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道德法治學科相關的法律知識
A. 思想品德落實法制教育的教學內容有哪些
一、每節課抓准教材的法制教育的滲透點
備課時,要從當前學生存在的問題去找好思想品德教材法制教育的切入點,才能做到對症下葯,有的放矢。找切入點要符合時代性和具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同時要緊密結合教材知識做到具有典型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濃厚的興趣,才能達到法制教育的意義和效果。如教學七年級(上)第四單元第八課《學會拒絕》時可滲透的法制教育內容有:(1)《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條: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2)《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本法所稱「嚴重不良行為」,是指下列嚴重危害社會,尚不夠刑事處罰的違法行為:……(七)參與賭博,屢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通過抓准了這節課的法制教育的滲透點,一邊結合法律條款,一邊結合典型案例,對參與賭博、屢教不改和吸食、注射毒品的嚴重不良行為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學會拒絕。每節課都這樣抓准教學的法制教育滲透點,這會使得思想品德課教學真正發揮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制素養水平。
二、教法學法獨特,推動課堂教學中的法制教育的持續深入
思想品德課和法制教育課如果是水平性教學,這會使學生對學習思想品德課和法律知識毫無興趣,這對法制教育將百害無一利。因而在教法學法上要有創新。在現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利用多媒體教學法,借用典型案例設置教學情景,讓學生如身臨其境一般,身受其情的感染,從而驅動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如我把剛發生在學生們身邊的「劉龍打架事件」用多媒體技術編成生動的案例,通過學生現實說法和探究討論,學生們對學習思想品德課和法律知識的興趣越來越濃,這有利於推動課堂教學的法制教育的持續深入,要保持這樣,作為老師要不斷變革自己的教學風格來適應未常年人成長發展的需要。
三、誘導學生自學,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能動性
初中生正處於生理心理急劇變化動盪的時期,這段時期未成年學生的人品的形成需要有良好的外因的助推,如教師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細心、耐心及精心的教育引導,加上國家社會為未成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軟、硬環境,這些外因會使得初中生沿著正確的人生軌道上前行。同時更要有積極的內因來夯實,這里積極的內因指的是未成年人自己的堅強意志、正確的辨別是非力、獨立思考等能力。只有這些,外因才能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發掘一切積極因素來誘導學生自學和主動探究,從而改變過去那種「要我學」變為如今的「我要學」,反對「死讀書和讀死書」的錯誤做法。
要讓學生真正學會自主學習,教師必須輕松駕馭好現行思想品德教材,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做到了心中有教材和心中有學生的有機統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通過學生的自學能基本掌握教材知識。同時教師要注重開發多種教學資源來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達到巧妙把法制教育貫穿其中,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學習法律的樂趣。如在教學《我愛我家》的主題活動探究中,讓學生在「贍養父母」等主題活動著去品味法律的內在魅力。
四、優化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將法制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結合統一起來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探索教學的雙邊活動,尤其要充分把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優化組合,發揮教學資源的最大效益。把教學環節以最美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在深化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要更好地發揮法制教育。如教學八年級(上)第三單元第六課《網路交往新空間》時,梳理好作為一個網民在思想品德方面要嚴格按照《網路文明公約》進行,但更重要了解上網違法要受法律的制裁,從而懂得上網要遵守法律。通過典型案例和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實際來分析,如學校的帖吧中侮辱老師的帖子,這種行為侵犯了老師的名譽權,經公安機關的偵破,侵權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通過這樣的教學讓法制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得到有機的整合,使學生的法制素養和品德素質得以全面提高。
五、學以致用,依法實踐
初中學生,是一個在人生成長階段最容易兩極分化的特殊群體,對他們的教育要動之以情,曉之以里,讓他們在情感教育的感召下去認真學習思想品德課知識,同時巧妙滲透法制教育。通過開設模擬「法庭」,指導學生組織法庭審判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的法律知識運用起來,通過審判活動來實踐。只有這樣,學生才學得開心,學得輕松。學生才真正從枯燥無味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課走出來,這樣才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未成年學生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一個國家和家庭的希望,我們作為教師要重視他(她)們的知識傳授,同時更要把握時代發展的趨勢,對當前學生存在的腐朽思想和法制觀念淡薄的情況,我們作為思想政治教師要利用好自己的主陣地,打一場挽救子孫後代的良心仗。正確的做法是全面挖掘思想品德教材,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學科滲透,將法制教育異曲同工地融入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之中,使得初中學生從小樹立良好的法制觀念,以此保障未成年學生的健康成長。
初中5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涉及50部法律法規,6部條例和司法解釋 。
C. 現在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能力就是政治是嗎
現在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能力就是政治。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本套教科書將小學六年級上冊和初中八年級下冊專門設置為法治教育專冊,集中講授憲法,強化系統性。小學涉及30部法律法規,中學涉及50部法律法規,6部條例和司法解釋。
社會反響
由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這三科教材於2017年9月在全國中小學投入使用。
2017至2018年,教育部在東中西部14個省份回訪調研,通過聽課、座談、調查問卷等多種方式,了解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教材使用情況,92%的教師對教材表示滿意、82%的學生喜歡新教材。
D. 大一寫一篇和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課程相關的有關道德或者法律話題的文章,字數不少於1000。
道德與法律」為主題的作文
法律與道德 所謂法律信仰,就是人們對法律的無限信服與崇拜,並以之為行為的最高准則。「一個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生成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關鍵性要素。正因為如此,伯爾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才會廣為流傳,成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們確信的一條真理性原則。[2]」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認同和依歸,其實質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統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守法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現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靈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體不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內化為道義上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變被迫守法為自願守法,由強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綜觀人類社會發展史,越是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社會,該社會場景下的市民對法律的崇尚和需求就越強。這些市民之所以追求法律(規則)至上,首先是他們習慣於信賴法律規則;更重要的電子商務資料庫是他們有條件通過法律規則來保障自身權利實現的最大化和對政府權力控制的具體化。這是因為「法律規則是一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是一種公共權威,而非人格權威、特權威嚴及親情,在調整社會向高層次發展中,能自動地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權的侵害,使社會在嚴密的規范化、制度化的良性運動中,形成一種高度穩定有序的秩序和狀態;其次,法律規則對人們的生活安排方面,它要求個人之間、個人與政府及組織之間有一種默契,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這種『默契』和『調節機制』經法律的確定性配置後,能促成人類生活的高度和諧,予以人的自由與尊嚴最大化保障,讓人有絕對的權力,不依賴於階級或國家,設計的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充滿人性關懷的生活模型。」[3]因此,要提升一個國家公民整體的法律素養,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傳授給公民法律知識和培育其法律意識乃至法律信仰;二是大力推進社會的民主化和法治化進程。勿容置疑,作為造化育人的高等學府,主導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其參與社會現代化進程和塑造「現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職責。然而,近年來一升再升的大學生犯罪數據,頻頻向我們告示:校園並不平靜,大學生們的法律素養還十分貧瘠。廣州市司法局的吳雲南等同志對廣東全省49所普通高校進行了調查,結果念人震撼,1981—1998年,這49所普通高校曾有違法和犯罪的學生626人,約占同期在校學生總數的干分之二。浙江嘉興市秀洲區人事勞動保障局兩名公務員2003年4月3日下午在辦公室里遇刺。警方確認,犯罪嫌疑人周一超時年22歲,是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系應屆畢業生。原來,他在該區公開招考公務員中,已通過筆試、面試,但健康檢查不合格,未被錄用。因情緒悲觀,產生報復念頭,遂遷怒於人事部門的招考人員,最終導致行凶殺人。2003年3月28日,在南京市浦口區檢察院掛牌成立了全國首家大學生犯罪預防中心,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南京10所高校成為首批中心成員。之所以要建立這個「大學生犯罪預防中心」,是因為該院通過調查分析發現,2001年該區在校大學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並且還得出結論,大學生犯罪大多是因為不懂法。
面對這些觸目驚心的大學生犯罪數據,能夠予之以較為恰當的解釋是:現行的學校「法制教育」課,根本沒有讓學生真正懂法。正如「硫酸傷熊」案當事人劉海洋(清華大學學生)所言:「我們上大一就學了《法律基礎》課,學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獵殺野生動物違法,但用試劑燒傷動物園里的動物是不是違法就不清楚了,從這段心語中,也許會讓我們得到比「事件」本身更富有檢討意義的啟示,我國高校的法制教育模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法律與道德 法制教育的認識定位要變革。 根據我國官方的有關文件精神及實踐做法,學校的「法制教育」從屬於「德育教育」,並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法制教育」次第於「道德教育」的認識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把法 制教育視同為道德教育,事實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來開展法制教育課,不僅難以達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還將至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沒。正是受這種不合理認識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大大小小的高等學府里,很難看到獨立的法律教研室,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德育教研室,其結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難得到切切實實的開展。
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均系屬於社會價值教育范疇,它們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從聯繫上講,兩者的目的同一的,都是為了培養適宜社會需求的「合格公民」;從區別上講,道德教育重在凈化人的內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規范人的外在行為。我們說提升人的品質,應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麵塑造,益於採用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但不存在法制教育從屬於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從屬於法制教育的問題。所以,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發揮,需要建構一個屬於法制教育本身的體系完整且地位獨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要優化。 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律教師隊伍。現行的所謂「法律教師」,不少為「半路出家」,甚至是從未接受過法律專業教育的政工幹部,此番情景下「出爐」的「弟子」會有多少法律素養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等學校的法律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精乾的專職教師為主體,同時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為補充,整合組建地道、高質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第三、法制教育的內容設置要調整。高等學校的「法制教育」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識(法律技能),主要應包括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教育。通過法學理論教育,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在思想上樹立起法律權威;要通過講解和介紹憲法,使學生了解憲法是民主制度的產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樹立國家主人翁意識;結合不同專業,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一些部門法,培養學生守法、護法、用法的知識技能和自覺意識。
目前,不同類別的所有高校,強行劃一地以開設一門《法律基礎》來應付「法制教育」,由於課時少,內容龐雜繁多,教授者,猶如蜻蜓點水,匆忙趕進度,只能是簡單地進行一系列知識羅列和堆積;學習者,往往疲於應付,死記硬背,應付過關考試,師生都苦不堪言。這顯然有悖於「法制教育」的真實目的。法制教育的內容選擇上,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在不同類別的學校開設不同層次的法制教育課。根據學生所在的學校類別、所學的專電子商務資料庫:57:;4%2!!;*;)"業及各校的側重點需要,除進行憲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還開設一些與各校專業(行業)相關、與各類學生受體相通的法律課程,使「法制教育」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融入大學生的內在性需要。 第四、法制教育的實施方式要要改進。高校法制教育,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規律。法制教育是「認同」規范、「接受」規范和「消化」規范的教育,是培養自覺、自願的守法精神和塑造體現民主、正義、效率、公平等現代法治理念的教育,依靠傳統的枯燥無味的「課堂說教」事實上很難奏效,較適宜的是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實踐活動中感受要遵守及如何遵守這些規范。
E. 記作3至5個案例說說所學哪些法律知識或道德知識有關
人們所學法律知識很多,但使用的法律意識很少。比如發現嚴重火災,必須第一時間撥打119火情報警電話。在途中遇到交通事故傷者,生命危險的時刻必須撥打120救護車。發現一場血戰即將發生的群斗時,要及時撥打110報警讓警來阻指拘留發動群斗頭目。見身體希弱的老人上車必須自覺讓位就是中國人的道德美傳。
F. 傳播謠言與道德與法制課的什麼知識點有關
傳播謠言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與道德法治課是有關系的。
G. 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有哪三類
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有三類,第一,走進社會生活。第二,遵守社會規則。第三,遵守交通規則,遵守社會公德和秩序,養成文明行為習慣,提高自身素質。
H. 道德與法治課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1、樹來立自信心,懂得做源人要自尊、自愛、自覺抑制不健康的生 活方式,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2、體驗家庭生活中長輩對自己的呵護,熱愛自己的家庭和長輩,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具有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關心他人、尊重理解他人的生活態度。
3、感受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熱愛祖國,感受人民與軍隊的魚水之情,懂得寶島台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的一部分,體驗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真摯感情。
4、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認識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形成熱愛中華文化,學習中華文化和發揚中華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行為與習慣: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抑制吸煙、酗酒、迷戀游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習慣與行為。
2、能主動分擔家務勞動,盡力為父母分憂,正確處理與長輩的矛盾。
3、逐步形成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4、在學習生活中培養自己繼承中華文化傳統的愛好,加強某一方面的練習,培養一項文化特長。
(三)知識與技能:
1、體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於家庭幸福和個人身心健康。
2、學習關心、照顧家人的具體做法,用正確的方法處理和父母長輩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