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程序違法的法律責任
『壹』 法官辦案程序違法有哪些處罰
法律分析:法官程序違法屬於審判階段程序性違法,一般的處理意見是發回重審,法官在法院內部接受處罰。故意違反法律、審判紀律、審判管理規定拖延辦案,或者因過失延誤辦案,造成嚴重後果的,依照《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規定予以處分。故意違反規定拖延辦案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法律依據:《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
第四十三條 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枉法裁判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四十四條 因徇私而違反規定迫使當事人違背真實意願撤訴、接受調解、達成執行和解協議並損害其利益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四十七條 故意違反規定拖延辦案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貳』 什麼情況下應當追究法官的違法審判責任
法官在審判來工作中,故意違源反法律法規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應當承擔違法審判責任。法官有違反職業道德准則和紀律規定,接受案件當事人及相關人員的請客送禮、與律師進行不正當交往等違紀違法行為,依照法律及有關紀律規定另行處理。
具體到審判工作中,下述情形應當追究違法審判責任:
審理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違反規定私自辦案或者製造虛假案件的;塗改、隱匿、偽造、偷換和故意損毀證據材料的,或者因重大過失丟失、損毀證據材料並造成嚴重後果的;向合議庭、審判委員會匯報案情時隱瞞主要證據、重要情節和故意提供虛假材料的,或者因重大過失遺漏主要證據、重要情節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製作訴訟文書時,故意違背合議庭評議結果、審判委員會決定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文書主文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違反法律規定,對不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罪犯裁定減刑、假釋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對不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罪犯裁定減刑、假釋並造成嚴重後果的;其他故意違背法定程序、證據規則和法律明確規定違法審判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結果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叄』 法院法官在辦案件中程序嚴重違法誰來管
證人坐在法庭上作偽證,鑒定程序違法,沒有經過法院鑒定中心確認搖號選擇鑒定機構,在青島中原鑒定中心沒有一個法官在場,而且我們買管益森(小姑兩口子)房子已過了戶住了四年了,訴訟時效,他們起訴我丈夫劉文建,欠條也不是我丈夫的簽名,在2007年6月27日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我們合法買的房子又過了回去,經過再審、上訴2009年房子回來了,這時候我丈夫已不在了,我女兒有她父親留給她的遺囑起訴到四方區法,宋延芳(我婆婆)拿出來假遺囑,日期是2007年6月30日,這時候房子是管益森丈夫的,他們就是一招不行再來一招,全是造假,法官王佳開庭前,叫我們代理人向我要兩千元錢,我本身是一個大病患癌症,我沒有錢給他,所以他就判的我孩子沒有一點房子,我丈夫生前說過:別看我是個親媽,可她比後媽還後媽,因我丈夫從小時候是他姥姥帶大的在㬵州,到了上學才來青島,所以我婆婆經常打罵我丈夫,房產是管益森夫婦的。
『肆』 審案程序違法,法官應受到什麼樣的處罰
程序違法的情形太多,不清楚說的是怎樣違法?
無論怎樣違法,只要是程序違法,可能都戶被法院給與警告以上的行政處分。
『伍』 法官違法裁判責任追究制度
從我國現有法律規定看,對於法官責任的追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規定:
法官法第30條規定:法官不得有下列行為:1)、散布有損國家聲譽的言論,參加非法組織,參加旨在反對國家的集會、遊行、示威等活動,參加罷工;2)、貪污受賄;3)、徇私枉法;4)、刑訊逼供;5)、隱瞞證據或者偽造證據;6)、泄露國家秘密或審判工作秘密;7)、濫用職權,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8)、玩忽職守,造成錯案或者給當事人造成嚴重損失;9)、故意拖延辦案,貽誤工作;10)、利用職權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私利;11)、從事營利性的經營活動;12)、私自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接受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請客送禮;13)、其他違法亂紀的行為。法官有上述行為之一的,應當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行使審判職權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或財產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向上述機關申請刑事賠償的權利:1)、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2)、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罰已經執行的;3)、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4)、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5)、違法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追繳等措施的。賠償義務機關賠償損失後,應當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工作人員追償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1)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2)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3)在處理案件中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對於上述責任人員,有關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過程中,違法採取對妨礙訴訟的強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造成損害的,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的程序,適用國家賠償法關於刑事賠償程序的規定。
在刑法中,單純以司法工作人員作為主體的犯罪有以下幾種情況:1)、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2)、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對明知是無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訴,對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或者在刑事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3)、在民事、行政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節嚴重;4)、私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5)、由於嚴重不負責任,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脫逃,造成嚴重後果;6)、徇私舞弊,對不符合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罪犯,予以減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此外,法官在行使職權過程中還可能構成濫用職權、玩忽職守、貪污受賄等犯罪。
『陸』 法院法官因程序違法承擔責任
法律分析:程序違法,可以申請上訴或者再審。對違反程序法官可以向法院領導反映或者同時可以向監察部門等反映情況。程序違法是指違反了法律規定的程序要件,包括方式、步驟、順序和期限等等。
如違反法定時限實施的許可、省略、顛倒行政步驟、形式要件不足、缺少程序要求等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三百二十五條 下列情形,可以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的嚴重違反法定程序:
(一)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的;
(二)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未迴避的;
(三)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的;
(四)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
(三)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
『柒』 一審判決程序違法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如果一審程序嚴重違法,足以影響實體公正的,二審法院可以撤銷原判決,發回重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七十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
(三)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審判程序違法是指在一審的訴訟程序中沒有遵循應當遵循的法律程序,因而導致案件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無法得到保障的情況。
因此,若一審出現嚴重的程序違法,上級法院可以判決撤銷原判發回重審。
常見的程序違法包括:
未給予被告符合法律規定的舉證期限;
未合法送達開庭傳票給被告即在被告缺席的情況下開庭審理案件;
遺漏必須參加訴訟的當事人。
法律上講究保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程序違法將導致對當事人訴權的侵害,會出現不公平的情況,不利於實現公平正義。
(7)法官程序違法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第一審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經濟糾紛案件的訴訟程序。根據審理案件的繁簡程度不同,第一審程序分為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
人民法院對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自訴人提起自訴的案件進行初次審判時應當遵循的方式,方法。
依照起訴主體的不同,第一審刑事案件可以分為公訴案件和自訴案件。
公訴案件第一審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對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案件進行初次審判時應當遵循的方式,方法。公訴案件第一審程序包括庭前審查、庭前准備、法庭審判等訴訟環節。
參考資料:第一審程序——網路
『捌』 程序違法的法律後果
行政機關在執法時有違法之處,如果被訴到法院並被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那麼這個被撤銷的行為還能不能「復活」?也就是,行政機關能不能糾正錯誤後以相同事實和理由對相同的對象再作一個相同的行政行為?相信很多法律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那要看行政機關錯在哪裡:如果是實體違法(例如證據不足、適用法律錯誤、越權或者濫用職權),當然是撤銷後不得以相同事實和理由再作出相同的行為;而如果是程序違法,那就要區別對待了——畢竟只是程序瑕疵(請注意,程序違法經常會變成「程序瑕疵」,多麼文雅的修飾)嘛!特別是在相對人違法事實無爭議的情況下,對違法行為還是要處理的——那麼,相同事實、相同理由的決定肯定是無法避免的,只要程序對了就行。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54條第二項第3目的規定,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導致被判決撤銷;但同時又規定,法院作出撤銷判決的同時,「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第55條規定:「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由於第54條涉及的撤銷判決還包括因主要證據不足,適用法律法規錯誤,超越職權和濫用職權等實體違法的情形,行政機關程序違法和實體違法實際上要承擔同樣的不利後果,這本是多好的一條規定!
但是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4條第二款給了程序違法的行政行為以「復活」的機會:「人民法院以違反法定程序為由,判決撤銷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不受行政訴訟法第55條規定的限制。」根據這條司法解釋,程序違法對於行政機關而言,不利後果已經降到最低了——除了一個字面上敗訴的判決書外,也許只對本機關以及具體辦案人員的業績考核有一點影響。撤銷有爭議的行政行為,又同時責令被告重做,並且重做的可以是一個一模一樣的行為——只要糾正了違法的程序即可——這樣的判決是如此古怪,以至於宣判後,面對原告「我到底是贏了還是輸了」以及「被告是否可以重作個完全相同的決定」的追問,法官費盡了口舌,原告還是一臉茫然。
《行政訴訟法修正案(草案)》擬將原第54條第二項第3目(修正後第73條第三項)修改為:「(三)違反法定程序,且可能對原告權利產生實際影響的」,即對此類行為法院可以責令重做,但原告不得以相同事實和理由做出與之前相同的行為。這好像是要做個折中的修正,卻把程序違法又分為「可能對原告權利產生實際影響」和「可能不對原告權利產生實際影響」兩類,特別是又引入了一個含義不確定的詞——「實際影響」。那麼,程序違法對原告到底有什麼影響?原告(相對人)要求被告(行政機關)以公正的程序作出決定的權利(正當程序權)受到影響,是不是「實際影響」?如果「實際影響」僅僅指結果(例如行政處罰決定),這樣的制度是否在鼓勵行政機關為了證明沒有「實際影響」而再作一個內容一模一樣的決定?對實踐中因程序違法而引起眾多行政爭議的「升級」或者「擴大」的現象,立法者是否給予了充分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