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定微信群群主法律責任的法規
1. 微信群主承擔什麼責任
1、承擔來涉嫌聚眾賭博責任。朋友之間自,喜歡發點紅包增進感情,這種小額互發沒有盈利性質,可視為贈與,不涉及違法。但如果有人以營利為目的創建紅包群,群主就涉嫌聚眾賭博、開設賭場。
2、承擔傳播淫穢物品責任。《刑法》規定:不以牟利為目的,利用互聯網或者移動通訊終端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傳播淫穢電影、表演、動畫等視頻文件達40個以上,或成員達30人以上的,對群的建立者、管理者和主要傳播者,以傳播淫穢物品罪定罪處罰。
3、承擔發表不當言論責任。在國家進一步加強網路監管的今天,大家一定要注意規范自己的言行,不要觸犯法律。不信謠不傳謠、敏感話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信息不發。
(1)規定微信群群主法律責任的法規擴展閱讀:
微信群主與群員權利的核心區別,決定了群主與群員的不同職責。群主作為群的管理者和權力的擁有者,當然負有監管職責。群主應規范群聊行為,維護群聊內容的非違法性。對於群員發布的違法內容,群主應予警告,直至將該群員踢出群聊。
隨著法律的不斷完善和公民個人權益意識的不斷提高,對於群內的違法行為或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如果群主不履行監管職責,則有可能承擔法律責任。
2. 微信群立法立了什麼法
《互聯網群組信息來服務管理規定》源。
3. 微信群內接業務出了事群主承擔法律責任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7-18
4. 將成員移除群聊的群主被告上法庭,微信群的群主需要負擔哪些責任
雖然討厭那種喜歡踢人的群主,但人家建的群,他不樂意讓你待著,想踢就踢那也是他的自由!是吧?
我也是被踢過的人,發現的那一瞬間是憤怒的、不解的,但是事情過了就過了,也不會去找對方麻煩,因為完全沒必要啊!踢了我,我也沒少塊肉,群主也沒多塊肉是不?
既然沒損失,去找人家麻煩,甚至把對方告到法院,那不是閑的慌?不是浪費公共資源?
作為一名法盲,我是不知道最後誰勝訴,但是,如果是這個原告勝訴了,希望群成員也能去告他一下,畢竟他一個人影響了一群人的辦事進度,這也算侵犯了他人的權益吧?
讓這樣的人勝訴,以後還有哪位官員敢在建立這種「公眾服務群」為需要的老百姓服務呢?
5. 微信群群主退群後,還負法律責任嗎
要看你有沒有做來什麼違法的事源情
微信實際不存在群主,你說的群主是群的建立者,
但是當群建立後,每個人都是管理員,許可權都是一樣的包括群的建立者,
所有群成員都可以將朋友加到群內,任何人退出群,群都不會被解散,
除非有人將所有人踢出群。
6. 在微信群里被騙了,群主需要承擔什麼責任呢
「國法」:群主管理責任≠違法行為人法律責任
在國家層面,《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堪稱互聯網群組管理「國法」。該《規定》明確,「互聯網群組」是指互聯網用戶通過互聯網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等平台建立的,用於群體在線交流信息的網路空間,如微信群、QQ群、微博群、貼吧群、陌陌群、支付寶群聊等各類互聯網群組。《規定》所稱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是指提供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的平台;所稱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使用者,包括群組建立者、管理者和成員。
不過,《規定》並沒有提出「誰建群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而是在第九條指出:「互聯網群組建立者、管理者應當履行群組管理責任,依據法律法規、用戶協議和平台公約,規范群組網路行為和信息發布,構建文明有序的網路群體空間。互聯網群組成員在參與群組信息交流時,應當遵守法律法規,文明互動、理性表達。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為群組建立者、管理者進行群組管理提供必要功能許可權。」
7. 群主建群負法律責任嗎
根據2017年抄9月7 日國家網信辦發襲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群主在建完群之後負有一定的管理義務,建群這個行為本身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但是建完群之後群主需要對群的管理負責,對於沒有履行《規定》涉及的義務則需承擔相應的責任。
15081227
8. 群里發現不良行為群主會受到法律懲罰嗎
群體發現不良行為,
那要看是什麼行為。
一般來說群主是不會受到法律懲罰的,這也沒有這么嚴重。
如果發現不法的事情,群主有權制止或者舉報。
9. 建立一個群國家對這個群的群主有哪些明文規定
9月7日,國家網信辦發布《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簡稱《規定》),其中涉及群主責任的部分,很多媒體將《規定》解讀為「誰建群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群友犯錯,處罰群主」,一時引發網友熱議。此外,也有人對群組服務的性質、國家是否有權對其進行監管等問題提出質疑。《規定》的具體內容到底該如何理解?群主到底該肩負什麼責任?
群組不是私密空間 需被合理監管
首先要明確的是,群組空間國家是否有權力進行監管。有人認為,「群組」是私密空間,是群主及其成員私密交流的場所,公權力機關、提供群組服務的平台方都無權監管。這種想法其實是不成立的。
通訊秘密和通訊自由保護的是人與人之間與行動無關、至少和從事非法活動無關的信息分享活動,多限於一對一的交流。並且除當事人「你知我知」之外,不會有外溢效果,不會對第三者產生影響,不會對社會產生影響。而群組服務,不只是信息分享活動,更可能與行為密切相關。如利用群組實施線下行為、完成社會動員或人員聚合,甚至實施犯罪活動。因此,對群組服務的監管,不能簡單地和侵犯通訊自由、通訊秘密劃等號。
同時,即使是單純的信息交流,但因群組人員眾多且成份復雜,也不等於該空間內發布的任何信息都是合法的。因此在平台和用戶都有可能傳播違法信息的情況下,相關國家機關在收到舉報後可依法可對群組服務進行監管。
處罰僅限停止群組服務 不涉及「法辦」
《規定》發布後,有人將《規定》與之前一些有問題的、被「法辦」的群主案聯系在一起,這其實是對《規定》的法律效力等級的誤解。
這個群組規定是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規范性文件,法律位階在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等之後,重點規范的是群組信息內容服務和群組信息傳播秩序,規范的是群組服務提供者和群主(建立者、管理者)的責任義務,對其處罰只能限於停止相關群組服務的程度。不可能像違反了法律,比如違反了刑法的群主適用剝奪人身自由或財產的處罰。
而且,《規定》10月8日才開始生效,此前受到刑事或其他行政處罰的群主,均是群主自身違法所致,與《規定》無關。
以前公安機關、人民法院處罰過的群主,多是與群主的行為違反其它法律、法規有關。比如群主本身傳播有害信息,通過微信群開展違法行動等等,這與《規定》中提到的群主責任並不是一回事。即便沒有這一《規定》,上述相關行為也是違法的。
群主並非總要負責 主要承擔注意義務
人們使用群組服務,多是為了解決正常的合法需求。但利用群組服務發布暴力、淫穢等非法內容、損害他人聲譽、散布他人隱私的事情並不少見。要明確,群組及群組服務不是法外之地,使用群組服務的人,都應有邊界概念,應當有不得傳播非法有害信息的意識,也都應當致力於維護群組空間的清朗化。
提醒廣大群主們一定要以身作則啊。
10. 網路新規「誰建群誰負責」究竟說的是什麼
「群主對群成員言行擔責」純屬誤讀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就《規定》答記者問中提到,《規定》所稱互聯網群組,是指互聯網用戶通過互聯網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等平台建立的,用於群體在線交流信息的網路空間,如微信群、QQ群、微博群、貼吧群、陌陌群、支付寶群聊等各類互聯網群組。《規定》所稱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是指提供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的平台。規定所稱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使用者,包括群組建立者、管理者和成員。
北京的張女士屬於網路活躍人物,在微信、QQ、微博都建了很多群,她向記者表示,群太多了,管理風險太大,感覺《管理規定》10月8日施行後,自己可能隨時有「進去」的可能,所以准備退出或解散一些群。據記者調查,和張女士持相同想法的群主不在少數。
對這種退群的想法,王衛國對記者表示,這可能是因為一些網友對《規定》出現了誤讀。有人將「誰建群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理解為「一旦群成員違法違規,就要追究群主的法律責任」,這其實是對《規定》的錯誤理解。王衛國認為,這個規定主要是要求群主對群中發布的信息承擔起必要的管理責任。「群主應該監督群內上傳的信息,防止有人利用你管理下的互聯網群組傳播危害國家安全、誹謗他人、危害公共秩序的言論或者從事傳銷等違法活動。」群主的管理責任不同於違法行為人的法律責任。群主的管理責任既包括服務群內成員的義務,也包括維護公共秩序的義務。一般來說,在違反後一種義務的情況下,例如對群內成員的違法信息沒有及時清除,則可能被行政主管部門要求整改,或者因整改不力而被叫停群組服務。根據我國的法律,群主只有在群內違法信息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後果並且自己有故意或者過失的情況下,才會被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
楊小軍也認為,管理責任並非上述一些網友所理解的「讓群主也要承擔群成員違法違規的責任」。在互聯網群組中不只有群主一個責任主體,還有群主、參與人(發言人)、網路平台提供商、相關主管部門這四個主體共同參與,才有互聯網及其群組的發展進步;同樣,四個主體也分別承擔相應責任。所謂「誰建群誰負責」,應該是誰建群誰負相應責任,而不是全部責任,更不是一個責任主體轉移自己責任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