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律責任和義務是什麼
『壹』 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有哪些
您好,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如下:
一、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了行政法律、法規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由於教育法具有行政法的性質,所以,行政法律責任是違反教育法的一種最主要的法律責任形式。
行政處罰是指GJXZ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組織或個人進行的行政制裁。行政處罰的種類有很多,根據1998年GJ教委發布的《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的規定,教育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有10種:(1)警告;(2)罰款;(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頒發、印製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及其他學業證書;(4)撤消違法舉辦的學校和教育機構;(5)取消頒發學歷、學位和其他學業證書的資格;(6)撤消教師資格;(7)停考、停止申請認定資格;(8)責令停止招生;(9)吊銷辦學許可證;(10)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行政處分是由GJGG或企事業單位對其所屬人員予以的懲戒措施。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和開除。
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針對的主體不同,行政處罰可以針對所有違反行政法規的公民和組織,而行政處分針對違反行政法規的體制內人員,如學校的直接負責人,學校的教師等。
二、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所承擔的法律後果。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GJ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是公民和法人。典型的民事違法行為就是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
三、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刑事違法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追究教育刑事法律責任是國家對違反教育法的行為人最為嚴厲的法律制裁。
以上就是對問題的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貳』 分別從教育法律責任的承擔類型有哪些
教育法規定的,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較多,按不同的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一、根據違法行為性質的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為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責任。
1、行政責任:由於教育法就其性質而言,主要是調整教育行政關系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因而具有行政法的屬性,故其所規定的法律責任主要是行政法律責任。
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行政處分,它是國家行政機關依照行政隸屬關系對有輕微違法失職行為的國家工作人員所實施的懲罰措施,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另外一種方式是行政處罰,它是享有行政處罰權的主體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但尚不夠刑事處罰的個人或組織所實施的懲罰措施。在教育領域,教育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頒發、印製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及其他學業證書;撤銷違法舉辦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取消頒發學歷、學位和其他學業證書的資格;撤銷教育資格,停考、停止申請認定資格;責令停止招生;吊銷辦學許可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教育行政處罰。
2、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而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上的民事責任是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破壞了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依法承擔的民事責任,是一種以財產為主要內容的責任。在義務教育方面,應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的行為有:(1)侵佔、破壞學校的場地房屋和設備的;(2)侮辱、毆打教師、學生的;(3)體罰學生的;(4)將學校校舍、場地出租、出讓或者移作他用、妨礙義務教育實施。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3、刑事責任:指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 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的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同時觸犯了刑法,達到犯罪的程度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有以下6種:(1)侵佔、剋扣、挪用義務教育經費;(2)擾亂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教學秩序,情節嚴重的:(3)侵佔或者破壞學校校舍、場地和設備情節嚴重的;(4)侮辱、毆打教師、學生情節嚴重的;(5)體罰學生情節嚴重的;(6)玩忽職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師生傷亡事故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法律責任往往表現為給予行為人以刑事制裁,即人民法院依法對犯罪人運用刑罰。
我國刑法規定的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類。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三種。
二、按照違法主體的不同,教育法規定的法律責任又可分為:
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是指承擔教育法律責任對象。根據教育法的規定,根據可能成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
1、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國家行政機關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2、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3、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學校、校長、教師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4、就學學生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5、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6、其他負有遵守教育法義務的公民和法人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其中各主體的不同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體法律責任形式在相關的教育法律、法規中都有明確規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叄』 簡述教育法律權利和義務的關系
1.權利和義務是抄統一的
2.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權利就有義務,有義務就有權利;每個公民既是權利的享有者,也義務的承擔者。不能只享有權利不履行義務,也不能只履行義務而不享有權利。
3.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權利的實現需要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確保權力的實現,公民正確的行使權力,忠誠的履行義務,做出貢獻,國家才能更加富強,愛能提供更好的條件來保障公民權利。
4.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相互結合的。
『肆』 教育法律責任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學校的教育法律責任
一、學校的教育法律責任概述
(一)學校法律責任含義和種類
1.學校教育回法答律責任含義
學校教育法律責任是指學校因實施了違反教育法的行為,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應當承擔的否定性法律後果。所謂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法學上又稱「第二性義務」,即加於違法的法律關系主體的直接強制性義務,包括受制裁、強制和給予補救。這是國家運用法律制裁的方式對規避教育法定義務、超越教育法定權利界限或濫用權利的違法行為所作的法律上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是國家強制矯正違法者的違法行為,從而補救受到侵害眨憧梢允砸幌隆
『伍』 責任和義務是什麼
責任是分內應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擔應當承擔的任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好應當做好的工作。責任感是衡量一個人精神素質的重要指標。責任和自由是對應的概念,責任事實上--雖然不是時間上--以自由為前提,而自由只能存在於責任之中。責任是唯獨存在於上帝和鄰舍的約束中的人的自由。
負責任的人在自身的自由中行動。除了他的行為和他本人以外,再沒有別的能夠支持他,減輕他的負擔,這個事實就是自由的證據。負責任的行動發生在義務中,這義務給予他自由,給予他完全的自由。同時,負責任的行動完全發生在相對性的區域內,發生在無數視角里,每一種特定的現象都在其中出現。
『陸』 父母教育孩子責任和義務有哪些
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
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禁止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
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
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柒』 教育法和義務教育法有什麼區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務教育法是專門規定義務教育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是規定各級各類教育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包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主要區別在於前一部法律是為了保障兒童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權利,後一部主要是為了全民發展教育提供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是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全民族素質,根據憲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是為了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是中國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教的根本大法。
法律修訂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修訂。
根據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五部法律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等五部法律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捌』 教育法律責任的四個構成要件之間是什麼關系
新義務教育法,指明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這個根本方向。明確了義務教育承擔內實施素質教育的重容大使命歸來,義務教育免費的本質,進一步完善了義務教育的管理體制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障受教育者的平等權利,規范義務教育的辦學行為。
『玖』 學生的教育法律義務主要是什麼
.遵守法律、法規的義務
2.養成良好品德的義務3.努力學習的義務4.遵守學校管理制度的義務
『拾』 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主要內容是什麼
學校教育法律責任的內容
學校實施違法行為是其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但並不是各種違法行為都承擔相同的法律後果。教育法根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法律地位和違法行為的性質,規定了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主要方式。
(1)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
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由於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構成行政違法而應當承擔的否定性法律後果。根據《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等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是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2)違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責任
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學校反教育法律、法規,破壞了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或人身關系,依照法律規定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是一種以財產為主要內容的責任。我國《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對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民法通則》對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15種主要方式作了規定。
(3)違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
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的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同時觸犯了刑法,達到犯罪的程度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對某些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做了規定。追究刑事法律責任往往表現為給予行為人以刑事制裁,即人民法院依法對犯罪人運用的刑罰。
對於某一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的行為,追究法律責任的方式並不限於一種,可以在追究行政法律責任的同時,追究民事法律責任或者刑事法律責任,甚至三種形式可以並處。此外,如果當事人違反經濟合同的法律責任,則還承擔經濟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