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法律知識題庫單選題
⑴ 民法單項選擇題()民事法律事實
A民事法律事實中的事件是一種客觀現象,而行為時人有意識的活動,不是一種客觀現象;
⑵ 哪裡可以下到民法學的題庫
I.考查 目 標
1.能夠比較准確地理解民法學基本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較為系統地掌握民法學的基本原理。
2.能夠理解各種基本民事權利的得喪變更,具備在具體社會關系中識別各種民事法律關系的能力,能夠准確地表述基本民事權利義務的內容。
3.具備運用民法學理論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民事法律問題的能力。
II.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鍾。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總論 約20%
物權 約14%
債權 約26%
人身權、知識產權、繼承權 約26%
民事責任 約14%
四、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 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判斷題 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簡答題 3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論述題 1小題,每小題16分,共16分
案例分析題 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3
III.考查 內 容
第一部分 總 論
一、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概念
(二)民法的調整對象
1.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
2.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
(三)我國民法的淵源和適用范圍
1.民法的淵源的概念
2.民法的淵源的種類
(1)制定法
(2)習慣法
3.民法的適用范圍
(1)時間上的適用范圍
(2)空間上的適用范圍
(3)對人的適用范圍
(四)民法的解釋方法
(五)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
1.民法基本原則的概念
2.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
(1)自願原則
(2)平等原則
(3)公平原則
(4)等價有償原則
(5)誠實信用原則
(6)禁止濫用權利的原則
二、民事法律關系
(一)民事法律關系概述
1.民事法律關系的概念
2.民事法律關系的特徵
3.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
(二)民事權利的概念與分類
1.民事權利的概念
2.民事權利的分類
(1)財產權與人身權
4
(2)支配權、請求權、形成權與抗辯權
(3)絕對權與相對權
(4)主權利與從權利
(5)原權利與救濟權
(6)既得權與期待權
(三)民事權利的保護方法
1.公力救濟
2.私力救濟
(1)自衛行為
(2)自助行為
(四)民事義務的概念與分類
(五)民事法律事實
1.民事法律事實的概念與分類
2.民事法律事實的構成
三、自然人
(一)自然人概述
1.自然人的概念
2.自然人的住所
(二)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1.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與特徵
2.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與終止
(三)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1.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與特徵
2.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類型
(1)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3)無民事行為能力
(四)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
1.宣告失蹤的條件及法律後果
2.宣告死亡的條件及法律後果
(五)監護
1.監護的概念
2.監護的設立
(1)法定監護
(2)指定監護
3.監護人
5
(1)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2)精神病人的監護人
4.監護人的職責
(六)個體工商戶的概念及其財產責任
(七)農村承包經營戶的概念及其財產責任
(八)個人合夥
1.個人合夥的概念與特徵
2.入伙與退夥
(1)入伙的概念和入伙的條件
(2)退夥的概念和退夥的原因
3.個人合夥的債務承擔
四、法人
(一)法人的概念與特徵
(二)法人的成立條件
(三)法人的分類
1.我國現行立法對法人的分類
2.學理上對法人的分類
(1)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
(2)公法人與私法人
(3)公益法人與營利法人
(四)法人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與特徵
(五)法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與特徵
(六)法人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與內容
(七)法人的變更、終止與清算
1.法人變更的情形
2.法人終止的原因
3.清算的概念和清算中止後的法律後果
五、民事法律行為
(一)民事法律行為概述
1.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與特徵
2.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
(二)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
1.單方行為、雙方行為和多方行為
2.要式行為和不要式行為
3.有償行為和無償行為
4.諾成行為和實踐行為
6
5.主行為和從行為
(三)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
1.一般成立要件
2.特殊成立要件
(四)民事法律行為的一般生效要件
1.主體合格
2.意思表示真實
3.內容合法
(五)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別生效要件
1.附條件民事法律行為
(1)附條件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
(2)所附條件的特徵
(3)所附條件的類型
2.附期限民事法律行為
(1)附期限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
(2)所附期限的特徵
(3)所附期限的類型
3.其他特別生效要件
(六)無效民事行為
1.無效民事行為的概念與特徵
2.無效民事行為的情形
(1)行為人不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所實施的民事行為
(2)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
(3)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
(七)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1.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概念與特徵
2.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情形
(1)基於重大誤解所實施的民事行為
(2)民事行為發生時顯失公平
(3)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的、未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見「合同的效力」)
(4)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見「合同的效力」)
(八)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的法律後果
六、代理
(一)代理的概念與特徵
(二)代理的類型
1.委託代理、法定代理與指定代理
7
2.直接代理與間接代理
(三)代理權的行使
1.代理人的義務
2.代理權行使的限制
(四)復代理的概念與特徵
(五)代理權消滅的原因
(六)無權代理
1.無權代理的概念
2.狹義無權代理
(1)狹義無權代理的情形
(2)狹義無權代理的法律後果
3.表見代理
(1)表見代理的概念
(2)表見代理的成立要件
(3)表見代理的法律後果
七、時效和期間
(一)時效的概念與類型
1.時效的概念
2.時效的類型
(1)訴訟時效
(2)取得時效
(二)訴訟時效
1.訴訟時效的概念
2.訴訟時效的意義
3.訴訟時效與除斥期問的區別
4.訴訟時效的種類
(1)普通訴訟時效
(2)特殊訴訟時效
5.訴訟時效的計算
(1)訴訟時效的起算
(2)訴訟時效的中止
(3)訴訟時效的中斷
(4)訴訟時效的延長
6.訴訟時效完成的效力
(三)期間
1.期間的概念和種類
8
2.期間的法律意義
3.期間的確定和計算
第二部分 物 權
一、物權概述
(一)物權的概念與特徵
(二)物權的客體——物
1.物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徵
2.物的分類及其意義
(三)物權的分類
1.所有權
2.他物權
(1)用益物權
(2)擔保物權
(四)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1.平等保護原則
2.物權法定原則
3.公示公信原則
(五)物權的變動
1.物權變動的概念
2.物權變動的類型
(1)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
(2)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
二、所有權
(一)所有權概述
1.所有權的概念與特徵
2.所有權的權能
(1)佔有
(2)使用
(3)收益
(4)處分
(二)所有權的取得與喪失
1.所有權的取得
(1)所有權的原始取得
(2)所有權的繼受取得
2.所有權的喪失
9
(三)共有
1.共有的概念與特徵
2.共有的種類
(1)按份共有
(2)共同共有
3.共有財產的管理和分割
(四)相鄰關系
1.相鄰關系的概念與特徵
2.相鄰關系的種類
3.處理相鄰關系的原則
三、用益物權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
1.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概念和特徵
2.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主要內容
(二)建設用地使用權
1.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概念和特徵
2.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出讓
3.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行使
(三)宅基地使用權
1.宅基地使用權的概念
2.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和行使
(四)地役權
1.地役權的概念和特徵
2.地役權的的主要內容
3.地役權的行使與消滅
四、擔保物權
(一)抵押權
1.抵押權的概念
2.抵押權的特徵
3.抵押權的設立
4.抵押權的實現
5.抵押人與抵押權人的權利和義務
(二)質權
1.質權的概念
2.質權的特徵
3.質權的設立
10
4.質權的實現
5.出質人與質權人的權利和義務
(三)留置權
1.留置權的概念
2.留置權的特徵
3.留置權的成立
4.留置權的實現
5.留置權人與債務人的權利和義務
第三部分 債 權
一、債的概述
(一)債的概念與特徵
(二)債的分類
1.意定之債與法定之債
2.特定物之債與種類物之債
3.簡單之債與選擇之債
4.按份之債與連帶之債
5.單一之債與多數人之債
6.主債與從債
(三)債的主要發生原因
1.合同(見「合同法」)
2.侵權行為(見「民事責任」)
3.不當得利
(1)不當得利的概念
(2)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
(3)不當得利之債的處理
4.無因管理
(1)無因管理的概念
(2)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
(3)無因管理之債的處理
(四)債的擔保
1.債的擔保的概念與特徵
2.我國《擔保法》規定的債的擔保方式
(1)保證
①保證的概念
②保證的有效條件
11
③保證的方式
④保證的效力
(2)抵押(見「擔保物權」)
(3)質押(見「擔保物權」)
(4)留置(見「擔保物權」)
(5)定金
①定金的概念
②定金的種類
③定金的效力
二、合同法總論
(一)合同法概述
1.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合同的分類
(1)單務合同與雙務合同
(2)有名合同與無名合同
(3)諾成合同與實踐合同
(4)要式合同與不要式合同
(5)為自己利益訂立的合同與為第三人利益訂立的合同
(6)主合同與從合同
3.我國《合同法》的適用范圍
(二)合同的成立
1.合同的成立要件
2.要約
3.承諾
4.合同成立的時間與地點
5.締約過失責任
(1)概念
(2)構成要件
(3)適用情形
(4)責任形式
(三)合同的效力
1.合同的生效
(1)合同生效與合同成立的區別
(2)合同生效的要件(見「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
2.效力待定合同
(1)效力待定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12
(2)效力待定合同的情形
3.無效合同
(1)無效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無效合同的情形
4.可撤銷合同
(1)可撤銷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可撤銷合同的情形
(3)撤銷權的行使
5.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的法律後果
(四)合同的內容和形式
1.合同的條款
(1)提示性條款
(2)格式條款
(3)免責條款
2.合同的形式
(五)合同的履行
1.合同履行的原則
2.合同履行的規則
3.雙務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
(1)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
(2)後履行抗辯權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
(3)不安抗辯權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
(六)合同的保全
1.合同保全的概念與特徵
2.合同保全的方式
(1)債權人的代位權的概念、成立條件、行使和效力
(2)債權人的撤銷權的概念、成立條件、行使和效力
(七)合同的變更和轉讓
1.合同變更的概念、內容與效力
2.合同的轉讓
(1)合同權利轉讓的條件與效力
(2)合同義務轉讓的條件與效力
(3)合同權利義務的概括移轉的概念與類型
(八)合同的解除
1.合同解除的概念與類型
2.合同解除的條件
13
3.合同解除權的行使與合同解除的效力
(九)合同的終止
1.清償的概念和後果
2.抵銷的概念、法定條件和後果
3.提存的概念、法定原因和後果
4.免除的概念和後果
5.混同的概念和後果
三、合同法分論
(一)買賣合同
1.買賣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出賣人與買受人的主要義務
3.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規則
4.標的物風險負擔的規則
(二)贈與合同
1.贈與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贈與人的主要義務
3.贈與合同撤銷的種類
(三)租賃合同
1.租賃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出租人與承租人的主要義務
(四)承攬合同
1.承攬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承攬人與定作人的主要義務
(五)保管合同
1.保管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保管人與寄存人的主要義務
(六)委託合同
1.委託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委託人與受託人的主要義務
第四部分 人 身 權
一、人身權概述
(一)人身權的概念與特徵
(二)人身權的分類
1.人格權
2.身份權
14
二、人格權的種類
1.生命健康權的概念與內容
2.姓名權(名稱權)的概念與內容
3.肖像權的概念與內容
4.名譽權的概念與內容
5.隱私權的概念與內容
6.榮譽權的概念與內容
第五部分 知 識 產 權
一、知識產權概述
(一)知識產權的概念與特徵
(二)知識產權的分類
1.著作權與工業產權
2.創造性智力成果權與工商業標記權
(三)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
二、著作權
(一)著作權的概念
(二)著作權的取得
1.取得著作權的實質性條件
(1)作品的概念
(2)作品的分類
2.取得著作權的程序性條件
3.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
(1)情形
(2)原因
(三)著作權的主體
1.作者與著作權人
2.特殊類型作品的著作權歸屬
(四)著作權的內容
1.著作人身權
2.著作財產權
(五)著作權的行使和限制
1.著作權的行使方式
2.著作權的限制
(1)著作權的保護期限
(2)合理使用
15
(3)法定許可使用
(4)強制許可使用
(六)鄰接權
1.鄰接權的概念
2.鄰接權的種類及其內容
(七)著作權的保護
1.侵犯著作權的行為
2.侵犯著作權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三、專利權
(一)專利權與專利法概述
(二)專利權的對象
1.發明
2.實用新型
3.外觀設計
(三)授予專利權的條件
1.授予專利權的實質性條件
(1)發明、實用新型的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
(2)外觀設計的專利保護條件
2.授予專利權的程序性條件
(四)不授予專利權的對象和原因
(五)專利權的內容
(六)專利權的行使和限制
1.專利權的行使方式
2.專利權的保護期限
3.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
(七)專利權的保護
1.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2.侵犯專利權的行為
3.侵犯專利權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四、商標權
(一)商標和商標法概述
1.商標的概念和種類
2.商標法概述
(二)商標權的取得
1.商標注冊申請人的條件
2.商標注冊的條件
16
3.商標的國內國外注冊
(三)商標權
1.商標權的基本內容
(1)商標權人的主要權利
(2)商標權人的主要義務
2.商標權的期限與注冊商標的續展
3.商標權無效與被撤銷
4.商標權終止
(四)商標權的保護
1.侵犯商標權的行為
2.侵犯商標權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3.馳名商標的保護
第六部分 繼 承 權
一、繼承製度概述
(一)繼承的概念與特徵
(二)我國繼承法的基本原則
1.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繼承權
2.繼承權男女平等
3.養老育幼
4.互諒互讓,和睦團結
(三)遺產的概念和范圍
(四)繼承權的行使與繼承權的喪失
1.繼承權的概念與特徵
2.繼承權的行使
3.繼承權的喪失
(1)繼承權喪失的原因
(2)繼承權喪失的確認
(3)繼承權喪失的後果
二、法定繼承
(一)法定繼承的概念與特徵
(二)法定繼承人的范圍與繼承順序
1.法定繼承人的范圍
2.法定繼承人的繼承順序
(三)代位繼承與轉繼承
1.代位繼承的概念和特徵
17
2.轉繼承的概念和特徵
3.代位繼承與轉繼承的區別
(四)法定繼承方式中的遺產分配原則
1.同一順序法定繼承人之間對遺產的分配
2.法定繼承人之外的遺產取得人
三、遺囑繼承
(一)遺囑繼承的概念與特徵
(二)遺囑的形式與遺囑見證人的資格
1.遺囑的概念和特徵
2.遺囑的形式
(1)公證遺囑
(2)自書遺囑
(3)代書遺囑
(4)錄音遺囑
(5)口頭遺囑
3.遺囑見證人的資格
(三)遺囑的有效條件
1.立遺囑人應具有遺囑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遺囑內容合法
4.遺囑形式合法
(四)遺囑的變更與撤銷
(五)遺贈
1.遺贈的概念與特徵
2.遺贈與遺囑繼承的區別
3.遺贈與贈與的區別
四、遺產的處理
(一)繼承的開始與遺產的保管
1.繼承開始的時間
2.遺產保管人的義務
(二)繼承和受遺贈的接受與放棄
(三)被繼承人債務的清償
1.被繼承人債務的范圍
2.被繼承人債務的清償規則
(四)遺產的分割
1.遺產分割的原則
18
2.遺產分割的辦法
(五)遺贈扶養協議
1.遺贈扶養協議的概念
2.遺贈扶養協議的特徵
3.遺贈扶養協議的效力
第七部分 民事責任
一、民事責任概述
(一)民事責任的概念與特徵
(二)民事責任的種類
1.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
2.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
3.締約過失責任(見「合同的成立」)
二、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
(一)概述
1.侵權行為的概念與分類
2.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概念與特徵
3.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
4.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
(二)一般侵權行為民事責任
1.一般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成立要件
2.一般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
(三)特殊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
1.職務侵權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和承擔責任的主體
2.產品質量不合格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和承擔責任的主體
3.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和承擔責任的主體
4.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和承擔責任的主體
5.在公共場所施工緻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和承擔責任的主體
6.建築物等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和承擔責任的主體
7.動物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承擔責任的主體和免責情形
8.被監護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承擔責任的主體和減輕責任的情形
三、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
(一)違反合同民事責任的概念與特徵
(二)違反合同民事責任的成立要件
1.違約行為
(1)預期違約
19
(2)實際違約
2.無免責事由
(三)違反合同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
1.繼續履行
2.損害賠償
3.違約金
4.定金
⑶ 民法學選擇題
11、B12、D13、D14、A15、A、B、D16、D17、D18、B、D
19、C20、C是什麼?沒有看明白但其他都不對
⑷ 民法試題
1.觀點一:從合同法理論解釋:可以理解為甲交付看車費的時候應當視為該合同的追認,回因為乙將甲的自行車答自行放入其停車場的行為是無權處分行為,而甲付款的行為則是為對乙行為的追認,所以保管合同合法有效。後根據合同法三百七十四條只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觀點二:根據侵權理論解釋,超市經營范圍內的,應當保障其經營場所的安全。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之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⑸ 民法學第一次作業(單選題)
1.情勢變更
2.繼續有效
3.所有權
4.權歸乙所有的條款無效
5.將雙方的讓與合意通知債務人
6.我國《合同法》所規定的違約金具有濃厚的補償性
7並無不當
8甲和乙
9.姓名權
10榮譽權是身份權
⑹ 法律常識試題及答案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根據以上定義,下列行為屬於共同犯罪的是:
A 甲欲殺乙,故意將裝好子彈的槍支給丙,並騙丙說是空槍,叫丙向乙瞄準恐嚇乙,結果乙中彈身亡。甲與丙構成共同犯罪
B 趙某之妻提出離婚,趙堅決反對,並與其好友高某商量對策。高某說,想辦法把她臉弄傷,讓她不能再嫁人。於是兩人合謀買了一瓶強酸裝入噴霧器內,並約定某晚一起去趙妻娘家,毀其妻的容貌。當晚,高某的小孩患急性痢疾,高失約未去,趙獨自一人毀了其妻的容貌。趙某與高某構成共同犯罪
C 甲將其依法持有的獵槍寄存乙處,某日甲至乙處。對乙講明,要用該獵槍殺丙,請乙交還獵槍,甲遂持槍殺丙。甲乙構成共同犯罪
D 張某、李某經共謀後於深夜蒙面攜帶管制刀具進入一狹窄街巷搶劫。張叫李把住街口,防止他人進來,自己深入街巷,持刀搶劫了一婦女現金3000元。張欲獨吞此款,對李講該婦女身上一分錢都沒有,李信以為真。張、李的行為屬於共同犯罪
犯罪預備:是指為了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根據以上定義,下列行為中,甲的行為屬於犯罪預備的是:
A.甲、乙、丙、丁四人預謀某晚去某超市盜竊,由甲提供一輛三輪車。屆時甲因害未去,由乙、丙、丁三人用甲提供的三輪車盜走超市的大批名貴手錶。
B.乙有仇,遂尋機報復。一天甲得知乙一人在家,便攜帶匕首向乙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只得返回家中
C.於某日攜帶匕首前往乙家,准備殺乙泄憤,途中遇聯防人員巡邏,甲深感害怕,折返家中
D.甲在樹叢中向仇人乙射擊,連開了兩槍未擊中乙,乙因害怕而求饒,甲在能繼續開槍的情況下不再開槍
這兩道題是公務員考試的真題,當時給的答案是:
第一題D 【解析】由定義可知共同犯罪必須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在主觀上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在客觀上有共同的犯罪行為。A項沒有共同的犯罪故意,B、C項沒有共同的犯罪行為。故答案為D。
第二題A 【解析】由定義可知犯罪預備的特徵是犯罪行為尚未實施。B、C、D項全為已經著手實施的犯罪,故可排除。而A項中的犯罪雖然也已經實施,但甲在其中只是起到了准備的作用,並沒有參與犯罪的實施過程。由此可知正確答案為A。
但是從法律的角度講,這個答案有待商榷。
個人認為應該是:
第一題:BD
第二題:C
A項中四人構成共同犯罪,因乙、丙、丁三人構成犯罪既遂,甲不單獨成立其他犯罪形態,即甲與其他三人一起構成犯罪既遂;B項中,甲是因其意志以外的因素而中止了犯罪,所以構成犯罪未遂;C項中,甲中止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深感害怕」,而不是「途中遇聯防人員巡邏」,即「途中遇聯防人員巡邏」並不足以阻止其繼續犯罪,所以,甲不構成犯罪未遂,而是構成犯罪預備,或者說是犯罪預備階段的犯罪中止;D項中甲已實施了犯罪行為,構成犯罪過程中的犯罪中止。
⑺ 民法學單選題
CABCB
⑻ 民法學試題
這里有兩個訴訟時效,一是借款人某丙的主債務訴訟時效;二是保證人某丁的專保證屬債務訴訟時效。「某丁和某丙約定:只有在某甲債務屆滿2年還不還款時,某丁才代為履行。」,保證債務訴訟時效,自某甲債務屆滿2年某丙還未還款時,起算保證債務的2年訴訟時效,所以,應選BD.
⑼ 急求民法學試題答案
1.代位繼承和轉繼承都是因繼承人死亡無權行使繼承權而發生的、由繼承人的繼承人行使被繼承人的財產繼承,但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
一、繼承人死亡的時間不同。代位繼承是被繼承人的繼承人先於被繼承人死亡或與被繼承人同時死亡;轉繼承是被繼承人的繼承人在繼承活動開始之後,遺產處理之前死亡。
二、繼承的內容不同。代位繼承是繼承人的子女直接參與對被繼承人遺產的分割,與其他有繼承權的人共同參與繼承活動;轉繼承的繼承只能對其法定繼承人應繼承的遺產進行分割,不能與被繼承人的其他合法繼承人共同分割被繼承人的遺產。
三、繼承人的范圍不同。代位繼承只能發生與被繼承人有直系血親或擬制血親的子女范圍內,如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且不受輩份限制,均可成為代位繼承人;轉繼承人卻不僅限於有直系血親或擬制血親的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范圍內,由於轉繼承是繼承繼承人的遺產,因此,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的子女、配偶、父母都有繼承權。
2.法人設立的結果是法人成立,但並不是任何設立行為都會導致這一結果的產生,只有按照法律規定的要求而進行的設立行為才會導致法人的成立,法人成立的條件就是指法人得以成立的要件,它包括程序要件和實質要件兩個方面.《民法通則》第37條規定:「法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依法成立;(二)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三)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經營場所;(四)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上述《民法通則》的規定將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也作為法人的條件,但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更主要地體現為法人成立後的特徵。因此,不應當認為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是法人成立的條件。 以上條件是法人成立的一般的或基本的條件,對於不同類型的法人,應當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來確定其具體條件。
3.物權的物特徵有:(1)物權的權利主體是特定的,而義務主體是不特定的;(2)物權的內容是直接支配一定的物,並排斥他人干涉;(3)物權的標的是物;(4)物權具有追及效力和優先效力。物權法與債法一起構成財產法的主要部分,它們都以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為其調整對象,以平等、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等手段為其調整方法。可以這樣說,物權法與債法都是以其民法特有的調整方法,通過規范人們的行為而作用於財產關系,使得財產關系的形成、變更、消滅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物權法與債法各自調整不同種類的財產關系,物權法所調整的是因直接佔有?使用、收益、處分財產而發生的財產支配關系,而債法則主要調整財產流轉關系。這兩類財產關系又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財產支配關系往往是財產流轉關系的前提,而財產流轉關系又通常是財產支配關系的實現方法。這決定了物權法與債法又以不同的法律手段調整各自的財產關系,從而形成各自獨特的內容,它們對於一定社會的財產關系的調整都是不可或缺的。物權法以確認各種物權的產生、變更、消滅為其主要內容,其中「所有權乃對於物之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全面的支配;用益物權乃對於使用價值部分的支配,擔保物權則對交換價值全部或一部之支配。」[3]可見,物權法所確認的是各種物權的對物的不同方面(使用價值、交換價值)、不同程度(全面的、部分的)的支配力。由於物權的這種對於物質財富的支配性質,與一般第三人直接發生利害關系,因而物權法的規定與債權法不同,多為強制性的規定,除了少數的例外,物權法的規定不許當事人任意變更而必須絕對適用。同時,從物權法內容體系的特點來看,由物權法所調整的財產支配關系的特性所決定,物權法「尚以物權法定主義,公示及公信原則,一物一權主義,以及物權行為無因性為其體系結構之支柱。」[4]雖然其中的物權行為無因性在現代民法的發展中有相對化的趨勢,學者中對之多有非議。但總的來說,物權法是建立在這樣一些基本原則之上,體現著這些基本原則的精神。我國民法物權法的發展,也應當是在民法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反映物權法的這些原則的意旨,才能對現實財產關系進行准確、有效地調整。
4.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具體侵權行為的、各種作為必要條件的因素。行為人的某一行為只有具備了法律規定的相關要件,才構成侵權行為,行為人才可能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反之,則不構成侵權行為,行為人也不承擔任何民事責任。根據我國立法與司法實踐,本文主要以一般侵權行為為例具體分析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一、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是指在一般情況下,構成侵權行為所必須具備的因素。只有同時具備這些因素,侵權行為才能成立。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有加害行為、有損害事實的存在、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四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