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識個人隱私權
『壹』 個人隱私的法律定義及范圍
在法律上規定,個人隱私是指個人生理、心理以及社會交往過程中的秘密。(個人獨特的生理特點、心理活動、日記、電話、信件以及在自己在住宅里從事的個人活動等)。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項人格權隱私權的內容主要有:
1、公民享有姓名權、肖像權、住址、住宅電話、身體肌膚形態的秘密,未經許可,不可以刺探、公開或傳播。
2、公民的個人活動,尤其是在住宅內的活動不受監視、窺視、攝影、錄像,但依法監視居住者除外。
3、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入、窺視或騷擾。
4、公民的性生活不受他人干擾、干預、窺視、調查或公開。
5、公民的儲蓄、財產狀況不受非法調查或公布,但依法需要公布財產狀況者除外。
6、公民的通信、日記和其他私人文件不受刺探或非法公開,公民的個人數據不受非法搜集、傳輸、處理、利用。
7、公民的社會關系,不受非法調查或公開。
8、公民的檔案材料,不得非法公開或擴大知曉范圍。
9、不得非法向社會公開公民過去的或現在純屬個人的情況,如多次失戀、被強奸等,不得進行搜集或公開。
10、公民的任何其他屬於私人內容的個人數據,不可非法搜集、傳輸、處理利用。
(1)法律知識個人隱私權擴展閱讀:
侵犯隱私權的行為有: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個人隱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隱私權
『貳』 關於隱私權的法律
隱私權的法律規定根據2021年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法律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條
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一)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
(二)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
(三)拍攝、窺視、竊聽、公開他人的私密活動;
(四)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
(五)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叄』 列舉幾種侵犯個人隱私權的現象有哪些
隱私權是一種基本人格權利。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的隱私是否向他人公開以及公開的人群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
在我國現行法律中,關於隱私權的明確規定只是在《侵權責任》第二條進行了確立,但關於隱私權的保護卻體現在了《民法通則》、《憲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侵權責任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中。
隱私權有如下法律特徵:
1、隱私權的主體只能是公民即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尤其是企業法人的秘密(實際上即商業秘密)。商業秘密不具有隱私所具有的有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本質屬性。
2、隱私權的客體包括個人活動、個人信息和個人領域。
3、隱私權的保護范圍受公共利益的限制。
侵犯隱私權的行為的主要表現形式:
根據國情和社情,下列行為可歸入侵犯隱私權范疇: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隱私的情況。
『肆』 個人隱私權有什麼權利
隱私的范圍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
一、自然人的住宅不受侵擾。
二、自然人的生活安寧受法律保護。
三、自然人、法人的通訊秘密受法律保護。
四、禁止以開拆他人信件等方式侵害自然人或法人的通訊秘密。收集、儲存、公布涉及自然人的隱私資料,應當徵得本人同意,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五通常意義下的個人信息指的是自然人個體所應該擁有的,能夠直接或間接的識別本人的特定資料所反映出的內容。而我們享有我們的這些個人信息不受侵犯的權利。比如,您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電話號碼、家庭背景等等和您人身密切相關的信息。目前我國立法上沒有針對保護公民個人信息不受侵犯的單獨立法。
六、只有針對一些特定情形下的個別保護,比如刑法上有侵犯公民通訊自由罪、民法上有保護公民個人隱私的相關規定等。
七、不能把公民的個人信息權利等同於隱私,個人的理解,公民的個人信息權大於公民隱私權的包含范圍。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在求職過程中,我們的電話號碼、身高體重等信息一定會被用人單位查看到,他們的查看並不違法,也不存在侵權。但是我們的個人隱私,除非是法律強制規定,否則任何人都沒有查看的權利。
『伍』 個人隱私權是大概指什麼范疇
隱私的范圍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
『陸』 個人隱私權的相關法律
隱私權:
人格權的一種。又稱私生活秘密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對自己的個人秘密和個人私生活進行支配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2009年制定的《侵權責任法》正式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加以保護。
其內容:1.個人生活安寧權 2.個人生活情報秘密權 3.個人通訊秘密權 4.個人隱私利用權
侵害隱私權的主要情形:干涉監視私人活動,破壞他人生活安寧;非法調查竊取個人生活情報;擅自公開他人隱私;非法利用他人隱私。
『柒』 在線法律知識求助。關於隱私權
這還真夠不上侵犯隱私權。你可以發動全校住宿生在你說的那塊透明玻璃上貼上「保障自身合法權利」諸如此類的海報紙。
學校若真的態度強硬,要麼你們團結一致對抗學校;要麼發微博引圍觀,給學校輿論壓力。
『捌』 關於隱私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隱私權的法律規定如下:
一、《憲法》
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第三十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二、《刑法》
第二百四十五條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第二百五十二條 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五十三條 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犯前款罪而竊取財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 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上述信息,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
三、《民法通則》
第一百條 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四、《侵權責任法》
在我國現行法律中,只有《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講民事權益范圍中包括了隱私權
根據我國國情及國外有關資料,下列行為可歸入侵犯隱私權范疇: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證號碼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11、未經他人許可,私自公開他人的秘密。
五、《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三十九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
對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檢查;
或者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代為開拆、查閱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拆、查閱。
(8)法律知識個人隱私權擴展閱讀:
隱私權的司法解釋:
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
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因撰寫、發表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人民法院應根據不同情況處理:
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文章反映的問題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使他人名譽受到侵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隱私權。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隱私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