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私用怎樣才不承擔法律責任
① 公車私用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公車私用肇事的,單位不要擔責,公車私用可以視為借車情況,而因借車造成事故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九條
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管理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管理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② 公車私用違法嗎哪條法律明文規定過
公車私用者的問責很少上升到法律層面,但絕不意味著真的不涉嫌違法——《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中不僅明確規定「根據公務活動需要,嚴格按規定使用公務用車」,而且明確指出「利用職務便利假公濟私」要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作為一種法規性文件,《條例》本身就具有法律條文與黨政機關公文的雙重屬性,有著嚴格的法律約束力。更為重要的是,按照《公務員法》的相關規定,公務員不僅不得「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私利」,同時也不得「拒絕執行上級依法作出的決定和命令」。
(2)公車私用怎樣才不承擔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公車私用危害
一、從幹部成長角度說:公車私用滋生官僚主義和享樂主義,在某些幹部心中,車就是身份的象徵,官做到什麼位置就要配什麼檔次的車,還必須是專車專人用,沒有車就出不了門,沒有車就辦不成事。
二、從經濟角度來說:公車私用造成巨大浪費,攀比現象嚴重,一些單位不該買車的也買,不該換車的也換,導致配車不是為了工作方便,而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的個人私慾。
三、從社會角度來說:公車私用誘導不良的價值取向,「古有學者,衣錦還鄉」變成「今有事業,轎車還鄉」。在某種程度上,公車私用變成流動的腐敗廣告,極大地損害了機關幹部形象,甚至起到了反面教材作用。
參考資料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網路
③ 怎樣處理公車私用問題
1.是嚴格清理糾正。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對公務用車逐輛進行登記自查,不遺漏、不隱瞞,徹底摸清車輛底數;組織力量對登記上報情況逐車進行核實甄別,不留空白、不留盲區,對發現和認定的違規問題進行糾正和處理。特別是用公車接送小孩上學之類的,交警可以處罰、抄報單位。
2.讓公車都能夠有統一的標識,能夠讓公眾直接辨別, 比如可以對公車柒成統一的顏色, 在上面寫上統一的標志, 在公車的後蓋箱寫上"GOVERNMENT BUSINESS"的英文縮寫等等。這樣做就等於引入了公眾監督,那些想公車私用,私事公乾的人, 至少也有個顧忌了. 引入了公眾監督後,國家公務的公開性和公正性就可以提高了,公車私用的問題就可以慢慢解決了。
3.公車用GPS。比如廣州市實行在公車上安裝GPS系統,抑制公車私用及冒領使用費問題。眾所周知,GPS是一項技術較為成熟的機動車輛遠程監控管理的信息技術系統,它具有車輛位置查詢、車輛行使的監控與調度、車輛軌跡儲存、軌跡回放、行車狀態事後分析管理等監管功能。據專家測算對比,使用GPS技術管理,由於有效控制了一些司機的公車私用、不當駕駛、「虛報冒領」(含虛報行車補助和「私票公報」)等節約的公車使用費大約在20%左右。
4.節假日收回公車鑰匙。除值班車輛外,節假日公車一律統一停靠。
5.利用法律武器,對違反公車私用問題的人員進行法律處罰。
6.建立專門的受理投訴的機構和渠道,發揮群眾監督的作用,幹部群眾都可打投訴電話或網上投訴。對敢於違反者嚴格追究。對群眾舉報的公車私用要嚴肅查處,這是最難的一個環節,規定好不好,關鍵在於「落實」。沒有查處就沒有效果。違反規定公車私用一次給予紀律處分,違反兩次直接免職,真的這樣做了,看看還有沒有人敢拿公家的車去辦私事。
④ 公司公車私用如何處理
法律分析:公車私用一經查處,情節較輕的,給予通報批評、責令檢討、誡勉談話、問責處理或其它組織處理。造成嚴重後果或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的,依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有關規定給予黨紀政紀處分,因公車私用所涉及的費用由當事人自行承擔。
法律依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 第一百零七條 違反有關規定配備、購買、更換、裝飾、使用公務用車或者有其他抄違反公務用車管理規定的行為,對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情節較重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
⑤ 公車私用如果被發現,會怎麼處置
公車私用一經發現會被原單位行政處分,警告,記過、通報批評、降級等。
《黨政機關公務用車管理辦法》第十六條規定,黨政機關應當加強公務用車使用管理,嚴格按照規定使用公務用車,嚴禁公車私用、私車公養,不得既領取公務交通補貼又違規使用公務用車。
第十七條規定,黨政機關應當推進公務用車服務平台建設。各地區應當結合實際,將各類公務用車納入平台集中管理,採用信息化手段統籌調度、高效使用,鼓勵通過社會化專業機構提高平台管理運行效率。
第十八條規,黨政機關應當推進公務用車標識化管理。除涉及國家安全、偵查辦案和其他有保密要求的特殊工作用車外,公務用車應當統一標識。
(5)公車私用怎樣才不承擔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公車私用的相關危害:
1、從幹部成長角度說:公車私用滋生官僚主義和享樂主義,在某些幹部心中,車就是身份的象徵,官做到什麼位置就要配什麼檔次的車,還必須是專車專人用,沒有車就出不了門,沒有車就辦不成事。
2、從經濟角度來說:公車私用造成巨大浪費,攀比現象嚴重,一些單位不該買車的也買,不該換車的也換,導致配車不是為了工作方便,而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的個人私慾。
3、從社會角度來說:公車私用誘導不良的價值取向,「古有學者,衣錦還鄉」變成「今有事業,轎車還鄉」。在某種程度上,公車私用變成流動的腐敗廣告,極大地損害了機關幹部形象,甚至起到了反面教材作用。
《黨政機關公務用車管理辦法》第十九條規定,黨政機關應當建立公務用車管理台賬,加強相關證照檔案的保存和管理。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統一的公務用車管理信息系統,提高公務用車配備使用管理信息化水平。
第二十條規定,黨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公務用車使用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加強監督,降低運行成本。
嚴格公務用車使用時間、事由、地點、里程、油耗、費用等信息登記和公示制度。嚴格執行回單位或者其他指定地點停放制度,節假日期間除工作需要外應當封存停駛。
實行公務用車保險、維修、加油政府集中采購和定點保險、定點維修、定點加油制度,健全公務用車油耗、運行費用單車核算和年度績效評價制度。
⑥ 公車私用事故承擔全部責任嗎
公車私用出事故,單位不一定擔責,公車私用可以視為借車情況,而因借車造成事故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九條
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管理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管理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⑦ 公車私用發生交通事故如何承擔責任最高法院判例
公車私用發生了交通事故,交通事故賠償責任該如何承擔呢?
劉某系某水利局司機,2011年3月,劉某未經所在單位的批准,擅自駕駛單位的車輛辦理個人事務,途中發生交通事故致受害人王某受傷,劉某在事故中負主要責任。事後王某將劉某及所在單位告上法庭。
在這起公車私用的交通事故中,水利局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呢?
筆者認為水利局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其理由如下:
首先,依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方責任的,自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自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上述中,劉某雖然是公車私用,但作為車輛所有人水利局有責任管理控制好自己的的車輛,顯然對劉某的私自駕駛行為有過錯,所以劉某所在單位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其次,從法律保護弱者利益出發,單位承擔賠償責任更利於受害人利益的實現。對於受害方來說,駕駛人是否擅自駕駛不影響其對單位要求賠償的權利,再次,對於單位應當有條件地承擔賠償責任的觀點,其實加重了受害方的舉證責任,也與《慢權責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最高院關於道路交通事故損害司法解釋》的本意和立法目的是不相符的。對於受害人來說,由單位承擔賠償責任有利於迅速、高效地使受害人得到補償。
第三,公車私用發生交通事故責任雖有單位承擔,但也不能全部都自單位承擔,否則會給人造成種錯覺:似乎只要是開公家的車,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出了交通事故,都是自公家買單。民法通則及相關法律並未對車輛所有人的責任予以明確的規定,更沒有將其界定為無過錯責任,民事責任領域內的過錯不同於一般認識上的過錯,其主要是指行為人違反了注意義務,即未能盡到應盡的謹慎義務,並因此未能避免可能發生的損害。如果不分對錯全部讓單位承擔責任,由此可能削弱對單位駕駛員個人行為的法律約束力,使有車的單位時刻處在高風險的狀態。特別是對公務用車安全帶來消極影響。因此,單位在承擔了責任後可以向有過錯的駕駛人追償。
綜上所述,公車私用發生交通事故單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單位可以向有過錯的駕駛人追償,這更能體現法律公正公平的原則。
想了解更多信息,請上 中國交通事故賠償網 免費咨詢專業律師。
⑧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對於公車私用是如何規定
法律沒有對公車私用的條文,公車私用是用條例或規定來規范的,現在公車私用一般用兩種辦法,一種是不準,一種是收費。
⑨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對於公車私用是如何規定
沒有規定,用了就用了,屬於黨風黨紀問題。
國外這種情況是按照貪污來處理的。
近期,廣州出台舉措,給所有公車裝GPS監控,對於公車私用的費用,需公務員自行承擔,算是一次透明化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