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上市葯品不良反應法律責任

上市葯品不良反應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3-24 16:29:13

1. 葯品出現不良反應的企業違反了哪條法規,如何處罰

你好,葯品在一定概率下出現說明書中列明的不良反應是正常情況,企業不承擔責任

2. 求《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

http://www.sfda.gov.cn/WS01/CL0053/6262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令
第 81 號
《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已於2010年12月13日經衛生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以發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部長陳竺
二○一一年五月四日
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葯品的上市後監管,規范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及時、有效控制葯品風險,保障公眾用葯安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展葯品不良反應報告、監測以及監督管理,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國家實行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葯品生產企業(包括進口葯品的境外製葯廠商)、葯品經營企業、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報告所發現的葯品不良反應。
第四條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主管全國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地方各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醫療機構與實施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有關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健全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的技術工作。
第五條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報告葯品不良反應。

第二章職責
第六條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負責全國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的管理工作,並履行以下主要職責:
(一)與衛生部共同制定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的管理規定和政策,並監督實施;
(二)與衛生部聯合組織開展全國范圍內影響較大並造成嚴重後果的葯品群體不良事件的調查和處理,並發布相關信息;
(三)對已確認發生嚴重葯品不良反應或者葯品群體不良事件的葯品依法採取緊急控制措施,作出行政處理決定,並向社會公布;
(四)通報全國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情況;
(五)組織檢查葯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的開展情況,並與衛生部聯合組織檢查醫療機構的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的開展情況。
第七條省、自治區、直轄市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的管理工作,並履行以下主要職責:
(一)根據本辦法與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共同制定本行政區域內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的管理規定,並監督實施;
(二)與同級衛生行政部門聯合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影響較大的葯品群體不良事件的調查和處理,並發布相關信息;
(三)對已確認發生嚴重葯品不良反應或者葯品群體不良事件的葯品依法採取緊急控制措施,作出行政處理決定,並向社會公布;
(四)通報本行政區域內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情況;
(五)組織檢查本行政區域內葯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的開展情況,並與同級衛生行政部門聯合組織檢查本行政區域內醫療機構的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的開展情況;
(六)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內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的宣傳、培訓工作。
第八條設區的市級、縣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的管理工作;與同級衛生行政部門聯合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葯品群體不良事件的調查,並採取必要控制措施;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內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的宣傳、培訓工作。
第九條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醫療機構臨床用葯的監督管理,在職責范圍內依法對已確認的嚴重葯品不良反應或者葯品群體不良事件採取相關的緊急控制措施。
第十條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負責全國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的技術工作,並履行以下主要職責:
(一)承擔國家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資料的收集、評價、反饋和上報,以及全國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信息網路的建設和維護;
(二)制定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的技術標准和規范,對地方各級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進行技術指導;
(三)組織開展嚴重葯品不良反應的調查和評價,協助有關部門開展葯品群體不良事件的調查;
(四)發布葯品不良反應警示信息;
(五)承擔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的宣傳、培訓、研究和國際交流工作。
第十一條省級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的技術工作,並履行以下主要職責:
(一)承擔本行政區域內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資料的收集、評價、反饋和上報,以及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信息網路的維護和管理;
(二)對設區的市級、縣級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進行技術指導;
(三)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內嚴重葯品不良反應的調查和評價,協助有關部門開展葯品群體不良事件的調查;
(四)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內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的宣傳、培訓工作。
第十二條設區的市級、縣級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資料的收集、核實、評價、反饋和上報;開展本行政區域內嚴重葯品不良反應的調查和評價;協助有關部門開展葯品群體不良事件的調查;承擔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的宣傳、培訓等工作。
第十三條葯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應當建立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制度。葯品生產企業應當設立專門機構並配備專職人員,葯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應當設立或者指定機構並配備專(兼)職人員,承擔本單位的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
第十四條從事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的工作人員應當具有醫學、葯學、流行病學或者統計學等相關專業知識,具備科學分析評價葯品不良反應的能力。
第三章報告與處置
第一節基本要求
第十五條葯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獲知或者發現可能與用葯有關的不良反應,應當通過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信息網路報告;不具備在線報告條件的,應當通過紙質報表報所在地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由所在地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代為在線報告。
報告內容應當真實、完整、准確。
第十六條各級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資料進行評價和管理。
第十七條葯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應當配合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和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對葯品不良反應或者群體不良事件的調查,並提供調查所需的資料。
第十八條葯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應當建立並保存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檔案。

第二節個例葯品不良反應
第十九條葯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應當主動收集葯品不良反應,獲知或者發現葯品不良反應後應當詳細記錄、分析和處理,填寫《葯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見附表1)並報告。
第二十條新葯監測期內的國產葯品應當報告該葯品的所有不良反應;其他國產葯品,報告新的和嚴重的不良反應。
進口葯品自首次獲准進口之日起5年內,報告該進口葯品的所有不良反應;滿5年的,報告新的和嚴重的不良反應。
第二十一條葯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發現或者獲知新的、嚴重的葯品不良反應應當在15日內報告,其中死亡病例須立即報告;其他葯品不良反應應當在30日內報告。有隨訪信息的,應當及時報告。
第二十二條葯品生產企業應當對獲知的死亡病例進行調查,詳細了解死亡病例的基本信息、葯品使用情況、不良反應發生及診治情況等,並在15日內完成調查報告,報葯品生產企業所在地的省級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
第二十三條個人發現新的或者嚴重的葯品不良反應,可以向經治醫師報告,也可以向葯品生產、經營企業或者當地的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報告,必要時提供相關的病歷資料。
第二十四條設區的市級、縣級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應當對收到的葯品不良反應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准確性進行審核。嚴重葯品不良反應報告的審核和評價應當自收到報告之日起3個工作日內完成,其他報告的審核和評價應當在15個工作日內完成。
設區的市級、縣級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應當對死亡病例進行調查,詳細了解死亡病例的基本信息、葯品使用情況、不良反應發生及診治情況等,自收到報告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完成調查報告,報同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以及上一級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
第二十五條省級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應當在收到下一級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提交的嚴重葯品不良反應評價意見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完成評價工作。
對死亡病例,事件發生地和葯品生產企業所在地的省級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均應當及時根據調查報告進行分析、評價,必要時進行現場調查,並將評價結果報省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以及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
第二十六條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應當及時對死亡病例進行分析、評價,並將評價結果報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和衛生部。
第三節葯品群體不良事件
第二十七條葯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獲知或者發現葯品群體不良事件後,應當立即通過電話或者傳真等方式報所在地的縣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和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必要時可以越級報告;同時填寫《葯品群體不良事件基本信息表》(見附表2),對每一病例還應當及時填寫《葯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通過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信息網路報告。
第二十八條設區的市級、縣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獲知葯品群體不良事件後,應當立即與同級衛生行政部門聯合組織開展現場調查,並及時將調查結果逐級報至省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
省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與同級衛生行政部門聯合對設區的市級、縣級的調查進行督促、指導,對葯品群體不良事件進行分析、評價,對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影響較大的葯品群體不良事件,還應當組織現場調查,評價和調查結果應當及時報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和衛生部。
對全國范圍內影響較大並造成嚴重後果的葯品群體不良事件,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應當與衛生部聯合開展相關調查工作。
第二十九條葯品生產企業獲知葯品群體不良事件後應當立即開展調查,詳細了解葯品群體不良事件的發生、葯品使用、患者診治以及葯品生產、儲存、流通、既往類似不良事件等情況,在7日內完成調查報告,報所在地省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和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同時迅速開展自查,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必要時應當暫停生產、銷售、使用和召回相關葯品,並報所在地省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
第三十條葯品經營企業發現葯品群體不良事件應當立即告知葯品生產企業,同時迅速開展自查,必要時應當暫停葯品的銷售,並協助葯品生產企業採取相關控制措施。
第三十一條醫療機構發現葯品群體不良事件後應當積極救治患者,迅速開展臨床調查,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必要時可採取暫停葯品的使用等緊急措施。
第三十二條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可以採取暫停生產、銷售、使用或者召回葯品等控制措施。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採取措施積極組織救治患者。

第四節境外發生的嚴重葯品不良反應
第三十三條進口葯品和國產葯品在境外發生的嚴重葯品不良反應(包括自發報告系統收集的、上市後臨床研究發現的、文獻報道的),葯品生產企業應當填寫《境外發生的葯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見附表3),自獲知之日起30日內報送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要求提供原始報表及相關信息的,葯品生產企業應當在5日內提交。
第三十四條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應當對收到的葯品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分析、評價,每半年向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和衛生部報告,發現提示葯品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信息應當及時報告。
第三十五條進口葯品和國產葯品在境外因葯品不良反應被暫停銷售、使用或者撤市的,葯品生產企業應當在獲知後24小時內書面報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和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
第五節定期安全性更新報告
第三十六條葯品生產企業應當對本企業生產葯品的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資料進行定期匯總分析,匯總國內外安全性信息,進行風險和效益評估,撰寫定期安全性更新報告。定期安全性更新報告的撰寫規范由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負責制定。
第三十七條設立新葯監測期的國產葯品,應當自取得批准證明文件之日起每滿1年提交一次定期安全性更新報告,直至首次再注冊,之後每5年報告一次;其他國產葯品,每5年報告一次。
首次進口的葯品,自取得進口葯品批准證明文件之日起每滿一年提交一次定期安全性更新報告,直至首次再注冊,之後每5年報告一次。
定期安全性更新報告的匯總時間以取得葯品批准證明文件的日期為起點計,上報日期應當在匯總數據截止日期後60日內。
第三十八條國產葯品的定期安全性更新報告向葯品生產企業所在地省級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提交。進口葯品(包括進口分包裝葯品)的定期安全性更新報告向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提交。
第三十九條省級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應當對收到的定期安全性更新報告進行匯總、分析和評價,於每年4月1日前將上一年度定期安全性更新報告統計情況和分析評價結果報省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和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
第四十條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應當對收到的定期安全性更新報告進行匯總、分析和評價,於每年7月1日前將上一年度國產葯品和進口葯品的定期安全性更新報告統計情況和分析評價結果報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和衛生部。

第四章葯品重點監測
第四十一條葯品生產企業應當經常考察本企業生產葯品的安全性,對新葯監測期內的葯品和首次進口5年內的葯品,應當開展重點監測,並按要求對監測數據進行匯總、分析、評價和報告;對本企業生產的其他葯品,應當根據安全性情況主動開展重點監測。
第四十二條省級以上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根據葯品臨床使用和不良反應監測情況,可以要求葯品生產企業對特定葯品進行重點監測;必要時,也可以直接組織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醫療機構和科研單位開展葯品重點監測。
第四十三條省級以上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負責對葯品生產企業開展的重點監測進行監督、檢查,並對監測報告進行技術評價。
第四十四條省級以上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可以聯合同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醫療機構作為監測點,承擔葯品重點監測工作。
第五章評價與控制
第四十五條葯品生產企業應當對收集到的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資料進行分析、評價,並主動開展葯品安全性研究。
葯品生產企業對已確認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葯品,應當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將葯品不良反應、合理用葯信息及時告知醫務人員、患者和公眾;採取修改標簽和說明書,暫停生產、銷售、使用和召回等措施,減少和防止葯品不良反應的重復發生。對不良反應大的葯品,應當主動申請注銷其批准證明文件。
葯品生產企業應當將葯品安全性信息及採取的措施報所在地省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和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
第四十六條葯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應當對收集到的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資料進行分析和評價,並採取有效措施減少和防止葯品不良反應的重復發生。
第四十七條省級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應當每季度對收到的葯品不良反應報告進行綜合分析,提取需要關注的安全性信息,並進行評價,提出風險管理建議,及時報省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和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
省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根據分析評價結果,可以採取暫停生產、銷售、使用和召回葯品等措施,並監督檢查,同時將採取的措施通報同級衛生行政部門。
第四十八條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應當每季度對收到的嚴重葯品不良反應報告進行綜合分析,提取需要關注的安全性信息,並進行評價,提出風險管理建議,及時報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和衛生部。
第四十九條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根據葯品分析評價結果,可以要求企業開展葯品安全性、有效性相關研究。必要時,應當採取責令修改葯品說明書,暫停生產、銷售、使用和召回葯品等措施,對不良反應大的葯品,應當撤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並將有關措施及時通報衛生部。
第五十條省級以上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根據分析評價工作需要,可以要求葯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提供相關資料,相關單位應當積極配合。

第六章信息管理
第五十一條各級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應當對收到的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資料進行統計和分析,並以適當形式反饋。
第五十二條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應當根據對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資料的綜合分析和評價結果,及時發布葯品不良反應警示信息。
第五十三條省級以上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定期發布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情況。
第五十四條下列信息由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和衛生部統一發布:
(一)影響較大並造成嚴重後果的葯品群體不良事件;
(二)其他重要的葯品不良反應信息和認為需要統一發布的信息。
前款規定統一發布的信息,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和衛生部也可以授權省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發布。
第五十五條在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過程中獲取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患者和報告者信息應當予以保密。
第五十六條鼓勵醫療機構、葯品生產企業、葯品經營企業之間共享葯品不良反應信息。
第五十七條葯品不良反應報告的內容和統計資料是加強葯品監督管理、指導合理用葯的依據。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五十八條葯品生產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可以並處五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未按照規定建立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制度,或者無專門機構、專職人員負責本單位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的;
(二)未建立和保存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檔案的;
(三)未按照要求開展葯品不良反應或者群體不良事件報告、調查、評價和處理的;
(四)未按照要求提交定期安全性更新報告的;
(五)未按照要求開展重點監測的;
(六)不配合嚴重葯品不良反應或者群體不良事件相關調查工作的;
(七)其他違反本辦法規定的。
葯品生產企業有前款規定第(四)項、第(五)項情形之一的,按照《葯品注冊管理辦法》的規定對相應葯品不予再注冊。
第五十九條葯品經營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處三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無專職或者兼職人員負責本單位葯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
(二)未按照要求開展葯品不良反應或者群體不良事件報告、調查、評價和處理的;
(三)不配合嚴重葯品不良反應或者群體不良事件相關調查工作的。
第六十條醫療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處三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並造成嚴重後果的,由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對相關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
(一)無專職或者兼職人員負責本單位葯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
(二)未按照要求開展葯品不良反應或者群體不良事件報告、調查、評價和處理的;
(三)不配合嚴重葯品不良反應和群體不良事件相關調查工作的。
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發現醫療機構有前款規定行為之一的,應當移交同級衛生行政部門處理。
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機構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應當及時通報同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
第六十一條各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和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及其有關工作人員在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工作中違反本辦法,造成嚴重後果的,依照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分。
第六十二條葯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違反相關規定,給葯品使用者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八章附則
第六十三條本辦法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葯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葯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
(二)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是指葯品不良反應的發現、報告、評價和控制的過程。
(三)嚴重葯品不良反應,是指因使用葯品引起以下損害情形之一的反應:
1.導致死亡;
2.危及生命;
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4.導致顯著的或者永久的人體傷殘或者器官功能的損傷;
5.導致住院或者住院時間延長;
6.導致其他重要醫學事件,如不進行治療可能出現上述所列情況的。
(四)新的葯品不良反應,是指葯品說明書中未載明的不良反應。說明書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應發生的性質、程度、後果或者頻率與說明書描述不一致或者更嚴重的,按照新的葯品不良反應處理。
(五)葯品群體不良事件,是指同一葯品在使用過程中,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區域內,對一定數量人群的身體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損害或者威脅,需要予以緊急處置的事件。
同一葯品:指同一生產企業生產的同一葯品名稱、同一劑型、同一規格的葯品。
(六)葯品重點監測,是指為進一步了解葯品的臨床使用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研究不良反應的發生特徵、嚴重程度、發生率等,開展的葯品安全性監測活動。
第六十四條進口葯品的境外製葯廠商可以委託其駐中國境內的辦事機構或者中國境內代理機構,按照本辦法對葯品生產企業的規定,履行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義務。
第六十五條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對疫苗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六十六條醫療機構制劑的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六十七條本辦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和衛生部於2004年3月4日公布的《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令第7號)同時廢止。

3. 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有什麼新的現行法律法規內容

有一個徵求意見稿,近期要發布實施了。

4. 關於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有哪些法律法規

葯品管理法、葯品不良反應監測管理辦法、還有一個 浙江省葯品不良反應損害補償暫行辦法是2012年才出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也有部分敘述。

5. 如何看待葯物不良反應

美國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在它的專題頁面《可預防的葯物不良反應:聚焦葯物間相互作用》中,專門引用了一篇1998 年的文章,估計美國每年可能有超過 10 萬住院患者死於葯物不良反應,當時排到全美死因第4位。

由於醫學技術目前的局限,我們仍然無法保證現有葯物完全避免不良反應。為此,一門嶄新的學科——葯物警戒,近幾十年來迅速發展起來。葯物警戒致力研究葯物的安全性問題,內容涉及識別、評價、理解葯物不良反應,並最終預防葯物不良反應的發生。葯物警戒工作貫穿於葯品從實驗室誕生到臨床試驗,到上市銷售,再到退市的每個環節,同時涵蓋劣質葯物或假葯帶來的危害,盡力消除葯物不良反應造成的負面影響,使患者能夠放心用葯。


所有正規的制葯企業都設有專門的葯物警戒部門,負責監測、分析自己的產品;而所有的葯物監管機構同樣設有專門的葯物警戒部門,獨立監測、分析市場內產品,並負責監督企業的葯物警戒行為是否符合法律法規要求。


當然,這並不代表葯物警戒工作只能由專業人士進行。既然患者是葯物不良反應的最主要受害者,為了保障自身的用葯安全,我們也有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做。比如避免不必要用葯;使用非處方葯時,事先閱讀產品說明,嚴格遵守說明用葯;使用處方葯時,必須遵照有資質醫師的處方及醫囑;用葯期間或之後如果出現身體不適、異常,或原有不適、異常加重,切勿自行調整葯物劑量或停葯,應立即向主診醫師報告問題等。


知乎ID:Klaith,羅氏制葯葯品安全部門就職


(來源:《科技生活》周刊)


本文來自:《科技生活》周刊

6. 葯品召回管理辦法的第五章 法律責任

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確認葯品生產企業因違反法律、法規、規章規定造成上市葯品存回在安全隱患,依法應當答給予行政處罰,但該企業已經採取召回措施主動消除或者減輕危害後果的,依照《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處罰。
葯品生產企業召回葯品的,不免除其依法應當承擔的其他法律責任。 葯品生產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2萬元以下罰款:
(一)未按本辦法規定建立葯品召回制度、葯品質量保證體系與葯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的;
(二)拒絕協助葯品監督管理部門開展調查的;
(三)未按照本辦法規定提交葯品召回的調查評估報告和召回計劃、葯品召回進展情況和總結報告的;
(四)變更召回計劃,未報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的。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7. 案例分析: 為什麼說我國葯品不良反應損害賠償現行法律中無依據

為什麼說我國葯品不良反應損害賠償現行法律中無依據?

8. 葯物不良反應可以索賠嗎

正常不良反應不需要賠償,嚴重或異常不良反應非患者因素的葯品提供方應承擔一定責任。

9. 請問葯物不良反應算不算醫療事故呢,如果不算能否找責任人賠償呢

這個問題要從兩面來看!一是看醫療機構是否盡到注意義務,如果醫療機構在葯品采購、儲存、使用等環節均未違反相關法律法規,醫療機構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患方可同醫療機構協商解決或通過人民法院起訴,由醫療機構先行墊付,待糾紛處理完結後醫療機構可同葯品供應商追訴!二是醫療機構在葯品的某個環節存在過錯,導致葯品不良反應的出現,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10. 在我國上市5年內葯品不良反應報告范圍是

我國葯品不良反應的監測報告范圍為:

1、上市5年以內的葯品和列為國家重點監測的葯品,報告該葯品可能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應。

2、上市5年以上的葯品,主要報告該葯品引起的嚴重、罕見或新的不良反應。

3、設立新葯監測期的國產葯品,應當自取得批准證明文件之日起每滿1年提交一次定期安全性更新報告,直至首次再注冊,之後每5年報告一次;其他國產葯品,每5年報告一次。

(10)上市葯品不良反應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根據《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第五十八條規定:

葯品生產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可以並處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

1、未按照規定建立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制度,或者無專門機構、專職人員負責本單位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的;

2、未建立和保存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檔案的;

3、未按照要求開展葯品不良反應或者群體不良事件報告、調查、評價和處理的;

4、未按照要求提交定期安全性更新報告的;

5、未按照要求開展重點監測的;

6、不配合嚴重葯品不良反應或者群體不良事件相關調查工作的。

熱點內容
檀香刑中的刑法 發布:2025-05-09 02:31:40 瀏覽:452
南京最新勞動法關於產假的規定2015 發布:2025-05-09 02:31:33 瀏覽:435
醫療律師咨詢 發布:2025-05-09 02:20:52 瀏覽:212
勞動法關於退休 發布:2025-05-09 02:16:29 瀏覽:101
民法通則借款 發布:2025-05-09 02:10:33 瀏覽:411
怎樣理解誠信及道德力量 發布:2025-05-09 02:08:23 瀏覽:207
勞動法不能注冊公司 發布:2025-05-09 02:04:06 瀏覽:986
勞動法關於請假扣錢 發布:2025-05-09 02:03:30 瀏覽:694
勞動法與加班雙倍工資 發布:2025-05-09 01:26:34 瀏覽:853
合同法235條理解 發布:2025-05-09 01:23:25 瀏覽:165