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條約具有法律效力
『壹』 什麼樣的協議書才有法律效力
你好!離婚協議,是指婚姻雙方均表示同意離婚,以及離婚後財產債務如何處理、子女歸誰撫養等相關問題達成的共同意思表示協議書。離婚協議怎樣才具法律效力您可以參考下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離婚協議中涉及夫妻人身關系條款是無效的。
首先,我國法律對婚姻關系的解除采登記要件主義和訴訟要件主義相結合的原則,即當事人既可以選擇登記離婚,也可以選擇訴訟離婚,兩者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未經登記或訴訟離婚,夫妻雙方的婚姻關系就不能解除。
其次,當事人關於離婚的意思表示可能隨著時間、環境、對方言行、自我認識等各種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因此,一方當事人在簽訂離婚協議後又反悔不同意離婚,是很正常的,婚姻當事人在離婚協議書中關於「同意離婚」的意思表示並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只能作為一種證據,證明夫妻感情曾經出現過重大裂痕。
二、離婚協議中涉及財產關系的條款是附生效條件的協議,在雙方同意離婚或者判決離婚的條件下應當認定其效力。
離婚協議中財產分割的前提是,即如果離婚,應當按雙方約定分割財產。財產分割協議的成就條件即離婚。但離婚財產分割協議所附生效條件,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附生效條件,因為其成就需要離婚雙方當事人的合意,任何一方均可決定其是否成就,可以單方面使財產分割協議不產生約束力且不會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除非有可變更或可撤銷的情形,否則,人民法院在判決離婚的情況下,應當將協議作為分割夫妻財產的重要證據,即法院要按照離婚協議中關於財產分割的約定作出判決。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8條第1款規定:「離婚協議中關於財產分割的條款或者當事人因離婚就財產分割的協議,對男女雙方具有法律效力。」
雖然這里是指協議離婚中的「離婚協議」,且離婚的事實已經得到婚姻登記機關的確認,離婚協議中關於財產分割的條款才在當事人之間發生法律效力。但我們仍可從中看到最高司法機關對離婚協議中涉及財產關系條款的效力的有條件的確認,即離婚協議中涉及財產分割的條款具有了民事合同的性質。
網頁鏈接
『貳』 什麼樣的借款協議具有法律效力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當事人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合同內容不違反法律規定,不存在法律規定的合同無效的情形,合同即是合法有效的。
借款協議書一般包括出借人、借款人、借款金額、借款時間等主要內容。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叄』 如何確定條約的保留是有效的
失效條約對締約國喪失效力,即條約終止對締約國產生權利和義務。根據國際實踐,條約一般在下列情況下失效:
1.條約期滿。許多條約規定有效期限,如無延長有效期的規定,則條約到期即失效。
2.締約國同意廢除。無期限或有期限而尚未到期的條約,可經各締約國一致同意予以廢除。
3.廢約或退約。條約本身自始就屬無效的不平等條約,或雙邊條約的當事國一方違背條約的主要義務,締約他方有廢約退約的權利。多邊條約當事國之一違背條約主要義務,其他當事國有權一致協議在各該國與違約國關繫上或在全體當事國之間將該條約終止。如發生「情勢變遷」的情況,條約也可廢除。雙邊條約經締約一方退出當即失效。多邊條約經某締約國退出,便對該國失效。
4.條約已經執行完畢,雖未期滿也即失效。如關於賠償或債務的協定。但目的在於建立事務恆久狀態的條約,如劃界條約等,執行完畢後仍不失效。
5.條約的執行不可能。如條約的客體不復存在,條約即告失效。
6.條約解除條件的成立。有的條約明文規定了條約的解除條件,一旦解除條件成立,條約隨之失效。7.條約如作部分修改,被修改部分失效;如全部修改,則原條約因被新條約代替而失效。
8.戰爭的爆發,往往使交戰國間的條約失效,但有關戰爭法規的條約除外。平時斷絕外交關系或領事關系並不當然使條約失效。條約的停止實施並不等於條約的失效。
『肆』 家庭內部的條約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可以看做是合同,並且只要這個合同是在當事人(而且具有相應的民專事行為能力)之間平等自願真屬實意思表示的情形下簽定的就具有法律效力,受合同法保護.
看了補充,我認為可以.男方再婚前所購房屋本來就是男方的婚前個人財產,所以雙方可以就該項財產作出約定(比如可以做個婚前財產公證).
『伍』 什麼樣的條約有效
國內協議一般採用合同一詞。主體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法規,符合法律形式。
國際協議一般用條約一詞,估計你用不上。
『陸』 什麼樣的協議沒有法律效力什麼樣的合同不受法律保護
依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版方以欺權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以上合同,一般不受法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