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組織決議法律效力觀點
❶ 國際法的效力根據是什麼
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是國際法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即國際法依據什麼對國際法主體有拘束力。對於這個問題,國際法學者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形成了不同的學派。早期,國際法學家對於這個基本理論問題,主要分為兩大派別:自然法學派和實在法學派。後來,在這兩個學派之間又出現了所謂折衷法學派,即格老秀斯法學派。(1)自然法學派。自然法學派是西方法學史上最早的法學流派,17至18世紀盛行於歐洲。國際法上最早的自然法學派的代表是西班牙的維多利亞和蘇亞利茲,而後是德國的普芬道夫。維多利亞認為國際法是從自然法派生而來的。而蘇亞利茲認為國際法的基礎是整個人類根據相互之間博愛和寬恕的自然戒律而組成的道義和政治上的「聯合」,這個「聯合」就是自然法。換言之,自然法是國際法的基礎。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普芬道夫是17世紀自然法學派在國際法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完全否認實在法的存在,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的基礎,國際法是自然法的組成部分;國際法之所以對國家有拘束力是由於它來源於自然法。自然法學派不僅於17至18世紀盛行於歐洲,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法學界還有復興的趨勢。如在西方法學界出現的「社會連帶法學派」以及「規范法學派」。社會連帶法學派認為一切法律的根據在於社會連帶關系,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在於從國際社會連帶關系所產生的「各民族的法律良知」。規范法學派認為一切法律無論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屬於同一個法律體系,其中的法律規范有不同等級,每一級規范效力的根據在於上一級規范。而整個法律體系的最上級是國際規范,它的效力來源於一個「最高規范」或稱「原始規范」。這個最高規范既是法律規范又是倫理規范,也就是從所謂人類的「正義感」或「法律良知」所產生的規范。其實,無論是社會連帶法學派,還是規范法學派他們完全抽掉了法律的社會內容,而把法律變成了一種與社會現實無關的「純粹法律規范」,當然不可能找到國際法效力的真正根據,最終又回到了舊自然法學派所主張的「人類良知」、「人類理性」、「人類法律意識」等結論上。(2)實在法學派。19世紀,實在法學派興起並取代了自然法學派在西方法學界中的統治地位。實在法學派的發起人是英國的邊泌,奧斯汀繼承並發展了邊泌的思想。他們否定從自然抽出來的抽象概念作為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否定自然法學派關於國際法的效力根據是自然法,國際法是自然法的一部分的觀點;認為在現實世界中起作用的是國家的意志,從而國家的意志是國際法效力的依據。他們設想各國的意志可以合成為「共同意志」,或者強調每個國家的意志是國際法效力的決定因素。這個學派雖然遭到了批評,但還是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在新自然法學派出現的同時,也出現了新實在法學派。新實在法學派之中有一種學說——權力政治學說,認為國際政治支配著國際法,而國際政治的核心是國家權力。在他們看來,國際法效力的依據是各國權力的均衡,即所謂「勢力均衡」。在國際法學界,更有影響的是所謂「政策定向」學說。這個學說把國際法視為國家對外政策的表現,國際法的效力取決於國家對外政策,而在國際關系中有些國家的政策處於支配的地位,從而在國際法的效力上起了主要的作用。(3)格老秀斯法學派。格老秀斯法學派又被稱為「折衷法學派」,因為這個法學派介於自然法學派和實在法學派之間。以格老秀斯為代表的這一學派一方面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另一方面又承認國家的同意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但總的來說,格老秀斯更傾向於自然法。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有德國的沃爾夫和瑞士的瓦特爾。這個學派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的基礎,是拘束國家的最高法律,自然理性是檢驗國家行為的標准;但又認為國家的共同同意也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這個學派承認國家的同意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這是應該肯定的,但它採取了折衷主義立場,結果還是不能正確地說明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問題。關於國際法效力的根據,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理論,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國際法主要是國家之間的法律,國家受國際法的拘束,同時又是國際法的制訂者。因此,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應在於國家本身,即在於國家的意志。當然,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在於所謂國家的意志,並不是指個別國家的意志,也不能說各國之間有「共同意志」,而所指的是各國的意志之間的協議。條約之所以對國家有拘束的效力,是因為條約是國家之間的協議;國際習慣的效力拘束的效力在於它既是各國的重復類似的行為,而且是被各國所認為具有法律拘束力;即使是作為國際法淵源的一般法律原則也是「文明各國所承認者」(《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第一項)。事實證明,即使是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國家之間,也是可以達成協議而受拘束的。因此,各國之間的協議,或者說各國的意志之間的協議,構成了國際法效力的根據。
❷ 什麼叫國際組織的法律地位
在傳統的國際法中,只有國家才被承認具有國際人格而成為國際法的主體。隨著國際組
織日益成為國際關系的重要參與者,其國際人格逐漸為國際法所承認,但是任何國際組織的法律人格及地位都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依據組織的基本文件及其制定者的意志,僅來源於基本文件的明示規定,而且來源於國際組織為實現其宗旨所必需的權能。
國際組織對外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具體體現為下列各項。
1.締約權。國際習慣法早已賦予國際組織以締約的能力。一般來說,國際組織旨在其職權范圍內或由於組織存在的必要而與國家或其他國際組織簽署條約,這些條約一般稱為定。例如:特權和豁免協定等。
2.對外交往權(使節權)。國際組織具有接受和派遣外交使團的能力。自國聯創建以後,國際實踐逐步確認了這種權利,不僅成員國,而且非成員國,甚至其他國際組織,都可以向國際組織派遣常駐或臨時代表機構。同時,國際組織也可以和國家一樣,向其成員國,非成員國其他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派遣常設使團或特別使團。
3.承認和被承認的權利。國家組織一般是通過接納成員國或觀察員,訂立協定或邀請參加組織的會議等方式,來承認一個國家,政府,領土主權,民族解放運動或其他國際組織。同時,國際組織同時又是國際法上承認的客體。不論是成員國還是非成員國,當他們接受組織章程,加入該組織,或是向組織派遣觀察員時,都是以對該組織的承認為前提的。
4.國際索賠和國際責任。具有索賠權利和承擔國際責任,是國際法主體法律人格的重要特徵。國際組織具備這樣的特性。這一點,可以在國際法院在其1949年關於「賠償案」的咨詢意見中看出,該咨詢意見判定,當聯合國人員執行公務時受到損害,聯合國有權以自己的名義就該組織被害人或其繼承人受到的損害,向法律上和事實上的政府提出索賠的要求。自然,其他組織也具有國際索賠的權利。同時,根據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國際組織必須對其損害國家及其國民利益的行為承擔國際責任。
5.召集國際會議的能力。隨著國際組織的發展,由國際組織取代國家召開國際會議的做法,已成為啟動多邊國際會議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也可以說,召集國際會議是國際組織的一項經常性重要權利。
6.國際組織對外關系方面的其他權利。例如國際組織作為國際法律人格者,在組織解散時會產生繼承權問題。國際組織使用自己的旗幟印章和繪制的權利等等。
❸ 國際組織與國際會議的決議是否可成為國際法淵源
重要國際組織的決議可以成為國際法的淵源,但不是所有的國際組織決議。
❹ 聯合國大會的決議有無法律效力
無法抄律效力,聯合國大會的多數通過投票只能表示聯合國通過了這份決議。但這份決議,有多大用,這都是不一定的。
比如,1947年,聯合國決定分割英屬巴勒斯坦,劃分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國家。這個決議有一定的用處,以色列就以此,後來宣布獨立。但是,巴勒斯坦因為實力弱小無法獨立。以色列成立,招致很多阿拉伯國家不滿,以色列建國第二天,就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就進攻以色列。
還有,聯合國通過了一份對蘇聯的譴責,這份決議,作用幾乎為零。沒有哪個國家敢去進攻核武大國蘇聯。大部分國家,即使是英法日德以色列印度這些地區強國,也不願意得罪蘇聯。
❺ 國際文件的內容並非是關於雙方的權利義務,是否成為條約
我又來了!!
國際文件的內容並非是關於雙方的權利義務,是否成為條約?
1. 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上海公報」)(1972年2月28日)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八.一七公報)(1982年8月17日)
中美關系的正常化以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為基礎。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分別是:中美兩國於1972年2月28日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以下簡稱《上海公報》)、1978年12月12日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以下簡稱《建交公報》)、1982年8月17日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以下簡稱《八?一七公報》)。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構成了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成為指導兩國關系發展的綱領性文件[1]。實踐已經證明,中美關系能否持續、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關鍵在於美國能否切實有效地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但是,長期以來,美國在台灣問題、西藏問題、新疆問題、人權問題、對台武器銷售等問題上不斷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重要原則。美國的上述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權威性,也嚴重違反了國際條約法上「有約必守」的原則,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更嚴重破壞了中美關系的健康發展。從國際法角度分析,美國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重要「借口」是:否定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條約性質。因此,從國際法角度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進行深入分析,並積極尋找應對美國錯誤行為的法律對策,就變得非常必要。
一、 中美關於三個聯合公報的條約性質爭議及其後果
(一)中國對三個聯合公報條約性質的認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條約集》(第19集,1972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條約集》(第25集,1978年)分別將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報》和1978年的中美《建交公報》收錄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條約集》一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編輯的、按照年度方式連續出版的、系統刊載自1949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的條約文件的唯一官方出版物,具有高度的官方權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條約程序法》第16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的條約和協定由外交部編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條約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條約集》開宗明義地表示:「該條約集所收入的是條約和條約性質的文件。」這些都是中國政府認可上述聯合公報條約性質的最權威理由。另一方面,中國法學界的主流觀點均認為,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屬於條約,是國際法上具有條約約束力的法律文件。例如,劉文宗教授等認為:根據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的規定,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以"聯合公報"形式發表的,當然具有條約的性質。(參見:李紅.台灣問題與中美關系[J].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2,(11):59.)秦曉程教授認為,「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條約性質的認識,中國一貫認為其構成中美之間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條約。」(參見:秦曉程.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條約的形式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03:52. )王慶海和劉爽認為,「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條約,美國應承擔條約的義務。」(參見:王慶海,劉爽.從國際法看中美關系中的台灣問題[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2,(5):24.)周尤認為,「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條約。」(參見:周尤.「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法律問題初探[D].北京:外交學院,2003:11-13. )彭飛認為,「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帶有拘束性質的法律文件,對中美兩國政府都有拘束力。」(參見:彭飛.國際組織決議作為國際法淵源及其法律效力探析[D].上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2010:17.)
綜上所述,中國政府和學界均認可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國際法上有拘束力的條約。
(二)美國政府官員及部分學者對三個聯合公報條約性質的否定
自三個聯合公報公布以來,美國的不少政府官員和學者鼓吹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不是條約的言論,不斷地質疑其條約性質。具體來說,美國方面關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不屬於條約的觀點和理由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只是美國反映未來政策的政治聲明,不屬於條約,因此沒有拘束力。早在1972年2月28日《上海公報》發布之時,尼克松在和台灣當局駐美國「大使」沈劍虹談話時就說:「《上海公報》不是一項條約,僅是一項聯合聲明,雙方就各項問題表示本身的立場,並未試圖達成協議。」[2]1982年8月18日,美國助理國務卿約翰?赫德在美國外交事務委員會作證時指出:中美《八?一七公報》只是屬於美國未來的政策,而不屬於條約或協定[3]。此外,在 《八?一七公報》達成以後,美國國務院在給參議院一個小組委員會的信中竟然說,公報「只是總統的一項政策聲明」,美國在向台灣出售武器上所作出的承諾「不是一項行政協定,並不具有國際法所有的約束力的權利或義務。」[4]此後,美國國務院一直對《八?一七公報》的性質持這種看法[3],從而否定其條約性質。
第二,美國的不少政府官員和學者還認為,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只是美國總統締結的協議,不屬於國際條約,因而沒有法律拘束力。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的一些議員堅持認為,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的條約由總統締結並需要取得參議院出席議員2/3以上同意,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都沒有經過美國參議院的同意,不符合條約所需要的國內法程序條件。此外,美國一些學者持否定態度的理由還包括: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一直以來未在聯合國秘書處登記;既沒有在美國國會的條約集中公布,也未在美國政府的條約集中公布[5]。
(三)否定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條約性質的嚴重後果
第一,美國極力否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條約性質,將《與台灣關系法》凌駕於其之上,並頻頻以此為由違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規定。《與台灣關系法》是美國國會於1979年3月中旬通過,並於1979年 4月10日由總統簽字批准通過的。美國認為,《與台灣關系法》是美國國會正式批準的,屬於有效的美國法律,其效力要高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這也成為了美國頻頻違反三個聯合公報的借口。例如,美國在《八?一七公報》中明確承諾,限制乃至最終取消對台武器銷售。但事實上,美國政府不但沒有限制對台武器銷售,而且不斷提高對台武器銷售的數量和性能。美國顯然違反了《與台灣關系法》中的承諾,並以近年來兩岸軍力不對等為由,對中方的抗議不予理睬。
第二,美國否定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條約性質,嚴重削弱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權威性,導致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許多重要內容無法落實。如果說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僅僅是表達了中美之間的某種政治態度,那麼這種政治態度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或情事的變化而改變。特別是已經過去30多年了,美國完全可以找到改變這種政治態度的理由,而且美國僅需為不履行這種政治態度而承擔政治道義的責任。但如果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條約,根據國際條約法上的「有約必守原則」,國際條約法上的「有約必守原則」是指:一個合法締結的條約,當事方有依約善意履行的義務。善意履行條約也就是誠實地和正直地履行條約,從而要求不僅按照條約的文字,而且也按照條約的精神履行條約,要求不僅不以任何行為破壞條約的宗旨和目的,而且予以不折不扣的履行。(參見:李浩培.條約法概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72.)違約方就需承擔國際法上的責任,並且在國際社會中承受極大的壓力。美國極力否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條約性質,其用意就是促使其滑入政治態度的軌道,其結果是不僅導致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權威性大受貶損,而且還導致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的許多重要內容如「台灣地位問題」、「對台武器銷售問題」、「不幹涉內政原則」等,均無法有效落實。
(一)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完全具備條約的基本特徵
1.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了中美兩國的權利義務2.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體現了中美雙方一致的意思表示3.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完全以國際法為準的 以國際法為准也是條約的基本特徵之一。
❻ 急!!!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是否可以作為國際法的依據為什麼
安理會的決議並不表現為法的形式。安理會決議本身只對成員國的特定事件有效。不具有國際廣泛的適用力。
但是在現代國際法中,國際組織的決議是國際法原則的輔助資料,尤其是像安理會這樣廣泛的組織,其決議是國際法中最重要的參照資料。
❼ 國際組織的決議是否具有法律性
如果某個國家加入了這個組織,一般是對這個國家有約束性的,不排除某個國家隊某些決議的某些條款持保留態度的情況。
❽ 國際組織的性質
自己拿金山翻譯了
國際組織
一、 國際組織及其一般制度 (133)
(一) 國際組織的概念及其法律地位 (270)
1、概念。國際組織是國家之間為了處理國際關系中的事務或為了實現特定的目的,根據條約而建立的常設性機構。
國際組織的特徵有:
(1)國際組織的成員是國家;
(2)國際組織依國際條約創立;
(3)國際組織依成員國主權平等原則;
(4)有一套常設組織機構。
2、國際組織的法律地位。它在一定范圍內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國際法主體資格的法律地位。它在對外關系須具有下列幾項主要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1)締約權;
(2)對外交往權;
(3)承認與被承認權;
(4)國際索賠權和國際責任;
(5)享受特權與豁免。
(二) 國際組織的一般制度 (77)
國際組織據以建立的國際條約通常就是該國際組織的組織約章。據此,國際組織的一般制度有:
1、會員。國際組織的會員有下面幾種不同的身份:
(1)完全會員;
(2)部分會員;
(3)聯系會員;
(4)觀察員。
2、主要機關及其職能。國際組織一般都設有三種機構:
(1)最高權力機關,一般稱為「大會」。其職能是制定組織的方針政策,制定及修改規章,監督其下屬各機關工作,選舉下屬機關之成員,審核組織的預決算等。
(2)執行機關。指國際組織內負責執行其決定的機關,通常稱為理事會或執行局或執行委員會。
(3)行政機關。指國際組織中負責處理日常工作的行政機構。一般稱為秘書處。它的職能是處理行政管理方面的事務。
3、表決制度。國際組織的表決程序有下列三種:
(1)全體一致通過;
(2)多數通過(簡單多數、特定多數,除要求特定數目的多數外,還要求包括特定會員國的同意票);
(3)加權表決制。
4、國際組織的決議。該決議是指國際組織各機構依其程序規則通過的決定。其法律效力決定於通過該決議的機構的職權和該決議本身所含的實質性內容。如安理會在維持和平與安全方面所通過的決議,對會員國應有拘束力。
❾ 國際組織按職能劃分有哪些依據是什麼
按照職能范圍,國家組織可以分為一般性國際組織和專門性國際組織,專門性是指某一個領域的組織,如國際奧委會一般性是指政府間區域性的組織,如上海合作組織
❿ 「國際組織在國際事務中都發揮著積極作用」,這一觀點是否贊同為什麼
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萬物具有兩面性,國際組織並非「一直」發揮著積極作用,但大部分時候,國際組織確實能產生積極效應。
起源: 「理想主義」是二十世紀初興起的國際關系理論,也被認為是西方國關的起源點。代表人物是美國的28屆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計劃」則被認為是理想主義的政治綱領。而其實踐就體現在建立國際聯盟。該組織雖然在二戰中告敗,但卻體現了威爾遜認為建立國際組織,利用國際法和國際公約可以維護世界和平的觀點。
正面:自1648年三十年戰爭之後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民族國家成為國際關系中的主要行為體,是一國對內對外的最高合法代表。而現實主義則認為國家的核心是「權力」,追逐權力符合人性,推導到國際關系也就意味著國家會不擇手段的追求利益,擴大權力,其中就包括剝奪別國的權力,那勢必會發生沖突。而發生沖突的時候,為了維護自身權力,抗衡霸權國家,就會產生國際組織或者一系列國際聯盟,因此在這個層面,國際組織確實發揮著積極的正義的作用。比如非洲統一組織OAU,非國大ANC,歐佩克OPEC等等,都是第三世界為了抵制西方殖民主義,維護自身獨立,保全領土主權和完整而成立的國際組織。
反面:而國際組織並非一直都很「正面」,其服務的目的也不一定都具有正義性。霸權國為了保存霸權,會拉攏其他國家,甚至在意識形態上同化其它國家,以此來維持自身霸權地位。這一點在二戰後的美蘇冷戰體現的最為清晰。1948年成立的北約NATO 和1955年成立的華約WTO,都是美蘇為了維持自己霸權地位的工具,加劇了軍備競賽,激化冷戰。
特例:聯合國在國際組織中既有正面作用也有反面作用。在美國權力高峰期,聯合國就受美國操縱,為美國的利益而服務。比如五十年代的聯合國188(2)號決議,偏袒以色列;六十年代的剛果事件,不要求比利時侵略者撤出剛果,反而要求剛果解除武裝,等等。而聯合國在第三世界崛起,會員國數量增多後,美國越來越難以控制聯合國,聯合國也做了許多正面的決策。美蘇冷戰時期,世界局勢動盪,很多時候的戰爭都需要聯合國出面調停,在一定程度上維護 了世界和平。
總而言之,國際組織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要用全面的眼光來看待。
望採納。如果有任何寶貴意見,也歡迎與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