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反壟斷法的法律責任案例

反壟斷法的法律責任案例

發布時間: 2022-03-10 05:03:05

❶ 違反壟斷法什麼法律責任

違反壟斷法什麼法律責任:
1、經營者達成並實施壟斷協議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2、尚未實施所達成的壟斷協議的,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3、行業協會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4、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十三條
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一)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
(二)限制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
(三)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
(四)限制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五)聯合抵制交易;
(六)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本法所稱壟斷協議,是指排除、限制競爭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行為。

❷ 反壟斷案例有哪些

敢於向大公司動刀。翻看反壟斷典型案例,可以看到有不少知名大公司牽涉其中。比如利樂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歷經4年零10個月的調查,行政處罰決定書長達47頁,最終確定利樂集團6家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成立,監管部門對其開出高達6.7億元人民幣的罰單。利樂公司無正當理由搭售、限定交易等非法壟斷行為得到糾正,相關市場的競爭秩序得以恢復。

敢於動部門的乳酪。如果政府部門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濫用行政權力,違反《反壟斷法》同樣會受到懲處。2016年發現的「十二個省份相關政府部門在『新居配』建設中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案」就是典型。本案涉及12個省份在「新居配」建設市場中頒布的2部省政府令、2份省級政府辦公廳文件、8份省政府部門文件。因產生排除、限制競爭效果,這些文件先後被廢止、停止執行或修改,「新居配」建設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得以恢復。

據統計,10年來,我國依法履行職責,注重發揮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作用,依法打擊壟斷行為,查結壟斷協議案163件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54件,累計罰款金額超過110億元人民幣,查結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案183件,震懾了違法者,凈化了市場環境;審結經營者集中案件2283件,查處未依法申報案件22件,有效預防市場壟斷,維護市場公平競爭。

❸ 求反壟斷法的案例。

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是我國一個比較有經濟影響,也是我國反壟斷法出來處理的比較大的案例。

❹ 反壟斷法的壟斷行為的法律責任是如何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中規定:
第四十六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達成並實施壟斷協議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尚未實施所達成的壟斷協議的,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經營者主動向反壟斷執法機構報告達成壟斷協議的有關情況並提供重要證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酌情減輕或者免除對該經營者的處罰。
行業協會違反本法規定,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可以依法撤銷登記。
第四十七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八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實施集中的,由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實施集中、限期處分股份或者資產、限期轉讓營業以及採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復到集中前的狀態,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九條對本法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規定的罰款,反壟斷執法機構確定具體罰款數額時,應當考慮違法行為的性質、程度和持續的時間等因素。
第五十條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❺ 違反反壟斷法承擔什麼責任

違反反壟斷法承擔民事責任。反壟斷執法機構對違法經營者的處罰類型主要有: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以及罰款。依照相關法律的規定,反壟斷執法機構在確定罰款的具體數額時,應當考慮違法行為的性質、程度和持續的時間等因素,以確保處罰的公正性。對反壟斷執法機構調查的涉嫌壟斷行為,被調查的經營者承諾在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可的期限內採取具體措施消除該行為後果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決定中止調查。中止調查的決定應當載明被調查的經營者承諾的具體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四十六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達成並實施壟斷協議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尚未實施所達成的壟斷協議的,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經營者主動向反壟斷執法機構報告達成壟斷協議的有關情況並提供重要證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酌情減輕或者免除對該經營者的處罰。
行業協會違反本法規定,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可以依法撤銷登記。

❻ 違反《反壟斷法》需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1. 壟斷協議(橫向壟斷協議包括固定價格行為、限制產量行為、劃分市場行為、聯合抵版制交易行為;縱向壟斷協議權包括固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 2.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壟斷高價和不當低價收買、掠奪性定價和不當賤價、差別性待遇、限定交易、不當拒絕交易、搭售或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條件、濫用知識產許可權制競爭) 3. 經營者集中

❼ 求幾個反壟斷法經典案例

8月1日,北京4家防偽企業將國家質檢總局訴至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國家質檢總局在推廣「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的過程中,違反了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屬行政違法,涉嫌行政壟斷。該案可能成為反壟斷法實施後第一件提起訴訟的案件(《西安晚報》8月3日)。

對此,應當毫無疑問的是,隨著反壟斷法的實施,以及市場各界對壟斷危害性認識加深進步,及其市場主體對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的需求,日後社會會對行政與市場關系,及其行政於市場管理方式合法性與合理性,會呈現出越來越高的訴求。而這種與具體企業切身利益有著密切關系的訴求,也會因為法制的逐步健全,會像上述案件一樣,轉化為對行政權力運行過程的規范性監督。因而從此角度講,國家質檢總局這次被訴,其中也許有著某些不可多得的「里程碑」含意。

首先是,由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新興加轉軌」、及經濟轉軌動力主要源自行政權力的經濟階段性特徵所決定,或許會因為行政權力本身對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缺陷、也許會因為受計劃經濟思路的痕跡影響、更甚至於會因為目前行政管理與經濟活動之間的利益關系存在。應該說,現有這樣的行政與市場多種的交叉關系,在結果上,都可能會使行政權力在進行具體市場監管時,表現出缺位、錯位、越位的權力「時期」弊病。對此,就拿上述國家質檢總局的「電子監管網」推廣過程為例,也許國家質檢總局的初衷是出於建網的心情急切,或許也可能是由於對某種具體產品質量的相信與青睞,因而在推廣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了一種行政傾向。素不知,正是因為這種完全可能是處於行政善意的傾向,由於其中與質檢總局有著某種可能的利益關系,並沒有經過具備市場公信的程序的認定,所以,如此的行政「推廣」在結果上,就會對市場其它相關產品失去本應該有的公平競爭的機會,可以說,在性質上這的確是一種排斥、限制競爭的不公正行為。

還有在行政與市場關繫上,尤其是在市場反壟斷管理上,應該說行政管理的就應定位於「裁判員」的角色,行政監管職責就是要提供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以及保證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就此同樣以上述的質檢總局「推廣」事例來說,行政應該以公平的競爭程序,並以這種為市場公認並具公信的競爭程序為平台,完全可以、也應該讓相關企業產品通過各自競爭並由市場來決定誰才是真正的「最優」產品,並且值的「推廣」。而與此對照,國家質檢總局這次之所以會引起相關企業不滿、並被訴至法院,其中很可能就是質檢總局在此問題上,將本應由市場競爭來解決的問題錯作行政可以決定范圍的問題。可以說,如果背後不存在相關企業所指的利益關系,那至少也可以說是一種因行政認識錯誤,而引出的越位與錯位的表現。 當然,此案結果究竟如何尚還要有待法院的判決。但有一關鍵點現在就可確定無疑,那就是在市場經濟推進進程中,行政監管的目標與出發點應該是促進市場公平競爭與保護消費者利益。否則,就可能會走向市場經濟規律要求背道而馳。對此,要警惕!

❽ 反壟斷法十大案例發布有哪些

今年,我國《反壟斷法》頒布實施10周-年,其間取得了豐碩成果,確立了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建立了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今年3月,依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整合三家反壟斷執法機構職責,形成統一執法模式。

我國反壟斷工作過去取得哪些成效?今後還有哪些完善空間?記者采訪了相關負責人和專家。

我國反壟斷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

自2008年8月1日《反壟斷法》實施以來,中國特色反壟斷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國-務-院出台了相關行政法規,反壟斷執法機關先後出台了經營者集中審查、反價格壟斷、禁止壟斷協議行為等部門規章12部、規范性文件3部、辦事指南和指導意見10部,大大提高了反壟斷法法律規范的可操作性。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出台了《關於相關市場界定的指南》並完成關於禁止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指南、汽車業反壟斷指南、寬大制度指南、經營者承諾指南、違法所得和罰款計算指南、壟斷協議豁免程序指南等六部指南的研究起草工作。

「這些指南體現我國執法機構的執法思路和原則,分享執法經驗,給予經營者更清晰的指引。可以說,《反壟斷法》頒布實施10年,是我國反壟斷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的10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甘霖說。

未來,我國反壟斷法律規則體-系仍需不斷完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競爭法中心主任黃勇認為,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反壟斷法實施也應進一步優化:一方面,應在總結過去10年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反壟斷法制度體-系,釐清概念、明確適用原則,為反壟斷執法、司法和守法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規范依據;另一方面,應盡快推進處於基礎性地位的競爭政策法制化,尤其是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法制化,與反壟斷法律制度有效銜接,以明確政-府與市場間的關系,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以競爭法治更好、更快地促進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

據統計,10年來,我國依法履行職責,注重發揮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作用,依法打擊壟斷行為,查結壟斷協議案163件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54件,累計罰款金額超過110億元人民幣,查結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案183件,震懾了違法者,凈化了市場環境;審結經營者集中案-件2283件,查處未依法申報案-件22件,有效預防市場壟斷,維護市場公平競爭。

反壟斷法的實施仍面臨不少挑戰

此前我國反壟斷執法部門分散在商-務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今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後,保留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並由新成立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承擔反壟斷統一執法。

「3家反壟斷執法機構合並為一家,執法主體的融合,更有利於執法標準的統一和執法行為的協調。」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召集人張-穹說。在《反壟斷法》頒布實施1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作為反壟斷統一執法機構,面臨著新的挑戰,反壟斷工作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甘霖認為挑戰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競爭政策的實施提出新要求,要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鼓勵創新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互聯網經濟等新經濟業態對反壟斷執法提出新要求,反壟斷執法無法照搬傳統的分析思路和評估方法。經濟全球化和企業競爭國際化,對加強反壟斷國際合作提出新要求,我們要加強反壟斷國際交流合作,共同維護國際市場的公平競爭。同時,新時代反壟斷工作對執法能力和水平提出新要求,我國執法隊伍建設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張-穹建議,做好新時期反壟斷工作首先要有大局觀念,我國經濟發展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當前的重要任務,反壟斷工作應關注國民經濟發展的特點,並為此助力加油,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其次要有全球視野,要學習國外反壟斷執法機構的經驗,學習借鑒其先進理論、技術,密切跟蹤其重大執法案-件,精準分析鑒別其重大反壟斷政策。最後,還要有未來眼光,要充分認清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的重大影響,勇於創新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反壟斷理論等。

加大懲罰。

消息來自鳳凰網。

❾ 關於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不正當行為的案例

公用企業及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限制競爭行為案例:
2001年,某市區內的一家燃氣公司負責為區內用戶提供液化天然氣。該燃氣公司與區內的兩家保險公司的分公司分別簽訂保險代理協議,由該燃氣公司下屬各液化氣供應站在區內為用戶申請開戶及換氣時,代辦液化氣罐的保險業務。從1997年至2000年間,該燃氣公司總計向用戶收取保險費70多萬元,獲得代理手續費約19萬元。該市工商局認定,該燃氣公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條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禁止公用企業限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第2條規定的公用企業。燃氣公司利用其公用企業的優勢地位,未經投保人同意,也未設專門窗口或由專人受理,未告知投保人,就為燃氣用戶辦理液化天然氣罐保險,明顯違反用戶的意願,強制代理保險業務。由此,該市工商局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3條,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並處以罰款。
該燃氣公司不服這一行政處罰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其理由之一即為,該公司不屬於《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條規定的"公用企業",認為按照立法旨意,具有獨佔地位是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公用企業或者其他經營者的核心特點。因為無獨占性的公用企業無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商品的能力,也無法實現排擠其他經營者公平競爭權的行為目的。由於在該燃氣公司的經營區域內還有其他六家獲准經營的企業,所以不能認定為具有獨佔地位的公用企業。該市的一審法院支持了燃氣公司的觀點,市工商局在一審中敗訴。二審中,該市的工商部門強調,這種認定對"公用企業"的界定過於狹隘。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若干規定》第2條對公用企業的進一步定義,公用企業是涉及公用事業的經營者,包括供水、供電、供熱、供氣、郵政、電訊、交通運輸等行業的經營者。該燃氣公司分明屬於列舉的公用事業的經營者。最終,該市二審法院支持了市工商部門的觀點,認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條所指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有兩種,一種是公用企業,另一種是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對公用企業的進一步認定可以適用《若干規定》。[1]但是,我們發現,對此問題工商部門的權威人士也認為,根據第6條的措詞表明"公用企業首先是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2]可見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不同的法律意見。 2.政府及其所屬部門的限制行為。3.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條件行為。案例:日前,湖北宜昌市工商局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以構成限制競爭行為對湖北省宜昌市鹽業公司處以10萬元罰款。接群眾舉報,宜昌市工商局查明,宜昌鹽業公司利用其食鹽專營獨佔地位,自2009年3月至6月,在宜昌城區范圍內銷售精製碘鹽時,強制食品經營戶按照一定比例購買購買宜昌鹽業公司附帶提供的鈣(鋅、硒)強化營養鹽及低鈉鹽。如不購買,經營戶就不能從鹽業公司處購買普通精製碘鹽。經營戶多有抱怨,但不得不接受。工商局認定,鹽業公司的行為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湖北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相關規定,構成限制競爭行為。為此,宜昌市工商局向宜昌鹽業公司下達了《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告知宜昌市工商局擬作出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依據,擬責令宜昌鹽業公司停止違法行為,罰款18萬元。在聽證會上,宜昌鹽業公司認為宜昌工商局定性不當,適用法律不當,應認定為普通搭售行為,而不是限制競爭行為。而工商部門則認為:食鹽是國家進行專營的管理產品。經營戶從鹽業公司進貨,是進精製碘鹽,還是進多品種鹽,本應由食品經營戶自主選擇。調查中,許多經營戶反映,多品種鹽價格高,不好銷售,容易造成積壓,不願意購進多品種鹽。而鹽業公司卻利用其食鹽專營的獨佔地位,違背食品經營戶的意願,在食品經營戶購進精製碘鹽時,強制要求經營戶按一定比例購買其提供的多品種鹽。如果不滿足鹽業公司的條件,就不能從鹽業公司處購買普通精製碘鹽。整個過程,不是在自願、平等、公平的基礎上交易。工商局認為,鹽業公司的行為限制了食品經營者的自由選擇權,損害被指定購買商品的食品經營戶合法利益;「排擠其它經營者的公平競爭」,其行為構成限制競爭行為。鑒於案發後,宜昌鹽業公司予以高度重視,並已有改正違法行為的事實,宜昌市工商局決定對其處罰款10萬元,並責令改正違法行為。

熱點內容
農行規章制度規定專題課 發布:2025-05-17 11:51:56 瀏覽:681
婚姻法男方出軌財產分割 發布:2025-05-17 11:42:26 瀏覽:577
設區的市制定的規章備案 發布:2025-05-17 11:37:07 瀏覽:182
社會與法雨過天晴天晴扮演者是誰 發布:2025-05-17 11:37:04 瀏覽:680
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調整 發布:2025-05-17 11:36:25 瀏覽:234
法律顧問工作記載 發布:2025-05-17 11:36:23 瀏覽:890
出台規章制度結合實際 發布:2025-05-17 11:32:15 瀏覽:900
法院司法管理 發布:2025-05-17 11:27:54 瀏覽:590
企業法律顧問應具備的知識 發布:2025-05-17 11:22:55 瀏覽:660
法院判了疫情 發布:2025-05-17 11:21:30 瀏覽: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