造成社會的不穩定。而法治具有統一性、穩定性、權威性的特點,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能有效地制裁違法行為,保證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
③二者體現的原則不同。人治體現不平等的原則,而法治體現平等的原則。 歷史上對法治與人治的三次爭論與三種不同理解 :
(一)三次爭論 :
儒法之爭:這是第一次爭論,儒家主張人治(或德治、禮治),而法家則主張依靠法治,提倡「法、術、勢」;
2.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之爭:這是第二次爭論,其中柏拉圖提倡「哲學王」治國,即提倡人治,而亞里士多德則主張法治。
3. 17~18世紀資產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之爭:這是第三次爭論,其中資產階級主張民主和法治,而封建地主階級則主張人治與專制。
(二)三種理解 :
第一次爭論引起第一種理解,即「治理國家主要依靠什麼,是法律還是道德?」
(1)總觀點:人治論認為國家由具有高尚道德的明君賢臣通過道德感化來治理;法治論認為國家由主權者通過法律來治理。
(2)在中國古代,儒家(人治論者)將天、道德、權力溶為一體,強調以德取天下,以德治理天下;而法家則主張主要應由掌權者通過強制性法律來治理,提出「務法不務德」。
(3)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主張賢人政治,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法治優於人治」、「多數人之治優於一人之治」,並且在自己的《法律篇》中第一次提出並解釋了「法治」一詞。
2. 第二次爭論引起第二種理解,即「對人的行為應採取一般性指引還是採取具體性指引」 (1)總觀點:人治論認為應對每個人採取個別的、特殊的指引;而法治論認為應對所有人採取一般的、共同的指引。
(2)在中國古代,法家盡管也提到了法的規范性,但是總體上來說中國古代儒法兩家並未就此問題展開論述。
(3)古希臘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在這一問題上的觀點:柏拉圖認為法律是硬性條文,不可能對社會事務的處理做到面面俱到,法律不可能規定出適合於每一個人的特殊情況的法律條文,所以必須依靠「哲學王」利用技術來管理社會。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是可以克服人的弱點的,法律上是眾人之治,因而它更應該適用於大多數人,因而它必然具有原則性、普遍性,同時為適用於具體情況,可以通過修改法律,解釋法律,授權法官造法等方式來克服法的原則性帶來的局限性。
3. 第三次爭論引起第三種理解,即「政治制度上應實行民主還是專制?」
(1)總觀點:法治論認為應該主張民主、實行共和政體,而人治論認為應該主張君主,實行專政。
(2)主要出現在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一些先進思想家反封建專制時所提出的思想和政治綱領中。
(3)在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爭論中,也有反映,但在中國古代儒法兩家的爭論中並末出現,因為這兩家在政治制度上都維護君主制或君主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