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網路中介服務提供商法律責任

網路中介服務提供商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3-12 05:36:47

❶ 網路服務商是什麼意思

網路服務商的意思是向廣大用戶綜合提供互聯網接入業務、信息業務和增值業務的電信運營商。

能提供撥號上網服務、網上瀏覽、下載文件、收發電子郵件等服務,是網路最終用戶進入Internet的入口和橋梁。它包括Internet接入服務和Internet內容提供服務。這里主要是Internet接入服務,即通過電話線把你的計算機或其他終端設備連入Internet。


(1)網路中介服務提供商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由於接駁國際互聯網需要租用國際信道,其成本對於一般用戶是無法承擔的。

Internet接入提供商作為提供接駁服務的中介,需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中轉站,租用國際信道和大量的當地電話線,購置一系列計算機設備,通過集中使用,分散壓力的方式,向本地用戶提供接駁服務。

較大的ISPs擁有他們自己的高速租用線路以至於他們很少依賴電信供應商,並且能夠為他們的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最大的國際和地域性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有:AT&T WorldNet,IBM全球網,MCI,Netcom,UUNet,和PSINet。

❷ 什麼樣的企業屬於網路交易中介服務商

網路交易中介服務商,即為網路提供交易信息傳輸中介服務的主體。比如:阿里巴巴,淘寶,易趣等等這些都是。

根據其對網上所傳播信息實際監控能力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為兩類:

(1)接入服務提供商,指為交易信息傳播提供光纜、路由、交換機等基礎設施,或為上網提供接入服務,或為用戶提供電子郵件賬號的主體。(概念和提供的服務)
(2)交易網路平台提供商,指為用戶提供伺服器空間,或為用戶提供空間,供用戶閱讀他人上載的交易信息和自己發送的信息,甚至進行實時交易信息交流;或使用超文本鏈接等方式的搜索引擎,為用戶提供在網路上交易搜索信息工具的主體。(概念和提供的服務)

希望蛋卷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❸ 關於網路中介的法律責任 懂法的進來幫下

C與A網站、b如果是僱用關系,C僅僅是雇員,那麼C不承擔法律責任。
C如果是B的下級銷售商,則C要承擔賠償責任。
C賣貨,如果是以B或者A的名義,則C不承擔責任。
如果C賣貨以自己的名義,則要承擔責任。

❹ 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網路服務提供商有可能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對所有言行及其後果,依法擔責

❺ 網路服務提供商應承擔何種法律責任

在明知或應知其平台上存在可能侵犯他人權利的鏈接,應及時制止,防止侵害行為的擴大。此處要求網路服務提供商在主觀上是「明知或者應知」,其次,網路服務提供商也應盡到合理的審查義務。

❻ 網購交易中侵權主體有哪些

一、網路服務提供者
網路服務提供者是網路空間中一種全新的主體,對網路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
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網路內容服務提供者
網路內容服務提供者是選擇某類信息上網供公眾訪問的人,如為用戶發送信息的電子布告板系統經營者、郵件新聞組及聊天室經營者。網路內容服務提供者完全控制網頁上的信息,公眾一般只能瀏覽或下載而無法改變其提供的信息。因此他們的地位類似於傳統的出版者,應為其提供的所有信息承擔類似於出版者的版權責任。最高院的《解釋》第5條規定:「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明知網路用
戶通過網路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者經著作權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但仍不採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後果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
130條的規定追究其與該網路用戶的共同侵權責任。」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網路內容服務提供者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權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即在主觀上沒有過錯的時候就不構成侵權。
三、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
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是指提供除內容服務以外的其他種類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如網路基礎通訊服務者、接入服務提供者、信息搜索工具提供者等。
可以登錄
www.shewentm.com
或致電:010-82685045了解商標侵權范圍和認定,有專業的律師團隊排憂解惑,專業解決侵權有關問題。

❼ 談談我國關於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的認定有哪些

網路時代的到來促進了社會、文化和經濟的全面發展,網路服務商在網路世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決定著網路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網路環境下的侵權行為和權益保護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世界性難題。針對目前互聯網上侵權現象嚴重的現狀,一面是強烈要求受到法律保護的利益群體,一面是面對不斷出現的新的網路侵權行為,雖在逐步調整但相對遲滯的法律制度。由於網路侵權行為自身的特點,如何界定網路侵權,確定不同網路侵權主體的責任,適用何種侵權歸責原則,侵權責任如何承擔,對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進行分析研究,以期引起相關部門對網路侵權進行重視,落實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以維護網路用戶的合法權益。

一、網路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的概念

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可以分別從廣義和狹義上來理解。廣義上,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指的是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時的作為責任,以及因未盡到法律規定的義務對網路用戶在其網路上發生的侵權行為承擔的不作為責任。狹義上,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僅指因未能避免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實施的侵權行為而承擔的不作為侵權責任。本文所論述的網路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是廣義上概念,即網路服務提供者對自己實施的或者他人利用其提供的服務而實施的侵權行為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二、我國現行法律規定

對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在立法中進行規定,可以說是當今世界的潮流,依前所述,發達國家對此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加以規制。我國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並在立法和司法解釋中逐步進行了規定。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對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作出了一些規定,涉及到了網路服務提供者的共同侵權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破壞權利人技術保護措施的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的協助調查義務和網路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限制等問題,初步建立了我國的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制度。對網路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問題更好地加以規制,我國在國內外的司法實踐和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於2006年5月頒布,7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了《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在該條例中,對網路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規定,更加明確和完善了這一制度。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這是我國法院審理網路服務提供者侵權案件的主要依據。也是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侵權責任的准繩。該條規定了在網路服務提供者在一定的條件下應該承擔連帶責任,這是完全有利於保護網路用戶的合法權益的有力保障,同時它還規定了網路服務提供者應負有一定的注意義務,在收到被侵權人的通知後負有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義務,否則就要承擔損害擴大部分的連帶責任,這是立法者站在網路用戶的角度,主要是為了維護在網路環境中處於弱勢群體的網路用戶的利益,符合社會的公平正義與保護弱者的宗旨的。

三、規定不足之處

1、侵權責任主體中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范圍不明確

《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定了網路侵權的相關內容,對於打擊我國層出不窮的網路侵權案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該條的規定仍然過於籠統,尤其是對於侵權主體的規定過於概括和抽象。其規定網路用戶和網路服務提供者均是網路侵權的主體,但對於網路服務提供者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和定義,如果對這一概念僅僅只是籠統的表述,在實踐生活中將很難追究其相應的法律責任,故筆者認為應該對於網路侵權的主體進行完善和確定。我國網路侵權責任規則主要的依據是《侵權責任法》,其中36條對於責任的限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但是沒有明確怎樣進行限制,只是籠統的對網路服務提供者做出了一般的規定。在該規則的實施中,如果責任的限制不進行具體的規定,將難以實現該法律規則的目的和意圖,也難以保護網路服務提供者的合法權利。在適用《侵權責任法》第36條的過程中,由於責任限制規定不具體,很多關鍵性的詞語和概念不明確,比如對於「知道」的理解、對於「及時措施」的規定、對於「必要」的理解都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在適用該條款時,沒有統一的規定,從而導致各地各人標准不一致,不利於該規則的實施[17]。

2、「通知條款」 不利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承擔

《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款原文為: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學者們將該款一般稱之為「通知條款」或是「提示規則」,該款確定了一個重要的規則即「通知——刪除」規則。該規則也有人稱為「通知與取下程序」, 通知——刪除制度在實體法上存在侵害言論自由的可能,在程序法上具有超越司法正當程序的嫌疑。主要是指被侵權人在發現自己的合法權利被侵害後,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接到合格的通知後,必須對該侵權信息採取必要的措施,立即進行刪除或是斷開連接的行為。該款不考慮網路服務提供者直接侵權的情形,對於網路服務提供者直接侵權的,直接承擔侵權責任,不具有該款的免責情形。如此,該款有兩層意思,一是網路服務提供者只對接到通知以後的損害承擔責任;二是網路服務提供者只對接到通知以後因為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而產生的損害擴大部分,與侵權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在分析該款的法律意義時,應該著重分析兩個問題,一是「通知-刪除規則」,二是「採取必要措施」。該款可以理解為,網路服務提供者只有在接到被侵權人的合理通知後,因為沒有採取措施而產生的損害擴大部分承擔連帶責任,而只要網路服務提供者沒有接到被侵權人的合理通知,則不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就是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一個前提條件,也是一個免責事由,網路服務提供者可以根據此款進行抗辯。

3.、「知道條款」 限制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責任

在「知道條款」下,對於知道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明確的知曉信息的存在,二是要知道該信息是侵犯他人民事權利的信息。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基於過錯而承擔的法律責任,此時,網路服務提供者與侵權人構成了共同侵權。侵權人實施了侵害他人民事權利的行為時,網路服務提供者在知道的情況下,沒有採取必要的措施,已經形成了過錯,在此范圍內與侵權人具有共同的過錯,所以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反過來說,因為該款是以過錯為歸責原則的,如果網路服務提供者對於侵權人實施的侵權行為並不知道,也沒有理由知道或是有證據證明其知道該侵權行為的存在,那麼網路服務提供者可以不承擔責任,這也是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責任的限制,網路服務提供者可以以此為抗辯條件,是其免責的一個因素。之所以可以免責,就是因為沒有過錯,法律不能強求一個沒有過錯的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 網路服務提供者就「擴大部分」承擔連帶責任界定很困難

按照《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款規定,網路服務提供者違反提示規則,是「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這個規則是正確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僅僅是對網路用戶的侵權行為經過提示而沒有採取必要措施,是對損害的擴大有因果關系,因而就損害的擴大部分承擔連帶責任。由於網路侵權案件大多數是對人精神上的損害,因此對於「擴大部分」的精神損害很難界定,亟需細化,量化。

四、完善建議

1、明確侵權責任主體中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范圍

對於網路侵權的主體進行完善和確定。我們可以頒布相應的司法解釋,規定和明確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范圍和分類。我們可以借鑒和採納德國《規定信息和通訊服務的一般條件的聯邦立法》,將網路服務提供者進行一個明確的分類,並針對不同的類型確定相應的責任,這樣將更有利於打擊網路侵權行為,更加有利於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利。

2、「通知刪除規則」實施中的缺陷完善

通知作為啟動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責任的一個重要條件,需要完善通知的可操作性。被侵權人發出的通知應該是書面的通知,對於口頭的通知不能作為合格的通知。因為書面的通知更加正式,只有書面的通知才有據可依,也是是否發出通知的一個標准,才能作為固定的證據進行使用,也是判斷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收到通知的一個標准。通知除了應該為書面的外,還要對內容進行規范,通知必須具體,必須載明具體的措施,只有這樣,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收到通知後,才能據通知的要求進行處理,在通知發出者實施了反侵權行為時,網路服務提供者才能據此免責。

3、 「知道條款規則」實施中的補救措施

由於信息之多,網路服務提供者如果每條信息都要進行審查,那麼無疑會加重其負擔,在實際生活中也是不現實的,如果知道要包含應知,那麼也就是要課以網路服務提供者信息事先審查的義務,顯然是不利於網路社會的發展的[18],故本人認為,此處的知道不應包含應知,而是明確知道和有理由知道。我們應該出台司法解釋,對於「知道」進行准確的定義,明確指出知道的含義是明確知道和有理由知道,不應包含應知。

4、網路服務提供者就「擴大部分」承擔連帶責任界定

網路服務提供者是經過了被侵權人的提示,提示而不刪除才構成連帶責任的。因此,對擴大部分的界定就應當從被侵權人提示的那個時間開始,因此需要相關部門出台法律解釋,對該問題作出細致的的界定。對此問題的解決辦法之一就是推行網路實名注冊制度。網路日益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當中,成為人類生活的第二空間。雖然這個空間被稱作虛擬空間,但人們在其中的行為卻實在地發生著,因此我們必須推行實名注冊制度,用以約束網路用戶的網路行為,減少網路侵權的存在。具體而言,筆者認為應當由公安機關負責辦理具有口令功能的「網路身份證」:公民持有效身份證件向公安機關提出申請,辦理「網路身份證」,在需要發帖或者進行其他網路活動時輸入口令即可,而辦理「網路身份證」的信息由公安機關管理並保護。這樣既可以推行網路實名注冊,又可以防止個人信息的泄露,保護公民言論自由的權利,最重要的是能為網路侵權案件找到承擔責任的最終責任人,起到約束網路行為的作用。

五、結語

在網路信息時代,人們在網上所享受的豐富的信息資源、便捷的即時通訊等都離不開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各種服務。隨著網路服務日益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網路侵權案件也層出不窮,網路服務商作為信息世界的重要一部分,不可避免地成為被訴侵權責任的對象。但是由於互聯網的虛擬性使得網路侵權行為與一般侵權行為有所不同,如何確定網路服務商的侵權責任是解決網路侵權糾紛的重要部分。

網路侵權行為手段復雜多樣,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其侵權行為呈多樣化發展趨勢,如對傳統作品的非授權上載,對數字作品的非法下載,網站之間的非法轉載,發表非法言論侵犯他人名譽權和隱私權等,非法鏈接和搜索引擎,網路域名的惡意搶注等,且日趨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在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上,除了替代責任和產品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外,對其他網路侵權行為一般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在責任的承擔上,網路用戶和網路服務提供商要為自己的單獨侵權行為承擔直接侵權責任,此外,網路服務提供商還要在一定條件下為用戶的侵權行為承擔間接責任。

由於我國尚未制定一系列比較成熟完善的關於網路侵權的法律,對一些新出現的網路侵權類型並無明文規定,實踐中的認識也並不統一,如對於深度鏈接的性質和責任認定。筆者認為如何通過立法確立網路服務商的侵權責任與監管義務、合理分配權利人和網路服務商的利益是我國完善網路服務商立法的關鍵。要在立法完善之路上走好這關鍵的一步就要確立網路服務商侵權責任限制的歸責原則。我國在侵權責任歸責原則上應該採用過錯責任原則,網路服務商在主觀上有過錯的條件下才可以承擔侵權責任,有利於網路服務商與權利人的利益平衡。

綜上所述,中國網路服務商的侵權責任立法應該以中國網路服務發展水平為基點,借鑒國外有益的立法原則,融合中國的現有的侵權責任制度制定出一套有利於完善我國網路服務商侵權責任立法的法律。由於筆者能力有限,閱歷尚淺,因此在對完善網路服務商的侵權責任立法方面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議,希望能夠對完善我國網路服務商的立法有所幫助。

❽ 網路侵權的主體是

法律分析:網路侵權的主體主要有網路服務提供者、網路內容服務提供者以及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條 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二十條 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❾ 網路中介服務商的直接侵權責任有哪幾種

我國的侵權責任法沒有明確界定直接侵權責任,因此直接侵權責任不是一個准確的法律概念。關於網路中介服務商的侵權責任,除了源自一般的侵權責任法以外,還有與網路服務相關的各種法規及規章,就侵權的客體而言,主要涉及版權(著作權)、隱私權、名譽權等,當然,如果涉及非法信息的傳播問題就不是民法上的侵權責任問題,而是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問題了。

❿ 網路侵權的侵權主體

網路服務提供者是網路空間中一種全新的主體,對網路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是因為這種不可或缺的職能,網路服務提供者往往會捲入網上的各種侵權糾紛中。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出現了將網路服務提供者訴上法庭的案例,如《大學生》雜志社訴263首都在線案,而且,此種類型的案件隨著中國網路服務業的發展還會出現,因此如何認定網路服務提供者的版權侵權責任的問題已經擺在面前,需要法律作出回應。網路服務提供者的版權侵權責任的標准和范圍不僅直接影響版權保護的水平和質量,而且直接影響新興的網路服務業的生存和發展,關繫到互聯網能否健康發展,也關繫到無數網路用戶的利益。由此,人們必須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最終確定一個合理的標准。
網路服務提供者(又稱「在線服務提供者」,即OSP)是為各類開放性的網路(主要指國際互聯網)提供信息傳播中介服務的人,包括網路基礎通訊服務者、接入服務提供者、主機服務提供者、電子布告板系統經營者、郵件新聞組及聊天室經營者、信息搜索工具提供者等各種提供在線服務的人。各類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身份和角色往往是相互交叉、不斷變化的;同一網路服務提供者可以同時提供幾種服務,更有一些大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同時向用戶提供內容服務,即自己採集、篩選、加工各種信息提供給用戶。提供的服務種類不同,決定了其在侵權行為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認定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時就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不同種類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區別對待。筆者將網路服務提供者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網路內容提供者;二是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以下將具體分析兩者在網路版權侵權中的責任。 網路內容服務提供者是選擇某類信息上網供公眾訪問的人,如為用戶發送信息的電子布告板系統經營者、郵件新聞組及聊天室經營者。網路內容服務提供者完全控制網頁上的信息,公眾一般只能瀏覽或下載而無法改變其提供的信息。因此他們的地位類似於傳統的出版者,應為其提供的所有信息承擔類似於出版者的版權責任。最高院的《解釋》第5條規定:「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明知網路用戶通過網路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者經著作權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但仍不採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後果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130條的規定追究其與該網路用戶的共同侵權責任。」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網路內容服務提供者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權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即在主觀上沒有過錯的時候就不構成侵權。
筆者認為,在網路環境下仍然固守傳統的過錯責任原則,不利於保護著作權人的利益,會抑制人們創作的積極性。根據過錯責任原則,侵權行為的舉證責任在權利人一方,著作權人必須證明加害行為的違法性、侵權事實、行為人的主觀過錯、加害行為與所造成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四個要件同時具備,才能認定侵權行為成立,否則其權利就得不到救濟。而相對於權利人來說,網路內容服務提供者更容易找出種種無過錯的理由為自己辯解,如網上信息數量巨大,無法審查每一部作品的版權情況,即使盡了合理的注意義務仍無法知道其網上的信息是侵權作品等等。因此按照過錯責任原則追究網路內容服務提供者的責任的結果往往是使網路內容服務提供者有機可乘,實際上是降低了版權保護的水平。
在歐洲、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版權制度中,對直接侵權行為適用的都是毫無疑問的嚴格責任,即侵權責任的成立不以過錯為要件,只要行為人實施了侵權行為不論其主觀上是否有過錯都要承擔責任。如英國著作權法第97條第(1)款規定,在著作權的侵權訴訟中,如果事實證明被告在侵權之時不知道,也沒有理由認為其所及之作品享有著作權,原告則不能請求損害賠償,但不影響其要求採取其他救濟方式。日本著作權法第114條規定,侵權人因故意或過失侵犯著作權人利益理應賠償著作權人的損失。但是,若侵權人既非故意也非重大過失,則法院可斟酌裁定損害賠償的數額。侵權行為的過錯通常只是與賠償責任有關,有的國家沒有過錯則免除賠償責任,有的國家沒有過錯可以減輕責任,還有的國家,過錯的有無則對賠償責任毫無影響。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也明確規定了侵犯知識產權的嚴格責任,中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須履行國際義務,與協議的內容相銜接,因此在中國著作法中規定侵犯著作權的嚴格責任勢在必行,這既是版權保護的客觀要求,又是與世界各國接軌的需要。 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是指提供除內容服務以外的其他種類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如網路基礎通訊服務者、接入服務提供者、信息搜索工具提供者等。他們的作用在於為信息的傳輸提供基礎設施和基礎的通訊服務等,以維持網路的正常運行,支持網上的信息傳輸。如前所述,「信息在網路中的傳輸是一個不斷傳輸的過程」,因此當含有侵權內容的信息在網上傳播時,同樣不可避免的會在中介服務提供者的計算機系統或其他設施中留下復製件,這是否構成對版權人專有權的侵犯呢?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是否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呢?答案是否定的。如同公路不能決定在上面行駛的車輛型號、數量、時間等事由,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並不能控制網上傳輸的信息內容,自始至終處於一種被動的地位。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不是侵權材料的發送人,對侵權材料的存儲和傳輸是由其技術特徵所決定的,是對侵權人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種自動反應。總之,讓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為難以預料和控制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是不明智的,不利於整個互聯網的發展。因此美國、澳大利亞、歐盟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都不同程度地對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的責任作了限制性的規定。但是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並不能免除所有責任,當在其系統中發現版權侵權材料時,該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有責任採取措施,使侵權材料停止傳播;而且也非所有的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都可以享受限制責任的待遇,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從而避免一些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以此為理由,逃避法律應有的約束。
中國的版權侵權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是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這一規定無意之中迎合了限制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責任的普遍作法。即便如此,仍然存在一個如何界定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的「過錯」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怎樣判斷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是否「知道」在其系統中存在侵權材料。最高院的《解釋》對此沒有規定,但從其內容來看,顯然對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規定是非常寬松的,即使在著作權人提供了一切必要證明的情況下,網路服務提供者也可以不採取任何措施,而且不需承擔任何責任。降低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責任風險以促進網路產業的發展,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是過分的保護網路服務提供者,必將損害著作權的利益,其結果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熱點內容
泰州弘泰律師 發布:2025-08-15 12:48:36 瀏覽:751
軟體公司的法律環境 發布:2025-08-15 12:34:09 瀏覽:228
闡述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12:29:11 瀏覽:347
廣元昭化區法院 發布:2025-08-15 12:13:48 瀏覽:89
推進法治國稅建設 發布:2025-08-15 12:12:25 瀏覽:812
治安條立法 發布:2025-08-15 11:58:06 瀏覽:601
西安法律咨詢網 發布:2025-08-15 11:57:19 瀏覽:580
刑法教授羅 發布:2025-08-15 11:57:19 瀏覽:801
行測行政法題 發布:2025-08-15 11:48:39 瀏覽:914
勞動法不按時間發工資 發布:2025-08-15 11:47:17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