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致死法律責任區分
㈠ 勸酒致死的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一般情況下應由發生人身損害的飲酒人自負損失,但在以下情況下,共同飲酒人也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1、因飲酒誘發疾病、傷殘甚至死亡
明知醉酒人不能飲酒,在因喝酒的情況下引發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導致傷殘、死亡的情況發生;如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勸酒誘發疾病的,勸酒者無需承擔過錯責任,但給予公平責任原則也要承擔賠償責任。
2、強迫性勸酒
在飲酒過程中有明顯的強迫性勸酒行為,如言語要挾、刺激對方、強迫灌酒等,對於造成損害結果的,勸酒者應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3、酒後駕車、洗澡、劇烈運動未加以勸阻
在明知對方酒後駕車而不加以勸阻情況下,一旦發生損害結果,同飲人就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如果已盡到勸阻義務而醉酒人不聽勸阻,同飲人則可以減輕或免責。
4、未將醉酒者安全送達
如果同飲者沒有將醉酒者送到醫院或讓其到達有人照顧的場所(如家中),此時如果發生意外,則同飲人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㈡ 頭一天中午一起喝酒,第二天早上有人死亡。一起喝酒的人有法律責任嗎
如果是被人灌酒致死,一起喝酒的勸酒者應該有責任。但問題是這個人是第二天死的。所以很難追究啊。
㈢ 同桌喝酒死亡究竟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一起喝酒喝死人了的,同桌人如果具有先行義務行為,如勸酒、灌酒等,是需要承擔侵權責任的。反之,若是同桌人無上述行為,並且盡到了安全注意義務的,是不需要承擔侵權責任的,由喝酒者自行承擔後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繼續履行;
(八)賠償損失;
(九)支付違約金;
(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一)賠禮道歉。
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
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㈣ 聚餐飲酒致死應該誰負法律責任你怎麼看
逢年過節或者公司組織吃飯的時候難免會聚餐飲酒,很多人會在飯桌上拒絕別人的勸酒,以自己對酒精過敏感冒為理由拒絕喝酒,然而有些人則是礙於面子,不得不飲酒。
聚餐本來是一件開心的事情,然而有些人因為飲酒而致死,那麼就會成為一場悲劇,聚餐飲酒至死應該誰負法律責任這一話題也引起了眾多網友的熱議和關注。
少量飲酒可以獲得暫時的娛樂,而過量飲酒勢必會影響到身體健康。因此,我們不要在平時養成酗酒的毛病和習慣,更不要在聚餐時候過量飲酒。尤其是職場上的女性,如果參加單位聚餐或者陪客戶吃飯,那麼一定要注重保護好自身安全,不要顯示出自己的酒量,更不要和別人拼酒。
如果不想在聚餐場合飲酒,那麼就可以以酒精過敏等借口推脫開。工作去哪裡都可以,身體則是革命的本錢,無論是文職工作還是銷售工作,我們都不應該用自己的身體去拼業績。
工作賺錢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絕非願意糟蹋自己的身體,年輕雖然可以為我們解決很多困難,很多人喝酒之後頭疼一晚上第二天就好了,然而這卻會造成身體的病變。
㈤ 與人飲酒後遭成自身死亡責任怎樣劃分
死者死亡的後果與其他參與飲酒者無關,即其他參與飲酒者不負刑事責任,只要你們不是把他給灌死的。因為,死者是成年人,完全理解飲酒後的後果和意義,況且,在現實生活中因飲酒而死的並不常見,最為關鍵的是,其他參與飲酒者與死者的死亡之間不存在刑法所規定的因果關系。但是,其他參與飲酒者與死者死亡之間存在民法所規定的過錯和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極力勸酒者因存在過錯,因而,需要承擔相應責任。大家都沒勸酒,根據公平原則,承擔公平責任。
㈥ 共同飲酒者死亡,法律是怎樣規定責任的
肅寧法院審理此案後認為,被告樊某召集李某某和被告李某在一起吃晚飯,李某某飲酒後突然向外走出去,被告樊某、李某未陪同護送,也未出去查看李某某情況;且三人吃飯地點在高速服務區內,與高速路相通,高速服務區內外車輛比較多。二被告作為與李某某共同吃飯的人,在其酒後對其未盡到妥當的照顧義務及安全護送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據此,樊某、李某應對李某某死亡的法律後果應承擔一定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