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稅收法律效力原則
Ⅰ 簡述現代稅收的原則,並解釋各自又包含什麼內容
兩大原則:效率和公平.
效率是指政府征稅應盡可能保持稅收對市場機制運行的「中性」影響,使稅收的超額負擔最小化.
公平原則包括兩項內容:一是根據受益原則分配稅收負擔.該原則強調納稅人的稅收負擔的大小,應根據個人從政府提供的服務中所享受到的利益的多少來確定.二是根據納稅能力原則分配稅收負擔.該原則要求根據納稅能力來確定稅收總額在社會成員之間分配的比例.根據納稅能力,稅收公平包括橫線公平和縱向公平兩方面的含義.
Ⅱ 簡述稅收法定原則的內涵
所謂稅收法定原則,是指由立法者決定全部稅收問題的稅法基本原則,即如果沒有相應法律作前提,政府則不能征稅,公民也沒有納稅的義務。稅收主體必須依且僅依法律的規定征稅;納稅主體必須依且僅依法律的規定納稅,稅收法定原則是稅法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原則。它肇始於英國,現已為當今各國所公認,其基本精神在各國憲法或稅法中都有體現。其具體內容包括三個部分:稅種法定、稅收要素法定、程序法定。中國憲法、稅收徵收管理法中都有稅收法定原則的要求,在即將制定的稅收基本法中亦應明確規定。
Ⅲ 簡述稅收法定原則
所謂稅收法定主義原則,是指由立法者決定全部稅收問題的稅法基本專原則,即如果沒有相應法屬律作前提,國家則不能征稅,公民也沒有納稅的義務。「這一意義上的稅法律主義正是現代法治主義在課稅、征稅上的體現」。它要求稅法的規定應當確定和明確。該原則的作用在於:一方面使經濟生活具有法的穩定性,另一方面使經濟生活具有法的可預見性,以充分保障公民的財產權益。
Ⅳ 稅法的適用原則有哪些
1、法律優位原則;稅收法律的效力高於稅收行政法規的效力,稅收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稅收行政規章效力;
2、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新法實施後,對新法實施之前人們的行為不得適用新法,而只能沿用舊法 ;
3、新法優於舊法原則;新法、舊法對同一事項有不同規定時,新法的效力優於舊法;
4、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對同一事項兩部法律分別訂有一般和特別規定時,特別規定的效力高於一般規定的效力(打破了稅法效力等級的限制);
5、實體從舊,程序從新 ; 實體法不具備溯及力,而程序法在特定條件下具備一定溯及力 ;
6、程序優於實體原則 ; 在稅收爭訟發生時,程序法優於實體法,以保證國家課稅權的實現。
(4)簡述稅收法律效力原則擴展閱讀
稅法適用原則的作用
在於使法律規定具體化的過程中,提供方向性的指導,判定稅法之間的相互關系,合理解決法律沖突與糾紛,保障法的順利實現,以達到稅法認可的各項稅收政策目標,維護稅收征納雙方的合法權益。
稅法適用原則並不違背稅法基本原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稅法基本原則,是稅法基本原則的具體化。但是與其相比,稅法適用原則含有更多的法律技術性准則,更為具體化。
稅法應當依據哪些適用原則,多數國家的稅法中並沒有集中明確規定,而是散布在有關法律條款中。少數國家的稅法中規定的稅法適用原則更強調其實用性,與學理上的稅法適用原則相差較遠。
Ⅳ 稅收原則包括哪些
稅收原則亦稱"稅制原則"。指導一國稅制建立、發展和制定稅收政策的准則或規范。綜合各派思想,一般認為稅收原則應當包括:①稅收財政原則。在保證國家的財政需要的同時,要兼顧納稅人的負擔能力,處理好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②公平稅負原則。以公正、平等為目標,通過稅收調節,實現合理負擔,鼓勵平等競爭。③稅收效率原則。以增進資源有效配置、提高經濟效率為目標, 體現國家產業政策,充分發揮稅收對經濟增長的激勵作用。④稅務行政原則。要求稅法簡明易懂,征管簡便嚴密;節時省費。⑤稅收主權原則。保障國家獨立自主的征稅權力,維護本國的合法權益。
Ⅵ 論述我國稅法的分類
稅法體系中按各稅法的立法目的、征稅對象、許可權劃分、適用范圍、職能作用的不同,可分為不同類型的稅法。
(一)按照稅法的基本內容和效力的不同,可分為稅收基本法和稅收普通法。
稅收基本法是稅法體系的主體和核心,在稅法體系中起著稅收母法的作用。其基本內容一般包括:稅收制度的性質、稅務管理機構、稅收立法與管理許可權、納稅人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稅收徵收范圍(稅種)等。我國目前還沒有制定統一的稅收基本法,隨著我國稅收法制建設的發展和完善將研究制定稅收基本法。稅收普通法是根據稅收基本法的原則。對稅收基本法規定的事項分別立法實施的法律。如個人所得稅法、稅收徵收管理法等。
(二)按照稅法的職能作用的不同,可分為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
稅收實體法主要是指確定稅種立法,具體規定各稅種的徵收對象、徵收范圍、稅目、稅率、納稅地點等。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就屬於稅收實體法。稅收程序法是指稅務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稅收管理法、納稅程序法、發票管理法、稅務機關組織法、稅務爭議處理法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以下簡稱《稅收徵收管理法》)就屬於稅收程序法。
(三)按照稅法徵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四種:
1.對流轉額課稅的稅法。主要包括增值稅、營業稅、消贊稅、關稅等稅法。這類稅法的特點是與商品生產、流通、消費有密切聯系。對什麼商品征稅,稅率多高,對商品經濟活動都有直接的影響。易於發揮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
2.對所得額課稅的稅法。主要包括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稅法。其特點是可以直接調節納稅人收入,發揮其公平稅負、調整分配關系的作用。
3.對財產、行為課稅的稅法。主要是對財產的價值或某種行為課稅。包括房產稅、印花稅等稅法。
4.對自然資源課稅的稅法。主要是為保護和合理使用國家自然資源而課征的稅。我國現行的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稅種均屬於資源課稅的范疇。
(四)按照主權國家行使稅收管轄權的不同,可分為國內稅法、國際稅法、外國稅法等。
國內稅法一般是按照屬人或屬地原則,規定一個國家的內部稅收制度。國際稅法是指國家間形成的稅收制度,主要包括雙邊或多邊國家間的稅收協定、條約和國際慣例等。外國稅法是指外國各個國家制定的稅收制度。
(五)按照稅收收入歸屬和徵收管轄許可權的不同,可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與地方共享稅。
中央稅屬於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由國家稅務局徵收管理如消費稅、關稅等為中央稅。地方稅屬於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由地方稅務局徵收管理,如城市維護建設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為地方稅。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屬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收入,目前主要由國家稅務局徵收管理,如增值稅。
當前,除個別小稅種地方有立法權外,其餘稅種的立法權均屬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