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追究一個死人的法律責任么
⑴ 死人是否會被判刑
已經不是理論了!
1、從法律規定上刑事訴訟法第15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2、從法理上:
公民從出生至死亡時止具備法律上的訴訟權利能力、行為能力。
3、從情理上:
人死如燈滅,人死了還虐屍不是社會主義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
⑵ 如果一個人殺了人 最後他自己也死了 那麼法律會追究責任嗎
不會,《刑事訴訟法》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回追究的,應當答
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上面說的是刑事責任,民事的我不清楚
⑶ 氣死人要負法律責任嗎
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讀這個故事時,我們的思維一直定格在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和周公瑾的心胸狹窄上,從來也沒有考慮過,諸葛亮的惡意傷害與周公瑾的千古冤屈,「氣死人」真的不負法律責任嗎?
不一定不負法律責任,但也未必都負法律責任,這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
我個人認為,根據行為人者的主觀心裡狀態,可以將氣死人的行為分為四種情形:第一,行為人者主觀上沒有任何惡意,很正常的說話,因為對方自己比較激動,導致了死亡;第二,雙方在主觀上都有過錯,比如說吵架,行為人說了一些使受害人生氣的話,這些話可能只是比較輕微的話,結果卻把對方一下子氣死了;第三,行為人主觀上是惡意的,知道受害人有某種疾病不敢激動,或者心胸過於狹窄,故意找碴刺激他,讓他激動犯病,以達到懲罰他的目的;第四,行為人主觀上有殺人的故意,想通過氣人的方式謀殺他,於是設計幾個方案,最終把他氣死。對於第一種情形,因為氣人者主觀上既沒有殺人、害人的故意,客觀上也沒有實施殺人、害人的行為,因此對死者不承擔任何責任。對於第二種情形要作具體分析,雙方吵架、鬥嘴的環境、用語的激烈程度的不同,行為人承擔的責任也不同,比如說,雙方在公眾場合,氣人者用語激烈,對受害人進行侮辱、誹謗,受害人無法承受人格上的凌辱,氣絕身亡的,行為人恐怕就要負刑事責任了。如果雙方並不在公共場合,但行為人在從事不正當的行為時,與人發生爭執,並惡語傷人,使受害方氣絕身亡的,行為人要負民事賠償責任。如2000年8月的一天,天津某公民的鄰居用電鑽鑽東西,噪音特別大。因該公民的父有心臟病,其母遂前去勸阻,建議其稍停一會兒,不料這一青年不聽勸阻,反而破口大罵,該公民的父聞訊趕去,也遭其辱罵,最後竟因生氣導致心臟病突發而死亡。在本案中,行為人用電鑽鑽東西產生很大雜訊,影響了居民的休息,本身已構成侵權,再加上不聽勸阻,顯然主觀是有過錯的,而且有嚴重的侵害後果,必須要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對於第三種情形, 如果行為人主觀上為了懲治對方,採用侮辱、誹謗的方式刺激對方,造成對方死亡的,可以構成侮辱罪或者誹謗罪。如果採用其他方式刺激對方,使對方身體受到傷害的, 可以構成故意傷害罪。對於第四種情形,行為人在主觀上有殺人的故意,在客觀上實施了殺人的行為,盡管這種殺人的行為不是暴力,也沒有使用凶器,但這種行為只要能夠必然地引起被害人的死亡,應當認定該行為構成殺人罪,此刻,氣死人恐怕是要償命的。
總而言之,惡語傷人或者故意刺激他人,導致他人死亡的,並不能完全歸咎於受害人的心胸狹窄,除了受害人有過錯的以外,行為人事要負法律責任的。
⑷ 意外死人在一起的人付什麼法律責任
從審判實例來看,要求共飲者承擔責任的理由大多是「明知飲酒有害健康,仍勸人飲酒」,「明知過量飲酒有損健康,仍不加勸阻」,「共飲者沒有給予醉酒者適當的救護、救助」。那麼,判斷以上這些情形是否構成侵權需要哪些條件?
一、勸酒是否構成侵權?
這要看勸酒的具體情節。如果明知或者應知他人因身體疾病不能飲酒,或者因剛剛病癒等原因不宜飲酒,或者共飲人明確表示因酒量所限或者身體狀況等原因不能繼續飲酒,或者有其他證據足以證明某一共飲者不宜繼續飲酒,仍違背其意願強勸、力勸其共飲,就具備損害他人健康的故意或者過失。如果明知他人系機動車駕駛員或者從事其他不宜酒後從事的職業,仍勸其共飲;或者在共飲後明知共飲者准備酒後駕駛或從事其他不宜酒後從事的工作而不加勸阻,以上這些情況也都構成侵權。
另外,如果共飲者無從知道繼續勸酒具備類似即時危險性,就不宜認定共飲者的勸飲行為構成侵權。
二、共飲者有沒有勸阻他人飲酒的義務?
如果共飲者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基於公平原則,就不宜賦予同為成年人的其他共飲者「勸阻其飲酒」的義務。雖然,從人情和道德的角度來講,共飲人或者在場人可以對飲酒人進行善意提示,建議其不要過量飲酒,但這種善意提示絕不具備法律強制性。既然共飲者不具備有效制止他人飲酒的強制權能,只能對飲酒者提出善意的建議,那麼,我們很難認為共飲者具備勸阻他人繼續飲酒的義務。
三、那麼共飲者在什麼情況下,須對其他共飲者承擔救護、救助責任,這種救護、救助責任應達到怎樣的程度?
如果一個喝了酒的人說話、走路、處理事務已經失控或者出現失控的跡象,那麼,就應當認為其他共飲者明知此人已經醉酒,應當予以救助。有義務救護、救助醉酒者的人應當是在場的未飲酒或者飲酒較少且辯認、控制能力未受影響的、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能夠救護、救助醉酒者的人。
如果共飲者對其他共飲者的處置方式符合普通正常人通常的處理方式,就不宜追究其不作為的法律責任。
四、就普通正常人通常的處理方式舉例說明
比如,將一個醉酒引發疾病的人或者飲酒過程中突發嚴重身體不適的人,送往醫院、醫務所;將一個醉酒至行為完全失控的人,置於其成人親屬或者醫院或者能夠提供相應照看業務的單位或個人的掌控之下;將一個雖未完全失控但已經出現失控跡象的人,安置在一個相對安全的處所;將一個表面上沒有出現失控跡象的共飲者,送上公交車、計程車,甚至送至家門口等等,這些都可以認為是普通正常人通常的處理方式。
答案補充
2005年5月13日上午10時,袁某請張某吃飯,邀請馬某、王某作陪。11時23分,王某中途離席,袁某同事吳某趕到,參與喝酒。4人喝至下午1時許,馬某和吳某有事離開,袁某、張某又到另一桌與3名年輕人喝酒。馬某、吳某20分鍾後返回時,袁某已經喝醉,3人將其送回居住地後各自回家。下午6時30分許,袁某的親友見袁不省人事,遂撥打120急救電話。經醫院診斷,袁某系酒精中毒引發腦溢血死亡。袁某的母親和兒子以4名共飲者過量勸酒,造成袁某酒精中毒死亡為由,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
法院對該案作出一審判決,認定:袁某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明知白酒對其身體有害,依然過量飲用,最終因酒精中毒引發腦溢血死亡,對自身的死亡承擔80%的責任;4被告明知袁某有高血壓,飲酒時卻未及時勸阻,未盡到注意義務,對袁的死亡存在過錯,應按各自參與飲酒的階段,分別承擔責任;判決張某賠償16894元、馬某賠償11263元、吳某賠償5631元、王某賠償5631元
⑸ 喝酒喝死人了,在一起人的人有什麼法律責任
喝酒喝死人了,在一起人的人如果有勸酒行為的話是需要賠償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19條規定,公民由於過錯(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侵害公民身體造成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第一百零八條 債務應當清償。暫時無力償還的,經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
第一百一十條 對承擔民事責任的公民、法人需要追究行政責任的,應當追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對公民、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一百三十條 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第一百三十一條 受害人對於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
第一百三十二條 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三十三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
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
(5)會追究一個死人的法律責任么擴展閱讀:
喝酒喝死人案例:
吳某和張某是相交多年的朋友。2016年11月12日下午2點,張某的一位朋友在台州市仙居縣的一家KTV舉辦生日聚會,張某叫上了吳某一同參加。期間氣氛很好,吳某喝了幾杯啤酒。聚會結束後,一行人還不盡興,
又開車前往另一家酒店吃晚飯。途中,張某路過家中拿上了珍藏的一瓶瑪咖酒。晚餐期間,吳某又喝下不少酒。
離開酒店時,吳某有些醉醺醺,走到停車場附近突然摔倒在地。張某見狀將吳某移到車後座,卻繼續和其他人前往另一家KTV續攤,把吳某單獨留在了車上。
直到第二天凌晨兩三點,張某從KTV出來,才發現一直在後座醉酒昏睡的吳某已經沒有了呼吸。張某這才慌了,立即將吳某送往醫院,可惜為時已晚,醫生診斷吳某已經死亡。
事後, 吳某的家屬認為 ,在同一日多次聚餐飲酒過程中, 共同飲酒人明知吳某醉酒,卻沒有讓吳某得到最好的休息,沒有將吳某及時送至醫院護理醒酒,使其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而死亡,應該承擔相應責任 。
於是, 吳某家屬將當天聚餐的參與者都告上了法庭,索賠各項經濟損失的50%,即30萬余元 。
仙居法院日前審結了這起生命權糾紛案,認為張某作為飲酒邀請者,明知吳某酒後摔倒處於昏睡狀態,而沒有將吳某安全送回家或送往醫院治療,其 行為違反了對自己所邀請的朋友的必要幫助和關照義務,
應承擔一定的過失責任,酌情由張某承擔10%,賠償吳某家屬6萬余元 。 其他同飲者不承擔賠償責任 。
參考資料來源:央視財經-男子喝酒死亡,家屬把聚餐10人全告了!
⑹ 法律不追究死人什麼罪責
私人在法律上的主體已經消失,不能追究刑事責任,但如果是因為死者的民事責任,可以由繼承人繼承。繼承人在遺產范圍內承擔民事責任。
⑺ 分手死人有法律責任嗎
法律分析:分手死人是否有法律責任,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手的行為與一方死亡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的,另一方不承擔法律責任;另一方在法律上有過錯導致一方死亡的,另一方需要承擔相應民事或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⑻ 喝酒喝死人,一起的負什麼法律責任
喝酒喝死人在一起的人承擔的法律責任,需要根據情況分析:
1.強迫勸酒的人。通過故意灌酒,言語刺激性勸酒等方式強迫對方喝酒,並且在對方已經醉酒或違背其意願的情況下,依然勸酒等,此種人要對被勸飲酒者發生的任何後果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 明知對方不能喝酒或喝酒可能對對方身體造成傷害的情況下仍勸其飲酒的人,此種人要對對方因飲酒誘發的疾病以及因飲酒而發生的危害後承擔法律責任;
3.共同飲酒後未勸阻飲酒者駕車離去,這種情況下發生交通事故的,同飲者不僅要對因事故受害的對方承擔相應的責任。
4.共同飲酒後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的人,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自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己的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因此出事的共同飲酒者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5.唆使飲酒者酒後駕車的人,不但要對發生交通事故的後果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還有可能構成危險駕駛罪的共同犯罪,可能要被追究刑事責任。
6. 醉酒者喪失意志的情況下,共飲者有安全護送的義務,否則出事後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一款規定: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19條規定,公民由於過錯(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侵害公民身體造成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_
除此之外,嚴重的情況下還有可能承擔刑事責任。
⑼ 法律意義上的「死人」,需要付法律責任嗎
一、只要有民事行為能力,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未被撤銷死亡宣告期間的內行為是有效的容,殺人了就要要承擔刑事責任。
二、宣告死亡的作用主要是促成財產繼承等法律關系發生,而如果被撤銷死亡宣告的,繼承所得的財產都要返還。
民法通則
第二十三條 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
(一)下落不明滿四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二年的。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四條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
有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