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學校同意的就業協議不發生法律效力
Ⅰ 簽完就業協議15天了,沒交給學校,會有什麼後果啊
沒什麼後果,三方協議給學校的那一份,一般學校都會玩命找你要,因為那也是統計學校就業率的根據之一,對你沒什麼影響,反而對學校很重要,不找你要你就不給也沒什麼。
我們發的就業協議都是學校就業辦事處早就蓋好章的,所以沒有失效的可能。。。也就是說我們學校發的是三份只缺少我們自己和用人單位信息的協議,你們應該也這樣吧
Ⅱ 畢業生就業協議的問題
我覺得沒有什麼影響,你認識A單位,也就不存在違約的問題,你畢業之後去B單位就是了。你可以當作是你去過A單位,但是馬上就辭職了,是不是?
Ⅲ 關於公司就業合同方面問題
這屬於試用期,維權比較困難。
Ⅳ 畢業生就業協議書如果用人單位已蓋章而學校未蓋章,該協議生效嗎用不用交違約金呢
l、違約責任及畢業生違約的後果
《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一經畢業生、用人單位、學校簽署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否則違約方應向權利受損方支付協議條款所規定的違約金,從實際情況來看,就業違約多為畢業生違約。
畢業生違約,除本人應承擔違約責任、支付違約金外,往往還會造成其他不良的後果,主要表現在:
(1)用人單位花人力、物力財力,參加人才交流會等,做了大量工作,錄用人員的後期工作已考慮、安排,一旦違約,一切工作付之東流,全得另起爐灶,造成工作被動。
(2)用人單位往往將畢業生違約當成是學校管理不嚴,影響學校和用人單位長期合作關系,由於對學校懷疑,以後可能不會再到學校挑選畢業生。現在買方市場競爭激烈,沒有需求,也就沒有畢業生的就業。隨著高校擴招,畢業生將成培增加,學校作為簽字方之一不會為極個別人的利益影響到明年乃至今後就業工作的整體利益和聲譽。
(3)對其他畢業生有影響。一個單位,你不去,別人可以去,用人單位不錄用你,完全可錄用別人,錄用你,就不能錄用其他畢業生,日後違約,當初想去的畢業生也不一定能補缺,造成信息浪費。高校大學生應是講誠信、講法制的踐行者, 因此學校再次強調畢業生在簽約過程中要做到慎重選擇,認真履約。
2、對違約畢業生的處理規定
"違約"特指"三方簽約",學校強調畢業生要講誠信、講法治、認真履約。但畢業生一旦違約必須承擔違約責任,在徵得用人單位同意並交納違約金後才可重新簽約。畢業生違約時,必須辦理完畢與原簽約單位的解約手續(有原簽約單位的書面退函,交納完畢違約金),然後將原協議書上交還招生就業工作處,並換取新的協議書
二、需要注意的問題
就業協議書主要兩個作用,一是規范公司和學生的行為。二是戶口、轉檔用。而實際上第二個作用才是主要的作用。如果單位不能解決戶口,實際上就沒有權利簽就業協議書,如果簽了,只會讓學生浪費申報戶口的機會!!
更大的麻煩是:提出不給你辦戶口卻要和你簽就業協議書的要求的單位,往往是對應屆畢業生就業制度一無所知。
Ⅳ 就業協議書沒蓋學校章,能生效嗎
只要單位和你簽字蓋章就自動生效了!違約金的話,那要看你具體協議書上面是否有填寫違約金這一項,有的話,那應該就要交違約金,除非學校不追究,這個屬於你和學校協商的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Ⅵ 就業協議單位蓋章,但學校未蓋,算不算生效
你好!
協議是要用人單位和學校雙方簽字才能生效的,如果有一方未簽字或加蓋公章,那麼該協議就沒有法律效力,協議內容無法約束雙方。你也不存在
違約行為
,不用承擔
違約責任
。
但是像你這種情況,我建議你最好要和學校解釋清楚,免得到時候學校老師找你麻煩。
祝你好運!
Ⅶ 關於就業協議書生效問題
(1)未經蓋章或簽字的協議是不成立的。
(2)《合同法》第三十二條,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
(3)從合同法第33條可見,盡管合同或協議可以用口頭或書面等形式,但是一旦採用書面的形式以達成合意的,需有蓋章或簽字才能確認是雙方的最終合意,合同才能成立。
(4)不能因為「同意」確實是某個單位或某個部門的經辦人員親筆就確認是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否則就無法保障正常的交易秩序及安全,增加交易成本。何以確認「同意」是何人所寫?如何確認是否用人單位或學校的意思表示?這些,都是畢業生無法回答的;但是當用人單位希望主張合同成立時,卻輕而易舉指出是我單位員工某某人,代表我單位簽署的,我單位予以認可。---這對合同雙方中的其中一方來說也是很不公平的。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Ⅷ 就業協議書雙方簽字了,就是沒有學校簽字,協議書在我的手裡,不想去那個單位了,算違約么
學生和單位雙方簽字就算生效,學校只是鑒證方。因此你這種情況算違約。
Ⅸ 什麼情況下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省外和省內)
就業協議是《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的簡稱,又叫三方協議。它是明確畢業生、用人單位、學校三方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權利和義務的書面表現形式,能解決應屆畢業生戶籍、檔案、保險、公積金等一系列相關問題。協議在畢業生到單位報到、用人單位正式接收後自行終止。就業協議一般由國家教育部或各省、市、自治區就業主管部門統一製表。 就業協議的訂立 (一)訂立的原則:是指三方在訂立就業協議時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 1、主體合法原則 就業協議流程圖 簽訂就業協議的當事人必具備合法的主體資格。 對畢業生而言,就是必須要取得畢業資格,如果學生在派遣時未取得畢業資格,用人單位可以不予接收而無須承擔法律責任。對用人單位而言,用人單位必須具有從事各項經營或管理活動的能力,單位應有錄用畢業生計劃和錄用自主權,否則畢業生可解除協議而無須承擔違約責任。 對高校而言,高校根據用人單位的要求如實介紹畢業生的在校表現,也應如實將所掌握的用人單位的信息發布給畢業生。高校是畢業生就業協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平等協商原則: 就業協議的三方在簽訂就業協議時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學校也不得採用行政手段要求畢業生到指定單位就業(不包括有特殊情況的畢業生),用人單位亦不應在簽訂就業協議時要求畢業生交納過高數額的風險金、保證金。三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應是一致的。除協議書規定內容外,三方如有其他約定事項可在協議書"備注"內容中加以補充確定。 (二)訂立的步驟 就業協議的訂立一般要經過兩個步驟,即要約和承諾。 1、要約 畢業生持學校統一印製的就業推薦表或復印件參加各地供需洽談會(人才市場),進行雙向選擇,或向各用人單位寄發書面材料,應視為要約邀請,用人單位收到畢業生材料,對畢業生進行考察後,表示同意接收並將回執寄到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部門或畢業生來人,應為要約。 2、承諾 畢業生收到用人單位回執或通過其他方式得到用人單位答復後,從中作出選擇並到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部門領取就業協議書,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即為承諾。由於畢業生就業工作比較繁瑣,比較具體,有時很難明確分為要約和承諾兩個步驟。比如:有的畢業生參加公務員考試,達到面試線後,到用人單位參加面試、體檢,用人單位也對畢業生進政審、閱檔,表示同意接收,在這種情況下,畢業生應與該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而不應再選擇其他單位。又如,用人單位到學校挑選畢業生,畢業生自己主動報名,經學校積極推薦,用人單位也表示同意接收,但要回到單位後再正式發函簽協議,在這種情況下,畢業生也應安心等待與用人單位簽約,而不能出爾反爾,以未正式簽協議為由,置學校信譽於不顧,在這過程中與其他單位簽約,這樣也浪費了其他畢業生的就業機會。 (三)簽訂就業協議的程序 1、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達成協議並在就在協議書上簽名蓋章,用人單位應在協議書上註明可以接收畢業生檔案的名稱和地址。 2、用人單位上級主管部門批准蓋章。 3、用人單位必須在與畢業生簽訂協議書起的十個工作日內將協議書送學校畢業生就業的工作部門。 4、學校同意蓋章,並及時將協議書反饋用人單位。無效協議 無效協議是指欠缺就業協議的有效要件或違反就業協議訂立的原則從而不發生法律效力,無效協議自訂立之日起無效。 就業協議 1、就業協議未經學校同意視為無效。如有的協議經學校審查認為對畢業生顯失公平,或違反公平競爭、公平錄用的原則,學校可不予認可。 2、採取欺騙等違法手段簽訂的就業協議無效,如用人單位未如實介紹本單位情況,根本無錄用計劃而與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無效協議產生的法律責任應由責任方承擔。就業協議的解除 為了維護就業協議書的嚴肅性和學校的聲譽,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書》後,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都應認真履行協議。倘若畢業生因特殊原因要求違約,應承擔違約責任。已簽訂《就業協議書》的畢業生,如要違約,需辦理解約手續。 1)到原簽協議書的單位辦理書面同意的解約函(蓋單位公章) 2)向招生就業辦提出書面申請(闡明解約理由),並附上單位及上級人事主管部門審核同意的解約函,交招生就業辦。 3)招生就業辦根據有關規定審批換發新的《就業協議書》 就業協議的解除分為單方解除和三方解除。 單方解除,包括單方擅自解除和單方依法或依協議解除。單方擅自解除協議。屬違約行為,解約方應對另二方承擔違約責任。單方依法或依協議解除,是指一方解除就業協議有法律上的或協議上的依據,如學生未取得畢業資格,用人單位有權單方解除就業協議,畢業生錄用之後,可解除就業協議,或依協議規定,畢業生未通過用人單位所在地組織的公務員考試,用人單位有權解除協議,此類單方解除,解除方無須對另二方承擔法律責任。 三方解除是指畢業生、用人單位、學校三方經協商一致,消滅原訂立的協議,使協議不發生法律效力。此類解除因是三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一致的體現,三方均不承擔法律責任,三方解除應在就業計劃上報主管部門之前進行,如就業派遣計劃下達後三方解除,還須經主管部門批准辦理調整改派。違約責任及畢業生違約的後果 就業協議書一經畢業生、用人單位、學校簽署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否則違約方應向權利受損方支付協議條款所規定的違約金,從實際情況來看,就業違約多為畢業生違約。 畢業生違約,除本人應承擔違約責任,支付違約金外。往往還會造成其他不良的後果,主要表現在:1、就用人單位而言,用人單位往往為錄用一畢業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的甚至對畢業生將要從事的具體工作也有所安排。同時畢業生就業工作時間相對比較集中,一旦畢業生因某種原因違約,勢必使用人單位的錄用工作付之東流,用人單位若另起爐灶,選擇其他畢業生,在時間上也不允許。從而給用人單位工作造成被動。2、就學校而言,用人單位往往將畢業生違約行為認為是學校的行為,從而影響學校和用人單位的長期合作關系。用人單位由於畢業生存在違約現象,而對學校的推薦工作表示懷疑。從歷年上情況來看,一旦畢業生違約,該用人單位在幾年之內不願到學校來挑選畢業生。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用人單位需求就是畢業生擇業成功的前提,如此下去,必定影響今後學校的畢業生就業工作。同時影響學校就業計劃方案的制定和上報,並影響學校的正常派遣工作。3、就其他畢業生而言,用人單位到校挑選畢業生,一旦與某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就不可能再錄用其他畢業生。若日後該畢業生違約,有些當初希望到該用人單位工作的其他畢業生由於錄用時間等原因,也無法補缺,造成就業信息的浪費,影響其他畢業生就業。因此,畢業生在就業過程應慎重選擇,認真履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