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會出現死亡承擔法律責任嗎
① 聚餐飲酒致死應該誰負法律責任你怎麼看
逢年過節或者公司組織吃飯的時候難免會聚餐飲酒,很多人會在飯桌上拒絕別人的勸酒,以自己對酒精過敏感冒為理由拒絕喝酒,然而有些人則是礙於面子,不得不飲酒。
聚餐本來是一件開心的事情,然而有些人因為飲酒而致死,那麼就會成為一場悲劇,聚餐飲酒至死應該誰負法律責任這一話題也引起了眾多網友的熱議和關注。
少量飲酒可以獲得暫時的娛樂,而過量飲酒勢必會影響到身體健康。因此,我們不要在平時養成酗酒的毛病和習慣,更不要在聚餐時候過量飲酒。尤其是職場上的女性,如果參加單位聚餐或者陪客戶吃飯,那麼一定要注重保護好自身安全,不要顯示出自己的酒量,更不要和別人拼酒。
如果不想在聚餐場合飲酒,那麼就可以以酒精過敏等借口推脫開。工作去哪裡都可以,身體則是革命的本錢,無論是文職工作還是銷售工作,我們都不應該用自己的身體去拼業績。
工作賺錢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絕非願意糟蹋自己的身體,年輕雖然可以為我們解決很多困難,很多人喝酒之後頭疼一晚上第二天就好了,然而這卻會造成身體的病變。
② 同學聚會,其中兩個同學發生了車禍死亡。我們有法律責任嗎
你好
是他們自己不遵守交通規則,或者是單純被他人碰撞發生傷亡,你沒有對他們有什麼侵權行為,不應該讓你承擔責任的。是肇事者的責任。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③ 聚會喝酒死亡責任認定
聚會喝酒發生了有人死亡的情況,要根據其他一起喝酒的人的情況進行判斷是否需要負責任。
1、多數情況下應由發生人身損害的飲酒人自負損失。
2、如果發生強迫性勸酒、惡意勸酒、灌酒者和未能保證喝酒者安全,則共同飲酒人也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3、同行人盡到了提醒、勸阻、通知家人、照顧、護送義務,同行人是無過錯的,不需要進行賠償。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④ 公司員工聚餐過程中死亡該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公司聚餐女員工死亡的,如果被認定為工傷,而公司沒有為該員工繳納社保的,要按照工傷保險條例中的項目和標准承擔賠償責任;如果繳納了社保的,則由工傷保險基金來賠;如果不屬於工傷的,則由公司或對此負責的其他人來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
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
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⑤ 生日聚會意外死亡法律問題
依照刑法,當事人間無責任。依照民法,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民法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 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在當事人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對於損害事實的發生,當事人間應當承擔部分責任。這個是法律上的公平責任原則。
通常可以按照下列情節來考慮
受害人本人是年滿18周歲的成年人,對個人的情況應當有足夠的了解,應當對受損事實的發生承擔主要責任。
其他當事人作為這件事的參與者,應當承擔補充責任。因為,受害人的酒醉的事實的發生不是單純由一杯酒構成的,而是每一杯酒共同構成的。即從第一杯酒開始,就是為其死亡奠定了基礎。就如一個人吃飽,不是吃到第三張餅才吃飽,而是由之前每張餅的聯合。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個人都變相的參與到了受害人的死亡過程。因此應當對受害人的死亡承擔補充責任。
至於當事人間說未曾勸酒的證言,因為當事人的證言是對自己有利的證言,在法律上被接受的可能性小,是應當排除的證言。即沒有充分事情的情況下,法庭不會採信此證言。
至於過生日宴會的主角,在此事上責任會重於一般人。因為,他作為這個活動的組織者,應當盡到保證每個人人身安全的責任。而在此事的發生上,組織者未能盡到保證當事人人身安全的義務。因此他的責任重於其他參與者。應當承擔次要責任。
因此,估計在賠償的認定上,應當按照下列原則處理:受害人本人,承擔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責任。活動組織者,承擔百分之二十的責任,其他人共同分擔剩下的責任。
⑥ 聚會喝酒致死其它人在什麼情況下要承擔刑事責任
喝酒致死一般承擔民事責任,在明知他人喝酒過敏仍極力勸酒或者強制灌酒,出現不良症狀又不及時送醫,致人死亡的可能構成犯罪。
⑦ 同事聚會在KTV猝死,我要負法律責任嗎
你好,報警後,這個最好由法醫做屍檢查明死亡原因,並做進一步的調查當時的聚會情況,如果確認與你們無關,就不用負法律責任的;
⑧ 同學聚會,同學因急病死亡,其他人應負責任嗎
同學聚會,同學因急病死亡,死亡的原因是疾病,而不是聚會。因此其他參與聚會的同學在法律意義上說,是沒有責任的。但既然一起聚會,說明都是關系比較好的同學,每人出幾千元悼念一下還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