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律體系的法律效力
1. 中國法律效力等級體系 與 中國法律效力等級 是同一個概念嗎該如何理解 中國法律效力等級體系
不是。
任何一個國家安排各類法律淵源之間的效力等級關系時,都會明確各類法專律淵源的位階,同時還必須屬設置一定的機制以解決法律淵源之間的效力沖突,根據《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中國的法律效力等級體系表現為:1、上位法與下位法的效力等級關系:如: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等。2、法律淵源中效力沖突的解決方式:規定具有相同效力的法律淵源對同一事項的規定出現不一致的情況,以規定選擇方式加以解決:
2. 什麼是法律的效力等級
法律效力的等級 標簽: 法律效力
頂[5] 分享到 發表評論(0) 編輯詞條
開心001
人人網
新浪微博
體系是以憲法(或根本法)為核心,由不同層次或等級的法律有機結合組成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憲法(或根本法)屬於第一層次,而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等基本法律屬於第二層次,基本法之下還可能有第三和第四層次的法律等等。與此相適應,較低一級層次的法律的效力是或應當是來自並服從於(即低於)較高一級層次的法律的效力,而其他所有層次的法律的效力都是或者應當是來自並服從於第一層次的憲法或根本法的效力。
--姚建宗:《法律效力論綱》,載《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第20頁。
在法學理論中,法的效力層次有時也被稱為法的效力等級,或法的效力位階。影響法的效力層次的因素主要有:(1)制定主體;(2)適用范圍;(3)制定時間。
法的效力層次的一般規則,即指不同等級的主體制定的法有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級高的主體制定的法,效力自然高於等級低的主體制定的法。在各個法的體系中,法的效力層次要貫徹以下兩個規則:(1)在整個法的效力層次體系中,憲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2)除憲法的效力統攝所有法的效力之外,上一級法的效力均高於下一級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層次除要貫徹它的一般規則外,由於法的復雜性,法的效力層次還存在一些特殊規則:(1)特別法效力優於一般法;(2)新法優於舊法;(3)法律文本優於法律解釋。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0-92頁。
法的效力層次就是指在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各種法的淵源中,由於其制定主體、程序、時間、適用范圍等不同,導致各種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一個法的效力等級體系。
法的效力層次遵循一定的原則,主要包括:(1)憲法至上原則;(2)等差順序原則;(3)特別法優先原則;(4)實體法優先原則;(5)國際法優先原則;(6)後法優先或新法優先原則。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344頁。
由於法律本身是有層次或等級劃分的,因而其效力當然具有層次或等級性。我們都有一個基本的共識,那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如果是地方性的法律,則其效力范圍施於其所轄地方范圍內。全國性法律的效力層次高於地方性法律的效力層次。
我國法律的效力層次是多層次性的結構體系。在法律效力層次結構體系中,各種法律的效力既有層次之分,又有相互聯系,從而構成一個龐大的我國法律效力體系。對於法律效力層次的具體劃分,尚有不同看法,但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層次。
最高層次: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第一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的效力層次屬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的效力為第二層次。
第三層次: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法律效力層次為第三層次。
地方層次:地方立法主體制定的地方法規,包括一般性地方法規和自治地方法規,特別行政區地方法規,其法律效力的層次為地方層次。
--張根大著:《法律效力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181頁。
可以根據法律的位階高低來識別法律效力的層次高低。識別法律效力層次高低的具體標准主要有三條:(1)根據主體識別。立法主體的地位高,其制定出來的法律的效力層次也相應比較高。(2)根據立法依據識別。一個法律依據另一法律而制定,則這個法律的效力層次低於另一個法律的效力層次。(3)根據效力范圍識別。如果是全國性的法律,則其效力范圍施於全國,法的有效條件是指法律規范得以實施生效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法的有效條件就內部環境而言,有以下幾點:(1)必須是現行有效的法律規范;(2)必須與上一等級的法律規范不相沖突或抵觸;(3)法律規范必須在它約束的時間、對象和范圍之內才有效。就外部環境而言,其條件為:(1)它必須是在合法政權機關的制定或認可下產生的;(3)它必須有合法有效的國家強制力保障。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頁。
應然法律效力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完全的應然法律效力;第二個層次是相對的應然法律效力。
完全的應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生效日之後失效日之前這一連續的時間段中法律所具有的應然作用力。相對的應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其公布後生效日之前這一時間段和法律失效日之後因溯及力問題仍被適用而產生的某一時間段中法律所具有的一定條件下的應然作用力。
--張根大著:《法律效力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頁。
由於法律規范之所以有效力是因為它是按照另一個法律規范決定的方式被創造的,因此,後一個規范便成了前一個規范的效力的理由。調整另一個規范的創造的那個規范和另一個規范之間的關系,用空間比喻語來說,可以表現為高級和低級的一種關系。
--[奧]凱爾森著:《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沈宗靈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頁。
凡是這樣一個承認規則被接受的地方,就為私人和官員提供了確認主要的義務規則的權威性標准……在一個有各種不同的法的「淵源」的現代法律制度中,承認規則相應地比較復雜:即確認法的標準是多重的,通常包括一個成文憲法,立法機關的法規和司法判例。在大多數情況下,通過將這些標准排列為相應從屬和優先的次序的方法,對可能發生的沖突作出規定。正是按照這種方法,在我們的制度中,「普通法」從屬於「制定法」。
--[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張文顯、鄭成良、杜景義、宋金娜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02頁。
3. 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憲法。
4. 中國法律體系的特點
中國法律體系的特點:
1、是由我國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決定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中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既規定為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切重大問題都應當經過人民代表大會討論,並作出決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所以規定為國家的根本制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民代表會議或人民代表大會「可以相應地制定各種制度和法律,而其他任何制度則必須經過人民代表會議或人民代表大會批准,或由它所授權的機關批准,才能生效。」現行憲法規定,國家立法權由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涵看,只有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才能制定構成法律體系全部七個部門的法律。換言之,凡是應當由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都有權制定法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法律體系形成中起主導作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是法律體系的主體,形成法律體系的關鍵,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將在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制定出來。在法律體系形成和完善過程中,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肩負著重要責任,立法工作任務仍然十分繁重。
2、是由我國統一的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決定的。我國的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有56個民族。根據我國的歷史傳統和民族情況,為了維護我國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憲法的這些規定表明,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採取的是單一制。我國的這種國家結構形式要求國家的法制必須是統一的,而統一的法制必然要求法律體系是統一的、惟一的。這種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惟一性,是保證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長治久安的法律基礎。
3是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決定的。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維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必須有與相適應的統一的法律制度來規范、引導和保障,這樣才能避免全國統一的大市場被分割,才能避免為保護地方利益而在經濟活動中設置壁壘和障礙、排斥競爭,才能避免強化部門利益,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按照內在的規律在法制的軌道上健康發展。有機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法制保障。
3、是由我國的立法體制決定的。我國現行的立法體制既是統一的,又是分層次的,是由國家立法權和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權以及授權立法權構成的。全國人大修改憲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有關主權的事項等十個方面的事項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專屬立法權;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主要是為實施法律和行使憲法規定的國務院的行政管理職權作出的規定,另外,國務院可以根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授權決定就應當制定法律的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主要是為實施法律、行政法規和對地方事務作出的規定。這種立法體制是根據我國國情確立的,既保證立法權集中在中央,又充分考慮到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現實以及各地情況的差異和發展的不平衡。在這種立法體制下,行政法規不涉及刑事、國家機構等方面的法律,地方性法規涉及有限的幾個法律部門。
5、是由我國法律的效力等級決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者之間,不僅它們調整的社會關系的范圍是有區別的,而且它們的效力也是不同的。它們的效力等級由高到低依次是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如果有超越許可權或下位法違反上位法規定的情形的,將依法予以改變或者撤銷。法律的這些規定,就是要求下位法與上位法相銜接、相協調、相配套,從而構成法律體系的有機統一整體,有效地調整社會關系,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
6、是由堅持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這一政治原則決定的。黨對國家事務領導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只有國家法制的統一,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才能保證黨對國家事務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5. 中國法律有哪些
中國的法律主要分為憲法和憲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回訟和非訴訟法答。
6.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與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三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法律體系。
標明中國已在根本上實現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歷史性轉變,各項事業發展步入法制化軌道。鄭重宣示了中國堅定不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的法制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興旺發達的保障。
(6)中國法律體系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意義: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也是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唯一正確道路。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要的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涉及國家根本制度等重大原則問題上不動搖。動搖了,不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無從談起,已經取得的發展成果也會失去,甚至國家可能陷入內亂的深淵。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的法制體現。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作出的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
30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改革開放,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向前發展。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興旺發達的法制保障。
實現現代化,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美好願景和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
我們將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們已經取得的發展成就離不開法制的保障,我們奮力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也離不開法制的保障。
7. 中國的法律體制特點
中國法制體系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基礎,由成文法律、法規、條例及地方立法、特別行政區法律及中國政府簽訂的國際條約形成的法律等組成。法院判例不具先例約束力,但具有司法參照及指導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授權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大」)及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大有權修改憲法,制定並修改有關國家機關及民事與刑事問題的基本法律。除須由全國人大制定及修改的法律之外,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有權制定及修改所有法律。國務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有權制定行政規章及條例。國務院下屬各部委亦有權在所屬各部門的管轄范圍內簽發命令、指示及條例。國務院及下屬各部委頒布的所有行政規章、條例、指示及命令均須與中國憲法及全國人大制定的國家法律保持一致。倘出現任何沖突,則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有權取消各行政規章、條例、指示及命令。
在地方一級,各省及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各自的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地方規章及條例,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頒布適用於各行政區的行政規章及指示。此等地方法規須與中國憲法、國家法律及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保持一致。
國務院、省及直轄市政府還可在新的法律領域為試行目的制定或簽發各種規章、條例或指示。
試用措施獲得充足的經驗後,國務院可將立法建議提交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考慮進行國家級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授權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對法律進行詮釋。根據一九八一年六月十日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最高人民法院除有權在司法程序中對法律進行解釋外,還有權對特定的案件進行解釋。國務院及其各部委亦有權解釋各自頒布的規章及條例。在地方一級,解釋法律的權利授予頒布該法規的各地方立法機構及各行政機關。
8. 國內法律是否有高於國際條約的法律效力。
對於國際條來約與國內法相比較的自效力,我國在這一問題上亦無原則性法律規定。但一些專門的法律、法規作出了「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發生沖突時,國際條約效力高於國內法」的規定。如1986年《民法通則》第142條的規定表明,國際條約的效力高於國內民事法律的效力。其實,自1982年以來,就連續有些法律作出類似規定,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法律。如1982年《商標法》、1984年《專利法》、1985年《繼承法》、1992年《海商法》等。1982年的《民事訴訟法(試行)》 第189條首先作出了與上述《民法通則》第142條相同的規定,而1991年《民事訴訟法》重復了這樣的規定。從這些規定看來,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在國內是有直接的效力。同時,國際條約的規定若與國內法律不同時應優先適用。但是,由於這些規定僅限於個別法律,還不能說是已經在中國法律體系中完全確立了規則。不過,上述法律作出這樣的規定的事實充分說明了我國立法政策的明顯傾向,從而有「國際條約優於國內法」成為一項具有普遍性規則的可能。
9. 中國的法律體系有哪些
中國的法律體系有:
一、公法、私法與社會法
公法和私法的劃分最早是由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提出的,公法是羅馬國家的法,私法是個人利益的法。
根據這一標准,民法、商法等私法都遵循當事人自治原則,確立財產所有權,保護當事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公法,如行政法、刑法、訴訟法,是利用國家權力對社會財富分配進行宏觀調整,調整國家與公民關系的法律。
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社會化現象的出現,形成了一種新的法律,即社會法,如社會保障法。
這是因為存在獨立的社會利益,既不是國家利益,也不是私人利益。因此,社會法被稱為介於公法和私法之間的一種法。
公法、社會法和私法在調整對象、調整方式、法律標准、價值目標等方面存在差異。
(9)中國法律體系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當代中國法律部門:
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通常由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經濟法、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法、刑法、訴訟法等部門組成。
1、憲法
憲法作為一個法律部門,在當代中國法律體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整個法律體系的基礎。憲法部門最基本的規范主要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規范性文件中。
除了憲法,這是主要的,佔主導地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憲法部門還包括底層下屬的組織法等法律主要國家機構、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的基本法,授權法律,法規法律,和國籍的法律。
2、行政法
行政法是規范國家行政活動中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和規范的總和。包括界定行政制度的規范、界定行政管理基本原則的規范、規范行政機關活動方式、方式和程序的規范、規范國家公務員的規范等。
我國關於一般行政法的規范性文件較少,主要有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督法、政府采購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等。特別行政法包括食品衛生法、葯品管理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
3、民法
民法是規范作為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我國民法部門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主要由民法通則和民法具體法兩部分組成。
民法通則是民法部門的基本法律。單獨民法主要包括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此外,還有一些單獨的民事法律法規,如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和商標法實施條例。
4、商法
在明確提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後,商法作為一個法律部門的地位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商業關系或商業行為的法律。
從表現形式看,我國商法包括公司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企業破產法、海商法等。商法是法的一個分支,但民法中規定的許多有關民事關系的概念、規則和原則也適用於商法。在這個意義上,我國實行民商合一的原則。
5、經濟法律
經濟法是調節一國經濟管理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經濟法作為一個法律部門,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而發展起來的,以適應國家宏觀經濟間接調控的需要的法律部門。
經濟法的法律部門的表現包括法律與企業管理有關,如法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外資企業的法律,法律對中外合作經營企業,鄉鎮企業等等。
有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個人所得稅法、稅收征管法等金融、財稅相關法律法規。與宏觀調控有關的法律法規,如預演算法、統計法、會計法、計量法等;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涉及市場主體和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
6、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社會保障法是調整有關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的法律。
法律部門的法律包括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相關人員參與企業管理,工作時間和勞動報酬方面的法律規范,對勞動衛生和勞動安全的法律規范,法律規范關於勞動保險和社會福利,社會保障法律,勞動爭議處理程序和法律法規,規則等。
法律部門的主要規范性文件有勞動法、社會保障法、工會法、礦山安全法、安全生產法等。
7、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
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是關於保護環境與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通常分為自然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
自然資源法主要是指對各種自然資源的規劃、合理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環境保護法是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
法律部門的規范性文件涉及自然資源法,包括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環境保護方面,先後制定了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
8、刑法
刑法是規定罪與罰的法律。是當代中國法律體系中的一個基礎性法律部門。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刑法也是最受關注的一種法律。在刑法中,佔主導地位的刑法規范的文檔,和一些獨立的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也可以規定刑法規范的內容。
9、程序法
程序法,是涉及各種訴訟活動的法律。
從程序法的角度保證了實體法的正確實施和實體權利義務的實現。程序法法律部門的規范性文件主要有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同時。律師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仲裁法、監獄法等法律一般屬於這個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