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漏診的法律責任
Ⅰ 醫院誤診漏診需要承擔什麼責任嗎
醫院誤診漏診有可能涉及到醫療事故,那麼就要按照醫療事故來進行處理。具體而言,誤診漏診有可能是醫生的問題,這時醫療損害就屬於醫療事故了,那麼關鍵看醫方對誤診有無過失,對於無過失誤診,醫方無需對誤診所導致的損害後果承擔責任。只有認定為醫療事故,且醫院存在法律責任,那麼才需要進行擔責和處理。
【法律依據】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Ⅱ 醫院漏診如何賠償
醫院漏診的賠償,應先鑒定是否是醫療事故,並根據鑒定結果進行賠償。漏診的醫療過錯行為成為患者損害後果的原因,又經過醫學會組織的鑒定認為構成的,才屬於醫療事故。按照醫療事故的賠償標准進行賠償,主要包括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費、陪護費、交通費等。如果患者的損害不是醫療過錯行為造成的,則不屬於醫療事故。
【法律依據】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第五十條 醫療事故賠償,按照下列項目和標准計算:
(一)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二)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三)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
(四)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五)殘疾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最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六)殘疾用具費:因殘疾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七)喪葬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准計算。
Ⅲ 醫生漏診.造成患者死亡應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醫療事故
有可能構成醫療事故罪,承擔刑事責任。
在民事方面,由醫院承擔賠償責任。
Ⅳ 醫院漏診承擔怎樣責任
醫院漏診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發生醫療事故後,產生民事糾紛的,醫患雙方可以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調解申請,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法律依據】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四十六條
發生醫療事故的賠償等民事責任爭議,醫患雙方可以協商解決;不願意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調解申請,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第四十七條
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的賠償等民事責任爭議的,應當製作協議書。協議書應當載明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和醫療事故的原因、雙方當事人共同認定的醫療事故等級以及協商確定的賠償數額等,並由雙方當事人在協議書上簽名。
Ⅳ 漏診醫院需要怎樣賠償
治療中存在漏診醫院是應該賠償的。如果醫院在診治過程中沒有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導致患者嚴重疾病被漏診,因錯過最佳治療期而惡化,即使醫院漏診的行為不構成醫療事故,患者仍可追究醫院的違約責任,即對與漏診有關的損失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條
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或者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條
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具體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明確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明確同意。
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條
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Ⅵ 醫院漏診怎麼處理
漏診誤診是醫療過錯行為的一種。從規定來看,醫療過錯是指醫院違反正常的醫療護理常規規范,對患者造成不應該產生的損害的一種行為;醫療事故需要損害後果的出現,並且這種損害後果要和醫院的過錯行為存在因果關系。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法律依據】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Ⅶ 醫院誤診用承擔法律責任嗎
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件49條規定,不屬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然而,不屬醫療事故不一定不存在醫療過錯,民法通則106條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據民法通則的過錯責任原則,只有因過錯(過失)所導致的誤診才能產生相應的法律責任。
行為人對其行為的結果應當預見到但未預見到,或者雖然預見到而輕信其不會發生,以致造成損害結果的叫過失。衡量行為人是否有過失,應以行為是否「應注意」、「能注意」而「未注意」為依據,來判斷診斷行為是否規范,診斷醫生是否盡責。因為醫學是個很復雜的學問,不但個體差異大,而且疾病發展也復雜,難免出現意外,關鍵是看醫生能否盡職盡責,即醫療過錯主要體現在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應當防範沒有防範,這是一個基本衡量原則。
臨床誤診性質不同,涉及到法律責任也不同,從過錯原則上看,無過錯的誤診不承擔法律責任,有過錯的誤診有以下幾種法律責任。
(一)醫療事故責任
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醫療活動中存在過失,即違反了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不良後果,損害程度必須達到《醫療事故處理條件》規定的醫療事故等級,以及衛生部《醫療事故分級標准(試行)》的規定要求,且過失行為不良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時,即構成醫療事故,應當承擔醫療事故責任。
(二)民事法律責任
人民法院在審理醫療糾紛案件時,對不構成醫療事故,但經審理能夠認定醫療機構存在過錯的誤診行為,符合民事侵權構成要件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確定醫療機構承擔責任。
對技術性誤診,無論給患者造成何種程序的損害,都要由醫療機構承擔民事責任。根據誤診給病人帶來的損害,醫院應賠償患者因誤診誤治增加的不必要醫療費、交通費,根據不同情況賠償病人因營養支持從而支出的營養費,因誤診誤治產生的誤工費,如侵權後果嚴重,還要承擔適當的精神撫慰金等。
(三)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規定,「醫務人員由於嚴重不負責任,造成人員死亡或嚴重損害就診人身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誤診--網路
Ⅷ 是不是醫院漏診醫院漏診要承擔哪些責任
可以將CT片請之內有專業的人士進行片子分析,如果前片確實存在您說的情況,說明有漏診的可能性。可以向該院醫務科進行反映和進行投訴。如果漏診成立,一、醫院CT等檢查費用提出報銷;二、追究CT值班人員的業務責任,扣發一個季度的獎金;三、是否是肺結核,應進一步明確診斷,該院應承擔部分檢查的費用和相應的經濟損失;四、住院所在的科室應寫出書面分析和整個漏診過程,並報告衛生局業務科醫政科。
Ⅸ 醫院誤診的法律責任
當醫院誤診的時候,那麼其法律責任一般是按照醫療事故來進行處理的。具體而言,即要多層次多要素來進行判斷,應當按照是否具備侵權民事責任構成要件判定誤診及錯誤的診斷,而如果誤診構成侵權,醫院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由此可見,誤診時也要具體分析,判斷是否屬於醫療事故再行處理。
【法律依據】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Ⅹ 醫生漏診要承擔怎麼的責任用賠償么
醫院如果出現誤診漏診的情況,病人以及病人家屬肯定會覺得這是醫院方面的責任,需要承擔賠償,但並不能簡單的說誰的責任,需要經過相關的鑒定才才能確定最終的賠償責任。
誤診是臨床上比較普遍的一種現象。這種誤診現象屬於「廣義誤診」的范疇,而「狹義誤診」可定義為因醫方主觀上的過失而導致的誤診。醫方是否需要對誤診而導致的損害後果承擔責任,關鍵看醫方對誤診有無過失。對於無過失誤診,醫方無需對誤診所導致的損害後果承擔責任。
導致誤診的客觀上非醫方過失因素包括:
1、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難以診斷的。
2、尚處疾病早期、症狀未能充分顯示的。
3、由於體質特殊或個體差異而導致的病情異常或不典型。
4、緊急性因素。
5、地域性因素。
6、患方自身因素。
因上述因素而導致的誤診屬於「無過失誤診」,醫方無需對誤診所導致的損害後果承擔責任;但同時存在醫方主觀上過失因素的,醫方仍需承擔相應的責任。
如果誤診漏診是由於醫院方的責任導致,醫患雙方可以協商解決;不願意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調解申請,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已確定為醫療事故的,衛生行政部門應醫療事故爭議雙方當事人請求,可以進行醫療事故賠償調解。調解時,應當遵循當事人雙方自願原則,並應當依據本條例的規定計算賠償數額。醫療事故賠償,應當考慮下列因素,確定具體賠償數額:
(一)醫療事故等級;
(二)醫療過失行為在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中的責任程度;
(三)醫療事故損害後果與患者原有疾病狀況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