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1952年的地契有法律效力嗎
⑴ 1952年地契有用嗎
只是一種憑證。年代久遠也需重新更換新的證照了,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⑵ 1952年的地契還有效嗎
1950以後土地就收歸國有了,你的地皮在城市就直接是國有,在農村是集體的,看當時有沒有補償款吧(估計當時已經領了)
⑶ 五十年代的地契到現在還有法律效果嗎
已經沒有法律效力了,只是作為確認權屬的一個參考依據。
⑷ 1952年老房契是兄弟幾人分家簽名的它具有法律效力嗎
有個前提,這個房子本身的產權沒有問題。如是,則合法有效版,依法受法律保護。權
一、如果本身的產權不清晰,那其他的,都是沒有法律基礎的;
二、如果本身產權清晰,那弟兄幾個,關於分家的協議,原則上合法有效。
1、有各自的簽名;
2、內容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
任何人提出協議無效的,必須提供反證,以證明這份協議是違法的,或內容不真實存在欺詐等情形,如果提不出反證的,即推定為合法有效。當然,如果後來又有子新協議,對以前的分家協議進行變更的,那以後面的協議為准。
⑸ (民國時代及之前的時期)以及解放初期的祖宅基地地契現在還有法律效力承認嗎~!……
1949年中華人民共抄和國成立,實襲行土地國有,具體方式為國家土地所有制和集體土地所有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條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 民國時代的地契,實行的土地私有,建國後,土地私有制度已經被廢止,民國時代的地契當然沒有法律效力了。
⑹ 1950年的地契,還有法律效力嗎
1950年的地契不具有法律效力。
理由如下:
一、1950年6月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土地改革權法》,該法第一條就開宗明義地宣布,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該法第三十條明確規定,土地改革完成後,由人民政府發給土地所有證,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約一律作廢。可見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土地改革完成後,所有的土地契約就隨之廢止。
二、根據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或集體所有。因此,解放後頒發的私有土地證或者地契現均已失效,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⑺ 解放初期的地契還有法律效力嗎
沒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十條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
以下僅供參考:
根據現行《憲法》、《土地管理法》、《物權法》等相關法律的規定,我國的土地所有權只有兩種形式,即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私人所有的土地?對不起哦,您想多了。
您可能要問了,就算這前朝的地契不承認,我這還有本朝的地契呀?
這事兒我們不妨從頭來講。
戰國以降,中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三種,即國家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農民所有制。皇帝老兒都把國家的視作自己的,所以基本上土地都是私有的啦。歷朝歷代,新的政權建立之後,為了穩定社會、安撫民心,往往會對土地重新分配,把前朝地主的土地分給功臣和平民。有了自己的地,大傢伙兒的生產積極性就高,國家能徵收到的賦稅也就多。所以新王朝的前期往往是所謂的「盛世」。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部分人或者豪取強奪,或者誠實經營,成了<del>土豪</del>地主;而另一部分人則或者時運不濟,或者好吃懶做,賣掉土地成了佃戶。在王朝的末期,土地的集中越演越烈,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再伴隨著其他問題紛紛產生,王朝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於是朝代的更替就像單曲循環一樣持續了2000多年,而土地所有制一直沒有發生改變。
1905年,孫中山建立同盟會,其政治綱領中有一條就是「平均地權」。可是,革命尚未成功,國父先走一步。蔣中正接過國父的衣缽,本應著手進行土地改革,但是一會兒要安內,一會兒要攘外的,這事兒就這么耽擱了下來。
這一耽擱,就到了1945年。抗戰勝利,舉國歡騰,百廢待興。國共兩黨為了搶地盤、爭人心,都不約而同地想起了一個法寶,那就是土地改革。一方面,中共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在「解放區」實施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富農土地,分給貧農佃農。在實施的過程中,中共不用行政命令的方法把「恩賜」給農民,而是發動農民對地主搞階級斗爭。這樣一來,分到土地的農民就等於納了「投名狀」,不得不把腦袋綁在褲腰帶上參加革命,因為一旦中共失敗,他們不僅會失去土地,還會遭到清算。(高!實在是高!)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就比較老實巴交,准備購買地主土地分給貧農,以期實現耕者有其田。對綏靖區內中共已分的土地,也不強迫農民歸還地主。當然,地主帶著民團回來的時候,以各種方法收回土地,政府也沒有制止。總之呢,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比較捉急,直到退守台灣之後,才傾其全力的完成,為之後台灣經濟的騰飛掃清了道路,這是後話不提。
大陸這邊兒,1951年到1952年,中共政府在「新解放區」也開展了如火如荼的土地改革運動。還是老方法啦,發動階級斗爭,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貧下中農。至1953年,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將所謂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廣大農民兄弟分到了田地(和地主家的小老婆),對新政權的積極性都非常高,動不動就捐錢買個飛機什麼的送到前線抗美援朝。到這個時候,土地還是私人所有的。@李超答案中的第三張地契也就是這個時期的反映。
可是好景不長,一邊兒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還在沒結束呢,一邊兒瀟瀟灑灑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又開始了。1951年,中央通過了《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說農民兄弟們不是都分到土地了嗎,但是這種小農經濟分散經營困難多多,要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呢,大家還是得組織起來,辦個互助組,這次都去幫我家插秧,下次都去幫你家收割,大家集資買頭牛。在互助組這個階段,土地仍是私人所有的。
1953年,中央又通過了《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說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呢,就是要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農業方面,前兩年搞的互助組還是卓有成效的,但是這種小規模的農業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改善生活的需要了。所以農民兄弟們,咱們辦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吧,拿土地改革時候分到的土地產權入股,按勞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結合,大家出錢出力,挖條水渠、墾塊荒地、整點農具,積累一定公共財產。在初級社這個階段,土地依然是私人所有的,只不過統一交給合作社經營和使用,社員按質按量收取土地分紅。
1955年,毛澤東做了《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說我看這個農村合作化運動日益高漲,但有些同志看不到廣大農民群眾願意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放任農村資本主義的自由發展,這是右傾機會主義,也就是跟我過不去。此話一出,全國上下拼了老命地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僅僅花了3個月時間就在全國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到1956年底,參加初級社的農戶達96.3%,參加高級社的農戶達87.6%。而這個高級社,與之前的形式相比,差別就大了。農民加入高級社,就要把地契交出來,把牛、犁、車交出來,所有的生產資料統統折價「歸公」。如此一來,農民就不再擁有土地產權,也就不再有按股分配,只剩下按勞分配。
那不是還有12.4%的農戶沒有加入嗎?對的,像@李超姥爺家這樣的中農(占所有農戶的40%左右),世世代代勤懇經營,自家的土地都是祖宗傳下來的,當然不願意加入高級社。但是由於種種歧視,無法進行正常生產,往往撐了一兩年之後也不得不放棄獨立而入社。
One more thing.
1958年8月,毛澤東在與山東領導談話時說:「還是辦人民公社好……」此話一出,到10月底,全國74萬多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組成2.6萬多個人民公社,參加公社的農戶有1.2億戶,佔全國總農戶的99%以上。至此,土地的私人所有制,在中國大陸被徹底消滅了。
總而言之,別說你是前朝的地契,就是本朝的地契,現在的法律也是不會認可的。
⑻ 老地契有法律效應嗎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五二年以前的老土地證沒有法律效力,因為那是土地私有內制容時期的產物,與現行的土地公有制是不符的,經過土改後國家把土地都收歸國有,以前的土地所有權證書就都不具有法律效力了。五二年後的新的土地證是有法律效應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你一直居住在該地,或者有該地的使用權,那麼將地契換成新的土地證即可。
⑼ 地契有法律效力嗎
符合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的地契具有法律效力。原有的老地契是不能直接產生物權法律效力,但是可以作為證明權屬來源的一個憑證,也是主張物權(房屋所有權或土地使用權)的證據之一。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條
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
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一切使用土地的組織和個人必須合理地利用土地。
⑽ 請問下50年土改時候的地契,現在還能有法律效應嗎
根抄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五二年以前的老土地證沒有法律效力,因為那是土地私有制時期的產物,與現行的土地公有制是不符的,經過土改後國家把土地都收歸國有,以前的土地所有權證書就都不具有法律效力了。
一、土改時實行的是土地私有化。在當時是有效的;
二、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施行土地公有化(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全國取消土地私有化。從那時起,該地契就已經失去效力,但可以作為文物證明那個特定歷史階段的特定事件,具有一定的保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