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非全日製法律碩士
A. 非全日制本科+全日製法碩能參加改革後的法考嗎
貌似可以吧。我網路上搜到
中國人民大學在職研修班老師介紹,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否屬於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主要看是否有本科段及以上的全日制教育經歷,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全日制本科學歷+在職研究生學歷:屬於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
2、非全日制本科(自考、成考等)+在職研究生:不屬於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
3、非全日制本科(自考、成考等)+全日制研究生:屬於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
然後法考上規定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那你這個應該可以的。但是也不確定,你還是打個電話問問比較好。
B. 非全日制考法律碩士改革後還能參加司考嗎
2018年4月28日之前入學和取得學籍的學員可以報名司考,之後入學的不滿足報名條件。
根據《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2018年4月28日公布)第九條規定符合以下條件的人員,可以報名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司法考試):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3、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道德品行;
4、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5、具備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法學類本科學歷並獲得學士及以上學位,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及以上學位,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相應學位且從事法律工作滿三年。
(2)改革非全日製法律碩士擴展閱讀:
一、新司法考試的實施:
1、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每年舉行一次,實行紙筆考試、計算機化考試兩種方式。考試分為客觀題和主觀題考試兩部分,綜合考查應試人員從事法律職業所應具有的政治素養、業務能力和職業倫理。
2、考慮到新舊制度銜接的問題,徵求意見稿第二十二條規定,辦法實施前已入學或已取得相應學歷的高等學校法學類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或高等學校非法學類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並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可報名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
二、對未來司法考試的展望:
但總體來看,今後「司法考試」要向法學專業外的本科應屆學生「關門」。司法部司法考試司司長賈麗群曾表示,完善法律職業資格制度是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任務,也是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的基礎性工程。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講師、律師葉竹盛曾分析,司法考試制度的調整,旨在提高法治隊伍整體素質,也可以倒逼法學教育改革,「此前有非法學專業學生通過自學,兩三個月就通過考試,這不能說是個人的成功,而是司法考試制度削弱了職業門檻。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
中國法院網-「新司考」擬提高門檻 報考者專業學歷從嚴
C. 17年改革之後,還有沒有在職拿雙證的法律碩士
2018年全日製法律碩士和非全日製法律碩士統一考試
在2016年之前,法律碩士分為一月法律碩士和十月法律碩士,其中一月法律碩士(往年考研初試都是在一月上旬進行,改到12月下旬考試是最近兩年的事情)就是指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且錄取後轉學籍的普通法律碩士,十月法律碩士就是指十月份進行考試的在職法律碩士。在職法碩2015年是最後一年,2016年取消十月在職碩士聯考,在2016年9月份,教育部下發文件,將法律碩士區分為全日製法律碩士和非全日製法律碩士。全日製法律碩士就是和本科一樣上課學習,而非全日製法律碩士一般都是周末上課或者每年集中幾個時間段上課(和之前的在職法碩類似),但是,非全日製法碩也是發雙證,即有畢業證和學位證,而之前的在職法碩是只有學位證沒有畢業證的。全日製法碩和非全日製法碩,招生區分開,比如一個學校是否招非全日製法碩,招多少,相對於全日製法碩來說都是獨立的。但是,非全日製法碩和全日製法碩的試卷是一樣的,只是屆時復試分數線會不一樣。所以,非全日製法碩的復習,用書,考試和全日製法碩沒有區別。一般而言,非全日製法碩的復試分數線會比全日製法碩的復試分數線低一些,從一般意義上來說,非全日製法碩更好考一些,當然也不排除有特例的存在。非全日製法碩的產生,將對全日製法碩具有一定的影響,首先因為非全日製法碩也有雙證,那麼必然會導致部分之前打算考全日製法碩的同學改考非全日製法碩。此外,由於非全日製法碩不佔用高校太多的資源,如不需要安排住宿,且每年只是集中授課,而且收取的學費還高,這可能會導致有的高校會給予非全日製法碩更多的招生名額。
D. 非全日制非法學碩士值得讀嗎能參加法考嗎
可以讀,法考不能參加,法考的報名條件:
(一)符合以下條件人員,可以報名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3.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道德品行;
4.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5.具備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法學類本科學歷並獲得學士及以上學位,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及以上學位,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相應學位且從事法律工作滿三年。
《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實施前已取得學籍(考籍)或者已取得相應學歷的高等學校法學類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或者高等學校非法學類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並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可以報名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所轄自治縣(旗),各自治區所轄縣(旗),各自治州所轄縣;國務院審批確定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所轄縣(縣級市、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縣級市、區)(重 慶市的10個重點縣、區除外);新 疆維吾爾自治區所轄的縣級市、區(烏魯木齊市所轄的區除外);黑 龍 江省大小興安嶺地區等艱苦邊遠地區,可以將報名學歷條件放寬為高等學校本科學歷。
普通高等學校、軍隊院校2020年全日制應屆本科畢業生(包括專升本,下同)和以同等學力報考的應屆碩士畢業生可以報名參加2019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
E. 非全日製法律碩士好考嗎
還可以啦,但是讀了沒啥用,你去考公務員,人家覺得你不是科班出身,你去做律師,同樣的道理,而且關鍵是你要考出司法考試才能有機會入行。但是需要你法碩畢業才能考,還要不少年呢。考不出就更沒前途了。
F. 現在司法考試改革之後,是不是以後非全日制的本科學歷,不能考試了
非全日制的本科學歷以後不能報考司法考試。
2017年司法考試改革後回的報名條件:
(A)具備全日制答普通高等學校法學類本科學歷並獲得學士及以上學位
(B)或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及以上學位
(C)或獲得其他相應學位從事法律工作三年以上
即:∨可參加考試,×不可參加考試
∨ 法律全日制本科、學士學位(含取得雙證的專升本)
∨ 非法學全日制本科+法學法律碩士學位及以上
× 法學大專
× 法學自考(函授、黨校、網路)本科
× 全日製法學本科但未獲學位
× 政治、行政管理、中共黨史等專業,拿法學學位但不屬於法學專業
× 輔修法學本科專業
∨ 從事法律工作三年以上
法律特殊規定地區除外
G. 非全日製法碩(非法學)就業前景
對你的努力表示贊賞,讀研是很好的出路
非全日制碩士對侓師事務所來說,剛開始有區別,認為你基礎不牢,後面看個人能力
先跟著律師學習,使自己增強本領,以後一樣賺大錢
H. 非全日製法律碩士
您好,人大。武大、深圳大學等曾經有過,明年有沒有,那得看最新的招生簡章--因為這本就是特例,也是需要教育部特批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
I. 什麼是法律碩士非全日制不脫產學習
全日制脫產學習是指某一單位委託相關大專院校或科研院所對本單位在職職工進行定向學歷教育培養,職工在學習期間脫離生產崗位,與非定向學生一樣,受學校或科研院所管理,按照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學習,畢業後取得學歷和學位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一般常見於研究生教育,例如定向委培、強軍計劃和少數民族骨幹計劃等都屬於此模式。
一、概述
自1980年我國正式建立學位制度以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隨之發展起來,逐步由我國正規研究生教育的補充部分變為我國研究生教育體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快速發展,高級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同時對高級人才的層次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研究生教育是培養新時期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途徑,發展研究生教育是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必經之路。然而,我國的研究生教育發展依然較為滯後,其發展規模與社會發展的要求仍不相符合,2000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大約460萬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大約220萬人,而研究生招生人數僅12萬人,所佔比例分別為2.6%和5.4%。阻礙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長期以來我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單一,全日制教育受到教育資源的限制,很難在短時期內有跳躍式的發展,而非全日制則發展緩慢,尚不成氣候,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中,非全日制所佔的比例僅為9%(其中有一部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非全日制)。
編輯本段二、相關信息
作用
發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社會所需,潮流所至,大勢所趨的一項重大改革措施。本文就我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項重大問題進行分析和闡述。
一、現狀
我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問題我國最初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被稱為"在職人員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學位"(以下稱同等學力),為了確保學位授予質量,早期的同等學力常採用與全日制研究生同堂學習的方式,但是這種單一的培養模式對在職不離崗人員的影響較大,限制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規模的發展;同時在職人員不容易與全日制學生形成群體意識,也不利於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1986年,國務院學位辦先後頒布了《關於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博士學位的試行辦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授予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的在職人員碩士、博士學位暫行規定》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授予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的在職人員碩士、博士學位暫行規定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文件,開拓了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研究生學位的學位獲得新途徑,同時明確了在職人員申請學位工作的具體實施過程。許多研究生培養單位舉辦了一些旨在為在職人員申請學位課程做准備的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為在職人員提供一個學習研究生層次課程的場所,在教學上採用了在讀不離崗的方式,成為在職人員獲得研究生學位的主要途徑之一。截至1998年底,通過這條途徑獲得研究生學位的有博士573名、碩士21599名。雖然研究生課程進修班並不屬於正規研究生學位教育,但是它的存在為在職人員申請研究生學位解決了所必需的課程教育問題,成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對參加學習者的入學要求寬,時間選擇的自由度大,近幾年來深受學位申請者個人和研究生培養單位的歡迎。然而為了爭取生源,個別單位常常在開班前的宣傳中將參加研究生課程進修班與獲得碩士學位聯系在一起,在片面追求辦學利潤的狀況下,導致一些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的質量失控。盡管自1993年起,國務院學位辦加強對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管理,先後實施的一些考試制度,從個別環節對學位授予質量進行了控制。然而一些質量不合格的學位申請者千方百計地採取一些不正規的手段對付這些質量關口,炮製假材料、考試作弊等現象屢禁不止,導致了研究生課程進修班質量失控的趨勢難以完全遏制,同等學力申請的學位很難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 1991年,針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不同行業背景、不同類型、不同規格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需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先後批准設置了MBA、建築學碩士、法律碩士、教育碩士、工程碩士、臨床醫學碩(博)士、MPA、農業推廣碩士、獸醫碩(博)士等專業學位。專業學位的設置改變了我國學位類型、規格單一的狀況,為在職人員接受正規研究生教育開辟了一條途徑,是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的產生標志著我國高等專業教育層次的上移,也標志著我國研究生教育開始融入終身教育的理念。但是經過幾年的運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有逐步向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靠攏的趨勢,從入學考試、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論文要求到學籍管理等無一不是沿用全日制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現在就讀專業學位的在職人員基本上都是脫產學習的,因此專業學位的培養對象雖然是在職人員,但是對他們教學培養依然沒有擺脫全日制的模式。 從15年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問題集中表現在規模、質量和運作模式上。規模中包含著辦學規模和專業覆蓋面的問題;質量中有入學質量和教學質量兩個層面的問題;運作模式中包括了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兩個方面的問題。
二、社會環境
我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會環境已經具備發展非全國制研究生教育的社會環境21世紀是"知識"的世紀,"知識經濟""終身學習""學習型社會"等一系列新名詞已經成為尋常百姓的日常詞彙。知識時代的腳步是飛速的、迅猛的、是不可阻擋的,80年代以來世界每年發表的論文超過500萬篇,科學知識的年增長率達到12.5%,知識老化周期為3~5年,人生一世所需要的80~90%的知識是靠在職學習的。在這種形勢下經濟結構與社會框架產生了極大的變動,知識是第一生產力,人是第一生產要素,科技創新和知識的擴大再生產成為現代企業的生命線,智力資本開發和教育投資成為現代生活的主旋律。 社會變革要求高等教育進行相應的調整。香港特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張寶德指出,未來高等教育會出現六大轉變: 1.知識的耐用性將大幅度減少,教育程度再不以學歷為衡量標准,而是以一個"終身學習戶口"概念代替;2.教育再無專利,大學教育的壟斷會徹底崩潰,教育越來越趨向全球化;3.學習可以多點"進入"或多點"退出"。一生之中每個人都會隨自己的需要多次進出教育體系,而不是象現在要有某個一定的讀書年齡段,所受的教育可能以護照形式紀錄,並隨身攜帶進入教育體系;4.學大於教。即由學生決定教師教什麼,尤其是當辦學經費跟學生走的時候,更是市場主宰一切;5.各辦學機構之間的競爭激化。將會出現明星教授和前衛的大學;6.單一學歷越來越少,一切要重新界定。 這六大轉變的核心是終身教育,而非全日制教育是終身教育的第一步。 就我們研究生教育本身來講,也已經具備了發展非全日制教育的基本條件。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研究生招生處提供的資料,報考2001級研究生的總人數為460225人,其中應屆生20萬人,僅佔43.5%。從報名專業來看,有5個專業的報名人數超過萬人,其中MBA和法律碩士兩項專業學位的報名人數為3.8萬和1.8萬,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三名。可見在職人員對接受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是十分迫切的,同時也證明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同社會的發展的迅猛態勢與社會市場的強烈要求相比,我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是十分緩慢和滯後的。在截至1999年我國培養出的53萬學位研究生中,科學學位約佔90.1%,專業學位的約佔9.1%;其中同等學力僅佔4.2%。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規模過小不但影響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也阻礙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整體發展。為什麼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不起來呢?我認為我國的研究生教育的體制和機制上存在著一些重要的問題。 三、我國發展非全日制研究生 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 1.明確非全日制教育的定義和內涵非全日制教育的定義是什麼?在我國的《高等教育法》的第十五條中僅規定"高等教育採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沒有對非全日制下一個確定的定義。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的界定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界中懸而未決的問題,或者說是一直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問題。在西方先進國家,全日制(Full time)與非全日制(Part time)的界定是以年學分值來劃分的,即年學分值不足12學分的為非全日制。由於我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對學分制的觀念較為淡薄,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界定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是以學生的社會身份來劃分的。一般人們認為非全日制教育是指對在職人員進行的教育,因此許多人自然而然地將非全日制教育與成人教育之間劃上了等號。這種想法是片面的,誠然非全日制的培養對象基本上是在職人員,但是這將這種表象特徵作為定義依據的話,往往會掩蓋住事物的本質特徵,也會導致人們對概念的誤解和對內涵的扭曲。非全日制教育的本質在於學校與學生之間實行對教育內容和學習時間的雙向選擇,以增大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同時也達到了教育擴張的效果。如果片面地認為非全日制教育即成人教育的話,會導致發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時只重視教育對象而忽視了更為本質的東西。如今我國在職人員的在讀研究生基本上是全脫產學習的,學校方面對他們的教育方式、管理模式和考核標准等都是套用全日制研究生培養的一套制度,因此實質上在校的在職人員接受的是全日制教育。這些現象正是由於我們對非全日制的定義和內涵的理解不夠清晰造成的。概念的不明確導致了我們在教育觀念上產生了偏差,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無從入手。 因此明確非全日制教育的定義和定位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前提條件。 2.正確理解非全日制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有許多人認為非全日制教育是對那些以前沒有機會或是沒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在職人員進行的文化補習教育或是職業培訓。這種想法在社會上極有市場,嚴重阻礙了非全日制教育,特別是非全日制學歷、學位教育的發展。這種思想的根源何在?我認為這是傳統的學校教育制度對人們形成的一種封閉的、禁錮的習慣思維。傳統的學校教育制度是一種單向的封閉式教育體系,即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研究生的單向階段式的系統,中間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省略、都不能逾越,中學畢業後自然就應該進入本科階段的學習,本科畢業後進入研究生階段,而不是定向委培的話,高學歷者再一次選擇低一級的學歷專業是不被允許的。例如,研究生畢業者再一次選讀本科專業的行為是很難被人們接受和理解的。在傳統的思想下,普通高校被認為是進行職業前教育的場所,而非全日制教育是屬於職業後繼續教育的范疇。繼續教育又很容易同職業培訓班、職工大學、成人學院等辦學機構聯系起來,因此非全日制教育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信譽度都較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應該體現出學習型社會的特徵,反映新時代的繼續教育的理念,即多點進入和多次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里知識的層次結構繁復、內容深邃、更新速度快、與社會的聯系更加緊密,因此多次教育的理念必將成為21世紀的主流,而全日制教育因為在體制和機制上較為死板和僵硬,無法適應多次教育的要求。多次教育的理念能夠通過非全日制教育來得到實現,人們可以在一生中的任何時間多次重返學校進行學習和充電。在高等教育即將實現大眾化的未來,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將顯得更為迫切。轉變思想,正確認識和理解非全日制教育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後盾。 3.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在體制上的並軌在我國的現行教育體系中,存在著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形式,同時對這兩種形式教育,實行的是雙軌制的管理辦法,從招生、課程、學制、考核,到學生管理、專業設置、院系編成,甚至畢業文憑等都是不相同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之間的區別已經不僅僅在於培養的形式上,它們各自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各佔一塊,互不侵犯,互不逾越,成為界線分明、相互獨立的兩個教育系統。這是因為我國在發展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起步階段,考慮到在職人員長期脫離學校教育後,知識水平較低,若和應屆生一樣選擇的話,將很難通過嚴格的正確入學考試。因此為了保障在職人員能夠接受高等教育,採取了成人高考的辦法,即在職人員不參加普通高等學校選擇考試,而另行組織考試,試卷難度與正規高考相比要容易一些。由於人口考試和基礎不同,高校擔心在職人員入學後無法根上普通班的學習為他們單獨設班,同時還為他們設計了一套新的培養方案,於是在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學制等方面與普通班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我國高等教育的招生、培養以及畢業生數都受到國家嚴格的調控,高校基本上沒有內部淘汰機制,在這種情況下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的教學質量的差距日益明顯,導致了兩種文憑的產生,最後使得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體制上的分化。直接導致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體制分化的原因是質量問題,其根源在於計劃經濟下的高校內部缺乏競爭機制,它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雙軌制的教育體系。質量問題快得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聲譽日下,最終只能對它敬而遠之,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十分不利。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並軌,提高非全日制教育的質量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 4.非全日制教育實行完全學分制從字面上看,非全日制即不是全天接受教育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說非全日制教育的日學習量要比全日制少,因此要完成相同量的學習任務,非全日制要比全日制所需的時間要長一些。加上非全日制教育的培養對象,在職人員因工作上的需要,學習時間的不確定性很大,因此開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必須要實行彈性學制,使得在職人員能在一段較為寬松的時期內自由地進行學習。然而現行我國高校的學制比較僵硬,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已經成為高校的金科玉律,很難有所突破,因此許多在職人員只能全脫產學習,實際上接受全日制的教育。為什麼彈性學制的改革會如此艱難呢? 除了高校後勤設施的問題外,沒有實行完全學分制也是個關鍵問題。我國高校的學分制改革的步伐是十分緩慢的,長期以來高校的課程一直以專業課為主,必修課所佔的比重極大,而且課程的年次也是固定不變,因此現行的學分制只不過單純地將原有的課程設定一定的學分值而已,沒有將學生自由選擇課程的內容和學習時間的理念融入進來,因此我國學分制的改革是不徹底的。沒有完全學分制的支持,彈性學制是很難實現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也無法進一步深化。因此完全學分制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基礎。 5.將非全日制教育納入正規學校教育體系長期以來,人們將校園視作一塊"聖地"和"凈土",把它比作"象牙塔",認為學校應該遠離社會的"喧囂"和世俗的"侵蝕"。雖然我們也經常說教育要面向社會,要服務社會,但是傳統的思想觀念阻撓了我們改革的步伐,總是擔心學校是否會被社會的"不良風氣"腐化,因此一談到學校要開放就欲言又止、舉步維艱。我們的辦學實際上是封閉式的,是脫離社會現實的。在這些保守思想的作祟下,我們人為地將以全日制教育為代表的學校教育與以非全日制為代表的社會教育加以強行區分,高等學校在介入社會教育時,沒在將非全日制教育當作正規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來看待,而是將其圈起來,設立一個諸如成教學院、網路學院之類的機構,實際上是將非全日制教育置於正規教育的體系之外。有些學校甚至將非全日制教育看作是一棵"搖錢樹",只顧招生賺錢,不顧教學質量。由於全日制與非全日制是兩個系統,非全日制的質量即使是差了些也不會影響到全日制,在評估和統計的時候非全日制往往不加以考慮,所以某些學校對非全日制這塊根本不加以重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任自流,疏於管理,使得一些不良學風肆意橫行,例如集體考試作弊等,嚴重損害了非全日制教育的社會信譽。因此只有將非全日制教育納入正規學校體系,使得非全日制教育能夠影響,甚至沖擊全日制教育,才會引起校方的足夠重視。學校的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保障。
J. 畢業生,全日製法碩低分飄過,要改上非全日製法碩嗎
可以再找一下有沒有全日制的,進入調劑系統,所有缺額的學院在網站公布調劑信息,調劑系統開通後在系統設置缺額狀態。考生也可以登錄學校研究生處招生信息網頁、學院網頁或調劑系統查詢相關學校缺額信息,閱讀學院接收調劑生的程序。考生按照調入專業所屬學院的要求將相關材料寄送至相關學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