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表示的法律效力
㈠ 意思表示的法律效果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通過經過四個階段,A意思表示的作成,B意思表示的發出,C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D意思表示的意思為相對人所了解。應采何者作為意思表示發生效力的時間點,涉及當事人的利益甚巨。為合理分配危險,民法就對話的意思表示采「了解主義」,就非相對人的意思表示采「到達主義」。分述如下:
1、對話意思表示:了解原則
對話人為意思表示的,其意思表示,以相對人了解時,發生效力。
對話,指意思表示可直接溝通而言,例如對面相談,打電話。雖近咫尺,但以紙條相傳時,不能直接表達意思表示,因此不屬於對話意思表示,仍應適用非對話意思表示的規定。所謂「了解」,指依通常的情形,客觀上可能了解而言,故對不懂中文的外國人,以中文為解僱的意思表示,不生效力。
2、非對話的意思表示:到達原則
(1)到達及撤回。非對話而為意思表示的,其意思表示,以通知達到相對人時,發生效力。但撤回之通知,同時或先於到達者,不在此限。分二點言之:
A到達,指意思表示已進入相對人的支配范圍,置於相對人可了解的狀態而言。例如解除契約的信函已於通常時間到達相對人的信箱時,即為到達。即使相對人沒有閱讀,也應發生效力。
B意思表示的撤回性。例如甲某日致函於乙表示解除買賣合同,其後改變心意,即發另一一函表示不欲解約。若郵差將兩函一同放入相對人的信箱,即使相對人先閱讀第一封,第二封亦然生效,將第一封的解約意思撤回。
(2)意思表示發出通知後表意人死亡、喪失行為能力,或其行為能力受限制。此時,表意人的意思表示,不因之失其效力。所謂發出,拽表意人已作成使其內心意思表示於外部的行為。所謂通知,指使意思表示進入得預期其到達受領人的過程,如書信投稿郵筒,將電報交付於電信局。所謂喪失行為能力,指受禁治產宣告而言。
㈡ 民法中意思表示的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行為意思怎麼理解,最好舉例一下,謝謝!
1、效果意思,即行為人慾依其表示發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這是意思表示構成的核心。效果意思所關注的是行為人的內心追求,是行為人內心所想達到的法律效果。例如,承租人具有以一定數量的租金承租某物的法效意思;出賣人具有以一定價金出賣自己物品的法效意思。
2、表示意思,就是行為人認識其行為具有某種法律行為上意義,例如以郵件訂貨、電話表示解約等。這里主要強調的是行為人不僅希望產生自己追求的法律效果,而且基於該目的的外在行為的法律意義其必須理解清楚,實際是對一個「理性人」的基本要求。
3、行為意思,即表意人自覺地從事某項行為,例如少女含羞點頭答應男友之求婚,路人舉手招呼計程車。行為意思要求行為人的動作必須出於行為人有意識的身體動作,而非僅有行為外觀。此要件強調的是行為人的意思自由,其強調的是「表示行為是否是表意人自願實施的,亦即是否出於表意人的意思,只有具有行為意思的表示行為,方符合意思自治要求,才可能被認定為意思表示」。
㈢ 意思表示有瑕疵的行為有沒有法律效力
1,真意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隱匿其內心真意,而表示與其真意不同的意思的意思表內示。
【原則上有效,如果真容意保留的事實為相對人所明知的,無效】
2,虛偽表示,指表意人與相對人同謀而為的虛假的意思表示。
【如果虛偽表示隱藏的行為不違反法律的規定有效】
3,重大誤解,指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發生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行為。
【可撤銷】
4,誤傳,指因意思表示傳達人之錯誤而導致的意思與表示的不一致。
【可撤銷】
5,欺詐,指當事人一方故意編造虛假情況或隱瞞證實情況,是對方陷入錯誤而為違背自己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
【《民法》規定為無效;《合同法》規定為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利益的無效,否則可撤銷】
6,脅迫,指為達到非法的目的,採用某種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壓力或直接對他人肉體施加暴力強制的行為。
【《民法》規定為無效;《合同法》規定為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利益的無效,否則可撤銷】
7,乘人之危,指行為人利用對方當事人的急迫需要或為難處境,迫使其作出違背本意而接受於其非常不利條件的意思表示。
【《民法》規定為無效;《合同法》規定為可撤銷】
㈣ 合同法律效力的四種情形是哪些
合同效力的四種情況是:有效合同;無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可撤銷合同。有效合同是指依法成立並生效,對當事人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無效合同和被撤銷的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效力待定合同經追認後有效。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六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㈤ 法律效果、法律後果、法律效力分別指什麼
1、法律效果,是指法律運行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效果,如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影響。
2、法律後果,是指行為人做出具體行為時,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如賠償損失,承擔違約責任,承擔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
法律後果大體上可以分為肯定性法律後果和否定性法律後果兩大類。法律規則不等於法律條文。法律條文是法律規則的裁體,但是並不總是一個包含著一個規則,有時候一個條文包含著幾個規則,有時候幾個條文結合在起才能夠產生一個完整的規則。
在法律中,規則是數量最多的構成要索,是法律的主體。法律規則可以為人們的行為是供用他的標准,便於人們依法辦事它們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為國家權力的行使提供了標准和制約的依據。
3、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或者賦予的約束力,也就是法律能夠作用的時間范圍和空間范圍。規范性法律文件與非規范性法律文件都有一定的約束力,要求人們按照法律文件規定的那樣行為。
法律效力有時還指某種行為或事實在法律上的效果,即能夠獲得肯定性法律後果,例如一份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能夠獲得法律的保護。
(5)意思表示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法律效力包括以下三類:
①空間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圍。一般來說,它包括一國主權管轄范圍所及全部領域。但就具體法律來說,其生效范圍又有不同。主要有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在局部地區有效以及在本國領土以外有效三種情況。
②時間效力,指法律的有效期限,包括法律何時生效、何時終止以及對其實施前的行為有無溯及力等問題。
③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哪些人適用。我國法律對人的效力包括對中國人和對外國人的效力。
㈥ 「意思表示有瑕疵的行為,如屬於法律規定的應被宣告無效或者撤銷的情況,不產生法律效力」這句話哪裡有錯
無效的法律行為 自始無效 如果符合無效的條件 無需申請法院撤銷 無需宣告 都是無效的
如果屬於可撤銷行為 則需要申請法院撤銷才能無效 因為可撤銷行為在被撤銷前 是有效的 所以本句話就錯在可撤銷行為 不產生法律效力上
㈦ 法律行為中的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若意思到達相對人而被相對人拒絕也產生法律效力嗎
這個問題在於你來 你沒弄明自白"到達生效"是指什麼生效,
首先你所說的情況在法律術語中叫"要約" ,在合同法律關系中如果要成立一個合同當事人有效的意思表示那麼就必須要有 "要約" 與 "承諾"
其次 你所表述的情況是"要約"的發出方當符合上述標准之後其發出的"要約"生效,此時對於這個有效的"要約""承諾方"(即相對人)可以承諾 可以拒絕 可以不作任何錶示.1承諾方 如果"承諾"那麼意思表示一致合同成立 2承諾方如果拒絕 合同不成立要約對其不產生任何約束力 3承諾方如果不作任何錶示的當要約有期限要求的過了這個承諾的期限 那麼要約失效 此時如果承諾方再承諾的合同就不當然成立了.
總之你所描述的所謂的生效 僅僅是指"要約"的生效 有了生效的"要約"才有"承諾"的可能 但是"要約"的生效不當然約束"要約"的相對人即意思表示的相對方.
㈧ 民事法律行為有什麼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有效民事法律行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以及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條
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㈨ 說明有法律效力嗎
說明在特定情況下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於當事人的內心真實意思表示,做出的說明對特定一方或者多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法官在審查說明的效力時,也會綜合考慮各種情況,對說明的效力作出認定。
【(9)意思表示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條 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第一百三十四條 民事法律行為可以基於雙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於單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第一百三十五條 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 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採用特定形式的,應當採用特定形式。
第一百三十六條 民事法律行為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行為人非依法律規定或者未經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為。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五十五條 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第一百五十六條 民事法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一百五十七條 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 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㈩ 什麼樣的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
關於欺詐合同的法律效力,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無效。「對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法律行為,民法確認其為無效,以保護意思受壓迫當事人的利益」 ,這種觀念源於我國《民法通則》第58條的規定。另一種觀點認為:其損害了國家利益的,無效;其損害了私人利益的,可以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