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法律刑事責任
1. 確認違反統計法律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其行政責任。( )
正確答案:錯
解析:確認違反統計法律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2. 法律責任和刑事責任的區別是什麼
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回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答1、管制。管制是刑法規定的一種相對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刑罰中最輕的一種。2、拘役。拘役是一種短時間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由法院根據刑法對犯罪情節與危害後果較輕的人判處的刑罰判決,公安機關就近執行,一般為拘役所執行。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刑法規定的一種對大部分犯罪人普遍適用的、高度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刑期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4、無期徒刑。無期徒刑也即沒有期限的徒刑,是對罪行較重的人終身監禁的刑罰。5、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對罪行特別嚴重犯罪人的罪行依法判處了死刑,但又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犯罪分子,宣告緩期兩年執行的刑罰。6、死刑。對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犯罪判處剝奪生命的極刑;一般採取注射、電擊、槍斃的方法執行,家屬可以收屍。死刑的執行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3. 統計法律責任包括民事法律責任嗎
不包括
統計法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七條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統計機構或者有關部門、單位的負責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予以通報: (一)自行修改統計資料、編造虛假統計數據的; (二)要求統計機構、統計人員或者其他機構、人員偽造、篡改統計資料的; (三)對依法履行職責或者拒絕、抵制統計違法行為的統計人員打擊報復的; (四)對本地方、本部門、本單位發生的嚴重統計違法行為失察的。 第三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或者有關部門在組織實施統計調查活動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本級人民政府、上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或者本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予以通報;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 (一)未經批准擅自組織實施統計調查的; (二)未經批准擅自變更統計調查制度的內容的; (三)偽造、篡改統計資料的; (四)要求統計調查對象或者其他機構、人員提供不真實的統計資料的; (五)未按照統計調查制度的規定報送有關資料的。 統計人員有前款第三項至第五項所列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或者有關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 (一)違法公布統計資料的; (二)泄露統計調查對象的商業秘密、個人信息或者提供、泄露在統計調查中獲得的能夠識別或者推斷單個統計調查對象身份的資料的; (三)違反國家有關規定,造成統計資料毀損、滅失的。 統計人員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四十條統計機構、統計人員泄露國家秘密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第四十一條作為統計調查對象的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予以通報;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 (一)拒絕提供統計資料或者經催報後仍未按時提供統計資料的; (二)提供不真實或者不完整的統計資料的; (三)拒絕答復或者不如實答復統計檢查查詢書的; (四)拒絕、阻礙統計調查、統計檢查的; (五)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或者拒絕提供原始記錄和憑證、統計台賬、統計調查表及其他相關證明和資料的。 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的,可以並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個體工商戶有本條第一款所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並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二條作為統計調查對象的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遲報統計資料,或者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置原始記錄、統計台賬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 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的,可以並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個體工商戶遲報統計資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查處統計違法行為時,認為對有關國家工作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處分的建議;該國家工作人員的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作出決定,並將結果書面通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 第四十四條作為統計調查對象的個人在重大國情國力普查活動中拒絕、阻礙統計調查,或者提供不真實或者不完整的普查資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予以批評教育。 第四十五條違反本法規定,利用虛假統計資料騙取榮譽稱號、物質利益或者職務晉升的,除對其編造虛假統計資料或者要求他人編造虛假統計資料的行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外,由作出有關決定的單位或者其上級單位、監察機關取消其榮譽稱號,追繳獲得的物質利益,撤銷晉升的職務。 第四十六條當事人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其中,對國家統計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派出的調查機構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向國家統計局申請行政復議;對國家統計局派出的其他調查機構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向國家統計局在該派出機構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派出的調查機構申請行政復議。 第四十七條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 刑事責任包括哪些
刑事責任包括兩類問題:一是犯罪;二是刑罰。
1.關於犯罪。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構成犯罪,必須具備四個基本要件,即犯罪的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的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
(l)犯罪的客體。是指犯罪行為侵犯的、我國刑事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任何犯罪都必然要侵犯某一客體,不侵犯客體的犯罪是不存在的。例如,銷售假葯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葯品的監督管理制度以及公民的健康權利。如果侵犯的不是刑事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如合同關系,就不構成犯罪。
(2)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刑法所規定的犯罪活動的客觀事實特徵,包括危害社會的行為、危害後果及其因果關系等。危害社會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作為是指不當為而為的積極行為,即實施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如殺人。不作為是指當為而不為的消極行為,是指行為人有條件、有義務實施某些行為而不實施,以至於使刑法所保護的客體受到嚴重危害的行為,如玩忽職守。
(3)犯罪的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或者單位。第一,關於自然人,我國刑法規定只有達到一定年齡並且精神正常的人,才能成為犯罪的主體。第二,關於單位犯罪主體,是指為牟取單位的非法利益,由單位負責人或者經單位集體討論決定,實施了《刑法》明文規定的單位犯罪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其中包括法人單位和非法人單位。我國《刑法》對單位犯罪基本上實行兩罰制,既處罰單位,比如判處罰金,又處罰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只有法律有明文規定的,才實行單罰制。
(4)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刑法》規定的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後果所持的心理態度。包括犯罪的故意、犯罪的過失、犯罪的目的和動機。犯罪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犯罪的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
2.關於刑罰。刑罰是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在《刑法》中確定的,由人民法院對犯罪分子適用並由專門機構執行的最為嚴厲的國家強制措施。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1)主刑。是對犯罪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方法,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對犯罪分子只能判一種主刑。主刑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
(2)附加刑。是既可以獨立適用又可以附加適用的刑罰方法。即對同一犯罪行為既可以在主刑之後判處一個或兩個以上的附加刑,也可以獨立判處一個或兩個以上的附加刑。附加刑分為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對犯罪的外國人,也可以獨立或者附加適用驅除出境。
此外,我國刑法還規定了非刑罰的處理方法,即對犯罪分子判處刑罰以外的其他方法。包括:由於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刑事處罰外,判處賠償經濟損失;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根據情況予以訓戒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或者由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
5. 刑事責任的構成條件
具備犯罪構成要件(見犯罪)是負刑事責任的依據。犯罪主體必須是達到法律規定的年齡,主觀方面存在故意或過失,犯罪客體和客觀方面要件必須是行為人的行為侵犯了刑事法律保護的社會關系,並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即已構成犯罪,行為人才應負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不具備犯罪構成要件,不危害社會,或者法律明文規定不負刑事責任,則無刑事責任可言。例如,無責任能力人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或因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履行有益於社會的業務上的行為。
6. 統計違法行為有哪些其法律責任是什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福建省統計工作管理辦法》的規定,統計違法行為有以下幾類。 虛報、瞞報、偽造、篡改等故意提供不真實統計資料的; ②脅迫、授意他人提供不真實統計資料的; ③遲報統計資料的; ④拒報統計資料的; ⑤錯報、漏報統計資料且在規定時間內不予更正的; ⑥干涉、妨礙統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的; ⑦包庇、袒護統計違法行為或對舉報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的; ⑧毀滅原始記錄、統計台帳與統計記錄的; ⑨不按規定設置、保存原始記錄、統計台帳的; ⑩未經審批擅自開展統計調查,制發統計報表的; 11未經核定或批准擅自公布統計資料的; 12未依法辦理統計登記的; 13違反統計人員持證上崗規定的; 14違反《統計法》有關保密規定的行為等。 統計違法行為要負法律責任。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規定,統計法律責任形式有: (1)刑事責任。《統計法》第二十六條、《福建省統計工作管理辦法》第二十一條、二十四條均規定,違反統計法規,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行政處罰。《統計法》第二十五條、《福建省統計工作管理辦法》第十八條、十九條規定,對統計違法行為可以給予警告、通報、罰款、暫停營業、吊銷營業執照等處罰。 (3)行政處分。《統計法》第二十五條、《福建省統計工作管理辦法》第二十條規定,對統計違法行為的有關領導,直接責任人,可由統計機構建議有關單位給予行政處分。
7. 56、違反統計法會承擔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嗎
會。刑事責任,是指依照刑事法律規定,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規范所禁止的行為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統計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地方、部門、單位的領導人對拒絕、抵制篡改統計資料或者對拒絕、抵制編造虛假數據行為的統計人員進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里的「依法」,是指依照《刑法》第二百五十五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刑法》第二百五十五條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領導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統計法行為的會計、統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情節惡劣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除此以外,我國刑法對有關統計犯罪沒有再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但是,對行為人在統計活動中的其他犯罪行為,如利用統計調查為境外的機構、組織、人員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或者情報的犯罪行為,統計機構、統計人員或其他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故意或者過失泄露國家秘密情節嚴重的行為,利用統計調查進行欺詐活動的犯罪行為和使用暴力或者威脅的方法阻撓、抗拒統計執法檢查的犯罪行為等,均可以在刑法中找到相對應的條款。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其也可以被認為是我國刑法關於統計刑事法律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事責任,是指民事違法者對其違法行為依法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統計法》第三十條規定:「統計機構、統計人員違反本法規定,泄露私人、家庭的單項調查資料或者統計調查對象的商業秘密,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里的「本法規定」,主要是指《統計法》第十五條的規定。
8. 刑事責任的種類有哪些
主刑和附加刑兩種刑事責任
一、主刑
1、管制。管制是指對犯罪分子不實行關押,但限制其一定的人身自由,由公安機關執行的一種刑罰方法。
2、拘役。拘役是指短期剝奪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並由公安機關就近實行強制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
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指剝奪犯罪分子一定期限內的人身自由,在監獄或者其他執行場所執行,凡有勞動能力的,都應當參加勞動,接受教育和改造的刑罰方法。
4、無期徒刑。無期徒刑是指剝奪犯罪分子終身自由,實行強制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
5、死刑。死刑是指剝奪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罰。
二、附加刑
1、罰金。罰金是指人民法院判處犯罪分子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額金錢的刑罰方法。
2、剝奪政治權利。剝奪政治權利是指剝奪犯罪分子參加管理國家事務的政治權利的一種刑罰方法。
3、沒收財產。沒收財產是指將犯罪分子個人所有財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強制無償地收歸國有的一種刑罰方法。
(8)統計法律刑事責任擴展閱讀:
刑事責任年齡
1、已滿 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
2、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16周歲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責任。
3、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實施犯罪時的年齡,一律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過了周歲生日,從第二天起,為已滿周歲。
6、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7、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對犯罪時的年齡沒有查清,而又關繫到應否追究刑事責任和判處何種刑罰的公訴案件,應當退回檢察院補充偵查。
8、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及死緩。
9、已滿75歲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10、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9. 為什麼要對統計違法行為進行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所謂統計違法行為是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個體工商戶、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公民,違反統計法律、法規和統計制度的規定的行為。這類行為干擾了統計工作的正常秩序,造成了統計數據失真,給政府的宏觀決策和管理提供錯誤的信息。特別是為了獲取非法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在統計上弄虛作假,虛報浮誇的行為,不僅直接影響了統計數據的真實性,而且違背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踐踏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害國害民、貽誤黨的事業,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是一種嚴重的腐敗行為,必須堅決反對。為了維護統計法律、法規的嚴肅性,保障統計數據的准確、及時,更好地為各級政府科學管理和宏觀決策提供服務,需要運用法律手段來懲處統計違法行為,通過對違法行為人行政處分、行政處罰直至追究刑事責任來確保統計工作在法制軌道上健康、順利地開展。
10. 刑事責任和犯罪之間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犯罪是刑事責復任的法制律前提,刑事責任是犯罪的法律後果。二者既有聯系又有本職不同。
1、所謂犯罪,是指刑法規定的具有社會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和應受刑事處罰性的行為。首先,犯罪是有刑法明文規定構成犯罪的行為;其次,犯罪具有社會危害性;再其次,這種危害性應當受到刑法的調整。所謂刑事責任,也就是犯刑法為調整那些法定的具有社會危害性行為所及於犯罪人的刑罰責任。
2、構成犯罪不一定承擔刑事責任。在原始的報應型刑法中,所有的犯罪都必然導致刑罰的適用。在現代刑法中,對於那些雖然構成犯罪,但犯罪情節輕微的犯罪行為,刑法明確規定了免除處罰的條款。比如脅從犯,在刑法總則中就規定可以免除刑事責任。在刑法分則中,也有個罪的免除刑事責任的規定,如行賄罪,行賄人如實供述,可以免除刑事責任。
因此,刑事責任以犯罪為前提和條件,但並非所有的犯罪都要承擔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