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重新仲裁的法律效力

重新仲裁的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2-03-03 09:36:37

1. 仲裁有什麼法律效力

仲裁協議是有法律效力的。
仲裁協議是雙方當事人就糾紛解決方式達成一致的回意思表示,答因此,仲裁協議一經有效成立,即對雙方當事人產生法律效力,使雙方當事人受到他們所簽訂的仲裁協議的約束。發生糾紛後,當事人只能通過向仲裁協議中所確定的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的方式解決該糾紛,而喪失了就該糾紛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權利。如果一方當事人違背仲裁協議,就仲裁協議規定范圍內的爭議事項向法院起訴,另一方當事人有權依據仲裁協議要求法院停止訴訟程序,法院也應當駁回當事人的起訴。

2. 仲裁的結果具有法律效力嗎

一般的經濟仲裁,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發生法律效力;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版生法律效權力
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發生法律效力,而裁決書則要看具體情況。下列勞動爭議,仲裁裁決為終局裁決,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不超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十二個月金額的爭議;
(二)因執行國家的勞動標准在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方面發生的爭議
但勞動者對上述規定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當事人對上述規定以外的其他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發生法律效力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發生法律效力。而裁決書,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的,可以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

3. 仲裁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仲裁協議是有法律效力的。仲裁協議是雙方當事人就糾紛解決方式達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因此,仲裁協議一經有效成立,即對雙方當事人產生法律效力,使雙方當事人受到他們所簽訂的仲裁協議的約束。發生糾紛後,當事人只能通過向仲裁協議中所確定的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的方式解決該糾紛,而喪失了就該糾紛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權利。如果一方當事人違背仲裁協議,就仲裁協議規定范圍內的爭議事項向法院起訴,另一方當事人有權依據仲裁協議要求法院停止訴訟程序,法院也應當駁回當事人的起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第二條 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

第三條 下列糾紛不能仲裁:

(一)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

(二)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

第四條 當事人採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應當雙方自願,達成仲裁協議。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

第五條 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協議無效的除外。

4. 仲裁裁決書的法律效力

仲裁裁決書的來法律效自力具體表現為:
(1)當事人不得再以同一理由、就同一事實重新申請仲裁。我國經濟合同仲裁條例規定:我國實行一次裁決制度,即生效後的裁決是解決當事人之間經濟糾紛的最後決定,不得再爭議。
(2)當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裁決生效後,已是期滿不訴的案件,當事人不得再爭議。如當事人再起訴,法院可不受理。
(3)當事人必須遵照生效裁決的條款和規定的期限自動履行。一方如果逾期不履行,另一方可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5. 仲裁裁決的法律效力

根據《仲裁法》規定,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度,仲裁裁決一經仲裁機構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雙方當事人應當自覺履行裁決所規定的義務,即使對仲裁裁決不服也不能就同一糾紛再向人民法院起訴,也不能再申請仲裁機構仲裁,任何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裁決所規定的義務,對方當事人可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但當事人提出的證據證明裁決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58條規定的情形之一,可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

6. 仲裁與訴訟的法律效力

仲裁和訴訟的區別在哪裡
1.兩者處理糾紛的機構不同。
仲裁由當地仲裁委受理,其監督機構是中國仲裁協會;訴訟由法院受理,監督機構是檢察院。

2.一旦合同雙方約定選擇仲裁解決合同糾紛,就不能到法院再進行訴訟。

3.仲裁按照自願原則,訴訟則不以另一方意志為轉移。

4.受案范圍不同,仲裁只能受理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而法院則可以受理各類糾紛。

5.程序不同,仲裁是一裁終局制,申請撤銷時法院一般不再從實體進行審查,如程序中有明顯錯誤時可以撤銷;訴訟如對一審不服還可以上訴,二審不服可在二年內申請再審。

6.仲裁庭審理案件通常案情不公開,裁決不公開;人民法院實行案件公開審理原則,但依法不應公開審理的除外。

7.兩者收費不同。
訴訟費用在規定情形下可以減交、緩交、免交,而仲裁費沒有相應規定。

7. 仲裁有法律效力嗎

仲裁具有法律效力。
仲裁作為一種糾紛司法解決的替代方式為相對低成本、高效率解決糾紛,化解社會矛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了讓仲裁能夠更多地發揮這種替代作用,法律明確規定了仲裁與民事訴訟的關系。一旦當事人雙方協議選擇了仲裁,則就排除了司法管轄,當事人不得就該糾紛向人民法院訴訟。仲裁解決爭議的范圍小。
可仲裁的范圍僅限於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與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在實踐中多數是法人之間的合同糾紛仲裁的審理以不公開為原則。法院通過民事訴訟程序確認仲裁協議的效力。仲裁協議的效力問題涉及法院對爭議是否可以行使民事審判權的問題。一般情況下關於仲裁協議的效力問題總是在一方當事人就爭議向法院提起訴訟時凸顯出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第五十二條 調解書應當寫明仲裁請求和當事人協議的結果。調解書由仲裁員簽名,加蓋仲裁委員會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發生法律效力。
在調解書簽收前當事人反悔的,仲裁庭應當及時作出裁決。第五十一條 仲裁庭在作出裁決前,可以先行調解。當事人自願調解的,仲裁庭應當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作出裁決。
調解達成協議的,仲裁庭應當製作調解書或者根據協議的結果製作裁決書。調解書與裁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第五十八條 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
(一)沒有仲裁協議的;
(二)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委員會無權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
(五)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
(六)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
人民法院經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決有前款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裁定撤銷。
人民法院認定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裁定撤銷。

8. 勞動仲裁的法律效力

來1、對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源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發生法律效力。
2、當事人對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裁決書,應當依照規定的期限履行。一方當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理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執行。

9. 仲裁具有法律效力嗎

仲裁具有法律效力。仲裁的法律效力即仲裁裁決的法律效力。是指仲裁裁決對當事人是否有約束力,是否是終局裁決,是否由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其執行。仲裁裁決實行一裁終局制度。仲裁裁決一經仲裁機構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雙方當事人應當自覺履行裁決所規定的義務。
【法律分析】
仲裁具有法律效力。仲裁裁決一經仲裁機構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雙方當事人應當自覺履行裁決所規定的義務。即使對仲裁裁決不服,也不能就同一糾紛再向人民法院起訴,同時也不能再申請仲裁機構仲裁。仲裁裁決的效力是指裁決對雙方當事人有無約束力,是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執行。我國仲裁法根據國際慣例實行一裁終局,即仲裁委員會依法作出的裁決是終局的,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當事人必須無條件地履行裁決所規定的義務。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仲裁裁決的效力是指仲裁裁決生效後所產生的法律後果。仲裁裁決的效力體現在:1.當事人不得就已經裁決的事項再行申請仲裁,也不得就此提起訴訟。2.仲裁機構不得隨意變更已經生效的仲裁裁決。3.其他任何機關或個人均不得變更仲裁裁決。4.仲裁裁決具有執行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第五十七條 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八條 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一)沒有仲裁協議的;(二)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委員會無權仲裁的;(三)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四)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五)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六)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人民法院經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決有前款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裁定撤銷。人民法院認定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裁定撤銷。
第五十九條 當事人申請撤銷裁決的,應當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10. 關於仲裁裁決的法律效力

《仲裁法》第57條 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第62條 當事人應當履行裁決。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
第63條 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民事訴訟法第217條(新民訴法237條)第2款規定的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定不予執行。
新民訴法第二百三十七條對依法設立的仲裁機構的裁決,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

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仲裁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定不予執行:
(一)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後沒有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
(二)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機構無權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
(五)對方當事人向仲裁機構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
(六)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
人民法院認定執行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執行。
裁定書應當送達雙方當事人和仲裁機構。
仲裁裁決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雙方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重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熱點內容
三亞人民法院院長 發布:2025-05-20 22:15:41 瀏覽:921
行政訴訟法解釋第四十五條 發布:2025-05-20 22:15:39 瀏覽:585
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是行政法規么 發布:2025-05-20 21:53:10 瀏覽:764
高碑店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20 21:53:08 瀏覽:148
國家司法考試網站 發布:2025-05-20 21:50:06 瀏覽:863
拍賣鑒定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0 21:47:47 瀏覽:734
復旦法學分數線 發布:2025-05-20 21:40:21 瀏覽:802
國家勞動法員工休假規定 發布:2025-05-20 21:40:14 瀏覽:460
鞍山市中級法院 發布:2025-05-20 21:29:49 瀏覽:405
法學學生意識 發布:2025-05-20 21:29:48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