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普法幹部法律知識讀後筆記
㈠ 如何開展七五普法推進法治建設
應該從以下九方面做起,進一步深化法制宣傳教育,推進全民守法。
1、落實國家機版關「誰執法權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
2、健全領導幹部帶頭學法守法、依法辦事制度。
3、推動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4、推動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
5、推動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
6、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及在全社會普遍開展憲法教育。
7、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8、切實加強法治文化設施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
9、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
㈡ 2020年七五普法:領導幹部需要掌握的十四條法冶方式
2020年七五,普通領導幹部需要拿我承諾的14條。法正方式應該是
㈢ 七五普法知識演講稿
法是什麼?《說文解字》中講,法的本意「從水」,表示法律公平如水。現代概念則認為,「法」是國家意志和社會公意相結合的產物。純粹法學派創始人凱爾森講:「法律是一種強制性的秩序」。的確,有了法律,社會才有公平和秩序,否則,我們將生活在一個極度混亂的世界裡!
有人說,每個人從搖籃到墳墓,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法律。的確,法律和我們每個人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從個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業的生產運營、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都離不開法律。法律約束著人們的行為,它給遵守者帶來諸多的「不便」,但從長遠和整體的角度來講,卻給整個社會包括遵守者本人帶來毋庸置疑的益處。正如交通公益廣告中說的那樣:「沒有紅燈的制約,便沒有綠燈的暢通。」
法律是生活的網路全書,它告訴我們處世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道。我認為,作為一個普通的公民,唯有知法才能守法,唯有讓守法成為一種習慣,社會才能更和諧,人生才能更平安!
法律首先應該被理解為是一個公約,一個關於人們在共同生活中如何進行合作、如何解決糾紛、如何建立秩序的社會公約,是一個規定公民可以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的社會公約。既然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廢法行事,那麼,即使為了追求良好的目的,即使位高權重,也不能違反法律。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是守法的典範。有一次,總理去開會,在路上,司機違反了交通規則,交警批評司機卻耽誤了總理開會的時間。同車去的幹部想和交警交涉,總理嚴厲制止說:「這怎麼行?交通規則是政府頒布的,政府總理應該帶頭遵守。總理不遵守,就是帶頭破壞制度」。直到交警放行,總理一行才離開。守法必先嚴於自律,這是一種行為操守,更是一種道德修養。
許衡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理學家。宋元之際,世道紛亂,許衡外出,因天氣炎熱,口渴難忍。路邊恰有梨樹,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許衡不摘。有人問「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哪能去摘?」那人說:「世道這樣亂,管他是誰的梨呢。」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我們國家多年的普法教育取得了累累碩果,原來很多對法律一無所知的人,如今都能運用法律來尋求一個說法,就像電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樣,普通人法律意識的覺醒當然值得欣喜,但讓守法成為一種習慣,確實還有相當漫長的道路要走。
在現實生活中,像成克傑、胡長清等腐敗分子無視黨紀國法,恣意踐踏法律,給整個社會造成極壞影響的案例,在這里我們暫且不說。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不勝枚舉的在不經意間違法的事例吧:讓未成年人進網吧是有可能被接受的,個人復印整本出版物也是理所當然的,諸如此類。再讓我們反思一下自己,每次過馬路,我們是否都走斑馬線?每次開車,我們是否都能做到不超速、不搶行?在我們很多人的思想中,遵守不遵守交通法規彷彿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這或許正是我國許多城市交通違法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而在歐洲的一些城市交通狀況非常好,少有交通違法事件發生。即便是在無人值守的交叉路口或沒有「電子眼」監控的限速路段,汽車和行人各行其道,該停停,該走走,這一切完全出於一種自覺守法的習慣。在這些國家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相比之下,我們還相當缺乏這樣的守法習慣。
其實,守法習慣,就像每天早晨要刷牙洗臉一樣,這種習慣的培養,實際上是一種心智模式的改善過程。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句經典的名言:「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在思想與命運之間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對於守法的習慣,我們也會有一個由陌生到熟悉,從不習慣到習慣,最終熟練運用的深刻體會。義大利哲學家阿奎那說:「習慣具有法律的力量。」守法的習慣,必然會改善我們的心智模式,必然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人生!當「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榮辱觀深深烙進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時候,我們的國家也必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匯溪流以成大海,積壘土方成巍峨」,讓我們共同努力吧,讓守法成為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文化,成為我們每個人的一種習慣!
文章來源於易賢網http://www.ynpxrz.com/n912144c1405.aspx
㈣ 七五普法教育讀後感
寒假期間,我看了一本叫普法教育讀本的書。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由三個主要成長環境即家庭、學校、社會為背景,圍繞未成年人教育、保護、安全自護、行為規范、犯罪預防等方面的一個個話題向我們傳授了自我保護、遠離違法犯罪的法律和生活常識。
有一天,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新聞,新聞說的是:福州市的「乞丐村」每「家」都有好幾個孩子,20多個孩子沒戶口。下午三四點的「乞丐村」出租房外冷冷清清,大多數人都去乞討了。有的孩子被關在矮小黑暗的房間里,有的孩子還不時傳出哭聲,還有一些五六歲的孩子在撿廢品。看完這個網站,我又看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於建嶸主持的救助乞討兒童公益微博。這個微博名是「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受到了廣大網民的極大關注。
我看到讀本中也有一篇跟我在網路上看到的一樣,這篇文章叫「強迫乞討要判刑」,佟老師說:「壞人把兒童作為賺錢的工具,採用恐嚇、威脅、凍餓、打罵等方式脅迫兒童乞討,甚至故意將兒童的身體打成殘疾,故意使身體裸露等,利用兒童凄慘可憐的形象博得同情進行乞討,這些不法分子對兒童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今後,如果我們有看到乞討兒童,我們要馬上拔打110電話,尋求警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