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大隊宣傳法律知識
㈠ 急求城管執法相關法律法規知識
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簡稱城管執法)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執法依據是1996年頒布的《行政處罰法》、以及各城市頒布的地方性法規。職責:對市容環境衛生、城市規劃管理(無證違法建設處罰)、道路交通秩序(例如處罰攤販違法佔路)、工商行政管理(無照經營處罰)、市政管理、公用事業管理、城市節水管理、停車管理、園林綠化管理、環境保護管理、施工現場管理(含拆遷工地管理)、城市河湖管理、黑車、黑導游等城市管理的各方面進行綜合行政執法,其中的城市市容市貌、佔道擺攤、亂搭亂建等影響市容的現象整頓治理由於經常引發社會矛盾而引起媒體關注和熱點報道。
因為城管執法涉及許多領域,因此相關法律法規也較多,另外各省市城管管理職能也有一些不同,各地出台了一些《條例》、《規定》、《實施細則》,這些往往是城管執法主要依據。
主要的相關法律法規包括:《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 、《國家賠償法》 以及各地涉及環境衛生、市容、市政等與城管職責相關《條例》。
㈡ 什麼組織向人們宣傳法律知識
依據法律規定,宣傳法律的職能部門是各地司法局,當然,法院、檢察院、其他政府行政部門也都有宣傳法律的義務。
㈢ 涉及城市管理方面法律法規知識有哪些
國家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中華人回民答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 。國務院行政法規: ·《城市綠化管理條例》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國務院關於修改〈物業管理條例〉的決定》 ·《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 ·《城市道路管理條例》 省市地方性法規(各個地方法規有些區別,下面列舉武漢市相關規定): ·武漢市突發事件預警和應急信息發布與傳播辦法(試行) ·湖北省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及傳播管理辦法 ·武漢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 ·《武漢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 ·《武漢市住宅區物業管理條例(2004年)》 行政規章:·武漢市景觀燈光設施建設和管理辦法 ·武漢市道路橋梁融雪防凍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試行) ·《武漢市控制和查處違法建設辦法》 ·《武漢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燃氣管理辦法》
㈣ 城管知識進校園手抄報
日前,梧桐街道園區城管分隊與中山路小學新居民班級,開展了一次城管法律知識進校園活動。
城管隊員通過向學生發放宣傳小冊子、播放城管宣傳片、城管法律知識講解、有獎知識競答、現場提問等形式,向學生宣傳城市管理中的各項法律法規。學生們踴躍舉手發言,討論如何從自身做起,為城市管理出一份力。例如,不吃無證攤販上的燒烤小吃,不利用公共設施曬掛衣物,不佔用城市道路等。
通過該活動,學生們樹立起城市管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身邊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為營造一個健康、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爭做城市管理的小主人。同時,因為該班級同學大多居住在梧桐街道農民小區內,居住環境較差,通過該活動,讓學生向家人、親戚宣傳城管法律知識,自動糾正違法違章行為,改變農民新村「臟亂差」現象,共同營造美好家園。
㈤ 急求城管執法大隊所考的法律專業知識,請高手發到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我只知道城管有條例·你去查下你所在的城市·的有關條例···我在石家莊 我們這的叫做《石家莊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 》 因為不是法所以每個城市的都不大一樣·不過也不會差到哪去
㈥ 如何做好城管工作
淺談怎樣做好城管工作
一座城市,三分靠建設,七分靠管理。筆者認為要抓好城市管理,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文明執法,程序執法。文明,是人類的進步標簽,也是我們每一個管理者必備的素質要求。執法過程中如果不文明,缺乏人性化考慮,忽視被管理者的需求,僅強調流動商販對城市秩序的破壞,而不關心他們的生存就業的迫切性,就很容易導致暴力抗法事件的發生。只有文明執法,以理服人,教育為主,處罰為輔,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才能讓被管理者真心的接受你的建議,服從你的管理。
二要加強城管執法輿論宣傳。基於城市管理工作的復雜性和廣泛性,沒有現成的經驗可用,只能在摸索中前進。可想而知,如果僅靠一支人數有限的城管隊伍來完成好,顯然是不夠的。我們一定要搞好城市管理的輿論宣傳工作,以此提高人民對城管工作的認知度,讓更多的人來理解、支持和參與城管工作。
三要疏堵結合,打造和諧城管。一般說來,從事流動商販的人,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一技之長,缺少資金的弱勢人群。如果我們在執法過程中一律對他們進行「堵」與「罰」,少數人就很容易走極端,暴力抗法也就不足為怪了。所以說比起「堵」來,執法過程中的「疏」,就顯得更為重要。這一點上,韓國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他們把城管執法區域劃分為三塊:絕對禁止區域,限定經營范圍區域和引導區域。這樣就把打擊、沒收轉化為監督為主,打擊為輔,變「堵」為「疏」,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政府和民眾之間的矛盾。
㈦ 城管執法局要學什麼法律知識
㈧ 城管法律知識宣傳月的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對此有什麼好的建議
這個需要您自己實際經驗而的出來的,沒有現成的。
㈨ 市容城管法律法規知識
城管是「市容城管行政執法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等政府城市管理職能部門的簡稱。城管全稱是城市管理監察部門,是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組織,它將過去由多個行政部門行使的城市管理方面的行政處罰權力,集中於一個機構行使。其法律依據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16條規定,國務院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其行政法規依據是:國務院《關於貫徹實施〈行政處罰法〉的通知》進一步明確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做好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的試點工作,結合本地方實際提出調整行政處罰權的意見,報國務院批准後施行。常用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雜訊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行政處罰法》,《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城市道路管理條例》,《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城市出租汽車管理辦法》等等,以及龐雜的地方法律法規,如:《北京市市容環境衛生條例》,《北京市出租汽車管理條例》,《北京市張掛標語張貼宣傳品管理規定》,《北京市養犬管理規定》等。
㈩ 城管能對發傳單的人進行怎樣的處罰
未經允許發傳單違反了城市管理的相關條例,城管有權責令其糾正違法行為、採取補救措施外,可以並處警告、罰款。具體處罰標准因地而異。
如果對於人民政府所做出的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處罰部門向上一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
第三十四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者,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委託的單位除責令其糾正違法行為、採取補救措施外,可以並處警告、罰款:
(一)隨地吐痰、便溺,亂扔果皮、紙屑和煙頭等廢棄物的;
(二)在城市建築物、設施以及樹木上塗寫、刻畫或者未經批准張掛、張貼宣傳品等的;
(三)在城市人民政府規定的街道的臨街建築物的陽台和窗外,堆放、吊掛有礙市容的物品的;
(四)不按規定的時間、地點、方式,傾倒垃圾、糞便的;
(五)不履行衛生責任區清掃保潔義務或者不按規定清運、處理垃圾和糞便的;
(六)運輸液體、散裝貨物不作密封、包紮、覆蓋,造成泄漏、遺撒的;
(七)臨街工地不設置護欄或者不作遮擋、停工場地不及時整理並作必要覆蓋或者竣工後不及時清理和平整場地,影響市容和環境衛生的。
(10)城管大隊宣傳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二十三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擾亂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秩序,致使工作、生產、營業、醫療、教學、科研不能正常進行,尚未造成嚴重損失的;
(二)擾亂車站、港口、碼頭、機場、商場、公園、展覽館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的;
(三)擾亂公共汽車、電車、火車、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四)非法攔截或者強登、扒乘機動車、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響交通工具正常行駛的;
(五)破壞依法進行的選舉秩序的。 聚眾實施前款行為的,對首要分子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第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照本法申請行政復議:
(一)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
(二)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行政強制措施決定不服的;
(三)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變更、中止、撤銷的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合法的經營自主權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變更或者廢止農業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徵收財物、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八)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或者申請行政機關審批、登記有關事項,行政機關沒有依法辦理的;
(九)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受教育權利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沒有依法履行的;
(十)申請行政機關依法發放撫恤金、社會保險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費,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放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第十三條
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對省、自治區人民政府依法設立的派出機關所屬的縣級地方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該派出機關申請行政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